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因果

增加 12,82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因果''' | 图像 = File:因果.pn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imgs1.com/sdr/400__/t01be19b5be361c5c71.png…”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因果'''
| 图像 =
[[File:因果.pn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imgs1.com/sdr/400__/t01be19b5be361c5c71.png 原图链接] [https://m.cy1990.com/zheli/9509.htm 来自90后励志网]]]
}}
'''<big>因果</big>''',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张今生的[[善恶业]],可以引生[[未来世]]的[[善恶果报]]反作用到自身,佛门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 [[波罗蜜]]的[[修行]]皆是基于深信因果,但又不同于宿命论。<ref>[https://wenda.so.com/q/1383902523066675?src=150&q=%E5%9B%A0%E6%9E%9C 因果是什么]</ref>

古语有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以善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情众生]]每一世的[[意识]]心都是[[生灭]]的,但是因果律的成立和运作,是基于实相心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真如)是不生不灭的,《[[大品般若丶小品般若]]》丶《[[心经]]》所说的般若,就是在讲这个"菩萨心丶不念心"八不中道统统具足的心,他恒常不灭,是真正的我。 《[[菩萨优婆塞戒经]]》异作异受即是自作自受之真义,意在于此。佛门施设种种戒律,实际是世尊基于对因果的洞彻而对众生给予的保护,使众生来生更圆满。

缘起性空只是解脱道的局部,但常被夸大成佛法真旨。若主张缘起性空,实际是否定因果,因果便无从建立,众生皆可以成佛也成为戏论,如此之人便会口中说空、行在有中,以佛法名义造作种种不善业。佛法中说的因果主体、[[中道实相]]、[[般若理体]]、[[真如]]、[[涅盘]]、我,都是同一[[如来藏心]]体。一切法界无不赅摄于如来藏一法界中,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中心思想。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cause and effect]∶原因和结果,合起来说,二者关系。<ref>[https://wenda.so.com/q/1477079414723483 业障因果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业?]</ref>
[[File:因果1.jpg|缩略图]]
'''因果关系'''

(2)[preordained fate;karma][佛教]∶比喻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引证解释'''

1. 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涅盘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梁书·范缜传》:"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说岳全传》第一回:"善哉,善哉!原来有此一段因果!"参见" 因果报应 "。

2. 指原因和结果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反对资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File:因果2.jpg|缩略图]]
==佛教==

'''概述'''

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佛教否认了世间万物独立演化交织的因果,而是将所有的因果与业力串联使客观世界依附于众生化现。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

1.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File:因果3.jpg|缩略图]]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故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探源'''

因是主因;缘是助缘;机:通"积"意;果是结果。

因无缘,则不果,机不投,因不果。

因果,因机缘果之简称,时机不到,因缘不生,因不受缘,有缘无份,如此使然。

"机"之源来:木应天地因缘感召,得天之气,积阳之温,化地之水,聚土之尘,累积木几,曲直向上,执著生"机",通天会地,修木高尚,至成机会。

故曰:"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即是如此。"

'''含义'''
[[File:因果4.jpg|缩略图]]
最经典的一句就是" 有因,必有果。"直接简单明了的阐述了因果的本质。

"因缘果报" ,也可以理解为"因--缘--果",一粒种子埋进土里,如果没有水分养分和阳光照耀的"缘",也未必能够开花结果。

这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其实也就是佛教所谓因果的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这是异时互存的因果关系。例如:以老师为主,那么老师就是因,学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学生为主,那么学生就是因,老师就是果。这是同时互存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总之通过正面和反面来说明,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因,当然更没有一个绝对的果。

'''经典'''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是故汝等护人护国。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
[[File:因果5.jpg|缩略图]]
''【因果】''

《大宝积经》卷第四十一

假使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
[[File:因果7.jpg|缩略图]]
涅盘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

弥勒所问经曰:"一业多果,多业一果。"(一业多果是一罪数刑,多业一果是数罪一刑,从其重也。)

