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
次編輯
變更
葛晓音
,無編輯摘要
| 圖像 =
[[File:葛晓音.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bf4d68f4fe22be89.jpg 原图链接]]]
| 出生地 = 上海
| 職業 = 教授
| 毕业院校 = 北京大学
}}
==简介== 葛晓音,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九十年代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古诗艺术探微]]》等。 == 学术讲座==
《楚骚体的节奏结构及其体式的生成原理》
1968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File:葛晓音和王国健畅谈国学.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9a467a4e6e5f528e.jpg 原图链接]]]
1969-1975年 在新疆昌吉州中学任教
1975-1978年 在 [[ 河北省兴隆县文化馆 ]] 工作
1978-1979年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
1982-1984年 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
1984年2月-1984年6月 在 [[ 澳门大学 ]] 文学院教学
1985-1989年 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89- 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90年11月-12月 应 [[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 ]] 、 [[ 旧金山州立大学 ]] 等邀请,举行题为《中国古典文学与历史文化》的专场演讲,共十四场,二十个专题。
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7-1999年 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学系(兼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
1999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言论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遵北大多位老师的嘱托,提出了"关于允许高校学生转学"的议案。她说,由于大学的办学层次不同,应该允许学生由一般院校转入重点院校,由专科转入本科,允许应作退学处理的学生转学。 中国高等院校入学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方式。"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显而易见,
很多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因一次发挥失误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而造成终身遗憾。这就需要教育在转学政策上更加宽松,使具备学习能力的青年可以进入更理想的就学状态。"葛晓音说。
"只有基于个人选择自由的教育才是真正人性化的教育,让学生能在学校间自由迁徙并自由选择专业,应该是高校改革的一个长远方向。"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蔡克勇说,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File:葛晓音11.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eeaed4179f3f6cb1.jpg 原图链接]]]
葛晓音代表经常听到技师、高级技工、农技人员等人才紧缺的呼声,她认为中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欠缺,已经成为阻碍创新的一个瓶颈。多年来,优秀的学生都以报考重点大学为荣。但大学本科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一定能直接满足技术生产的需要。职业学校本来应该承担起培养"灰领"和中级技术人才的任务,却逐渐萎缩,学生质量日益下降。 她觉得国内大学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分清楚研究型大学和教学性大学,国外分得很清楚。现在教育界刮起了浮躁风,大家都想做研究型大学,而且这些是和当地利益挂钩的,比如当地政府的政绩问题,因为只有研究型大学才有博士点和硕士点,教学型大学重点是教学,研究是其次的,就没有那些个显赫的头衔,显得大学不重要。葛晓音代表认为这些观念不对,只有分清大学的功能后,每个大学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考虑招生的规模大小的问题。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至于能否真正从研究中得到一种快乐和精神的陶冶,葛晓音代表表示,如果从普及教育来说,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慢慢地对年轻人会有影响,这些影响比一般空洞的教条要管用得多。
1991年1月 被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96年7月 被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为北京市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擅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古诗艺术探微》《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