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戴从容

增加 8,239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戴从容''',女,汉族,江苏苏州人,1971年3月出生于吉林长春,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是英国和爱尔兰文学…”
'''戴从容''',女,汉族,江苏苏州人,1971年3月出生于吉林长春,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是英国和爱尔兰文学、西方当代文化文学理论。专著有《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 《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等,译著有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詹姆斯·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等。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优秀著作奖"。
{{Infobox person
| 姓名 =戴从容
| 图像 =
[[File:P9354054.jpg|缩略图|戴从容]][http://p3.so.qhmsg.com/bdr/540__/t0145fc09cd87f946d8.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v?q=%E6%88%B4%E4%BB%8E%E5%AE%B9&src=tab_www&correct=%E6%88%B4%E4%BB%8E%E5%AE%B9&cmsid=b18d642760943be3970d64032dac5a6b&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55&id=7a1f99ec9149691acf948f2e171b655e&currsn=0&jdx=55&fsn=60&adsimgsn=0来自360网]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71|03|DD}}
| 出生地点 =吉林长春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 知名于 =《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 <br>《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
}}
== 个人履历 ==
1993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6年和2002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

2002年8月至2004年6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从事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后研究。
== 研究范围 ==
主要涉及英国和爱尔兰文学、西方当代文化文学理论。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有比

较深入的研究,曾参加在都柏林举办的"第19届国际詹姆斯·乔伊斯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博士后课题《〈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研究》获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2003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在西方当代文化文学理论领域,论文《从〈东方主义〉到〈文化与帝国主义〉-萨伊德后殖民理论概述》获国外社会科学创刊200期优秀论文三等奖,还翻译了戴维·钱尼的《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乔治·拉伦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两部文化研究专著以及斯图亚特·霍尔的《解构"大众"笔记》、米歇尔·德赛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约翰·费克斯的《大众经济》等文化研究文章。
== 讲授课程 ==
先后为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世界文学名著导读(《尤利西斯》精读)、专业英语、外国文学史、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
== 个人作品 ==
=== 专著 ===
1.《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月。

2.《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 译著 ===
1.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2.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3.Jorge Larrain,《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4.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台湾业强出版社,1995年。

5.詹姆斯·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 主要论文 ===
1.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研究,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2.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读托马斯·品钦的〈V〉,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

3.女性主义向何处去--从〈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看中国女性主义的走向,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2期。

4.世俗批评家和流亡知识分子--爱德华·赛义德的知识分子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3期。

5.自由地言说:论〈芬尼根的守灵〉的饶舌叙述,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6.2004:乔伊斯与他的城市--都柏林,文艺报,2004年9月9日,第4版。

7.用真实撼动美的殿堂--詹姆斯·乔伊斯文本结构的变化,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转载。

8.拜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乔伊斯与形式,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10.用词语实现一切--乔伊斯小说中的词语,外国语,2002年第5期。

11.从批判走向自由:后殖民之后的路,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12.乔伊斯与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转载。

13.艺术家的迷宫--狄达勒斯与〈芬尼根的守灵夜〉,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6期。

14.精神分析法--伪科学?,文艺报,2000年2月22日,第4版。

15.拿来主义与后殖民理论--并非无关,文艺报,2000年7月25日,第4版。

16.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9期转载。

17.康拉德与殖民主义,外语与翻译,1997年第3期。

18.从〈东方主义〉到〈文化与帝国主义〉--萨伊德后殖民理论概述,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收于李惠国、黄长著主编《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73-288页。
== 社会评价 ==
翻译家[[文洁若]]:当戴从容把一部每页都有一半注释的《芬尼根的守灵夜》递到我手里时,我既震惊又敬佩。《尤利西斯》出版后我曾想一鼓作气把《芬尼根的守灵夜》也翻译出来,但萧乾对我说,《尤利西斯》被人们称为天书,实际上《芬尼根的守灵夜》才是真正的天书。《尤利西斯》再难还是能翻译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对语言的改变太大,对译者的要求太高,就算翻译出来也不可能超越我们已翻译的《尤利西斯》。当时我还不大服气,但只尝试了一页就放弃了。《芬尼根的守灵夜》太难译,如果没有充分的前期积累根本无法入手。因此,当我听说《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卷已经翻译出来时感到非常震惊,又听说译者是戴从容,我就放心了,我相信她能行。在复旦大学做了讲座后,我和戴从容曾通过信,对她比较了解,她对《尤利西斯》的一些看法让我相信她是一个真正懂乔伊斯的人。这些年来,她一直没有中断对乔伊斯的研究,由她来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是可以期待的。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萧乾和我翻译《尤利西斯》的经历让我明白了戴从容做这项工作有多难。当年我们翻译《尤利西斯》时,我几乎不下楼,困了就和衣而卧,一天要翻译十几个小时,整整忙了3年零3个月,才终于把《尤利西斯》译完。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付出还是值得的。戴从容不但翻译的作品比《尤利西斯》难,学校里有那么多的教学、科研任务,还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需要照顾,她能克服这么多的困难把《芬尼根的守灵夜》翻译出来,付出必然是巨大的。她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她应该感到自豪。日本曾经有三个人先后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个失踪了,第二个神经出了毛病,第三个才译完,但最后出来的日译本的注释也没有戴从容的详尽。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个译本与一般的注释本又不一样,正文的排列方式非常像我国古代的典籍,用小字加入随文注。喜欢情节的人就看大字,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的人就把小字也加上去,用这样的方式来翻译西方作品既传统又新颖,这种尝试非常有价值。<ref>[http://www.jyb.cn/book/dskp/201301/t20130127_526551.html 我看《芬尼根的守灵夜》的翻译,中国教育新闻网] </ref>
== 参考文献 ==
1,2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