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增加 27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棉纤维的定义 ==
棉纤维是由受精胚珠的表皮细胞经伸长、加厚而成的种子纤维,不同于一般的韧皮纤维。它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化学结构式为 (C6H10O5)n。正常成熟的棉纤维素含量约为94%。此外含有少量多缩戊糖、蜡质、 [[ 蛋白质 ]] [[ 脂肪 ]] 、水溶性物质、灰分等伴生物。由于棉纤维具有许多优良经济性状,使之成为最主要的纺织工业原料。
棉纤维的性能:
棉纤维的强度高、透气性好、抗皱性差、拉伸性也较差;耐热性较好,仅次于麻;耐酸性差,在常温下耐稀碱;对染料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染色容易,色谱齐全,色泽也比较鲜艳。
1. 纯棉织物
纯棉织物由纯棉纱线织成,织物品种繁多,花色各异。纯棉织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穿着舒服,但有一个突出的缺点——经过水洗和穿着后易起皱,变形。它可按染色方式分为原色棉布、染色棉布、印花棉布、色织棉布;也可按织物组织结构分为 [[ 平纹布 ]] [[ 斜纹布 ]] [[ 锻纹布 ]]
2. 棉混纺、交织织物
由棉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而成的织物,统称为棉混纺、交织织物。这里包括棉与其它天然纤维的组合,也包括棉与各种化纤的组合,通常棉多与化纤组合成各种花色品种、兼具各方优点的实用面料。
⑷丙棉织品将丙纶短纤维与棉按1:1比例混纺而成的平纹组织织物,常见的有丙棉细布和丙棉麻纱。
a. 丙棉细布:采用50%棉与50%丙纶混纺的平纹织物,其外观挺括,缩水率小,耐穿耐用,易洗快干,具涤棉织品风格。但吸湿性、耐热性、耐光性较差,适宜制作外衣。
b. 丙棉麻纱:采用50%棉与50%丙纶或65%丙纶与35%棉混纺的稀薄织物,外观同纯棉麻纱织物,但吸湿性、耐光性、耐热性不如棉麻纱。适合作夏季衬衫料或军用 [[ 雨衣 ]] [[ 蚊帐 ]] 等。
== 产区分布 ==
== 世界产棉区 ==
世界产棉区分布在北纬38°~46°到南纬35°之间。1983年全世界有74个国家生产商品棉,其中年产皮棉 100万吨以上的有中国、美国、苏联、 [[ 印度 ]] ;年产40~80万吨的有 [[ 巴基斯坦 ]] [[ 巴西 ]] 、土耳其和埃及。以上 8个主要产棉国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85%。世界产棉区按纬度可分为北、中、南 3带。北带在北纬46°~20°,亚洲、北美洲、欧洲产棉国大多处于此带,占世界棉产的80%左右;中带在北纬20°~ 0°,非洲和南美洲北部的一些产棉国大多处于此带,约占世界棉产的10%;南带在南纬0°~30°,南美洲和大洋洲的产棉国处于此带,约占世界棉产的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棉纤维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到1949年,美国棉纤维的年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55%,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贸易的70%以上。50年代后,中国、苏联的棉花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一些亚非国家也纷纷发展棉花种植业与纺织工业。60年代苏联已上升为最大产棉国和棉花出口国之一。80年代初,中国的总产量超过了美国和苏联,同时成为最大的原棉消费国。
== 中国产棉区 ==
== 发展过程 ==
起源  棉起源于近赤道的热带干旱地区,原始类型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种皮上的纤维短而稀少。经长期自然驯化和人工选择,近代栽培的一年生棉花纤维细长而洁白,从而具有纺织价值。根据形态特征、细胞遗传及地理分布等的差异,棉属植物33个二倍体种(2n=26)和 6个四倍体种(2n=52)可划分为A~G及AD等8个染色体组。这39个种中有35个野生种,其余 4个栽培种是:起源于东半球亚非大陆的二倍体栽培种亚洲棉(中棉,G.arboreum)和草棉(非洲棉,G.herbaceum),均属A染色体组;起源于西半球美洲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异源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G.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均属AD染色体组。一般认为原始的非洲草棉(G.herbaceum var.africanum)是二倍体栽培种的祖先,它由非洲南部逐渐传播到阿拉伯和印度次大陆。