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次編輯
變更
钱端升
,無編輯摘要
'''教学生涯'''
钱端升先生"以教书为业,也以教书为生。"1924年归国后,在清华大学讲授政治学、宪法学。1927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在《现代评论》杂志连续发表论述,强烈要求废除"领事裁判",归还租界;并主张吸取西方经验,建立完善的中国行政系统。1930年,钱端升回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教并兼任课北京大学。1934年,继任天津《益世报》主笔主笔,数月间发表议论170篇,针砭时弊,终也被迫去职,再度往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 柳亚子 ]] 《怀人》诗,赞"钱郎才气颇纵横,抵掌能谈政与兵。揽辔澄清吾已倦,论坛一臂汝能撑。"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筹建西南联大法学院,于辛勤教学外,撰写有关国际时事的论文和学术研究的专著,积极参加加强抗日统一战线的活动。1937-1949年,钱端升四次应邀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其中1947年10月至1948年,钱端升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政府与政治》。回国后于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5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952年,新中国实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政策,钱端升参与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筹建并被周恩来总理任命担任首任院长。同时,兼任外交学会副会长、对外友协副会长、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外交部顾问,致力于新中国法制建设。
'''反对独裁'''
作为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在无数次的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会议上,钱端升和 [[ 张奚若 ]] 、 [[ 罗隆基 ]] 、 [[ 周炳琳 ]] 一道,成为 [[ 蒋介石 ]] 最害怕起立质询的参政员。用赵宝熙先生的话说,"这四位教授,虽然政治立场不尽相同,但都痛恨腐败、独裁,力争民主,且皆熟悉西方民主程序。"中国古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在钱端升等参加的国民参政会上就不完全适用了,纵然蒋介石身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的总司令,但面对钱端升等知识分子,依然不得不有所收敛。
钱端升的这种独立人格,更多来自于其洁身自好,他压根就不愿意做蒋介石的官。谢泳先生在《寂寞钱端升》一文中就指出:"钱先生要是想做官,机会多得很。"怎么个多法呢?钱端升在一封致胡适的信中说他和陈布雷见蒋介石的情况。钱端升告诉蒋介石,他将回北大继周炳琳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蒋说这样很好,"但自蒋处出来时,陈布雷大感其窘,大概陈布雷曾受人之托,欲令为我设法者也。"就凭钱端升的聪明,不会不理解见蒋介石的不容易,退一步说,他也不会不理解陈布雷对于其当官的利用价值,可是钱端升却依然想回学校教书,至少有二十多年的时间,钱端升就"以教书为业,也以教书为生。"
由于有关方面的干涉,原定于是年11月25日晚上在云南大学致公堂召开的时事晚会被禁止,云南大学被勒令不得提供场所。后来时事晚会改在西南联大图书馆草坪上举办。除了西南联大的青年学生外,社会各界也来不少人冲破军警特务的重重阻挠,约有6000多人前来聆听时事演讲。在主持人王瑞源简短致词后,钱端升便以"对目前中国政治的认识"为题发表演讲,疾呼"内战必然毁灭中国","我们需要联合政府",西南联大草坪上掌声雷动。
突然间一声枪响,紧接着枪声大作,子弹"啾啾"地飞过师生们头顶,当局出动军警团团包围住师生,企图鸣枪驱散时事报告会。钱端升先生并没有因此终止他的演讲。国民党军警此计不成,又突然停电试图结束时事报告会。钱端升和其他师生一道,又点起汽灯继续发表他们的看法,一直到会议结束。11月27日昆明各大中学校代表决议全市总罢课,钱端升出席了19日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会,通过公开抗议支持学生的行动。12月1日,国民党军政当局制造了"一二·一"惨案,在联大师范学院大门前开枪并投掷手榴弹,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等4人当场死亡,重伤20多人。12月2日联大教授集会,推选钱端升、 [[ 周炳琳 ]] 、费青、燕树棠、赵凤喈5位教授组成了法律委员会,准备起诉。此举得到成都、上海各界纷纷响应后,国民党特务甚至寄给钱端升一颗子弹,以此相威胁。应该说,面对国民党的极权统治,钱端升表现出了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勇气,他几乎从来没有退缩过,正可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也。
'''创建北政'''
[[File:钱端升5.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b8917c5b87298826.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880697-3039973.html 来自360百科]]]
1952年,新中国对原有重点院校实施院系调整,在中央的直接推动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法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成立了北京政法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就是今天法学著名学府--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一批创业者,在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双层背景下,开始了新中国政法专门教育事业的拓荒工作。正像美国耶鲁大学的一批教师,离开耶鲁去创办普林斯顿大学一样,以钱端升先生为首的创业者们带着他们的热情、理想和已凝练的传统云集北京政法学院。
北政迅速汇聚了钱瑞升、 [[ 王铁崖 ]] 、费青、吴恩裕、曾炳钧、龚祥瑞、楼邦彦、芮沐、黄觉非、严景耀、雷洁琼、张锡彤、徐敦璋、汪瑄、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 [[ 张国华 ]] 、张子培等。这些令该们后辈学人仰视的学术星宿代表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法学、政治学、社会学这三大学科的最高水平。
新诞生的北京政法学院因拥有一大批这样的名师而自始就显得与众不同。是这些大师和先哲们创造了该校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北京政法学院因此而成为新中国政治家成长的摇篮,法律家培养的基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法治昌明的骨干力量。
'''主要成就'''
[[File:钱端升4.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279ac8e1c4e03685.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880697-3039973.html 来自360百科]]]
