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吕荧

增加 43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美学家、教育家、学者
| 知名作品 =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关于工人文艺》<br> 大时代 《美学问题-- 兼评蔡仪教授的〈新美学〉》 <br> 万家传说 《艺术的理解》 <br> 家有娇妻《关于"美"与"好"》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吕荧'''</big>(1915.11.25—1969.3.5),原名何佶,安徽天长人;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加入文艺团体浪花社,主持[[《浪花》]]杂志;抗日战争期间在[[西南联大]]复学,后任中学教师;1946年至1947年分别执教于[[贵州大学]]与[[台湾师范学院]];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1952年调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专门从事翻译和美学研究;1955年5月为胡风集团辩护,受到隔离审查。1957年,[[《人民日报》]]发表他的美学论文[[《美是什么》]],文前所加的“编者按”由[[毛泽东]]亲自校阅,为其恢复名誉;“文化大革命”中又重遭迫害,在冻饿交迫中含冤病逝。</p>
==人物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吕荧(1915-1969),原名何佶,笔名吕荧,安徽省天长县新何庄(今仁和集镇)人。</p><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4年(1915年11月25日)出生于一地主家庭,7 岁起在家读私塾,民国17 年去南京,在南京读完小学和中学。中学期间,爱好文学,开始学习写作诗歌和散文,阅读了[[鲁迅]]等人作品和苏联小说。民国24年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大学期间写诗,又写文艺评论文章,是北京大学进步文艺团体"浪花社"的主要成员之一。</p>  <p style="text-indent:2em;"> 民国26年北平沦陷后,吕荧随流亡学生赴武汉,民国27 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结识了 [[ 胡风 ]] 等文艺界知名人士。 [[ 胡风 ]] 还在 [[ 《七月》 ]] 杂志为他发表短篇小说 [[ 《新中国的火炬》 ]] 。是年,又与 [[ 罗锋 ]] 等结伴赴延安,至西安时因国民党封锁了道路,遂去山西临汾"民族解放先锋队"工作。后因身体多病,难以适应,于民国28年去西南联大复读。  </p><p style="text-indent:2em;"> 民国29年,开始以吕荧的笔名发表译作和文艺理论文章。民国30 年大学毕业,民国31 年至民国34 年在四川教中学,与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 [[ 胡风 ]] [[ 邵荃麟 ]] [[ 冯雪峰 ]] [[ 骆宾基 ]] 等联系甚多。民国35 年春,任 [[ 贵州大学 ]] 历史系副教授,与一些进步教授创办 [[ 《时代周刊》 ]] ,进行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内战、独裁的宣传,遭到校方保守势力的攻击,民国36 年夏愤然离校,辗转至 [[ 台湾师范学校 ]] 任教授。  </p><p style="text-indent:2em;"> 自民国30 年大学毕业到民国38年全国解放前夕,吕荧发表大量译著和论著,他的主要研究方面是: 翻译俄国 [[ 普希金 ]] 等人的作品,评价苏联文学,研究国内革命文学等。 民国32 年译著 [[ 《普希金论》]]( [[ 卢那察尔斯基 ]] 著)由远方书店出版。民国33 年重庆之围书屋出版他翻译的普希金诗体小说 [[ 《叶普益尼·奥涅金》 ]] 。民国34 年,他和夫人 [[ 潘俊德 ]] 以"泥土社"的名义,自费出版论文集 [[ 《人的花朵》 ]] ,书中对 [[ 鲁迅 ]] [[ 艾青 ]] [[ 田汉 ]] [[ 曹禺 ]] 等革命作家的现实主义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对 [[ 普列汉诺夫 ]] 等人的著作作了探讨研究。民国36年,译著 [[ 《普希金传》]]( [[ 吉尔波丁 ]] 著)、 [[ 《叙述与描写》]]( [[ 匈·卢卡契 ]] 著)由 [[ 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 出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吕荧离开台湾经香港至北京,摆脱了国民党的统治。到北京后,即以欣喜的心情撰文指出: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文艺工作者应将表现新现实、新人物作为自己的新课题。7 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全国解放后,去大连深入了解工人文艺的情况并辅导创作;1950 ;1950 年应邀至 [[ 山东大学 ]] 任中文系教授;此间,发表了不少关于新中国文学的评论文章,同时力求以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 毛泽东思想 ]] 指导文艺理论研究。