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煤精印

增加 3,577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煤精印''',或称'''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1981年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出土的一枚中国古代印章,其主人是[…”
'''煤精印''',或称'''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1981年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出土的一枚中国古代[[印章]],其主人是[[西魏]]名将[[独孤信]],由[[煤精]]制成,呈[[小斜方截半立方體|八棱二十六面球体]],其中正方形面18个,三角形面8个,正方形面中的14个镌刻有印文。印面边长均为2厘米,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ref name=shang>{{Citeweb |title=国宝档案2009年第309期——煤精印(上) |url=http://tv.cntv.cn/video/C16860/7cf0868d3f2c4fb77780099f7fb4cee3 |date= |publisher=央视网 |access-date=2016-01-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11855/http://tv.cntv.cn/video/C16860/7cf0868d3f2c4fb77780099f7fb4cee3 |archive-date=2016-03-04 |dead-url=yes }}</ref>该印章是已发现的印面最多的中国古代多面体印章。<ref name=xia>{{Citeweb |title=国宝档案2009年第310期——煤精印(下) |url=http://news.cntv.cn/program/guobaodangan/20100519/103061.shtml |date= |publisher=央视网 |accessdate=2016-01-09 |archive-date=2016-03-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95617/http://news.cntv.cn/program/guobaodangan/20100519/103061.shtml |dead-url=no }}</ref>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发现 ==
1981年11月9日傍晚,中国[[陕西省]][[旬阳县]]旬阳中学一个名叫宋清的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旁的碎石中捡到了煤精印,当时他并不知晓这是什么东西,仅觉得似乎是个文物,将其送到了旬阳县文化馆,交给了县文化馆文物组的工作人员。虽然文物工作者后来识别出了它的材质,并认出了它是一枚印章,但不清楚其朝代,也不清楚其主人是谁,所以并未对其有多少重视,它被陈列在了博物馆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直至十年后,被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王翰章认出它是西魏名将[[独孤信]]的印章,才使该印章从此名声大噪。<ref name=shang/><ref name=xia/>

== 印文 ==
煤精印上14个的印文分别是“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啓事”、“[[大司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國]]之印”、“耶勅”、“信啓事”、“信白牋(箋)”、“密”、“令”、“獨孤信白書”。这些印文包括了从一字印到五字印的五种印文格式,功能上则囊括了公文、上书、书信等多种印章功能,反映了当时印章职能已经分化。此外,印面上共计47个印文皆为阴文[[楷书]],它的发现证明早在[[南北朝时期]],古人已经开始在印章中使用楷书,纠正了原先学界关于楷书入印最早为隋唐时期的观点。<ref>{{Citeweb|title=“天下第一岳父”煤精印|url=http://szb.northnews.cn/bfxb/html/2011-11/01/content_872552.htm|date=2011-11-01|publisher=内蒙古日报}}{{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ref name=xia/>

== 材质 ==
煤精印的材质为[[煤精]],又称煤精石、煤玉、黑玉、黑碳石等,是一种不透明、光泽强的黑色有机宝石,由碳和有机质组成,存在于沉积岩中,是远古树木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分解而成。在中国古代,有身份的文人墨客们常用煤精石制作文房用品,比如笔筒、[[砚台]]等,同时还有制作串珠、陈设品等工艺用品。但使用煤精制作印章十分罕见,所以这枚印章被直接称呼为“煤精印”。<ref name=shang/>
3,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