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是枝裕和

增加 3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是枝裕和'''({{bd|1962年|catIdx=Koreeda Hirokazu}}),[[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系文藝學科畢業,是一位[[日本]][[電影]][[導演]],出生於[[東京]][[清瀨市]]。<ref name="鏡週刊">{{cite news|url=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621pol001/ | title = 【一鏡到底】無人知曉的悲傷 是枝裕和 | language=zh | date=2018-06-27 | publisher=鏡週刊 | author=黃文鉅| accessdate=2018-12-23 }}</ref>
==家庭==
是枝裕和,上面有2個姊姊,他排行老么。讀小學時,母親在 [[ 不二家 ]] 蛋糕店打工,下了班會帶水果蛋糕和奶油餐包的瑕疵品給他吃。母親因雙親早逝,被大哥一手拉拔長大,備受呵護。婚前在銀行上班,每個週末大哥帶她去 [[ 銀座 ]] 看電影,直到相親,邂逅了是枝裕和的父親。
1920年,祖父母從 [[ 奄美大島 ]] 渡海來 [[ 灣]] ,在 [[ 高雄 ]] 生下了是枝裕和的父親。父親讀過 [[ 嘉義 ]] 小學 、台南中學 (南二中)及嘉義農校,畢業後,去中國 [[ 旅順 ]][[ 工科大學 ]] 研究室當化學職員,不久被徵召入伍,在滿州國戰敗,遭強迫去 [[ 西伯利亞 ]] 勞改3年後,回到日本。戰後混亂期,邂逅了是枝裕和的母親,婚後,父親沉溺於酒精及賭博,父母感情不睦,是枝裕和 因此 從小跟父親的互動平淡。<ref name="鏡週刊"/>
==生平==
===風格===
是枝裕和年輕時,不擅人際溝通,進電視台,TV Man Union,第一年就遭遇職場霸凌。在上司眼中,他沒大沒小,容易與人摩擦。製作過幾集節目,就被責備「不夠嚴謹」「在現場什麼都沒做」,最後他曠職抵制公司。有一回,被資深前輩飆罵:「所謂的導演是必須跟外部的工作人員、演員進行強力交涉的職業。像你這樣是無法成為導演的。」是枝裕和因此跑去拍攝各種紀錄片( [[ 愛滋病 ]] 患、受歧視部落、日裔朝鮮人、殘障機構孩童、犯罪加害者遺族、醫療疏失、 [[ 沙林毒氣事件 ]] 等)。10年的經驗都在拍攝紀錄片,這段經驗,將初入社會鬱鬱不得志的是枝裕和與社會邊緣的弱勢緊緊連結,成為他日後寫實風格電影的基礎。
是枝裕和認為「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又說:「電影應該盡量用不直接說出悲傷或寂寞的方式,表現悲傷或寂寞。」<ref name="鏡週刊"/>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