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克里斯塔•沃尔夫

增加 15,511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克里斯塔·沃尔夫 | 外文名 = Christa Wolf | 图像 = File:克里斯塔•沃尔夫.jpg|缩略图|center|[h…”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克里斯塔·沃尔夫
| 外文名 = Christa Wolf
| 图像 =
[[File:克里斯塔•沃尔夫.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735323764&di=ccba5aed42488e7bde49fa54af7a3e4f&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0.imgtn.bdimg.com%2Fit%2Fu%3D3270717120%2C2190776347%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85%8B%E9%87%8C%E6%96%AF%E5%A1%94%E2%80%A2%E6%B2%83%E5%B0%94%E5%A4%AB&step_word=&hs=0&pn=0&spn=0&di=1221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3270717120%2C2190776347&os=2991942186%2C2342883095&simid=3527075731%2C414993066&adpicid=0&lpn=0&ln=205&fr=&fmq=1545724278190_R&fm=result&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upload.wikimedia.org%2Fwikipedia%2Fcommons%2Fthumb%2F7%2F76%2FBundesarchiv_Bild_183-B0509-0010-006%2C_Christa_Wolf.jpg%2F220px-Bundesarchiv_Bild_183-B0509-0010-006%2C_Christa_Wolf.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zi_z%26e3B4_z%26e3Bothtrj1tw_z%26e3B562AzdH3Fzi-vgAzdH3F%25Ec%25bc%25bB%25El%25b0%25bC%25Em%25lm%25AF%25Ec%25A8%25l9%25Cd%25B0%25Em%25Bd%25bn%25Ec%25Ba%25l9%25Ec%25A9%25AB&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 来自百度网]]]
| 图像说明 = 克里斯塔·沃尔夫 |center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29|03|18}}
| 出生地点 = 波兰瓦尔塔河畔的兰茨贝格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11|12|01|1963|04|27}}
| 国籍 = 德国
| 职业 = 作家
| 知名作品 = 《分裂的天空》、《对克里斯塔·T的思考》、《卡桑德拉》
}}
'''<big>克里斯塔·沃尔夫</big>'''

克里斯塔·沃尔夫(1929-2011),德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作品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新颖的创作手法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亦深受西方读者的青睐。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里,沃尔夫几乎囊括了德国所有的文学奖项,2002年还获得了有“文学奥斯卡奖”之称的最高奖“德国图书奖”,并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 人物生平 ==
克里斯塔·沃尔夫,1949至1953年在耶拿和莱比锡学日耳曼学。1949年,加入德国统一社会党。1953至1959年,在德国作家协会工作,自1956年起,任柏林新生活出版社主编,1958年起任《新德国文学》杂志编辑。1961年,以小说《莫斯科的故事》(Moskauer Novelle)亮相文坛,但这部小说影响不大,没在联邦德国发表。自1962年起,成为专业作家。1963年,克里斯塔·沃尔夫以小说《分裂的天空》(Der geteilte Himmel)闻名天下,此后创作才华得到充分展现,在德国统一前又创作出小说《对克里斯塔·T的思考》(Nachdenken über Christa T.)(1968)、阐述其美学思想的论文集《阅读与写作》(Lesen und Schreiben)(1971)、电影剧本《蒂尔·厄伦史皮格尔》(Till Eulenspiegel)(1972)、小说《菩提树下》(Unter den Linden)(1974)、《童年典范》(Kindheitsmuster)(1976)、《虚无飘渺》(Kein Ort. Nirgends)(1979)、《卡桑德拉》(Kassandra)(1983)、《故障》(Strfall)(1987)和《夏天里的故事》(Sommerstück)(1989)。自1978年起,克里斯塔·沃尔夫到许多国家如美国、苏格兰、瑞士和联邦德国进行演讲。德国统一的当年退出德国统一社会党。2011年12月1日克里斯塔·沃尔夫在柏林去世,享年82岁。
== 艺术风格 ==
克里斯塔·沃尔夫属于民主德国知识分子改良派中的一员,在1989年东德巨变之际,她曾向涌向西方的东德民众
发出“为了我们的国家”的呼吁,随着民主德国最终走向崩溃以及德国统一成为事实,沃尔夫又像很多怀有社会主义乌托邦梦想的民主德国的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痛苦的精神危机。她走过的思想历程是向她曾坚信的乌托邦信仰告别的过程,对乌托邦信仰的探讨一直是她在这期间文学创作的一个中心主题。

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小说擅于将女性的疾病作为惯用的主题和意象,以象征和隐喻作为审美手段和叙述策略,感叹和控诉女性的悲苦人生,解剖积弱成疾的主体危机和社会病态。她的作品既是德国女性精神疗伤的备忘录,也是时代的精神隐喻和社会的历史表征。

