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始皇帝

移除 4,36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noteTA
|1=zh-hans:余干; zh-hant:馀干
|2=zh-hans:庄襄; zh-hant:庄襄;
|3=zh-hans:木乃伊3:龙帝之墓; zh-hant:神鬼传奇3; zh-hk:盗墓迷城3;
}}{{Otheruses|subject=[[中国皇帝|皇帝]]秦始皇|other='''秦始皇'''的其他含义}}
{{Emperorcn box
|图像=[[File:Qinshihuang.jpg|230px|秦始皇]]
|年号=
}}
=='''秦始皇帝'''==
'''秦始皇'''({{bd|前259年||前210年|8月10日|catIdx=Q}}{{refTag|name=wood|page=2}})嬴政,[[赵氏]],时称'''秦王政'''和'''始皇帝''',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是[[秦庄襄王]]之子<ref group="古">【史记索隐】庄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孙也,名子楚。按:战国策本名子异,后爲华阳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ref>,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出土《[[北大汉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中称其为'''赵正'''。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述《[[世本]]》称其为'''赵政'''{{notetag|1=唐代《史记索隐》引《世本》谓「生于赵,故曰赵政」。}}{{refTag|1=光明日报。赵正书。[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1-06/1950326.shtml 北大西汉竹书:发现已亡佚李斯《苍颉篇》]书中称秦始皇和秦二世为「秦王赵正(政)」、「秦王胡亥」}}。[[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参|[[曹植]]《文帝诔》:“……二世而歼,汉氏乃因。弗求古训,'''嬴政'''是遵……”}} ,后世通称'''嬴政''',亦被某些文学作品称为「'''祖龙'''」{{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刘宋裴駰([[裴松之]]之子)《史记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他是[[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十三岁即位,先后铲除[[嫪毐]]与[[吕不韦]],并重用[[李斯]]、[[尉缭]],三十九岁时[[秦灭六国|灭亡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refTag|name=Ren|1={{en}}Ren, Changhong. Wu, Jingyu. (2000年). ''Rise and Fall of the Qin Dynasty''. Asiapac Books Pte Ltd. ISBN 978-981-229-172-1, 9789812291721.}},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refTag|name=duik|1={{en}}Duiker, William J. Spielvogel, Jackson J. Edition: 5, illustrated. (2006年). World History:第1册:To 1800. Thomson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ISBN 978-0-495-05053-7, 9780495050537.第78页}}。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郡县制度]]和[[中央集权]]{{refTag|name=duik}},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参|{{Cite book|title=[[礼记]][[中庸]]|last=儒家学者|year=战国时期|pages=第二十八章|quote=「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目前社会车辆有统一之道路,书籍文字统一,行为伦理统一。}}}} 」及典章法制{{refTag|name=Ren}},奠定了中国政治史上两千馀年之[[专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间亦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过重,是秦朝在他死后3年速亡的重要原因。
[[File:始皇帝 (篆文).svg|thumb|right|150px|始皇帝(《说文》[[小篆]])]]
==称呼==
=== 人质之子 ===
[[File:Qin Shi Huang statue.jpg|230px|thumb|邯郸秦始皇凋像]]
嬴政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父亲是秦公子[[秦庄襄王|异人]](有一说为[[吕不韦]]),母亲是[[赵姬 (秦庄襄王)|赵姬]]。
自返秦后,吕不韦便让异人穿着楚服拜见王后,王后大悦并替异人改名为“楚”,史称「子楚」<ref group="古">《[[s: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ref>。其后子楚在秦王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ref group="古">《[[s: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子楚)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ref>,秦王大讶,在丞相面前称其儿子们没人比得上子楚,同时在王后劝说下将子楚立为太子<ref group="古">《[[s: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ref>。
 
{{wikisourcelang|zh|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服丧一年,正式称王后仅仅三天便驾崩,享年54岁。随后太子子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他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兼封文信侯,赐食邑蓝田十二县<ref group="古" name="bluetin" />,并继续秉承「远交近攻」的国策,对[[三晋]](韩赵魏三国)开战,以确立秦国的强势地位{{refTag|name=cutqian1|page=30-37}}。不过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后便驾崩,享年35岁,时年13岁的嬴政因而正式坐上秦王的宝座{{refTag|1={{en}}Donn, Lin. Donn, Don. Ancient China. (2003年). Social Studies School Service. Social Studies. ISBN 978-1-56004-163-4, 9781560041634.第49页.}}。
|}
{{wikisourcelang|zh|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
历代史家均相信《史记》所载,其中以清人[[梁玉绳]]为之辩论最力,但梁却跟很多文人,包括明人[[王世贞]]{{notetag|1=王世贞《读史后辩》-{云}-:「毋亦不韦故为之说,而泄之秦皇,使知其为真父,长保富贵耶?抑其客之感恩者,故为是以駡始皇,而六国之亡人,侈张其事,欲使天下之人,谓秦先六国亡也。不然,不韦不敢言,太后复不敢言,而大期之子,鸟知其非嬴出也?」}}及汤聘尹{{notetag|1=汤聘尹《史稗》-{云}-:「异人请妇,至大期而诞子,未必请之时,遽有娠也。虽有娠,不韦岂肯轻泄之?而亦孰从知之?果有娠而后献,当始皇在赵,母子俱匿,其妪独不能语子以吕氏之胤?如齐东昏妃子之于萧缵耶?如语之故,始皇必不忍忘一本之系,何至忿然曰:『君何亲于秦,号曰仲父?』以奉先王之功,且躬出其后,而俾之迁蜀以死,虽宾客游说万端,而莫之阻,亦自知嬴非吕矣。则吕易嬴之说,战国好事者为之。」}}一样,质疑「不韦献匿身姬」的说法;在他所着的《史记志疑》中,根据唐初[[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所-{云}-:「十月而产,妇人大期」,但《史记》却以十二月作大期,此外亦指出若赵姬未足月就生下嬴政,子楚绝无不知的道理,而且修史很多时候服务于政治,为了证明本朝得位「顺天应人」,对前朝故事总有曲笔、污衊之辞,可信性存疑,由于汉承秦祚、恶尽归秦,司马迁总不能公然在史书中翻桉,故此特意记下生秦始皇的年月,至于一般人相信「不韦献匿身姬」一事应为误读《史记》的缘故{{notetag|1=梁玉绳-{云}-:「《左氏》僖十七孕过期,《疏》-{云}-:十月而产,妇人大期,则大期乃十月之期,不作十二月鲜。即如《史》注,十二月曰大期。夫不及期可疑也,过期尚何疑?若谓始皇之生,本不及期,隐之至大期,而乃以生子告,则子楚决无不知之理,岂非欲盖弥彰乎?只缘秦犯众怒,恶尽归之,遂有吕政之讥。史公本纪,特书生始皇之年月,而于此更书之,犹-{云}-世皆传不韦献匿身姬,其实秦政大期始生也。别嫌明疑,合于春秋书子同生之义,人自误读《史记》耳。」,参见马元材(马非百)着:《秦始皇帝传》第59页。}}。翻译《[[吕氏春秋]]》的外国学者约翰·诺伯洛克(''John Knoblock'')教授及杰弗瑞·瑞杰尔(''Jeffrey Riegel'')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是用以诽谤秦始皇及吕不韦{{refTag|1={{en}}Lü, Buwei. Translated by Knoblock, John. Riegel, Jeffrey. The Annals of Lü Buwei: Lü Shi Chun Qiu : a Complete Translation and Study. (2000年).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47-3354-0, 9780804733540.}}{{refTag|1={{en}}The Annals of Lü Buwei. Knoblock, John and Riegel, Jeffrey Tra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年). ISBN 978-0-8047-3354-0.第9页}},而按照现代医学理论,“吕不韦生父论”中所谓的赵姬“怀胎十二个月”,根本就不可能成立,这是因为人类的[[妊娠]]时间只有266天(不足九个月){{refTag|1=人民网:[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5013605.html 方舟子:从秦始皇生父之谜说起],2006年11月8日}}。
近代治先秦史名家[[马非百]]不但质疑「不韦献匿身姬」,更指《史记》中「奇货可居」的版本实属伪造,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吕不韦封邑的记载。据《汉书·地理志》所言,秦代并无河南之名,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至[[汉高祖]]时,始改名河南郡<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28上|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ref>。吕不韦之采邑显然不会是河南郡,而是《战国策》所记载的「蓝田十二县」。此外,马非百指司马迁在记述六国史事时,多数引用《战国策》,惟独「奇货可居」一事别据他说,令人奇怪{{refTag|name=mafaibei|page=59-60}}。此外,「不韦献匿身姬」一事只在《史记》记载,并没有其他同时代的文献记录,按照[[郭沫若]]在《[[十批判书]]》的说法,在史学上属于「孤证」,可信性成疑{{refTag|name=cutqian1|page=30-37}}。
 