1954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草案四稿, 第一稿是陈伯达一人起草的,但在宪法起草小组会议上没有被采纳。从1953年1月9日起,宪法起草小组重新起草宪法草案,即第二稿。宪法起草小组经过一个多月的 努力,2月17日草拟出宪法草案初稿。2月18日,初稿分送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2月20日以后,刘少奇同志主持政治局和在京的中央委员讨论了三次,与此同时,发给全国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在毛泽东主席的主持下,宪法起草小组对草案通读统改,2月24日完成 "二读稿",2月26日完成"三读稿"。3月8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反复讨论、修改,宪法草案的草拟工作基本结束。宪法起草小组据此进行了修改。3月9日宪法起草小组的起草工作完成,历时两个多月,拿出"四读稿"。至此,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起草任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进一步讨论宪法草案提供了较成熟的文本。
3月17日,宪法起草小组回到北京。3 月中旬, [[ 周恩来 ]] 总理、 [[ 董必武 ]] 同志又邀请了非中共党员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进行讨论。在此期间,中共中央请周鲠生、钱端升为立法顾问,叶圣陶、吕淑湘为语文顾问,对宪法草案进行了专门研究。通过以上工作,正式形成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 作为中共中央的建议稿向宪法起草委员会提出。这个草案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讨论的基础,确立了54年宪法典的基本框架与体系。
1954年5月6 日~22日,举行了宪法起草座谈会各组召集人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有各组召集人、副召集人、秘书长、副秘书长、顾问等。在这次会议上,钱端升认为草稿:
关于第58 条,钱端升提出本地一词在法律上含义不清,建议把本地改为本区,本级改为同级。刘少奇认为,把本地删除即可。
1954年6月11日,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了宪法起草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 毛泽东 ]] 主持会议。 这是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正式提交宪法草案以前的最后一次会议。钱端升教授出席,并向毛泽东同志详细说明了武装力量和武装部队的称呼问题。
五四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对1954 年宪法的历史地位,毛泽东主席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说:"这次大会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 年 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这部宪法,中国人民就有了一个有力的武器,将更加充满信心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将要以更大的规模去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政治观点'''
[[File:钱端升3.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cfb6f59611dc21a1.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880697-3039973.html 来自360百科]]]
钱端升毕生从事政治学、法学研究,并以学人身份积极介入政治,介入社会,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1925年提出租界的领事裁判权与国际公法之基于"主权属土"说背道而驰,列强在华之领事裁判权非如过去近东回教国所赋予耶教国之出于自愿,纯系鸦片战争后列强所强加;有关租界条约所订的"按法审理"的"法"之系"程序法"而非"实体法",领事裁判"僭越超过条约之所许",理应废除,废除可取"先礼后兵"的办法(《治外法权问题》)。
1960年的一天,钱端升带了全家去政协礼堂吃饭,饭后钱氏一家正在二楼的大厅里,突见几个警卫在催促那里的人群快些离去,钱端升一家只好加步准备离开。"突然电梯门开了,只见周恩来大步走来,口称'端公',爸爸只能停下。总理安慰了爸爸一番,说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嘛!并对我们在场的家人都一一问及。"
1972年 [[ 尼克松 ]] 访华后,中美建交问题出现端倪。而就当时而言,中美建交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双方资产问题。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全面倒向苏联,冻结了美国在中国大陆的一切财产,而美国亦以美国境内的中国财产属于中华民国为由,拒绝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要建交,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双方的资产怎么解冻。对于当时的外交部来说,这是个难题,他们以前没有碰到过。周恩来对他们说可以去找钱端升,这样钱端升教授就被'借'到外交部的条发司,研究档案资料,应该根据什么法约来进行谈判。外交部给钱端升派了个车,每天接他到那里去。"
钱端升和周恩来再次见面就在1973年了。是时缪云台先生自美国来定居,总理宴请缪云台时亦邀请钱端升作陪。"爸爸引以为憾的是再一次见总理时,竟会是在向总理遗体告别之时。此后他只是把总理一人的相片挂在客厅中,表示对总理永恒的怀念。"
'''红卫兵强占住宅'''
[[File:钱端升2.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t015a6207aed34b6046.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880697-3039973.html 来自360百科]]]
钱端升的故交费正清先生曾指出,"在此后的22个年头(自1957年算)中,他住在北京的旧宅,或旧宅的一部分里,拿着少量的生活津贴,他的才能被湮没。"费正清所指"旧宅的一部分里"属于事实,并不算太唐突,文革开始后,钱端升家即所谓"旧宅",随即被一伙人以红卫兵的名义挤占,而此时钱端升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所以钱端升一家只能住在"旧宅的一部分里"。
'''晚年送别学生'''
[[File:钱端升1.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t01145c00b0ef0c92a3.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880697-3039973.html 来自360百科]]]
1982年的时候,钱端升不顾他的身体不好,硬是参加了一个追悼会。这是为了悼念一位解放后被他动员从美国回来为国效力的,由于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而死的学生。谢泳先生亦在文章提及类似的事情。谢泳转引《我的外交官生涯--凌其翰回忆录》中的材料,提及了一个叫做田保生的人:田保生当年曾和凌其翰在国民党外交部同事。凌其翰说,田保生出身清华大学,是钱端升的高足,后来参加第一届高等外交官的考试,录取后在国民政府外交部欧美司工作,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在联合国办事处工作。凌其翰对田保生的评价是:"为人质朴诚实,素为我所器重。他于返美前夕特到我寓所辞行,谈到国内时局,竟无言失声。"凌其翰劝他:"你千万不要悲伤了,须知黑暗已到尽头,光明就在眼前,到了关键时刻,必须果敢地行动起来,抛弃旧世界,追求新世界,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