克里斯塔·沃尔夫是德国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她以女性的“疾病之躯”作为小说惯用的主题和意象,从女性视角书写与现实生活难以调和,甚至有些格格不人的“病女人”的生活画卷。她们的人生交织着烦闷、哀愁、失望、疾病和死亡,她们的不幸遭际镌刻着作家成长的心路历程。

== 重要作品 ==

'''分裂的天空'''

《分裂的天空》使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创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标题即可看到作品题材是东西德分裂,但作品绝不是政治小说,而是描写了东西德分裂下的爱情悲剧,向读者展现了在东西德分裂这个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大事件对恋爱青年的爱情所产生的影响,天空的分裂最终导致个人生活中爱情的分裂。但爱人分开也并非全是政治大环境所致,因为两个爱恋的主角有机会有条件不分开,最终导致他们感情破裂的除了分裂的天空外,更主要的还是分裂的思想,思想与志向不同,才使恋爱中的男女各奔东西。
女主人公里塔·赛德尔,结识了化学家曼弗雷德·赫尔弗特后放弃了小地方的工作,随他来到大都市开始了大学生活。学习期间,她到机车车辆厂实习,一次事故中她受伤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她以回忆及内心独白的形式回顾自己的一生。她在工作中看到工人们干劲冲天,特别是组长梅特纳格尔一心一意扑在生产上,置家庭和身体于不顾,她很受鼓舞,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觉悟,在政治上成熟了,认识到只有把自己溶进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才能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虽然在厂里她也看到了矛盾与不足,但认识到这些只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所以她始终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过怀疑。而男友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在工作中他因领导做事固执、工作作风拖拉而对东德产生了怀疑,尤其在自己的一项发明被教条的领导拒绝后更是灰心丧气,去西德后未返回。而里塔则仍对社会主义抱有信心,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隔阂。她在柏林墙建成头几天,去西柏林看望男友,感到很失望、很陌生,于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男友,返回到东德。

克里斯塔·沃尔夫在这部小说中展现了东德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内部问题,但女作家同她的女主人公一样,对东德这个国家还是坚信不疑的。

《分裂的天空》虽不免有说教成分,但在艺术上也算成功之作。作品中运用了许多新的写作技巧,如时态的更迭,叙事视角的变换,象征隐喻等等,而这些技巧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追思克里斯塔·T'''

克里斯塔·沃尔夫另一部较有影响的作品是小说《追思克里斯塔·T》。小说发表后,在东德引起很大争议,因为女主人公是个反英雄,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作品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是一个妇女怎样把握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这不是男女之间的冲突,而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东德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但人的个性的发展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周围的环境,社会的氛围不得不使人顺从,正像书中那位医生所说:“健康的核心是适应,”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适应了环境,他的身心才不会有病。在“随大流”已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的社会里,要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书中人物也认识到这个难度:“说出我是困难的。”二是时代历史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第一人称女叙事者在知道她的女友克里斯塔·T病故后,准备写写她的女友,以众多他人笔头和口头讲述的材料及叙事人自己的回忆,再现了女友的一生。这个过程也是女叙事人思考女友,猜测女友生活的过程,同时也将她所处时代的历史进行探讨,表现了东德的日常生活。克里斯塔·T是个有主见,有想象力,有个性的女性,她总想尝试人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潜能,抵制社会给妇女规定的角色,然而她的目标无法实现,疾病与死亡又过早地结束了她的生命。作品表现了一个现代女性对自我实现、自我设计的追求,所以是一部妇女解放的记录。

'''卡珊德拉'''

克里斯塔·沃尔夫八十年代创作的小说《卡桑德拉》被认为是达到了她文学创作的高峰。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特洛伊国王的女儿卡桑德拉从阿波罗那里得到了一种能预吉凶的本领,可她拒绝了阿波罗的爱情,作为对她的惩罚,神让世人不相信她的预言。在特洛伊之战前,卡桑德拉就预见特洛伊王国将因抢夺海伦而毁灭,并对此发出了警告,可特洛伊国人没人相信她的话。最终国破家亡,国家灭亡后她被阿伽门侬作为女奴带到了希腊。