{{wikisourcelang|zh|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
另一方面,[[郭沫若]]亦在《[[十批判书]]》提及其他疑点{{refTag|name=cutqian1|page=30-37}}:
== 即位 ==
[[File:Qin first emperor annals.JPG|thumb|300px|《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古籍刻本]]
嬴政即位当年,[[晋阳]]发生叛乱,后被秦将[[蒙骜]]迅速平定<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ref>。
据日本就实大学综合历史学系李开元教授的分析,当时秦国的国政,完全掌握在三大[[外戚]]势力手中,分别是以嬴政的养祖母[[华阳夫人]]为代表的楚系外戚,嬴政真正祖母[[夏姬 (秦孝文王)|夏姬]]为代表的韩系外戚{{notetag|1=夏姬的“姬”,是妇人的称谓;姬前的“夏”,或者是姓氏,或者是与出生国相关的某种称谓。由于夏朝的活动区域,以山西南部的安邑(今山西夏县)和河南西部的阳城(今河南洛阳)为中心,战国时代都属于韩国的领土,基于这种地域观念而言,称韩为夏,称韩国出身的韩夫人写作夏姬,应当是合乎情理的。}},以及嬴政生母赵姬为代表的赵系外戚,这三大外戚势力的倾轧,深刻地影响嬴政即位初期的历史{{refTag|name=secret2|1={{cite book | title=《秦始皇的秘密》 | publisher=中华书局 | author=李开元教授 | year=2009年 | isbn=9787101067125}},第二桉 弟弟与假父的故事}}。
=== ''' 成蟜叛变 '''=== 
[[成蟜]]{{notetag|1=成蟜的原名应作「盛桥」或「成桥」,「蟜」乃恶谥,按秦汉时期惯例,叛臣皆冠以恶名、恶谥,《[[s:史记/卷078|史记.春申君列传]]》及《[[s:战国策/卷06|战国策·秦策四]]》记载的「盛桥」、「盛橇」即是「成蟜」{{refTag|1=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3版,第427页}}。}}为秦庄襄王之子,嬴政之弟,其生母有可能是祖母夏姬为代表的[[战国韩国|韩国]]系外戚的族人{{refTag|name=secret2}}{{notetag|1=成蟜生母除了韩系外烕一说,另有说法指成蟜生母乃吕不韦家姬。史学界一直指《史记·吕不韦列传》对秦始皇生母的出身记载自相矛盾,因而衍生「赵豪家女」与为「吕不韦家舞女」并非一人的说法。根据以上说法,秦始皇生母实为赵豪家女{{refTag|1=《史记疑桉》,李全华着,湖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7月1日),ISBN:9787811138405,第1.3章 秦始皇是谁的儿子?}}。不过在本栏中,成蟜生母则採用韩系外烕一说。}},被封为[[长安君]]。
有一说法指秦朝末代君主[[子婴]]是成蟜的后裔{{refTag|1=李开元:[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3/733.html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2006年7月16日载于国史探微网站}}{{notetag|1=关于子婴的身世,有四种说法,一说为扶苏之子,一说为秦始皇之弟,一说为胡亥之兄,一说为长安君成蟜之子,四种说法学术界尚无定论。}}。
=== ''' 嫪毐之乱 '''===[[File:Bronze arrow bolts, Qin Dynasty.JPG|thumb|250px|秦代所用的[[青铜]]箭镞]]
自秦庄襄王亡故后,吕不韦跟太后赵姬(嬴政的母亲)的关係一直藕断丝连,不过这段不伦关係似乎是[[赵姬]]主动单方面展开的{{notetag|1=《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为「太后淫不止」。}}{{refTag|name=cutqian1|page=45-53}}。随着嬴政年龄渐长,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阳具特别大的人[[嫪毐]](làoǎi,音'''涝矮''',粤音'''路蔼''')作为[[门客]]{{refTag|name=mah|1={{en}}Mah, Adeline Yen. (2003年). A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Growing Up Through China's Proverbs. Published by HarperCollins. ISBN 978-0-06-000641-9, 9780060006419.第32至34页.}},并借机让嫪毐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中,表演阳具驱使桐木车轮转动的把戏,故意传到太后赵姬耳中<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ref>。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九年),太后赵姬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茝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諡为帝太后,与庄襄王会葬茝阳。</ref>。
=== ''' 吕不韦失势 '''===
嫪毐叛乱最终牵连到相国吕不韦,嬴政打算诛杀吕不韦,但吕不韦毕竟令嬴政父亲得以登上秦王之位,有拥立之功,而且有众多吕不韦门客求情,于是打消了判处吕不韦死刑的念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ref>。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嬴政以失职为名罢免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并把吕不韦放逐到其领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5|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ref>。
至此,嬴政彻底扫清了威胁自己王位的因素,大权独揽,成为秦国名实相符的[[君主]]。
== ''' 歼灭六国 '''===== ''' 统一前的预备 '''===
儘管嬴政即位初年年龄尚幼,但其麾下秦军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例如秦国将领[[蒙骜]]分别在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攻取韩国十三城<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ref>,以及在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攻取魏国二十城,并在该地设置东郡<ref group="古" name="20cities" /><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ref>。
==== ''' 郑国渠 '''====
{{See also|郑国渠}}
[[File:Zhengguo Canal Map zh.png|thumb|250px|郑国渠的现今位置]]
[[郑国渠]]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开始建造<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15|《史记·六国年表》]]:始皇帝元年,击取晋阳,作郑国渠。</ref>{{notetag|1=东汉班固[[s:汉书/卷029|《汉书·沟洫志》]]记载: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与史记所记年份完全相符,因此郑国渠建造的年份应为秦王政元年。}},位于今日中国陝西省泾阳县上然村泾出口一带。建议者为来自[[韩国 (战国)|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 (水工)|郑国]],其真正身份是韩国的[[间谍|细作]]。
自渠成后,淤积溷浊的[[泾河]]水被引至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硷地]],面积达四万多顷,亩产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成为沃野,再没有饥荒年份,为併吞六国打下坚实基础,该渠也因此被命名为「郑国渠」<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9|《史记·河渠书》]]: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ref>。
==== ''' 谏逐客书与李斯 '''====
{{See also|谏逐客书}}
虽然郑国渠的建设本身对秦国利大于弊,但其企图疲弊秦国的意图,郄引起秦国本土大臣的警觉,认为山东六国出身的客卿根本不值得信任,在他们的怂恿下,嬴政颁布「逐客令」,驱逐一切出身六国的客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7|史记·李斯列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ref>{{refTag|name=cutqian2|page=54-62}}。
嬴政读了[[李斯]]的上书,就废除了“逐客令”<ref>《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ref>,命人追回李斯,并恢复其官职。
==== ''' 徵辟韩非 '''====
{{see also|韩非|韩非子}}
在众多韩非着作中,嬴政则比较欣赏韩非在《孤愤》、《五蠹》的理论阐述,例如韩非在《[[s:韩非子/孤愤|孤愤]]》中称有才有谋的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能执法之人,一定性格坚毅并且为人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ref group="古">《[[s:韩非子/孤愤|韩非子·孤愤]]》: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姦。</ref>。另一方面,韩非亦在《五蠹》论述,指作为明君,应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指[[诗经]]、[[书经]]),而该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吏为师;不提倡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才能奠定称王天下的资本<ref group="古">《[[s:韩非子/五蠹|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ref>
{{wikisourcelang韩非亦毫不客气称学者([[儒家|zh|史记儒生]])、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徵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五蠹]]),指这些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ref group="古">《[[s:韩非子/ 卷063五蠹| 《史记·老子 韩非 列传 子·五蠹]]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ref>。这些论调也间接影响嬴政日后作出「焚书」、「坑儒」的决定{{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
韩非亦毫不客气称学者([[儒家|儒生]])、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徵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五蠹]]),指这些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ref group="古">《[[s:韩非子/五蠹|韩非子·五蠹]]》:是故乱 =='''歼灭六 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ref>。这些论调也间接影响嬴政日后作出「焚书」、「坑儒」的决定{{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
=== 歼灭六国 ===
[[File:秦灭六国形势图.png|300px|thumb|秦灭六国形势图]]
{{Main|秦灭六国之战}}
自郑国渠建成后,[[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国的三大粮仓——[[巴蜀]]、[[汉中]]、[[关中]]就此全部建成,嬴政因而发动了历时十年的统一六国战争。
==== ''' 总方针 '''==== 
李斯早在担任吕不韦门客的时候,很快就得到面见嬴政的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嬴政献上消灭六国之策,指现时正是吞併六国最好的时候,这个时机如果不抓住的话,一旦六国中兴,订立[[合纵]]的盟约对抗秦国的时候,秦国要席卷中原,吞併六国就要付上相当沉重的代价<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7|《史记·李斯列传》]]:今怠而不急就,诸侯複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ref>。另一方面,魏国大梁人[[尉缭]]亦指六国与秦国相比,六国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但六国合纵对付秦国却是一桩大麻烦,为免重蹈[[智伯]]、[[夫差]]、[[齐愍王]]因敌手联合攻击而亡的覆辙,希望嬴政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受贿的大臣,打乱六国诸侯的合纵计划,这样虽然损失些许财物,但却可以消灭所有诸侯<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ref>。
</center>
==== ''' 削弱赵国 '''====[[File:China 2b2-zh-classical.png|thumb|right|230px|[[战国]]时期形势图]]
嬴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韩国 (战国)|韩国]],因为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是韩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且三晋唇齿相依,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所以在灭韩之前,必需大幅削弱赵国。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经激烈战斗后,秦军大败。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奔回秦国,史称「[[肥之战]]」。赵国夺回了被秦国佔领的土地,李牧因此战受封为「武安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ref>。
==== ''' 灭韩赵两国 '''====
{{see also|秦灭韩之战|秦灭赵之战}}
{{wikisourcelang|zh|史记/卷08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
儘管李牧在肥之战挫败了秦军的兵锋,但赵国只能仅仅自保,消除了赵国援韩的可能,秦国可算是达到了目的。
秦国虽然进攻赵国失败,但并不能挽回韩国危如累卵的形势。秦王政16年,韩国被迫割让[[南阳]]一带土地给秦国。当年九月,嬴政派[[内史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由他代理南阳守之位,并开始命令所有秦国国内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征发兵卒、[[徭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ref>,为大规模的灭国战争作好准备。
 
