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曾子避席

移除 425 位元組, 3 年前
維護清理 調整格式、排版
|-
| '''主要著作'''
| style="text-align:left" | 《[[大學]]》、《[[孝經]]》<ref name="孝經">[https://www.ginifab.com.tw/promo/xiaojing.html 《孝經》]</ref>
|-
|}
</div>
 
此為[[成語]]故事-'''『曾子避席』''',出自於[[曾子|曾參]]([[子輿]])所著的《[[孝經]]》第一章《開宗明義章》<ref>[https://ctext.org/xiaojing-zhushu/kai-zong-ming-yi-zhang/zh 《孝經注疏 ·開宗明義章》第一]</ref> 。所謂開宗明義,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揭示根本道理,講清楚孝道的宗旨和根本。
這個故事假託[[孔子]]與[[曾子]]對話的模式,直接點明孝道就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揭示了孝子的所作所為應該是怎麼樣的。
 
==成語故事==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ref>[https://ctext.org/book-of-poetry/greater-odes-of-the-kingdom/zh 《[[詩經]]·[[大雅]]》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ref>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譯文〗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File:31op00049os3qq392579.jpg|缩略图|《孝經注疏 ·開宗明義章》]]
'''[[曾參]]'''(西元前505年-西元前432年),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山東]]嘉祥縣)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而孔子之孫[[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世稱「[[曾子]]」,有'''宗聖'''之稱。他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並將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歸納為「'''忠恕'''」。相傳《[[大學]]》、《[[孝經]]》<ref name="孝經">[https://www.ginifab.com.tw/promo/xiaojing.html 《孝經》]</ref> 等[[儒家]]經典為他所著述。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嚙指痛心|齧指痛心]]」的主角。[[山東]]省南部,[[臨沂市]]所轄的[[平邑縣]]還存有[[曾點]]、[[曾參]]兩父子墓,而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 
子輿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姒姓]]。子輿的父亲[[曾皙|曾點]](字皙)是[[孔子]]早期弟子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行為不拘一格,有狂者的氣質。其「'''舞雩詠歸'''」的志向得到孔子的讚許,也成為後世[[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子輿於[[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生於东鲁,小孔子四十六岁。[[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時“'''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他後來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就是师从曾子而[[孔伋]後又传授弟子[[孟子]]。子輿勤奮好學,謹遵師教,『'''於子言無不悅'''』。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認真複習了?
 
曾參隨孔子從楚國返回魯國後,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隴畝,晚間學習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沒有任什麼官職,生活很是窘迫。魯國的國君聽說了曾參的品行後,對他非常關心和同情,決定贈以“食邑”。但曾參以為 “食邑”是只拿俸祿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為好,於是固辭不受。
 
這時,派來的使者好心的勸說曾參:“先生非求於人,為何不受?”曾參對使者誠懇的說:“我常聽說,受人者畏懼於人;與人者驕傲於人。縱然與人者並不驕傲,但我能不畏懼嗎?”經過再三推辭,曾參終於沒有接受國君贈給的食邑。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稱讚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時,孔子卒,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去世後,曾參、[[子夏]]、[[子張]]、[[子游]]、[[有若]]等弟子們沉痛守喪三年。在滿三年時,共同行了大禮,失聲痛哭而歸。此時,子夏、子張、子游三個人提出:有若的長相酷似老師,想把有若當作孔子,以對老師的誠意和禮節來事奉有若,表示對尊師的敬意。
 
曾參聽後,非常生氣,立即起來反對,嚴正陳詞:『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像純潔的江水沖洗過,又像秋天的陽光照耀過,還像廣闊無邊的天地一樣聖潔,相貌相似的人怎麼能比得了呢?』曾參一番言語,眾人聽後嘆服不已,深為曾參對老師的真誠和對禮儀的一絲不苟所感動。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孔子之後,曾參承繼孔子道統,勇敢的擔負起推行道義、仁德的重任。他說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他還編著了《[[大學]]》、《[[孝經]]》等經典著作,被後人稱為“[[宗聖]]”。
孔子之後,曾參承繼孔子道統,勇敢的擔負起推行道義、仁德的重任。他說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他還編著了《[[大學]]》<ref>[https://ctext.org/liji/da-xue/zh 《禮記·大學》]</ref>、《[[孝經]]》<ref name="孝經">[https://www.ginifab.com.tw/promo/xiaojing.html 《孝經》]</ref>等經典著作,被後人稱為“[[宗聖]]”。  [[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曾参卒,年七十四岁。<ref> 《曾子年表》http[http://www.zengshi.net/bbs/a/a.asp?b=68&id=285605《曾子年表》]曾氏宗亲网</ref>
==相關故事==
 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ref>[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A4%A7%E5%94%90%E5%A4%A7%E6%85%88%E6%81%A9%E5%AF%BA%E4%B8%89%E8%97%8F%E6%B3%95%E5%B8%AB%E5%82%B3/%E5%8D%B70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ref>
〖原文〗
'''幼而璋特達,聰悟不群。年八歲,父坐於幾側口授《孝經》,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問其故,對曰:「曾子聞師命避席,(玄奘)某今奉慈訓,豈宜安坐。」'''
 
陳禕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幾個哥哥聽父親講授《孝經》第一章開宗明義章。
後來陳禕出家當了和尚,法名[[玄奘]]。
 
♦玄奘(西元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大師]]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影片 ==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
{{#iDisplay:k0764fumb9f|640|380|qq}}
 
 
 
==文獻資料==
{{reflist}}
[[Category:中國成語]]
9,3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