故事从卡桑德拉被带到希腊时讲起。她知道自己快死了,在死亡面前,她思考着,回想着,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回顾了自己所走过的路,回忆了战争的缘由。特希之战完全是掌权人一手发动的,而且两国是为了一个虚幻而战:帕里斯根本没把海伦带回特洛伊,但为了不失面子,却宣称把她拐到了特洛伊。作为女人,卡桑德拉人对事物很敏感,她的思维也很敏捷,作为一个预言家,她早就看到了战争的真相,也认识到自己有责任阻止这场战争,她在思想、意识方面远远超过了她周围的人。但可悲的是,她作为国王所疼爱的女儿,只能站在家庭一边,社会给她规定的角色就是沉默,不得有批评意识。卡桑德拉作为局外人,作为一个祭司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试图抵御集体意识,但并没完全表现出来,她仍对统治者盲目加以信任,依赖着统治者。另外,通过女主人公的悲剧,也可以看到妇女在历史上被物化的过程,卡桑德拉只是个客体,主体被排斥在社会意识外。历史发展的进程被男人操纵着,女人提出任何异议都被看成是幼稚可笑的而加以排斥,没人相信她的话。卡桑德拉虽然进行了反抗,要找回自己,找到女性的主体意识,为独立抗争着,但最后等待着她的还是死亡。在死亡面前,她只有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来表达对历史进程的认识的可能性,这就是发动战争的总是男人们,但战争的牺牲品却总是女人们。回忆加上对未来希望的破灭,使卡桑德拉沮丧地承认自己作为女人的无能为力。

'''美狄亚声音'''

本书是作者继1983年出版的《卡珊德拉》之后,又一部同类题材的重要小说,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针砭现实生活的作品;面世后亦好评如潮,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千百年来,美狄亚被看成一个凶残狠毒的坏女人,她为了爱情而不惜背弃父亲和祖国;但沃尔夫笔下的美狄亚高贵、美丽和善良。作者通过演绎占希腊神话人物的故事,反映了以美狄亚为代表的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揭示现代生活中人性的缺陷。小说从新的视角探索了德国统一后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 新作 ==

这是今年德国文坛的头等大事之一。德国最著名的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 Wolf)卧薪十余年所著新作《天使之城,或弗洛伊德博士的外套》6月21日正式出版。

沃尔夫女士此前几天拄着手杖在柏林艺术学院举办的新书首发会上蹒跚登台,朗读了《天使之城》的片断,并说这可能是她的“最后一部大书”。

她生于1929年,经历了三种德意志国家形态。《天使之城》所叙述的个人史,映衬着80年来的风云变幻。

'''故事:'''

'''“天使之城”的外套'''

故事开始于1992年的天使之城——美国洛杉矶。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一位德国女作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1989年11月4日,在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她和许多民主德国知识分子一样,曾经对建设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乐观的幻想。然而梦碎得过于轻易,民主德国转瞬间不复存在。

在新大陆,她逐渐投入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安居于平静甚至单调的海外桃源。

但德国媒体开始对她口诛笔伐,指责她曾为斯塔西充任告密者。她断然否认,因为身为著名作家和“国家诗人”,她曾被国家安全部不间断地严密监视了数十年。她要求查阅国安档案。斯塔西关于她的监视报告多达42卷,她一卷卷看下去,直到手指不经意间滑到其中一份薄薄的绿色卷宗,封面标明了“非正式合作”。她发现里面正是自己与两个特工“约谈”后,承诺志愿为斯塔西担任“非正式线人”(IM)的协议。在痛苦的事实真相面前,女作家久久不能释怀:“旧磁带在我脑中,一遍遍不停地转,问着同一个问题:我怎么会忘记?”

弗洛伊德的外套掉落了,潜藏的记忆裸现,耻辱吞噬着灵魂。对克里斯塔·沃尔夫有所了解的读者,必会立刻意识到此书强烈的自传色彩。是的,《天使之城》披着小说的外套,她在里面重述自己的故事。

'''非故事:'''

'''她的代号是“玛格丽特”'''

1993年初,沃尔夫女士被指认曾在1959-1961年间为斯塔西充任非正式雇员,代号“玛格丽特”。她最初完全否认,半年多后,档案将不可辩驳的证据呈现于前,她又改口,说已将这段往事完全忘却,并辩称从未对同胞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谢天谢地,我好像很早以前就忘记了。”她写道,“如果我还记得那件事,我怎么能活过那么多年,怎么还能继续写作,我还能相信谁?”

面对那段不光彩的往事,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反应——否认-质证-承认——在被曝光的民主德国线人中具有典型性。然而他们真的有可能失忆吗?这十几年来,她想必日日卧于薪而尝苦胆,一点点剖开身心,去寻找答案,为了昔日的自己,也为了不复存在的时代。在6月16日的读书会后,沃尔夫女士谈到了民主德国,“我们爱过那个国家。”

在被监视的岁月,为什么她不曾离开民主德国,逃到西方去?“像《卡珊德拉》那样的书,”她说,“我不可能在别的地方写成。”
1,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