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施世榜

移除 1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施世榜與父親施啟秉約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時來臺,最初居住[[鳳山縣 (台灣)|鳳山]],並在[[臺灣府城]]置有[[門第]],此外施家在鳳山縣下淡水西港東上里置有田產,於鳳山縣經營[[蔗糖]]業與[[白米]]業,而後在康熙三十六年時(1697年)成為鳳山縣拔貢生{{r|黃|page=23、24}}。
其父施啟秉約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左右曾招募人手到半線開墾{{r|黃|page=67}},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施啟秉去世,開墾事業由其長子施世榜接手,墾號為施長齡,同年開始於東螺保興建八堡圳{{NoteTag|1=初名施厝圳,八保圳之名最早出現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彰化縣志》中,書裡記載此名由來是「言彰邑十三保半,此水已灌八保也」{{r|黃|page=70}}。}}{{r|黃|page=264}},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工。但水圳完工之初運轉並不順利,後得一位林先生指點{{NoteTag|1=林先生身世不詳,但在清末[[吳德功]]的《瑞桃齋文稿》則寫說林先生名大喜{{r|林}}。林先生對於八堡圳的指點,主要是在圳頭擇址、水圳路線、堰堤工程上,林先生將圳頭選在今[[二水鄉]]的鼻子頭,並據《瑞桃齋文稿》所載,他利用無月的黑夜以一長串的燈來得知沿途地勢高低,以決定要剷平高處或架設水梘{{r|黃|page=76、78}},此外林先生並引入「笱」(壩籠,外形如倒轉魚罩,竹木編成,內裝石頭)來建造堰堤{{r|黃|page=80、81}}。}},才使水圳順利運轉,後人感念其功德,遂建「[[林先生廟]]」以祭祀{{NoteTag|1=該廟主祀林先生神位,並配祀開圳有功的施世榜、黃仕卿祿位。<ref name="台灣通史">連橫,《台灣通史》,卷三十一 列傳三</ref><ref name="台灣海外網"/>。}}。而在這之後,施世榜設有圳長、埤甲、埤匠、巡圳等職來管理水圳事務{{r|黃|page=90}},並將田園分給八子三弟,並沿圳設十二租館(海口水尾四館,水頭八館)來管理收租與圳務{{r|黃|page=97、98}}。而八堡圳灌溉一萬一千餘甲的田地中,施家擁地約有五千多甲,租穀收入約有45000石{{r|黃|page=106、265}}。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時,施世榜又築有福馬圳(惡馬圳){{r|黃|page=265}}。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 class="wikitable"
|}
</div>
其父施啟秉約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左右曾招募人手到半線開墾{{r|黃|page=67}},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施啟秉去世,開墾事業由其長子施世榜接手,墾號為施長齡,同年開始於東螺保興建八堡圳{{NoteTag|1=初名施厝圳,八保圳之名最早出現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彰化縣志》中,書裡記載此名由來是「言彰邑十三保半,此水已灌八保也」{{r|黃|page=70}}。}}{{r|黃|page=264}},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工。但水圳完工之初運轉並不順利,後得一位林先生指點{{NoteTag|1=林先生身世不詳,但在清末[[吳德功]]的《瑞桃齋文稿》則寫說林先生名大喜{{r|林}}。林先生對於八堡圳的指點,主要是在圳頭擇址、水圳路線、堰堤工程上,林先生將圳頭選在今[[二水鄉]]的鼻子頭,並據《瑞桃齋文稿》所載,他利用無月的黑夜以一長串的燈來得知沿途地勢高低,以決定要剷平高處或架設水梘{{r|黃|page=76、78}},此外林先生並引入「笱」(壩籠,外形如倒轉魚罩,竹木編成,內裝石頭)來建造堰堤{{r|黃|page=80、81}}。}},才使水圳順利運轉,後人感念其功德,遂建「[[林先生廟]]」以祭祀{{NoteTag|1=該廟主祀林先生神位,並配祀開圳有功的施世榜、黃仕卿祿位。<ref name="台灣通史">連橫,《台灣通史》,卷三十一 列傳三</ref><ref name="台灣海外網"/>。}}。而在這之後,施世榜設有圳長、埤甲、埤匠、巡圳等職來管理水圳事務{{r|黃|page=90}},並將田園分給八子三弟,並沿圳設十二租館(海口水尾四館,水頭八館)來管理收租與圳務{{r|黃|page=97、98}}。而八堡圳灌溉一萬一千餘甲的田地中,施家擁地約有五千多甲,租穀收入約有45000石{{r|黃|page=106、265}}。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時,施世榜又築有福馬圳(惡馬圳){{r|黃|page=265}}。
 
康熙六十年(1721年)爆發[[朱一貴事件]]時,閩浙總督[[覺羅滿保]]任命剛好人在晉江安海的施世榜為參軍事,與其三弟施世黻於該年六月隨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鎮總兵[[藍廷珍]]來臺處理,而之後施世榜又自備行糧募集壯丁前往瑯嶠(今[[恆春鎮|恆春]])搜捕劉國基、顏廷、張賽、李法、蔡承祖等參與起事人士,而後又與游擊林秀前往阿猿林(今高雄[[大樹區]])繼續搜捕,此外他也召集難民兩千多人安撫復業。由於上述事蹟,施世榜因而獲得「[[都司 (軍階)|都司]]」一職,後來因為他有許多捐獻善行,授以壽寧教諭。乾隆初期(1737-1740年)時又因捐納獲兵馬司副指揮一職,不久告歸。{{r|黃|page=118-125}}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