印度被认为是亚洲棉的起源中心。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古墓中都曾经发掘出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棉织品。其后亚洲棉又分两路传播,一路从印度次大陆传入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另一路传播到东南亚、中国、 [[ 朝鲜 ]] [[ 日本 ]] 南部岛屿。草棉首先在非洲传播,再由阿拉伯经伊朗、巴基斯坦东传到中国 [[ 新疆 ]] ,同时西传到地中海沿岸国家。四倍体栽培种可能有两个起源中心:一为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一带, [[ ]] 鲁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公元前2500年的原始海岛棉的遗物;二为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考古工作证明大约4300~5500年前当地已有类似陆地棉的栽培种,在欧洲人移居美洲以前已广泛种植海岛棉和陆地棉。以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展及商业贸易活动,迅速传到美洲各国并传播到亚洲、 [[ 非洲 ]] 和欧洲等地。中国植棉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尚书·禹贡》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常被解释为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居民已穿着棉织品。汉武帝(公元前 140~前87年)时海南岛植棉与纺织已相当发达。在新疆民丰县的东汉古墓中多次发掘出棉布和棉絮制品,据考证新疆至迟在公元2世纪末或3世纪初已利用棉纤维。在 [[ 新疆巴楚 ]] [[ 吐鲁番 ]] 的晚唐遗址中曾多次发现棉子,据鉴定为草棉棉子,表明1000多年前在新疆已经广泛种植草棉。中国古代所称吉贝、古贝、古终藤等,一般系指棉花,有时也泛指棉织品。随着棉花传播到中原地区,以后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均已采用“棉”字,沿用至今。宋末元初江南松江府人黄道婆在海南岛向黎族学得种棉和棉纺技术,回故乡后改革纺织工具和工艺,并加以传播,促使长江下游地区植棉业迅速发展。经元、明、清三代的提倡,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棉区不断扩大。陆地棉于1865年引入中国,最初只在上海试种。1892年从美国引入数量较多的棉种,在湖北广为试种,以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20世纪50年代,陆地棉品种取代了原先种植的亚洲棉和草棉。海岛棉最早引入中国的时间不详。1953年新疆从苏联引种早熟海岛棉品种,如今已广为种植(见中国棉花栽培史)。
== 分类 ==
== 陆地棉 ==
起源于中美洲和 [[ 加勒比海 ]] 地区。原为热带多年生类型,经人类长期栽培驯化,形成了早熟、适合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栽培的类型。这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广的棉种,占世界棉纤维产量的90%以上。纤维长度为21~33毫米,细度为4500~7000米 /克。商业上习称细绒棉。陆地棉内又分8个类型,其中 [[ 尖斑棉 ]] [[ 马利加蓝特棉 ]] [[ 尤卡坦棉 ]] [[ 莫利尔棉 ]] [[ 李奇蒙德氏棉 ]] [[ 鲍莫尔氏棉 ]] [[ 墨西哥 棉7 棉]]7 个类型为多年生。阔叶棉为一年生,如今世界主要产棉国广为种植的陆地棉均属这一类型。
== 海岛棉 ==
原产 [[ 南美洲安第斯 ]] 山区,以后传播到 [[ 大西洋 ]] 沿岸和 [[ 西印度群岛 ]] 。其热带多年生类型以在秘鲁和其他南美洲国家的变异最多,如 [[ 坦奎斯棉 ]] [[ 秘鲁棉 ]] 等。这个种的亚热带一年生栽培类型形成于美国和 [[ 埃及 ]] 。早熟的零型分枝或紧凑分枝类型形成于苏联中亚地区,称苏联细绒棉。海岛棉以纤维长(达33~45毫米)而细(6500~9000米 /克)、有丝光、强度高(4.5~6克)著称。商业上习称长绒棉。除一年生类型外,还有两个多年生变种: [[ 巴西棉 ]] [[ 达尔文棉 ]] 。中国西南地区生长的离核木棉和联核木棉,都属半野生状态的多年生海岛棉。
== 亚洲棉 ==
又称中棉,是被人类栽培和传播最早的棉种。种内又可分为6个地理-生态类型: [[ 印度棉 ]] [[ 缅甸棉 ]] [[ 垂铃棉 ]] [[ 中棉 ]] [[ 孟加拉棉 ]] [[ 苏丹棉 ]] 。其中印度棉和苏丹棉为多年生;缅甸棉多数为多年生,也有一年生;其余类型为一年生。中国在陆地棉全面推广前广泛栽培亚洲棉,由于纤维粗短(15~25毫米),商业上习称粗绒棉。因其不适于中支纱机纺,且产量低,已于50年代为陆地棉取代,只在南方一带尚有零星种植。但亚洲棉具有早熟、耐阴雨、烂铃少、纤维强度高等特性,因而仍不失为重要的种质资源。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仍有一定栽培面积。