[[File:Warring States 246BC map Buhalin.jpg|thumb|前246年秦王政即位时的战国形势]]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17年),嬴政借着赵国发生大[[地震]]与[[飢荒]],无力援助韩国的大好机会<ref group="古" name="famine">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王迁)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牆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ref>,命内史腾攻打韩国,并擒获韩王安,韩国灭亡,将其国之地设置[[颍川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ref>,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notetag|1=中国历史地图集(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主编:王全国), ISBN 978-7-980013-01-5/K‧01}}{{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但嬴政下令将「天下不轨之民」迁于南阳的举措<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28下|汉书·地理志]]》:「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故其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御也。」</ref>,却造成韩国故地局势不稳,秦国一度陷入新郑骚乱及李信之败的窘境。
王翦攻佔邯郸后,嬴政亲自到邯郸,找到当初与他在赵国时,与母亲有仇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其后经太原、[[上郡]]返回都城咸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88-94}}。
==== ''' 新郑骚乱 '''==== 
韩国遗民并未因为韩国沦亡而变得安于现状,反而该地正酝酿着反秦的馀波。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嬴政的预料相反,就在韩王安被迁徙的次年(秦王政二十一年),韩国遗民愤于国破王迁,在[[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骚乱<ref group="古" name="hanrevolt">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廿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ref>{{refTag|name=secret3}}。虽然这次骚乱被镇压,但韩王安却因新郑骚乱受牵连而亡<ref group="古" name="hankingdead">《睡虎地秦简·编年纪》:韩王死。昌平君其处,有死𫊸属(秦王政21年)。</ref>{{refTag|name=tin}}{{refTag|name=secret3}}。
==== ''' 灭魏国 '''====
{{see also|秦灭魏之战}}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大梁城被水浸近三个月,城牆崩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4|《史记·魏世家》]]: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95-101}}。嬴政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又建置[[泗水郡]]。
==== ''' 昌平君叛秦 '''====[[File:Qin tiger tally, Shaanxi History Museum.jpg|thumb|300px|秦代杜虎符,陝西历史博物馆藏,西安市南郊山门口出土,[[虎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通常作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
{{see also|秦灭楚之战|昌平君}}
李信之败,主要是因为王贲灭魏前,对楚国进行的军事行动过于容易,让他产生误判,以为郢陈地区及附近郡县的反秦力量已被消灭,没有考虑到郢陈地区的楚人仍有相当可观的反抗力量,虽然寿春[[楚王负刍]]的楚军力量薄弱,容易攻取,但长年事秦的昌平君在关键时刻叛秦,却给予李信军致命一击,终至一败涂地{{refTag|name=tin}}。
==== ''' 王翦灭楚 '''====
楚国收复楚国故都郢陈为中心的失地,更趁势西进深入至原韩国境内<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今闻荆兵日进而西。</ref>{{refTag|name=tin}},再加上李信惨败的消息,都令嬴政感到惊恐,更感大失面子,因为启用李信及贬斥昌平君出京都是由他作决定{{refTag|name=secret3}}。他不得不亲自前往频阳,登门造访被贬斥出京、还乡养老的王翦<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ref>,强行徵召王翦攻楚。王翦本来以自己年老多病拒绝攻楚,但见嬴政面色不豫,担心自己重蹈武安君白起的覆辙{{notetag|1=武安君白起因为拒绝秦昭襄王的徵召,包围赵国国都邯郸,秦昭王认为他心怀怨望,赐下宝剑迫他自尽。}},不得已答应嬴政的请求,并称攻楚需六十万人,他要求全权指挥六十万兵力,嬴政一一答应,并亲自到到[[灞上]]为王翦的大军送行<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複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ref>。为了消除嬴政的疑心,王翦称自己征战多年仍未得以封侯,故希望嬴政赐予数量众多的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为子孙挣下一份家业<ref group="古" name="needfarm" />,大军出征期间,又不厌其烦地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ref>。
秦王政24年约3月,王翦军攻破郢陈{{notetag|1=据田馀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一文,在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木牍,写有安陆(即今云梦)戍卒名为黑夫和惊二人的两封家书。前一封有「黑夫等直丘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之语,后一封有「以惊居反城中故」之语。前一封据黄盛璋先生参考汪曰桢《历代长术概要》和日本国新城新藏《战国长汉长曆图》,估计写于二月辛巳,后一封应写于三月,即秦王政24年3月。}}{{refTag|1=《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发掘报告》,《文物》1976年第9期}}{{refTag|1=黄盛璋,《云梦秦墓两封家信中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文物》1980年第8期}},嬴政亲自出巡郢陈,以镇慑反秦势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游至郢陈。</ref>,而昌平君在收到楚王负刍被俘的消息后,撤出郢陈,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ref>,在淮南地区继续进行反秦事业。王翦和蒙武统领秦军消灭楚军馀孽,昌平君战死,项燕在淮北的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蕲县镇)兵败自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ref>{{refTag|name=secret3}}。
 
{{wikisource|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王翦大军平定了长江以南一带,降服了越族的首领,设置了[[会稽郡]],楚国彻底灭亡。该年五月,秦国为庆祝灭掉楚国而下令特许天下聚饮<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ref>。
荆轲帮助太子丹完善刺杀嬴政的计划,知道嬴政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樊于期的脑袋<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ref>,就劝樊于期自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于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于期仰天太息流涕曰:「于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于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原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于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ref>。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燕国以荆轲为正使,[[秦舞阳]]为副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ref>,带同樊于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出使秦国献给嬴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ref>。
 
[[File:Qin crossbow trigger, shaanxi history museum.jpg|thumb|200px|秦代弩机,[[西安市]]北关出土, 藏于[[陝西历史博物馆]]]]
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嬴政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ref>。蒙嘉在嬴政面前说尽好话<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原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ref>,令嬴政大为高兴,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亲自在咸阳宫接见荆轲与秦舞阳两人<ref group="古" name="qinall">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88-94}}。荆轲捧着樊于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ref>。走到殿前台阶下的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ref>。荆轲以「秦舞阳为蛮夷,因未见过天子威严而心生恐惧」作解释<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原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ref>。嬴政令荆轲递上秦舞阳的地图,荆轲展开地图尽头,一把淬毒的匕首{{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太子(丹)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露出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ref>。
嬴政大发雷霆,于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命令王翦、[[辛胜]]的军队跨过[[易水]],大败燕、代两军于易水之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ref>。其后一年,秦军攻陷燕国都城[[蓟城|蓟]]。燕王喜、太子丹、代王嘉等人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王翦以称病为由归秦<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一年,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ref>。秦将[[李信]]紧紧追击燕王与太子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ref>,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ref>,代王嘉则建议燕王喜杀掉太子丹,以求嬴政的宽恕<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ref>。燕王喜接纳代王嘉的建议,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嬴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ref>。当时秦军主力几乎调往南线进攻楚国,燕王喜、代王嘉两人得以在辽东苟延残喘。
 
