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大小無變化,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发展过程 ==
起源  棉起源于近赤道的热带干旱地区,原始类型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种皮上的纤维短而稀少。经长期自然驯化和人工选择,近代栽培的一年生棉花纤维细长而洁白,从而具有纺织价值。根据形态特征、细胞遗传及地理分布等的差异,棉属植物33个二倍体种(2n=26)和 6个四倍体种(2n=52)可划分为A~G及AD等8个染色体组。这39个种中有35个野生种,其余 4个栽培种是:起源于东半球亚非大陆的二倍体栽培种亚洲棉(中棉,G.arboreum)和草棉(非洲棉,G.herbaceum),均属A染色体组;起源于西半球美洲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异源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G.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均属AD染色体组。一般认为原始的非洲草棉(G.herbaceum var.africanum)是二倍体栽培种的祖先,它由非洲南部逐渐传播到阿拉伯和印度次大陆。印度被认为是亚洲棉的起源中心。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古墓中都曾经发掘出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棉织品。其后亚洲棉又分两路传播,一路从印度次大陆传入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另一路传播到东南亚、中国、[[朝鲜]]和[[日本]]南部岛屿。草棉首先在非洲传播,再由阿拉伯经伊朗、巴基斯坦东传到中国[[新疆]],同时西传到地中海沿岸国家。四倍体栽培种可能有两个起源中心:一为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一带,[[秘]] 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公元前2500年的原始海岛棉的遗物;二为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考古工作证明大约4300~5500年前当地已有类似陆地棉的栽培种,在欧洲人移居美洲以前已广泛种植海岛棉和陆地棉。以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展及商业贸易活动,迅速传到美洲各国并传播到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中国植棉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尚书·禹贡》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常被解释为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居民已穿着棉织品。汉武帝(公元前 140~前87年)时海南岛植棉与纺织已相当发达。在新疆民丰县的东汉古墓中多次发掘出棉布和棉絮制品,据考证新疆至迟在公元2世纪末或3世纪初已利用棉纤维。在[[新疆巴楚]]和[[吐鲁番]]的晚唐遗址中曾多次发现棉子,据鉴定为草棉棉子,表明1000多年前在新疆已经广泛种植草棉。中国古代所称吉贝、古贝、古终藤等,一般系指棉花,有时也泛指棉织品。随着棉花传播到中原地区,以后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均已采用“棉”字,沿用至今。宋末元初江南松江府人黄道婆在海南岛向黎族学得种棉和棉纺技术,回故乡后改革纺织工具和工艺,并加以传播,促使长江下游地区植棉业迅速发展。经元、明、清三代的提倡,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棉区不断扩大。陆地棉于1865年引入中国,最初只在上海试种。1892年从美国引入数量较多的棉种,在湖北广为试种,以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20世纪50年代,陆地棉品种取代了原先种植的亚洲棉和草棉。海岛棉最早引入中国的时间不详。1953年新疆从苏联引种早熟海岛棉品种,如今已广为种植(见中国棉花栽培史)。
== 分类 ==
1,3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