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钊

增加 2,53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中国古琴珍萃》 <br>《绝世清音》<br>《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br>《中国音乐史略》(合著)、<br>《古琴基础教程》(VCD)<br>古琴演奏专集《忆故人》<br>《汉宫秋月》等。 }}
'''<big>吴钊(古琴兼音乐史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big>''' <p style="text-indent:2em;">男,汉族,1935年生,江苏苏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1953年从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吴景略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打谱有《汉宫秋月》《山居吟》《良宵引》等曲,继査阜西之后影印出版了《琴曲集成》。主要著述有:《中国古琴珍萃》《绝世清音》《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略》(合著)、《古琴基础教程》(VCD)及古琴演奏专集《忆故人》《汉宫秋月》等。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吴钊,古琴兼音乐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1935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1953年从泛川派古琴大师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吴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1985年任中国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1987年~1989年任该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任该所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3年任该院博士生导师至今。2001年起任中国琴会会长兼全国业余古琴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作为古琴艺术的代表人和音乐界著名学人,吴钊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和中国古琴。吴钊曾先后应邀在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1988)、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1990)、台北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1994)、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2005~2006)、台湾大学历史系与音乐学研究所(2006)访问讲学,曾先后担任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1989)、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1990~1992)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校外考试委员,并在菲律宾、美国、法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与港、澳、台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或古琴演奏会。
'''讲授“音乐考古”课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是吴钊第一次踏上宝岛台湾。他在艺术学院讲授“音乐考古”课之余,曾受到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的盛情接待。秦孝仪亲自主持了吴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讲演。2000年,吴钊再次受邀赴台,参加台北市政府主办的首届台北古琴艺术节。他在中正纪念堂音乐厅举办的音乐会上,用风雷琴演奏了《潇湘水云》等三首古曲,给台湾古琴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0年后,他又两度赴台,每次用将近半年的时间,把他的主要精力投放在教授台湾青年学子学琴上。当然,这是因为他和对方大学在古琴传承理念上的相呼应,也是因为台湾嘉义南华大学音乐学系,将古琴列为全系必修课。他对台大音乐学研究所将古琴列为全校通识课,台大历史系开创性举办“中国上古音乐与文化”系列讲座等做法,深为欣赏。
<p style="text-indent:2em;">台大学子在课程结束时,写给他这样的临别赠言:“听老师用生命弹出来的琴音袅袅,心都会被深深地打动。而每次来老师处练琴,都领受到一种脱尘的平静。真感谢上天赐给我们这几个月难得的学习机会,老师之琴为修心养性、琴人合一的教导,让我知道中国原来有这么伟大动人的乐器。”
 
==古琴传承==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吴钊看来,学习古琴对个人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弹好古琴,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这就要求在古琴学习的启蒙阶段,需要有一位优秀的指导老师。其次要对古琴的深刻内涵有所认识和了解。古琴渗透着中国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立的审美观。音乐是稍纵即逝的时间的艺术,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直观的。只有充分了解、吸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各种门类,在它们的辅助支撑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琴,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技术与艺术是基础。古琴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是“道”。如果没有基础作为支撑,“道”也不可能存在,也不会有感人的力量
 
<p style="text-indent:2em;">对于当代古琴的现实生态发展,如何建立我们自身的优秀文化,让人们乐于接受,这是急需我们努力去做的。古琴在古代社会是精英文化的一种,而在当下更是如此。当前古琴的发展形势很好。古琴音乐的特性是静,它的美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之上的美。这种静美对当下人的精神生活是一种调节。古琴曲的精神内涵还可以调养人的身心。我们可以看到喜欢古琴的人愈来愈多。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中华文化的回归。从文化传承来看,各琴派代表人物都有其代表性的经典文本。各经典文本,又有与其相适应的特有的艺术创造和极其可贵的艺术经验。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文本,原样传承,而不应该为“创新”而创新,将其音乐风格、难易程度、音乐内涵等,改得面目全非。因此,要不要改?如何改?需要我们谨慎思考,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
 
<p style="text-indent:2em;">当今古琴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有人跨界,有人中西融合,有人表现自我,也有人强调保持传统……。如何选择,需要古琴爱好者作出自己的选择。从正确传承的角度来看,习琴最好不要急功近利。要实事求事,由易到难,不能速成。不然就违背了我们学琴的初衷,也伤害了古琴,阻碍了古琴的发展。学古琴,要抱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敬和尊重。这样就会爱惜它,保护它。古琴曲的美是内敛、修心、恬静、含蓄之美。它更多的是对弹琴者内心的一种观照。
==琴著==
1,4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