弥勒所问经又谓一业渐感五果,得异熟三果,等二果。

又谓十不善业道,有三种果:一果报果,二习气果,三增上果。生地狱中,它是名增上果。由地狱退生人中,依杀生故有有断命果。依偷盗故有资生果。乃至依邪见故痴心增上,以是一切名习气果。依彼十种不善业道。有一切外物气势,所谓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尘土臭气多有蛇蝎,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File:因果6.jpg|缩略图]]
我记得圆瑛大师开示弟子说:"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我们要牢记心中,可以减少许多烦恼,心身得到自在安乐。佛教除说现世因果之外,还有三世因果,现世、过去世,未来世因果互存的关系,经中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佛说四谛、十二因缘法门,也就是具体的说明三世因果的道理。依此看来,所谓因果道理,其实就是因缘的原理。这样因缘原理,正是佛教对于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唯一正确的解释,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的基本认识。

==因果规律==

然而布施与成就佛道之因果与关联,属于因果之了知,其中原理并非等觉菩萨所能全部了知,故说因果之深细广大,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而菩萨尽未来际之修行,恒以施为上首,若不先行了知施因与未来受果之关联者,即不能了知布施与异熟果报间之关系;若不知者,欲求诸菩萨尽未来际行施而成就佛果,殆无可能;由是缘故,佛为菩萨弟子四众宣演此经,令得知悉行施与果报间之因果关系。于此部戒经中,佛为菩萨四众细说「布施与菩萨世世不断之可爱异熟果间之因果关系」,解说极为深入;若能了知其义者,即可不退于菩萨六度,是故选取此经而为菩萨四众详解之,欲助当代丶后代菩萨四众。

复次,此经《菩萨优婆塞戒经》亦详说第一义谛之真义,故于业行之说明中,宣示异作异受即是自作自受之真义;如是正义,于一般经典中难得一见。若能确实了知其义.则于行施之际,既可不执着于未来世必将获得之菩萨可爱异熟果报,亦可继续行施,修集广大福德,亦不致因此而坏世间法,导致家属及世人之侧目,令菩萨修施易得成功,道业因此而得助益;缘是,故选此经而为众人宣讲,冀能助益菩萨四众,同得见道而证菩提。

此外,初机学人乐种福田,然而大多不知福田与毒田差别所在;往往正当种福田时,所种却是破坏正法之毒田。如是求福反成助恶之因由,端在不知三乘菩提差异所致,是故闻说深不可测之如来藏妙法时,即因名师误导之故,即等视如来藏妙法同于外道神我,由是而极力护持否定如来藏之邪师,产生了力助破法者之愚行,以冀如来藏妙法消失不传。由是缘故,欲借此经中佛所宣演三乘菩提异同所在之正法智慧力,令诸学人悉得了知真实福田与假名福田--毒田--之差异所在,由是而令修学菩萨行者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广大福德。今此戒经之中,对于三乘菩提之差异所在,有极为详尽之剖析;学人读已,即能深入了知同异所在,以后修学佛道之时,庶几有眼能判丶功不唐捐。

又:戒为修行之基本,未有不持清净戒而能证得见道丶修道功德者。此经中对于菩萨戒戒相施设之精神,以及戒之犯重与犯轻丶性罪与戒罪,都有极为详尽之开示;了知戒相及佛设戒之精神者,即可把握持戒之精神,以戒法之智慧来持戒,不被戒相所系缚而得身心自在丶自不犯戒;如是生起戒体而自然不犯,庶能进道,是故选取此经而说之。

又如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其中之因缘果报正理,亦有详细说明。并且特别说明:有人行于少施而得解脱分,有人行于大施而不得解脱分,悉皆各有其原因。若人能细读此经,并且深解其义趣者,则求二乘解脱之道,轻易可得;然后进求大乘菩提,易得入道,未来成佛之道历然于心,终无疑惑。如是众理,于此戒经悉有开示。今将讲记发行于世,愿我佛门四众弟子证解佛旨,悉蒙法益。即以为序。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150 邏輯總論]]
101,89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