{{wikisource|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
不过嬴政并未因而罢手,五年后(秦王政廿五年),王贲奉嬴政之命,扫除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虏了燕王喜及代王嘉<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34|《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是岁,秦将王贲亦虏代王嘉。</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ref>,燕国彻底灭亡{{refTag|name=cutqian3|page=95-101}}{{refTag|name=chen|page=196-227}}。
==== ''' 灭齐国 '''====
{{see also|秦灭齐之战}}
[[File:China Qin Dynasty.jpg|thumb|300px|公元前210年的秦国疆域]]
公元前264年,齐王田建即位,在位达44年,即位初期由母亲[[君王后]]辅佐。
齐国的灭亡也标志着[[战国时代]]的落幕,结束500多年来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秦帝国。这一年秦王嬴政为三十九岁{{refTag|name=cutqian3|page=101-106}}。
==== ''' 卫君角解国 '''==== 
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秦军併吞魏地二十城,在该地设置[[东郡]],第二年(秦王政6年),韩、魏、赵、卫、楚五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攻占了寿陵邑。秦国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秦国继而攻下卫国,卫君角惟有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野王]],而魏国的[[河内郡_(中国)|河内郡]]因山势险阻而得以保全,但[[朝歌]]却被秦国攻佔,至于卫国原本的首都[[濮阳]]则合併至秦国的东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37|《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元君十四年,秦拔魏东地,秦初置东郡,更徙卫野王县,而并濮阳为东郡。</ref><ref group="古" name="20cities">司马迁[[s:史记/卷044|《史记·魏世家》]]:(魏)景愍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衞徙野王。</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六年,韩、魏、赵、衞、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拔衞,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ref>。
秦灭六国后,卫国仍然被嬴政保留。直至秦二世元年,才下令将其解国,废[[卫君角]]为庶人<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37|《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君角)二十一年,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ref>,卫国从而成为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关东国家。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可能连繫着秦始皇皇后身分的历史之谜,也就是说,嬴政的皇后(或王后)有可能出自[[姬姓]]卫国公族{{refTag|name=考古中国}},而公子[[扶苏]]有可能为卫国来的皇后(或王后)姬氏所生{{refTag|name=考古中国}}(有另一说指扶苏生母为楚国公主{{refTag|name=secret4|1={{cite book | title=《秦始皇的秘密》 | publisher=中华书局 | author=李开元教授 | year=2009年 | isbn=9787101067125}},第四桉 秦始皇的后宫谜团}}),这也解释了[[秦二世]]胡亥即位后立即废掉卫君角的原因,即秦二世矫诏杀死其兄扶苏后,剪除东方起义军利用扶苏和其外戚卫国的影响上的威胁{{refTag|name=考古中国|1= [[岳南]]:《考古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海南出版社·ISBN 978-7-5443-1795-5}}。
=== ''' 分析 '''===[[File:Dujiang_Weir.jpg|250px|thumb|巴蜀[[都江堰]]全景]]
历代不少文人都曾经探讨过六国被秦国所灭的原因,其中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六国论较为着名。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弊在赂秦」<ref group="古">《[[s:六国论 (苏洵)|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ref>。苏轼则认为秦国因养士而轻易地灭六国,而统一后又因视养士无用而速亡<ref group="古">《[[s:六国论 (苏轼)|苏轼·六国论]]》: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併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ref>,大概是出于宋朝士子[[张元 (西夏)|张元]]、吴昊两人因累试不第而叛宋投夏的感慨。至于苏辙则以地理战略的角度着手,指山东六国必需保有韩魏两国作屏障,韩魏两国位处中原,当两国不保,其馀四国只能被秦国各个击破<ref group="古">《[[s:六国论 (苏辙)|苏辙·六国论]]》: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ref>。
事实上,六国之亡是主要受到内因外因等多个因素影响,三苏的论点合起来,才比较接近秦能统一六国的真相,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孔子]]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ref group="古">《[[s:论语/颜渊第十二|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ref>,秦人能做到足食、足兵、国人信服这三点,只要上台的不是昏君,自然能兼併六国。例如秦人有关中沃野之利<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29|史记·货殖列传]]》:(关中)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ref>,又有[[巴蜀]]的盐铁之利<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29|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襃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ref>,不惧山东六国的盐铁封锁,北有郑国渠,南有[[都江堰]],已做到「足食」一点;军功授爵,首级易功,士卒敢战,已做到「足兵」一点,而[[商鞅]]徙木示信,则做到「国人信服」一点,因此才对山东六国造成压倒性优势。
 
[[File:Qinacruballistabolts.jpg|left|180px|thumb|秦代[[弩|弩弓]]用的箭镞]]
除此之外,秦国武器制造的流程与制度十分严谨,每一件兵器从生产工人、仓库保管、工场的责任人,一直到中央政府的总监制者,都要实名在产品上记录。这种制度称为「'''勒名工官'''」,既是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也是产品流通监管制度,可以从头到尾追踪每一件武器产品的行踪,因此秦国兵器精良无比{{refTag|name=secret3}},1982年发现的秦代铜戈「'''十七年丞相启状戈'''」正是具体例子(现收藏在天津市博物馆)。
六国合纵本是嬴政在统一战争最大的绊脚石,但六国本身各怀鬼胎,且山东六国之间亦时常发生战事,例如赵燕两国已经因连年战争,而成为生死大敌,在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燕王喜因赵国长期遭受秦国攻击,主将[[廉颇]]又出奔魏国,燕王喜不但没有打算援赵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进攻赵国。出征前燕王喜曾询问[[剧辛]]关于庞煖的情况,剧辛说[[庞煖]]容易对付。燕王喜于是以剧辛为将攻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战。最终赵军大胜,俘虏燕国两万人,剧辛被擒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34|史记·燕召公世家]]》:剧辛故居赵,与庞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问剧辛,辛曰:「庞煖易与耳。」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ref>。从上述例子可见六国合纵关係十分脆弱,终被秦国逐一轻易击破。
== ''' 政治措施 '''== 
嬴政用武力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均对后世造成巨大的影响。
=== '''[[初并天下诏]]和称皇帝 '''===[[File:Qin stone armour suit.jpg|thumb|200px|秦代石铠甲,[[陝西历史博物馆]]藏,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出土]]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称为「'''王'''」,但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楚吴越三国分别僭越称王,而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权威更形低落,其间发生「[[五国相王|五国相王事件]]」,各诸侯不但各自称王,还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一时间「王」的称号亦大幅贬值,因此「皇、帝」之名开始形成。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权及统一的依据,纷纷从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为自己王族编造古代帝王谱系。如战国后期[[齐愍王]]及秦昭襄王互称东西两帝{{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
另一方面,嬴政又命李斯将[[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磨成[[玉玺]],亦即是后世相传的「[[传国玉玺]]」{{notetag|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北魏崔浩的敍述,指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玉玺大小为四寸方形,由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refTag|1=中国社学科学院:[http://www.cass.net.cn/show_news.asp?ID=7035 传国玉玺漫谈]}},玉玺上方凋着五条龙,上写八个虫鸟[[篆字]],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有「昊天之命、皇帝寿昌{{refTag|1=钦定四库全书版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7128&by_title=%E5%8F%B2%E8%A8%98%E6%AD%A3%E7%BE%A9&page=84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卷五-卷六》,第84页],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见《三国志·吴书》)」、「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见《应氏汉官》、《皇甫世纪》)」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史家[[裴松之]]说法)」四种说法。
=== ''' 五德终始说 '''=== 
秦始皇採用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黄帝]]属土德,有黄龙和大蚯蚓出现。[[夏朝]]得木德,有青龙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格外茁壮茂盛。[[商朝]]得金德,所以才从山中流出银子来。周朝属火德,所以出现赤乌的祥端。秦继周而兴,加上秦始皇的先祖[[秦文公]]在出猎时遇上黑龙,故秦应属水德。为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为岁首,年初朝贺改至十月一日进行,色尚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天子乘舆六尺、车驾六马)等制度都以「'''六'''」为数,并更改黄河的名称为「'''德水'''」。其他水德的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节尚「冬」等{{refTag|name=wood|page=27}}{{refTag|name=cutqian4|page=114-123}}。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秦始皇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8|史记·封禅书]]》: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ref>。
=== ''' 三公九卿 '''===
由于秦代国祚短暂,加上记载残缺,对于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间接推断,但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东汉]][[班固]]所着《[[汉书]]》,都指汉承秦制,因此对于秦始皇时期的官僚体制,主要是根据《[[s:汉书/卷019|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不过无论如何,秦始皇确立百官体制,称「'''三公九卿'''」,并沿用后世的说法,仍为人广泛接受。
另一方面,秦代官制亦设博士七十二人,以备谘询,又设将军(掌征讨)、将作[[少府]](治宫室),所有官员都由朝廷委任,随时调动任免,并须每年考绩。秦始皇建立的官僚制度,成为历朝政治制度的典范{{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
=== ''' 採用郡县制 '''===[[File:Qin_empire_210_BCE_TC.jpg|thumb|270px|秦朝诸郡]]
{{See also|秦朝行政区划}}
据刘宋[[裴駰]]《[[史记集解]]》记载,秦初三十六郡分别是:
 
*关中巴蜀地区:[[内史 (秦汉行政区)|内史]]、[[上郡]]、[[陇西郡]]、[[北地郡]]、[[云中郡]]、[[九原郡]]、[[汉中郡]]、[[巴郡]]、[[蜀郡]]
 
*河南地区:[[三川郡]]、[[南阳郡]]、[[颍川郡]]、[[砀郡]]、[[薛郡]]、[[东郡]]、[[琅邪郡]]、[[齐郡]]
 
*河北地区:[[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代郡]]、[[钜鹿郡]]、[[邯郸郡]]、[[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河东郡_(中国)|河东郡]]
 
