<p style="text-indent:2em;">''' 刘秉忠 ''' (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ref>[1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12123/e495MPxVqJ03Qy5bWZBs54FhgRQa3zS3PgWBJYQZGoL3x026ECG77w3lbVXH8v_5xyhZTdTay2SnnC_E-3VprxW65FIxiKW167ZQDsjt6uQ38pNlabSa6FTAzUsYWwiT 加快开发利用邢台历史名人资源的思考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7-01-01] </ref> ,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br> * 刘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十七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 * 之后一度弃官隐居,拜虚照禅师为师。后入大蒙古国 [[ 忽必烈 ]] 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 * 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 * 至元八年(1271年),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 [2] <ref>《元史·列传第四十四》: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ref> *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逝世,年五十九。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刘秉忠活跃于蒙元初期政坛,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 [1] 。 * 刘秉忠兼擅诗文词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传世。==基本信息 =={|[[File:27460.jpg|缩略图|右|[https://www.qqlqq.com/UploadFiles/common/mingren/27460.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qqlqq.com/mingren/%E5%88%98%E7%A7%89%E5%BF%A0.htm 来自乐趣网]]]|-| 姓名 刘秉忠 ---------------------------------------------------------------------------------|-| 别名 刘侃、子聪、聪书记、刘文正、刘文贞 ---------------------------------------------------------------------------------|-| 字号 字仲晦,号藏春散人 ---------------------------------------------------------------------------------|-| 民族 汉族 ---------------------------------------------------------------------------------|-| 官职 光禄大夫、太保 ---------------------------------------------------------------------------------|-| 爵位 赵国公(赠)→常山王(赠) ---------------------------------------------------------------------------------|-| 追赠 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 ---------------------------------------------------------------------------------|-| 谥号 文贞→文正 ---------------------------------------------------------------------------------|-| 出生地 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 出生时间 1216年 ---------------------------------------------------------------------------------|-| 去世时间 1274年 ---------------------------------------------------------------------------------|-| 所处时代 大蒙古国→元朝 ---------------------------------------------------------------------------------|-| 主要成就 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规划北京城 ---------------------------------------------------------------------------------|} == 人物生平 ===== 早期经历 ===*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他祖籍瑞州,世为辽朝官宦大族。曾祖父任金朝邢州节度使,家居邢州,所以从他祖父刘泽始为邢州人。 *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干年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后又云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云禅师奉召,路过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与同行。刘秉忠拜见[[元世祖]]后,元世祖甚为称赞,多次垂询。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宠爱,留其身边供职。后数年因父亲去世奔丧回家,元世祖赐金百两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丧期满,便召还至和林。刘秉忠至和林后上书数千百言。元世祖对他的这番议论,甚为赞赏,均加采纳。刘秉忠又上言道:“邢州户口原有万余,自兴兵以来都不满数百,若派真定的张耕、洺水的刘肃这样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复旧日盛况。”于是朝廷派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副使。不久流民复业,升邢州为顺德府。 <ref>《元史·列传第四十四》:世祖嘉纳焉。又言:“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得良牧守如真定张耕、洺水刘肃者治之,犹可完复。”朝廷即以耕为邢州安抚使,肃为副使。由是流民复业,升邢为顺德府。 </ref>=== 从旁建言 ===*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宪宗四年(1254年)和元宪宗九年(1259年),刘秉忠随元世祖两次征伐大理和伐宋时,力劝元世祖勿滥杀,所以每克一城都没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即位,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隐士都被录用。刘秉忠虽居于皇帝左右,但仍着旧服,当时人称他为“聪书记”。 <ref>《元史·列传第四十四》: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时人称之为聪书记。 </ref> === 诏命还俗 ===* 至元元年(1264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刘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参与军国大事,有劳有功。今陛下即位,万象更新,而刘秉忠仍着旧装,我等于心不安。应正其衣冠,给以厚爵。”元世祖采纳,当天便下诏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与领导中书省政事,又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嫁给刘秉忠为妻子,在奉先坊赐他宅第,“以少府宫籍监户给之”。<ref>《元史·列传第四十四》: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赐第奉先坊,且以少府宫籍监户给之。</ref> === 功勋卓著 ===* 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皇帝宠信。所推荐和提拔的人,后都为名臣。 * 至元三年(1266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 * 至元六年(1269年),刘秉忠订立朝仪,制定官制,朝见皇帝礼节、百官的服饰及俸禄等。 * 至元八年(1271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ref>《元史·列传第四十四》: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15. 《元史·列传第四十四》: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ref> === 无疾而卒 ===*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刘秉忠忽然无病而逝,享年五十九岁。元世祖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将其安葬于大都。 *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世祖追赠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ref>《元史·列传第四十四》: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ref> 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的,仅有刘秉忠一人而已。 == 人物成就 ==* 刘秉忠学问功底深厚,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散曲家,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 * 刘秉忠的词、曲在元代都称名家。[[杨镰]]的《元诗史》就用了相当篇幅评价其诗,认为“他是元初北方诗坛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张文谦]]《刘公行状》则称其“诗章乐府,又皆脍炙人口”。人们谈元词,无例外地要举出《藏春词》,清人编《历代诗余》,选刘秉忠词五首(两首误收,一首《沁园春》非刘秉忠所作,一首《干荷叶》虽为刘秉忠作但属曲而非词)。清[[顾嗣立]]《元诗选》小传称其“以佐命元臣,寄情吟咏,其风致殊可想也”。[[顾奎光]]《元诗选》录其诗三首,评价在耶律楚材上。今人论元词,刘秉忠也居重要位置。前人论刘秉忠词,最有影响的文献有二:一为[[王鹏运]]《藏春乐府跋》,二是[[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之《藏春词》。王鹏运“谓雄廓而不失之伧楚,酝藉而不流于侧媚”二语,为刘秉忠词风格评论定调。后人研究,多由此二语生发。 == 人物纪念 ==* 庆寿寺墓塔:大庆寿寺里有两座砖塔,一座七级,一座九级。那座九级的砖塔是元朝开国功臣怪僧刘秉忠师傅的墓塔,寺里还保留着刘秉忠写的赞文。 * 卢沟桥墓地:刘秉忠墓位于北京卢沟桥北不远处。明代姚广孝来到北平后就去拜谒了,而且先后去了两次,并作《春日谒刘太保墓作》以表敬佩之情。 == 人物评价 ==* [[察必]]:汝汉人聪明者,言则帝听,汝何为不谏?<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12123/8c47f1XeOAEWdTNXCrZgwAejBaCtoUquGme-B-4Kx77hGISoATKuZvrWxgfNGX1UAvzLZ5nh-4Mw-6di4Kmxj6wiHEhsjUDk2sIncYRz_ir6xws 《元史·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国学网.2017-11-25]</ref> * [[王鹗]]: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12123/6334oo5UJcas5q19k2gNZjgQgNVaF3ObfAAXCXaRkjFekYDeLmmaWFPDjrKETDiyVN9gHmtUf5Axo5Q-9_1Fkn7J2yTqKkrpxYCLg2OPoGzu2ow 列传第四十四.国学网.2014-02-08] </ref> * [[阎复]]《藏春集序》:当云霾草昧之世,天开地辟,赞成文明之治……至于裁云镂月之章,阳春白雪之曲,在公乃为余事。* 柯劭忞:刘秉忠、张文谦、窦默、姚枢,皆世祖潜邸宾僚,赞帷幄之谋,以成大业。 * [[查洪德]]:刘秉忠诗文词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说,在元代诗史和词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具有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他的散曲还不具备元散曲的典型风格,但写得也不错,所以才赢得后人的注目。在[[元好问]]、[[耶律楚材]]之后,[[郝经]]、[[姚燧]]、[[卢挚]]、[[刘因]]之前,因为有刘秉忠的创作,北方文坛便不寂寥。 == 史料记载 ==* 《元朝名臣事略·卷第七·太保刘文正公》*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 《史传三编·卷四十一·名臣传三十三》*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 相关视频 ==* 邢台人刘秉忠<div style="clear:center">{{#iDisplay:page/m0320izdj3g|750|430|qq}}</div>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元朝人物]][[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