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65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1.jpg|缩略图|[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045764456,563888064&fm=26&gp=0.jpg 原图…”
[[File: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1.jpg|缩略图|[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045764456,563888064&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5%A1%9E%E4%B8%8A%E7%A7%8B%E9%A3%8E%E9%BC%93%E8%A7%92%2C%E5%9F%8E%E5%A4%B4%E8%90%BD%E6%97%A5%E6%97%8C%E6%97%97%E3%80%82 图片来源]]]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出自金朝[[元好问]]的《[[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ref>{{ cite web | url=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f5f1de170372.aspx | title=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 author=古诗文网 | date=2020-01-15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 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File: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2.jpg|缩略图|左|[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839960401,204338685&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5%A1%9E%E4%B8%8A%E7%A7%8B%E9%A3%8E%E9%BC%93%E8%A7%92%2C%E5%9F%8E%E5%A4%B4%E8%90%BD%E6%97%A5%E6%97%8C%E6%97%97%E3%80%82 图片来源]]]
注释
江月晃重山:词牌名。《[[词律]]》云:用《[[西江月]]》、《[[小重山]]》串合,故名《江月晃重山》。此词每阙上三句为《西江月》体,下二句用《小重山》体。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从军”二句:化用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候骑(jì):侦察的骑兵。
蓟(jì)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
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春闺(guī):春日的闺阁。
红袖(xiù):代指佳人。
==鉴赏==
[[File: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3.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5365798436&di=5271ab251a2676a38b0797975097a4c4&imgtype=0&src=http%3A%2F%2Ff.zhihuishan.com%2Fdata%2Fupload%2F201710%2Ff_058b4f95c61f8567c9a0a37bb86de07b.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5%A1%9E%E4%B8%8A%E7%A7%8B%E9%A3%8E%E9%BC%93%E8%A7%92%2C%E5%9F%8E%E5%A4%B4%E8%90%BD%E6%97%A5%E6%97%8C%E6%97%97%E3%80%82 图片来源]]]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ref>{{ cite web | url=http://www.hszyes.com/juzi_detail/2926.html | title=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 author=紫文古诗名句 | date=2020-01-02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创作背景==
该词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据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这首词是作者于贞祐丙子(1216)为避兵南渡之后而作。一据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词人在战乱避难时从三乡(今河南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此词是初到时所作。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文献==
{{Reflist}}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出自金朝[[元好问]]的《[[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ref>{{ cite web | url=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f5f1de170372.aspx | title=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 author=古诗文网 | date=2020-01-15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 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File: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2.jpg|缩略图|左|[https://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839960401,204338685&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5%A1%9E%E4%B8%8A%E7%A7%8B%E9%A3%8E%E9%BC%93%E8%A7%92%2C%E5%9F%8E%E5%A4%B4%E8%90%BD%E6%97%A5%E6%97%8C%E6%97%97%E3%80%82 图片来源]]]
注释
江月晃重山:词牌名。《[[词律]]》云:用《[[西江月]]》、《[[小重山]]》串合,故名《江月晃重山》。此词每阙上三句为《西江月》体,下二句用《小重山》体。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从军”二句:化用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候骑(jì):侦察的骑兵。
蓟(jì)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
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春闺(guī):春日的闺阁。
红袖(xiù):代指佳人。
==鉴赏==
[[File: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3.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5365798436&di=5271ab251a2676a38b0797975097a4c4&imgtype=0&src=http%3A%2F%2Ff.zhihuishan.com%2Fdata%2Fupload%2F201710%2Ff_058b4f95c61f8567c9a0a37bb86de07b.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5%A1%9E%E4%B8%8A%E7%A7%8B%E9%A3%8E%E9%BC%93%E8%A7%92%2C%E5%9F%8E%E5%A4%B4%E8%90%BD%E6%97%A5%E6%97%8C%E6%97%97%E3%80%82 图片来源]]]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ref>{{ cite web | url=http://www.hszyes.com/juzi_detail/2926.html | title=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 author=紫文古诗名句 | date=2020-01-02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创作背景==
该词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据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这首词是作者于贞祐丙子(1216)为避兵南渡之后而作。一据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词人在战乱避难时从三乡(今河南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此词是初到时所作。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