*淮南地区:[[南郡]]、[[九江郡]]、[[鄣郡]]、[[会稽郡]]、[[泗水郡]]、[[黔中郡]]、[[长沙郡]]
不过自秦灭汉兴后,汉高祖[[刘邦]]认为秦王室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于孤立而亡,于是推行[[郡国制]],大封刘氏宗室子弟为王,但却导致日后的[[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 ''' 销毁兵器 '''=== 
为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铸成大钟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notetag|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按三辅旧事-{云}-:「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放置在宫廷里<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ref>。
 === ''' 去险阻,坠城廓 '''===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秦始皇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碣石,宣布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为「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文内容如下:
「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等措施,除了防止六国遗民据险作乱外,还有方便交通,促进贸易的作用。
=== ''' 徙置富豪 '''===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便下令迁徙关东六国富豪十二万户入咸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ref>,其中以齐楚两地出身的富豪为主{{refTag|name=tin}}{{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99|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陈胜起义期间)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这是因为齐鲁之地崇尚「'''齐鲁学'''」,崇尚聚众讲学,追求典雅,与主张谋富强,尚功利,务实际的秦国主流思想「'''三晋学'''」截然不同{{refTag|name=alhistory|page=43}},学术思想的冲突很容易形成反秦舆论,齐鲁儒生讥讽秦始皇[[封禅]]一事正是明证{{refTag|name=tin}}。不过相比起齐国来说,秦始皇更为担心楚国故地{{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08|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例如他往楚国故地巡视期间,史籍可见其在江东[[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refTag|name=tin}},而且「'''亡秦必楚'''」一说,亦反映楚人强烈的复仇慾望。因此徙民以齐楚之地为主,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迁徙富豪还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荣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与六国贵族互相勾结。此外,富豪们在本地兼併土地,放[[高利贷]],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将他们迁徙至咸阳,亦有助消除地方势力{{refTag|name=alhistory|page=25}}。
=== ''' 统一文字 '''===[[File:XiaozhuanQinquan.jpg|250px|thumb|秦小篆刻石]]
秦始皇为统一人们的思想,大造天神,统一文字,强行教化。使小篆和隶书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对中国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据唐朝[[张怀瓘]]所着《书断》记载,秦朝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程邈]](字元岑)在狱中花了十年时间,创造隶书{{refTag|name=tonzi5|1={{ja}}藤枝晃『文字の文化史』讲谈社学术文库、1999年、第1版。ISBN 978-4-06-159409-8、第五章 政治の文字 隷书,第93至97页}},得到秦始皇赏识,被任命为御史。由于小篆难以在奏事繁多的环境下使用,故此程邈发明的字体颇受欢迎,而因为程邈字体起初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ref group="古">唐·张怀瓘《[[s:书断/卷上|书断·卷上]]》: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繫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ref>,但正史没有关于程邈的生平记载。
== ''' 经济措施 '''===== ''' 统一度量衡 '''=== 
[[度量衡]]传统上是计量长度、体积、重量单位的统称。度是用来计算长短,量是用来测量体积,衡则用来计算物件重量。[[战国时代]],各国都採用不同的度量衡标准,致令在换算过程中显得十分溷乱。
不过秦始皇也明白,要在短时间内推广单一的度量衡标准,可说是相当困难,甚至有可能引起一场大溷乱。因此一般推断,秦始皇会在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下达前,先设立一个过渡期,暂时承认各地的度量衡标准,并製定严格的换算率作为折衷办法{{refTag|name=qinyong|page=123}}。
=== ''' 货币 '''===[[File:Qin Shi Huang weight.JPG|thumb|250px|始皇诏「瓜棱形五斤权」,铭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统一货币可说是秦始皇在经济领域方面的重大举措。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发行钱币,把原来的圆形方孔钱推广全国,废除原来全国各地相异的货币,克服过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换算的困难,使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储蓄的价值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半两钱」只是对秦国铜钱的统称,不是指铜钱的实际重量。据《[[s:史记/卷30|史记·平准书]]》记载,秦钱既重,又轻重不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30|史记·平准书]]》: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ref>,故此难以使用,并非一种理想的货币。另一方面,「半两钱」圆形方孔的设计,亦非秦始皇首创,班固《[[s:汉书/卷024下|汉书·食货志下]]》记载秦钱「'''质如周钱'''{{notetag|1=唐颜师古注解引臣瓒曰:「言钱之形质如周钱,唯文异耳。」}}」,可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已经有类似的货币设计。不过无论如何,圆形方孔的铜钱设计可以用绳索綑绑成串,携带方便,遂成为东亚各国货币的原形。
=== ''' 重农抑商 '''===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他在琅琊台刻石明白写着:「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refTag|name=秦始皇本纪}},其具体措施是把商人和罪犯、奴隶作为首先「谪戍」([[充军]])的对象,让他们长期地出外远征,并到新征服的荒凉地方开垦,如[[河套|河套地]]及[[桂林]]、[[南海郡|南海]]等地,使边地得到开发{{refTag|name=alhistory2}}。当时秦[[徭役]]法规定,首先徵召有罪吏、[[赘婿]]{{notetag|1=所谓赘婿包括两个情况,第一种指男子赘入女家者;第二种指贫民典身给富人,过期不赎,没为奴隶者。}}及贾人(即商人);其次徵召曾为商贾的人;再其次徵召祖父母或父母曾为商贾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服徭役,称「'''发闾右'''」,最后才徵召贫弱人家,称「'''发闾左'''」<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49|汉书·爰盎晁错传]]》: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ref>{{refTag|name=alhistory2}}。
不过秦始皇并非鄙视商人本身,相反他对某些富商大贾,他仍给予一定的尊重,例如当时有个经营畜牧业的大亨[[乌氏倮]],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诏令乌氏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另一方面,巴蜀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其先祖自得到[[朱砂|朱砂矿]]后,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也多到不计其数,更以弱女子之身守住先人的家业。秦始皇认为'''寡妇清'''是个贞妇,除了对她以客礼相待外,为了表扬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29|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ref>。
=== ''' 使黔首自实田 '''=== 
据刘宋裴驷《史记集解》引东晋[[徐广]]敍述,指在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但对于此诏令的真正意思,史学界众说纷芸。有学者在其着作称,此诏令是指按国家规定数额,让黔首自己设法占有足额土地,不再保证按规定或阶级授田,并认为这是战国授田制的崩溃{{refTag|1=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此外更指西汉初年的「名田制」正是「使黔首自实田」政策的延续。
因此,「使黔首自实田」一句未必指废弃秦国原有的土地制度('''国家授田制'''),土地国有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该诏令可能是要求新近得到授田的百姓,去「充实」从国家领到的土地,努力垦荒,专心农耕,不要弃农经商{{refTag|name=noland}}。
== ''' 军事建设 '''==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主要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建设,但也给当时百姓带来繁重的[[徭役]]负担。
=== ''' 修筑长城 '''===[[File:GreatWallChina1.png|200px|thumb|秦代长城,小点是关东六国建造的长城,大点则是秦始皇时期建造的一部分长城,历代朝廷都以秦长城为蓝本,定期对之进行修复及延长。]]
{{See also|长城}}
不过后世不少人都质疑秦始皇修长城的意义。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侵入至[[燕郡]]、[[代郡]]<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4上|汉书·匈奴传]]》:及冒顿以兵至,大破灭东胡王,虏其民众、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胡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ref>。可见长城本身在抵御匈奴的作用并不若想象中大。
=== ''' 筑驰道与车同轨 '''===
秦始皇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27年)治驰道。</ref>开始,大幅修筑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秦驰道|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将秦故地和原六国境内的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李斯正是其中一名负责驰道修筑工程的大臣<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7|史记·李斯列传]]》: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ref>。
可是,秦代道路并不像后世的水泥路般坚实,下雨时道路即成为一片泥泞,战车会在泥泞地面留下车辙的痕迹,天晴后路面就会留下坚硬的车轮沟痕。车轮相距(即车轨)不同的战车,会因与道路上留下的沟痕不同,而有行进困难的情况,这正是秦始皇推行「'''车同轨'''」{{notetag|1=《史记》只记载秦始皇下令「车同轨」,并没有规定车轨(车轮相距)长度的记载,但秦尚水德,数尚六,故推断秦始皇规定的车轨为六尺长。}}(统一车距)的背景{{refTag|name=qinyong|page=125-126}}。
=== ''' 开凿灵渠 '''===[[File:Lingqu Canal.jpg|220px|thumb|现代残存的灵渠]]
{{Main|灵渠}}
然而,湘江与灕江之间的水位差距甚大,工程接连失败,直到秦始皇命使监「禄」(史书称[[史禄]])开凿运河<ref group="古" name="zeroriver" />,终于在公元前214年{{refTag|name=qinyong|page=127}}(秦始皇33年)以三十六道水门,完成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工程,被称为秦凿渠,后因灕江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澪渠。唐代以后,方改名为[[灵渠]],俗称陡河。
 
