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代诗词

移除 570 位元組, 3 年前
明代诗歌特点
①形成的诗歌创作流派较多。除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流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ref>[https://www.sohu.com/a/377364534_779643 明末文学公安派 ],搜狐,2020-03-03 </ref>、[[竟陵派]]之外,历朝还有许多地域性的小流派。这种现象显然与明代文士喜结诗社的风气有关。
 
明初洪武、建文年间。明初诗人虽然有的已表现出模拟唐人的趋势,但基本上还能“各抒心得”,做到“隽旨名篇,自在流出”。其中成就较大者是一些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诗人,[[刘基]]、高启最为著名。刘基以雄浑奔放见长,高启则以爽朗清逸取胜。高启对诗歌的看法也较为全面,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独庵集序]]》),做到体裁、内容、艺术的有机统一。
②面对正统诗文的衰微,明代诗人提出了不少诗歌创作方面的理论主张。比如,高启认为要"兼师众长";李东阳认为要分辨诗体的声调音节;前后七子主张要[[学习]]汉魏盛唐,提倡复古;公安派则主张要"独抒性灵"等。这些看法均有一定道理,涉及诗歌创作如何学习前人、如何掌握诗体特点、如何表现诗人主体感情等问题。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提出的理论主张却有如下共同弱点:一是将其认识到的部分真理强调过分,缺乏应有的辩证态度;二是不能正确总结汉魏盛唐以至宋元以来诗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三是没有找到提高诗歌创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即应到现实生活中寻求诗情。所以,这些理论主张都未能挽救正统诗文的衰微,反而将诗歌创作引向更深的危机。
723,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