1952 年3 月完成文艺论文集 [[ 《关于工人文艺》 ]] 和译著 [[ 《列宁论作家》]](均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 正当吕荧以十分的热情投入新中国文艺事业之时,厄运袭来。1951 年11 月, [[ 《文艺报》 ]] 发表文章,以"左"的观点,点名批评吕荧所谓在文艺理论教学中的脱离实际和教条主义倾向。具有诗人气质、性格倔强的吕荧对这样的批评难以接受,发表文章予以反驳,以致被认为在思想改造运动中"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 [[ 山东大学 ]] 召开批判大会数次,形成运动的声势。 [[ 山东大学 ]] 校长 [[ 华岗 ]] 不想扩大势态,几次劝说吕荧,象征性地做一点自我批评,以便解脱,但吕荧坚决不肯做违背心愿之事,并于1952 年春不辞而别,拂袖离去。 1952 年冬,吕荧应老友 [[ 冯雪峰 ]] 之邀至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任特约翻译。1954 年3月加入 [[ 中国作家协会 ]] ,后担任 [[ 《人民日报》 ]] 社文艺部顾问至1956 年。 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 [[ 《列宁与文学问题》 ]] [[ 莎士比亚 ]] [[ 《仲夏夜之梦》 ]] [[ 普列汉诺夫 ]] [[ 《论西欧文学》 ]] ,并以主要精力从事美学研究。1953 年7 月完成美学论文 [[ 《美学问题-- 兼评蔡仪教授的〈新美学〉》 ]] ,对蔡仪的"美是客观"的观点提出批评,在国内美学界较早提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的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这一时期吕荧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论文结集为 [[ 《艺术的理解》 ]] [[ 《美学书怀》 ]] 两个集子出版。 正当研究与翻译不断取得成果之际,吕荧又一次被卷入政治漩涡。1955 年5 月25日,全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举行联席扩大会议,决定开除胡风中国作家协会会籍,撤销其中国作协理事等职务。心口如一的吕荧不满这种做法,立即登台发言,提出思想意识领域的问题不应等同于政治问题,当场遭到斥责,被赶下台。 6 月10 日,中共中央公布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的编者指出:还有一部分暗藏的反动分子,"或者就是胡风集团里面的人,例如北京的吕荧","站起来替胡风辩护的就是这个吕荧"。19 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吕荧被隔离审查,长达一年之久。 直到1957 年12 月3日,《 [[ 人民日报》 ]] 发表他的著名美学论文 [[ 《美是什么》]](毛泽东亲自校阅了该文的"编者按"),才公开为其平反,恢复声誉。 在长时间的隔离审查中,吕荧精神上遭受严重摧残,导致严重的精神分裂症。1959年以后,身体时好时坏,加之家庭破裂,单身生活几不能自理。 [[ 肖军 ]] [[ 聂绀弩 ]] 等人时常去探望他,吕荧在桌上、床上、沙发上到处都放着书,乱放着香肠、罐头、面包,烟灰缸里的烟蒂叠成塔形,屋子里弥漫着中药味,有时甚至不肯让朋友进屋。病情严重时,神智不清。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仍坚持学术研究,1962 年发表了 [[ 《关于"美"与"好"》 ]] 的美学研究论文。 </p><p style="text-indent:2em;">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吕荧再遭迫害,作为"胡风分子"被投进劳改农场。临行带去英文打字机和一包蜡烛,准备在农场从事写作和翻译。但在农场他被视为"疯子",受尽非人的折磨。 平时他既不带 [[ 《毛主席语录》 ]] 又不肯"早请示晚汇报",被作为大会小会斗争的靶子,常遭斥责、谩骂和殴打。整日沉默寡言、闭目静坐以示抗议。他囚室的门前一片苗围和稻田,田野上有株开着白花的茨菇,瘦弱不堪的吕荧披着破旧的衣衫,拄一根柳条,绕着那白花转,一转就是几小时。有时与花对话,不断喃喃称赞:"真美,真美!" 1968 年冬天病情严重,身体瘦弱得只有50 多斤,得不到治疗。 1969 年3 月5 日,于冻饿中逝世于北京清河农场,终年55 岁。 1979 年公安部为其平反 。 1984 。1984 年,由其学生 [[ 李希凡 ]] 等发起,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 [[ 《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 ]] ,以为纪念。</p> 折叠编辑本段 == 人物成就==
吕荧先生21岁就参加了进步文艺团体"浪花社",为该社的主要成员;24岁,发表了进步小说《北中国的炬火》;26岁,发表了译作:G·卢卡契的《叙述与描写》;27岁,发表了论艾青与田间的《人的花朵》,译作:高尔基的《普式庚论草稿》。从此,文思若涌,多产而且高质量;32岁,当了贵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