[[File:lingqu_map.png|left|200px|thumb|灵渠结构图]]
灵渠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全长36.4公里,宽十米{{refTag|name=qinyong|page=127}},由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门等子工程组成。铧嘴是灵渠最主要的分水设施,位于兴安县城东南2.5公里的湘江之中。建造时以长石叠砌四周,中间用砂卵石回填而成,高约6米,宽23米,长90米,前锐后钝,状似犁铧。铧嘴将湘江水分为两股,其中七分水被分水垻所阻,因而沿着大天平,经北渠流到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和南渠注入灕江,即所谓的「'''湘七灕三'''」{{refTag|1=Sina.com. [http://news.sina.com.cn/c/2005-07-26/15497329339.shtml ''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refTag|name=Mayhew|1={{en}}Mayhew, Bradley. Miller, Korina. English, Alex. ''South-West China: lively Yunnan and its exotic neighbours''. Lonely Planet. ISBN 978-1-86450-370-8, 9781864503708. page 222.}},此项工程在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fTag|1={{Cite web|url=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21/frtid/96/Default.aspx |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date=1988年1月13日 |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501175516/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21/frtid/96/Default.aspx |archivedate=2012年5月1日 }}}}。
近代以来,随着[[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的通车,灵渠内的航运逐渐停止,但直至现在,灵渠仍被当地居民用作生活用水及灌溉用途。另一方面,现时不再以水门,而以作「堰」的方式,提高湘江的水位,以解决灕江与湘江之间水位高低差的问题{{refTag|name=qinyong|page=127}}。
== ''' 大兴土木 '''===== ''' 秦始皇时期建造的宫殿 '''===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便已开始为自己的宫室大兴土木,每逢灭掉一个诸侯,都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彷造该诸侯国的宫室,范围从雍门往东直到泾、渭二水交会处,殿屋之间有天桥和环行长廊互相连接起来,并把虏来的美人和钟鼓乐器放在裡面<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複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ref>。
|}
=== ''' 阿房宫 '''===[[File:Epang-Palast.jpg|thumb|250px|清·袁耀《阿房宫图》]]
{{see also|阿房宫}}
可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成,仅是完成地基而已{{refTag|1=刘庆柱。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阿房宫遗址考古发现的再思考。《文史知识》2004年12期8-11页}}{{refTag|1=段清波,阿房宫:一座想象中的宫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6月。}}{{refTag|1=杨东宇,段清波.阿房宫概念与阿房宫考古。《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51页-56页。}},而[[项羽]]入关中后,焚烧的是位于渭水北岸的秦[[咸阳宫]],并不是一般认为的阿房宫(位于渭水南岸),考古学家在发掘原咸阳宫遗址时,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和红焦土,证明项羽确实曾纵火焚烧过咸阳宫{{refTag|1=[http://www.education.ntu.edu.tw/school/history/News/2005/Jan-Mar/news20050221_2.htm 观念中的阿房宫之倒塌],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2月2日}}。
=== ''' 骊山陵 '''===
{{See also|秦始皇陵}}
秦始皇的另一个宏大工程就是花了三十馀年时间,修建自己的陵墓,后世称为秦始皇陵(亦称骊山陵),与阿房宫等大型工程一起,共动员了近七十万人<ref group="古" name="tombpalace" />,陵墓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36|汉书·刘向传]]》:其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有馀。</ref>,从渭水北岸的山岳运取石料<ref group="古">《太平御览》引《关中记》:郦山无此大石,运取于渭北诸山,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鈎。</ref><ref group="古" name="tombpalace" />。由于骊山一带盛产黄金,南面的[[蓝田]]以盛产美玉闻名,故此被秦始皇视为风水宝地,因而定此为自己的长眠之地<ref group="古">《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汉旧仪》:骊山其阴多金,其南多美玉,曰蓝田。故始皇贪而葬焉。</ref>。
[[File:Tomb of Emperor Qin Shi Huang.jpg|thumb|300px|陝西西安秦始皇陵]]
自秦以后,秦始皇陵即被人认识到其特异性,东汉[[蔡邕]]在其着作《[[s:独断|独断]]》一书中,指古时并没有祭拜坟墓的风俗,因为当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仍永远存在宇宙间,所以并不将灵魂脱离后的遗体视为祭拜的对象。对死者的祭拜是在「[[宗庙]]」内举行,直到秦始皇将「寝」从宗庙脱离,改置在陵墓旁,世人才有在陵墓外祭拜的风俗。汉承秦制,也在陵墓旁安置寝殿,还准备了让死者生活舒适的各式各样设备<ref group="古">东汉[[蔡邕]]《[[s:独断|独断]]》: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ref>{{refTag|name=qinyong|page=161}}。
除此以外,《[[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记载秦二世命人在秦始皇墓外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并下令凡没有子女的先帝(秦始皇)后宫妃嫔,都要殉葬;为了防止工匠盗墓,贪取墓室财宝,所有参与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闭墓门,被活埋在陵墓里<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衆。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ref>。据考证,秦陵西侧发现大量暴露在外的修墓人骸骨{{refTag|name=4unknown|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feature/460081.htm 秦始皇陵揭秘之四大存疑],《新京报》,2003年12月}}。
 
[[File:Qin dynasty bronze chariot and horses.jpg|250px|left|thumb|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马车'''」,出土时间为1980年11月,发现地点为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由数千件零件组成,虽只有兵马俑实际大小的二分之一,但考古学家要用近十三年时间(1980年至1993年)修复两辆「铜马车」,可见秦朝时期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refTag|name=qinyong|page=157-158}}。]]
《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述史料《汉旧仪》指,李斯是秦始皇陵工程的主持者,他曾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ref group="古">《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汉旧仪》:「丞相臣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至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至。」</ref>。关于「旁行三百丈」的意思,专家作出解释,指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refTag|name=4unknown}}。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但考古学家发现,秦始皇陵只有东、西两条墓道,这出乎考古学家的意料之外{{refTag|name=tombsecret1}}。
[[File:1 terracotta army 2011.JPG|250px|thumb|兵马俑一号坑]]
除此以外,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体积庞大,堪称国内之最,但封土从何而来则尚无定论。儘管有文献记载指封土堆「'''取土鱼池'''」<ref group="古">郦道元《[[s:水经注/19|水经注·渭水注]]》:「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ref>,但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质疑这个说法,指封土堆的土壤样本含杂大量沙石,但取自鱼池里的土却是纯净的黄土,且粘性甚强,极少含有沙石,而且认为秦陵陵区地势南高北低,且落差很大,从山下的鱼池取土显然要费力的多。因此,取土于鱼池一说值得商榷{{refTag|name=4unknown}}。
目前中国政府并没有对秦始皇陵动土发掘的计划,主要考虑到着手发掘后,极有可能出土庞大数量的历史文物,而在尚未完全确立妥善的保存方法下,实在不宜发掘{{refTag|1=新浪观察:[http://news.sina.com.cn/c/2003-12-12/23092359268.shtml 专访秦陵研究专家赵化成:发掘帝王陵的口子不能开],2003年12月12日}}{{refTag|1={{en}}Jane Portal and Qingbo Duan, ''The First Emperor: China's Terracotta Arm'',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7, p. 207.}}{{refTag|name=qinyong|page=165-166}}。
=== ''' 兵马俑 '''===[[File: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jpg|thumb|right|300px|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See also|兵马俑}}
按照中国古代建筑讲求的对称原则,在陵园的西门、北门和南门应也有兵马俑坑,但考古人员多番实地勘查,一无所获,对于兵马俑坑置于陵园东侧的原因,目前有多种说法,现摘录如下{{refTag|name=qinyong|page=232}},但以下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 秦人葬俗坐西向东,兵马俑置于陵园东侧是顾及秦人的葬俗。
 
# 兵马俑置于东侧是表示秦坐西向东消灭六国,纪念战争胜利的意思。
 
# 兵马俑面东,正是始皇陵正门在东的原因。
 
# 兵马俑置于东侧,正符合古代阴阳战术中的「右背高山,左前水泽」,以防止敌军两侧突击,陵园其他三个方向的地形都无法符合此战术。
== ''' 开疆拓土 '''==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疆域异常辽阔,北至河套和[[阴山]],南至南越(即古时[[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陇西]][[临洮]],东则延伸到了[[辽东]]及[[朝鲜]]<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ref>。
=== ''' 北伐匈奴 '''===[[File:Yellowrivermap copy copy.jpg|250px|right|thumb|匈奴人盘踞的河套地区,秦代时被称为「河南地」。]]
正当战国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草原的[[匈奴]]、[[东胡]]及[[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势{{refTag|name=chen|page=228-257}},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住在中国北方与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随即成为新生秦帝国的最大敌人。
据[[主父偃]]在《諌伐匈奴书》所言,蒙恬所戍之地地势低洼,而且是无法种植[[五谷]]的[[盐碱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地固泽卤,不生五穀。</ref>,实在未能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故此必须仰赖内地的补给。为了从黄腄(今山东省[[烟台市]])和[[琅琊]]等沿海之地运送粮食至北方的黄河,原本仅一石的东西,必须花费三十锺(192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天下蜚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ref>。正因如此,秦朝百姓迫不得已肩负着沉重的负担。即使男子拚命耕种,也生产不及军役所需的食粮;女子日以继夜纺织,也无法满足军用帐幕所需。百姓疲惫,孤儿寡妇及老弱病残者无法生活,倒在道路两旁死去的人,屡见不鲜<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ref>。直到蒙恬死后,在河套以南戍边的劳役因陈胜起义,关东大乱而军心不稳,很快散去,从而迫使秦帝国放弃河套以南之地<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4上|汉书·匈奴传上]]》:十有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边者皆复去。</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引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ref>。
=== ''' 南征百越'''===
{{Main|秦攻百越之战}}
秦征百越的经过,综合现存史料可分为四个阶段{{refTag|name=100viet|1=}}:
==== ''' 深入岭南'''====
约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秦始皇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为后勤重地,在当地征发“吏卒”、“新黔首”、“甲兵”及各种军输物资等所谓「楼船之士」<ref group="古" name="100viet2" />{{refTag|name=100viet|1=《史记疑桉》,李全华着,湖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7月1日),ISBN:9787811138405,1.9发现秦征南越历史}},沿[[湘江]]水道{{notetag|1=从秦始皇命使监禄开凿灵渠一事来看,可见当时南征秦军已意识到利用湘江水道,作为深入岭南的主要线路。}}为主要补给线,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越人纷纷逃入深山密林<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上|汉书·严助传]]》:「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ref>,逃避秦人的统治<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ref>。
==== ''' 越人反攻'''====
秦征百越之前,由于百越地区的部落们已经矛盾重重,甚至多数相互攻击<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01下|汉书·高祖本纪·高祖十一年封尉佗为南越王诏]]》:「粤人之俗,好相攻击。」</ref>,难以共同抵御秦军的攻势,但问题是百越地区部族众多,儘管各自为战,但越人逃入深山丛林的举措,令秦军难以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加上秦军水土不服,当地瘴疠横行,致使军中大疫,非战斗减员情况日益严重,战事陷入长期化,正如《淮南子》记载的「三年不解甲弛弩」。
在战事中期,秦军击杀了当地最大部落的首领<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5|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衆半羸,南面称王。」(赵佗上文帝书摘录)</ref>,[[西瓯|西瓯国]]首领译吁宋<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杀西呕君译吁宋。」</ref>,但越人并未屈服,反而推举桀骏为新的首领,这个新推举的首领在一次夜袭中大破秦人,并击杀征越秦军最高统帅[[屠睢]]<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ref>。
==== ''' 战事僵持'''====
秦灭六国,百战百胜,但在百越地区的征战居然令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淮南子.人间训》语),甚至连主帅也被击毙。秦始皇大怒,为了迅速结束战争,惟有下令对百越增兵,而楚国之亡又让秦军兵力得到释放,秦始皇乃「发卒五十万」{{notetag|1=秦灭楚之战,嬴政最终动用了六十万兵力灭楚,已经是动用了秦国境内全部可用之兵,而且对统帅王翦已略有疑忌。秦攻百越之战远不能跟秦灭楚之战相提并论,故此「五十万」一说,实属严重夸大,有可能连往百越「谪戍」的百姓都包括在内。}},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州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一军结馀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馀干之水。」</ref>。五路并进,企图一举攻下百越全境。
为了支持长期战争的物资消耗,史禄决定派遣士兵,开凿连接湘江与灕江之间的运河,后世称为灵渠<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ref><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下|汉书·严安传]]》:「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ref>,使中原和[[五岭]]以北地区之兵员和粮草,能通过水运进入百越地区。由于开凿灵渠属于庞大工程,按当时技术条件,至少也得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故此战事陷入僵持。
==== ''' 移民戍边'''====
“灵渠”的建成只是为战争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秦征南越统帅尉屠睢战死后,继任统帅尉[[任嚣]],起初亦无良策对付越人之丛林战,最后才想出了军队屯垦<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乃发适戍以备之。」</ref>和“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之持久战和移民同化的策略。
另一方面,移民「戍越」的黔首,多数出身自六国故地,他们为了逃避「戍越」,纷纷逃入深山密林,沦为盗贼,从而成为始皇崩后,六国故地相继叛乱的导火线<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上|汉书·严助传]]》:「当此之时,外内骚动,百姓靡敝,行者不还,往者莫反,皆不聊生,亡逃相从,群为盗贼,于是山东之难始兴。」</ref>。
== ''' 天下巡游 '''== 
秦始皇一统天下,十年期间六次巡游近全土三分之一{{noteTag|name=move|{{cite web |script-title=ja:NHKスペシャル:アジア巨大遗迹 第3集 地下に眠る皇帝の野望 ~中国 始皇帝陵と兵马俑~ |trans-title=NHK特集:亚洲巨大遗迹 第3集 长眠地底的皇帝野心 ~中国秦始皇陵墓与兵马俑~ |format= |website=[[NHK]] |url=http://www.nhk.or.jp/special/asia-iseki/warriors.html |date=2015-11-07 |language=ja}}}},以示强、威服海内<ref group="古" name="move">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与赵高谋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ref>,但亦採怀柔手段舒缓昔六国反抗未平之情绪;如袭[[齐国|齐]]、[[鲁国|鲁]]之礼行[[封禅]],依齐人八神信仰登成山祭日主。《[[峄山刻石]]》曰:「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 ''' 追求长生 '''== 
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秦始皇去世前一年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表明确方士徐市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而且无功归返。 次一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 ''' 遭遇暗杀事件 '''==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引起无数六国贵族的仇视,故遭到暗杀并不罕见,除了[[荆轲]]刺秦较为人所熟悉外,《史记》还记载三宗针对秦始皇的暗杀事件。
=== ''' 高渐离暗杀未遂 '''=== 
战国末燕国人[[高渐离]],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是荆轲好友。荆轲死后,秦始皇下令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遂改名换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过了不久,高渐离考虑到长久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恐怕没有尽头,就不再隐藏自己的身份,应邀往宋子城里人家轮流作客,表演击-{筑}-,听众都讚不绝口,并向高渐离赐酒以示讚赏。后来因高渐离击-{筑}-技艺高超,被秦始皇传进宫中表演。但被秦始皇的某位臣子告发,秦始皇虽然特赦他的死罪。但让人先弄瞎他的双眼以防行刺{{refTag|1={{en}}Elizabeth, Jean. Ward, Laureate. (2008). ''The Songs and Ballads of Li He Chang''. ISBN 978-1-4357-1867-8, 9781435718678. p 51}}。不想高渐离双目虽瞎,却灌[[铅]]于-{筑}-中,在始皇听其击-{筑}-着迷不留意时,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始皇。高渐离暗杀秦始皇最终失败,并以身殉{{refTag|name=Wu|1={{en}}Wu, Hung.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978-0-8047-1529-4, 9780804715294. p 326.}},自此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以前曾为东方六国的百姓<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6|史记·刺客列传]]》: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複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ref>{{refTag|name=cutqian8|page=232-237}}。
=== ''' 博浪沙行刺事件 '''==={{main|博浪沙行刺事件}}[[File:Zhang Liang.jpg|right|200px|thumb|博浪沙行刺事件主谋,家族五世仕韩的[[张良]],后成为汉初三杰。]]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秦始皇在第3次巡游途中途经[[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随行车队突然遭到一个120斤(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重的大铁椎撞击,但大铁椎砸在了另一辆车上,行刺失败,秦始皇没有受伤{{refTag|name=Wintle|1={{en}}Wintle, Justin Wintle. (2002). ''China''.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ISBN 978-1-85828-764-5, 9781858287645. p 61. p 71.}}。
[[张良]]是[[博浪沙行刺事件]]的主谋,他的家族五代仕韩,出于灭韩之恨,几乎散尽家财寻求勇士谋划刺杀秦始皇<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55|史记·留侯世家]]》: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ref>,后来找到一个大力士{{refTag|name=Wintle}},以大铁椎撞击秦始皇的车驾,惜误中副车,秦始皇为此大索十日,追捕甚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29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ref>。张良惟有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55|史记·留侯世家]]》:得力士,为铁椎重百20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ref>{{refTag|name=mah}}{{refTag|name=cutqian8|page=232-237}}。
=== ''' 咸阳暗杀事件 '''===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一个晚上,秦始皇与四名武士一起,在咸阳一带微服出行,但在兰池宫附近遇上一众强盗袭击,情势危急,幸而最终击毙企图袭击秦始皇的强盗。由于怀疑事件另有主谋,故在关中地区大索二十天<ref group="古" name="robber">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ref>{{refTag|name=cutqian8|page=232-237}}。
== ''' 焚书坑儒 '''== 
{{Main|焚书坑儒}}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国理念,他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方法
《史记·儒林列传》中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六艺]]从此缺失。<ref group="古">《[[s:史记/卷121|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ref>但若非大规模顶撞皇帝,始皇对士人也不是那样不友善。如博士之廷议制度,或前述行[[封禅]]之礼,即召鲁儒士议之。
== ''' 祖龙之死 '''== ==='''凶兆出现'''===
=== 凶兆出现 ===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1年(秦始皇36年)的一年之内,连续发生三件怪事。
其后,秦始皇让御府察看那块玉璧,竟发现该玉璧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外巡视渡江时,沉入水中祭拜[[水神]]的那块,故为此[[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迁徙才吉利(史记记载的卜辞称「'''游徙吉'''」),因而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区,每户授给[[二十等爵]]一级<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ref>,而秦始皇则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37年)进行第五次巡游,亦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巡游{{refTag|name=cutqian8|page=232-237}}。
=== ''' 最后的巡游 '''=== 
公元前210年年尾(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踏上第四次全国巡游之旅,随行的包括他的幼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及执掌中车府令的[[赵高]],右丞相[[冯去疾]]则负责留守京师<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ref>,其具体巡行路线如下:
《史记·秦本纪》载:「始皇帝立十一年而崩。」但因后来版本传抄将「立」错写「五」,造成后世以为秦始皇活到五十一岁{{refTag|1={{Cite news|ur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10/19/content_1312052.htm|title=《史记》修订本全球首发|language=zh-cn|publisher=人民日报|date=2013-10-19|accessdate=2013-11-30}}}},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指出错误,但没有找到相关证据,直到[[南京师范大学]]团队在[[日本]][[高山寺]]所藏抄本中找到版本依据,再加上旁证材料,才将错误改过{{refTag|name=教授耗时8年为《史记》挑错:秦始皇没活到51岁|1={{Cite news|ur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11/30/c_125785535.htm|title=教授耗时8年为《史记》挑错:秦始皇没活到51岁|language=zh-cn|publisher=扬子晚报|date=2013-11-30|accessdate=2013-11-30}}}}。
== ''' 身后 '''===== ''' 沙丘之变 '''=== 
{{Main|沙丘之变|赵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炫耀声威。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秋七月,行至[[广宗县|沙丘]]平台,秦始皇驾崩,《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曆是以夏历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此年七月丙子朔,无丙寅日。
秦始皇本作书命在[[上郡]](今[[陝西]][[榆林]]附近)[[监军]]的[[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但[[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伪造了遗诏立胡亥为皇帝,是为[[秦二世]],并[[赐死]][[扶苏]]。
=== ''' 秦朝灭亡'''=== 
{{Main|秦末民变}}
秦二世即位后不久,前209年七月, 庶民[[陈胜]] 、[[吴广]]率领戍卒在大泽乡起事反秦并迅速壮大。 随后,天下大乱。尽管陈胜、吴广攻打[[关中]]失利,被秦军反扑击败,但原东方六国相继复国,秦朝走向崩溃。 前207年,秦始皇驾崩后三年, 楚将项燕之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将[[章邯]]统帅的秦军主力。同年九月,赵高杀秦二世,欲自立为帝,但遭到大臣反对,遂立子婴为秦王。即位当日,子婴即设计诛杀赵高,但对秦朝灭亡于事无补。十月,秦王[[子婴]]在[[灞上]]向楚将[[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随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爆发了持续五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建立[[汉朝]]而告终。
=== ''' 赵佗独立 '''==={{Main|赵佗|南越国}}[[File:Zhao Tuo(Heyuan).JPG|thumb|200px|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的赵佗凋像]]
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南海尉[[任嚣]]病重,临终前把时任龙川令的[[恆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赵佗]]<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3|史记·南越列传]]》: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ref>召来,向赵佗指[[南海郡]]虽位处偏僻,远离中原,但佔地数千里,傍山靠海,有险可据,可以凭此成为一州之主,并提到自己有切断通往中原道路的打算,以抵抗中原流寇的侵犯。由于信任赵佗的能力,除了赵佗外,任嚣并没有将他的打算告诉他人,其后更将任命文书交给赵佗,让他代行南海郡郡尉的职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3|史记·南越列传]]》: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ref>。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此时[[桂林]]和[[象郡|象]]两郡的越人也趁机纷纷独立,古蜀王族后裔[[蜀泮]]在象郡击败其它骆越族的部落首领,以螺城(今[[越南]][[河内市]]东英县内)为都城建立了[[瓯骆国]],自称「'''安阳王'''」<ref group="古">吴士连[[s: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一|《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一《蜀纪》]]:「在位五十年。姓蜀,讳泮。巴蜀人也。都封溪今古螺城是也。」</ref>。随后赵佗出兵攻打安阳王并将其赶走,接着还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ref group="古">北魏郦道元《[[s:水经注/37|水经注·卷三十七]]》引《交州外域记》曰:「交阯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人,名皋通,下辅佐,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南越王知不可战,却军住武宁县。按晋《太康记》县属交趾。越遣太子名始,降服安阳王,称臣事之。安阳王不知通神人,遇之无道,通便去,语王曰: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阳王有女名曰媚珠,见始端正,珠与始交通。始问珠,令取父弩视之。始见弩,便盗以锯截弩讫,便逃归报南越王。南越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迳出于海。」</ref>{{refTag|name=southviet|page=68-69}}。赵佗考虑到象郡越人部落势力过大,将象郡分拆为[[交趾郡|交趾]]、[[九真郡|九真]]两郡,仅派两使者管理重大事务,日常事务仍由各部落首领自己管理{{refTag|1=钦定四库全书版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7125&by_title=%E5%8F%B2%E8%A8%98%E7%B4%A2%E9%9A%B1&page=15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二十五-卷二十九》]:「后南越王尉他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见第15页,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refTag|name=southviet|page=69}}。约公元前203年(汉高祖三年),赵佗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3|史记·南越列传]]》: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ref>{{refTag|name=southviet|page=74}}。
== ''' 轶事'''===== ''' 秦始皇的身高'''===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国使者荆轲企图行刺嬴政时,嬴政由于不能及时拔出其佩剑,结果弄到要绕柱奔逃,十分狼狈<ref group="古" name="toolong" /><ref group="古" name="toolong2" />。
此外,历史学家发现拔剑困难还有另一个原因,盖因战国时期,帝王及官员都习惯将佩剑「负」在身后。他们做过实验:身高在1.90米以上的人才能自行拔出背在身后达1米的青铜剑。根据这个实验,秦始皇的身高应该低于1.90米,因此秦始皇才无法及时拔出身后的佩剑{{refTag|name=relive|page=42}}。
=== ''' 秦始皇的佩剑'''=== 
据《复活的军团:秦军秘史》一书所述,随身佩剑是亲政的重要标志,因此有说法指秦始皇在亲政后曾经让人打造两柄青铜剑,并在剑上刻了两个字「'''定秦'''」。一柄随身携带,一柄埋在观台下。秦始皇死后,随身佩剑很有可能与主人一同入葬{{refTag|name=relive|page=43}}。
=== ''' 秦始皇讨论禅让'''===
此外,西汉[[刘向]]所着的《[[s:说苑/卷14|说苑·至公]]》亦记载,秦始皇曾经与博士们讨论「禅让」的问题:
事实上,由于战国时早有[[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的前科,而且秦始皇又自认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有「禅让」的念头也不足为奇。只不过《史记》是研究秦始皇生平的最权威资料,《史记》没有记载该事,意味着「秦始皇谈禅让」一事只能作为轶事参考。
== ''' 民间传说 '''== 
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女6,000人渡东海求神仙。《楚义六帖》记载,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瀛洲]](即今[[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秦氏]]为其后代,但是有后代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
== ''' 评价 '''==
{{main|对秦始皇的评价}}
[[File:Flickr - archer10 (Dennis) - China-7146.jpg|缩略图|现代建造始皇帝的凋像于兵马俑坑前]]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中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版图之确立、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毁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一代暴君”。
== ''' 纪年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width=100%
|-
|}
== ''' 家庭 '''===== ''' 父母 '''=== 
* 父亲[[秦庄襄王]]
 
* 母亲[[赵姬 (秦庄襄王)|赵姬]]
=== ''' 弟弟 '''=== 
* 长安君[[成蟜]]
 
* 太后所生二子(帝太后与嫪毐所生)
 
*子婴
=== ''' 后妃 '''=== 
后宫列女万余人{{noteTag|name=queen|1=[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2-01-29/1617294870.shtml 后宫之谜:秦始皇后妃为何史书无任何记载],摘自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
 
* 王后:楚夫人(楚国人,芈氏,名不详。父亲为楚国君王昌平君){{来源请求}}
 
* 鼓琴姬人(名不详)。{{来源请求}}
 
* 随巡美人(名不详)。{{来源请求}}
=== ''' 公子公主 '''======= ''' 公子 '''==== 
秦始皇诸子据史可查者二十四人,但只有五人名字流传至今
 
* 长子公子[[扶苏]],[[自刎]]于军中。
 
* 公子[[公子高 (秦国)|高]],准备逃跑,又恐家属被杀,只好上书,请求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准其请求。
 
* 公子[[公子将闾|将闾]]兄弟三人,被迫拔剑自杀
 
* 十二名公子被戮死于[[咸阳]]。
 
* 少子公子[[胡亥]],即秦二世。
 
* [[公子荣禄]]等六名公子被戮死于[[杜]]。
==== ''' 公主 '''==== 
十名女儿,皆称公主,但封号与姓名、出生顺序等不详(皆被矺死于杜)。
== ''' 同时代君主 '''== 
* 齐:[[齐王建]]
 
* 楚:[[楚考烈王]]{{.w}} [[楚幽王]]{{.w}} [[楚王负刍]]{{.w}} [[昌平君]]
 
* 燕:[[燕王喜]]
 
* 赵:[[赵孝成王]]{{.w}} [[赵悼襄王]]{{.w}} [[赵王迁]]{{.w}} [[代王嘉]]
 
* 魏:[[魏安僖王]]{{.w}} [[魏景愍王]]{{.w}} [[魏王假]]
 
* 韩:[[韩桓惠王]]{{.w}} [[韩王安]]
 
* 卫:[[卫元君]] {{.w}} [[卫君角]]
== ''' 影视作品'''===== ''' 电视剧'''=== 
{| class="wikitable"
|-
|}
=== ''' 纪录片'''=== 
{| class="wikitable"
|-
|-
|}
 === ''' 歌剧'''=== 
{| class="wikitable"
|-
|}
=== ''' 游戏'''=== 
*[[真三国无双MR2]]登场
 
*[[王者荣耀]]登场
 
*[[怪物弹珠]]登场
 
*[[轩辕剑肆 黑龙舞兮云飞扬]]
== ''' 文艺作品 '''===== ''' 书籍'''=== 
{| class="wikitable"
|-
| [[大秦帝国]](小说)
== ''' 漫画'''==
{| class="wikitable"
|-
|}
== ''' 相关条目 '''== 
* [[秦朝]]
 
* [[秦始皇兵马俑]]
 
* [[秦始皇陵]]
== ''' 参见 '''== 
*[[对秦始皇的评价]]
 
*[[焚书坑儒]]
== ''' 注释 '''== 
{{NoteFoot}}
== ''' 参考文献 '''===== ''' 引用古籍 '''=== 
{{Reflist|30em|group=古}}
=== ''' 引用今籍 '''=== 
{{Reflist|30em|group=古}}
{{refFoot|refs=
}}
== ''' 外部链接 '''=={{Commons+cat|秦始皇|秦始皇|Qin Shi Huang}}{{Wikisource author|秦始皇}}
*尤鋭:〈[http://yuri-pines-sinology.com/files/messianic-emperor-chinese.pdf 有“救世主”特色的秦始皇——兼论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Wikiquote}}
*李开元:[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5015216/http://likaiyuanbk.blog.163.com/blog/static/12702759020098141354920/ 〈秦始皇的后宫之谜与亡国之因〉]、[http://likaiyuanbk.blog.163.com/blog/static/12702759020098141320273/ 〈破解秦始皇生父之谜〉](2009)
 
{{-}}
{{start box}}
[[Category:暗杀未遂倖存者]]
[[Category:邯郸人]]
 
==参考资料==
11,7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