== 草棉 ==
又称非洲棉,原产于非洲南部,分布于亚非两洲,在其进化过程中形成5个地理-生态类型: [[ 暗色棉 ]] [[ 库尔加棉 ]] [[ 威地棉 ]] [[ 槭叶棉 ]] [[ 阿非利加棉 ]] 。前 3个为一年生,后2个为多年生。中国新疆和 [[ 甘肃河西走廊 ]] 栽培过的非洲棉属库尔加棉类型。由于纤维粗短,商业上也称为粗绒棉,到2013年已几乎绝迹。 野生棉种或栽培种的野生类型常具有抗病、抗虫、抗旱、抗盐碱、耐寒及纤维强度高等性状,利用这些优良性状改良栽培种,是棉花育种的重要途径。 中国 [[ 广东 ]] [[ 广西 ]] [[ 云南 ]] [[ 贵州 ]] [[ 台湾 ]] [[ 福建 ]] 等地生长的木棉(Bombax malabaricum),俗称攀枝花,与棉花不同科。其种子纤维不宜纺纱,只能作枕芯、床褥的填料。 棉属 4个主要栽培种的形态比较见表1。棉属种的分布地区见表2。
== 特性 ==
== 生理特性 ==
棉有喜温好光、无限生长和蕾铃脱落等习性。温度和光照对纤维成熟和强度的影响大。生长发育的适温为25~30℃,早熟品种要求10℃以上,积温不少于2900~3100℃,持续期不少于 150天,夏季最热月份的日平均温度不低于23℃;中熟品种积温至少3200~3400℃,持续期在200天以上;晚熟品种积温超过3500℃,持续期在220~250天以上。棉子吸足相当于风干重的60%的水分后,在10~12℃开始萌动,温度高于16℃时下胚轴伸长,子叶出土。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温度在20℃以上,低于20℃时花粉不能正常发育,纤维的加厚受阻。但过高的温度也会抑制棉花生长发育,37~40℃以上时棉花花粉失去生活力,难以受精,造成大量蕾铃脱落。棉花的原始类型均为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在温带夏季自然长日照条件下不能正常现蕾开花;若进行短日照(8~10小时光照)处理,可显著降低第1果枝节位,缩短生育期。许多海岛棉和晚熟的陆地棉品种对短日照也有一定要求,而早熟和中熟的陆地棉品种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已不敏感,在长日照和短日照下均能正常发育。生育期间喜光照,不耐荫蔽,平均日照率宜在60%以上。棉叶的光饱和点较高,为7~8万勒克斯,光补偿点约为1000~2000勒克斯。棉是C3作物,光合生产率较低。一般认为群体最大叶面积系数为3~4时,较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不同生育期对 [[ ]] [[ ]] [[ ]] 需要量不同。现蕾前需要的磷占总量的3~5%,钾占总量的2~3%;现蕾至开花需要的氮、磷占总量的25~30%,钾占12~15%;开花至吐絮需要的氮、磷占总量的65~70%,钾占75~80%。适宜生长在通气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上。棉较耐盐碱,土壤pH以6.5~8.0为宜。水分对棉纤维长度有明显影响。因长期适应热带干旱气候条件而具有耐旱性。但由于生长期长,叶面积大,特别是生长中期正值高温季节,消耗水分较多,因而在光照充足、降雨量少的条件下,要有灌溉措施以满足棉花高产优质的要求。棉的蒸腾系数在不同自然气候条件下变幅较大,约为300~1000。棉花蕾期和花铃期普遍存在蕾铃脱落的现象,脱落率一般为60~70%,多达80%以上。除病虫为害和机械损伤的原因外,绝大部分为生理性脱落,主要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不协调而引起,与有机养料的合成、运输、分配状况有关。水分、养分供应不足,偏施氮肥,灌水过多,棉田荫蔽,光照不足,或温度过高过低影响棉花正常受精及内源激素的失调等,都会导致蕾铃大量脱落。一般以10~20天的幼蕾和开花后3~5天的幼铃脱落最多。减少蕾铃脱落的途径,主要是合理施用肥水,调控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及时防治病虫害。
== 关于栽培 ==
== 产品利用 ==
每100千克子棉轧花后可产皮棉35~40千克。棉纤维具有吸湿、保温、通气性能好等优点。因此,在世界纺织纤维消费量中,合成纤维所占的比重虽由1950年的1%上升到1980年的36%,但棉花所占的比重仍达48%(1980),居于首位。棉纤维的长度、细度、强度、整齐度、成熟度、色泽等经济性状直接影响纱线布匹质量。当其他品质相同时,纤维越长,纺纱支数越高,纱线强度越大。大体上纤维长度每增1毫米,陆地棉和海岛棉可纺支数分别提高近10公支和10~15公支。但纤维长度对成品纱品质所起的作用常为纤维整齐度所制约。一般纤维整齐、短纤维含量少,则成纱表面光洁、纱的强度提高。纤维强度因种和品种不同而异,与成熟度也有密切关系,一般成熟度好的强力也高。中国规定棉花共分7个品级,纤维长度从23~33毫米,3级为标准级,27毫米为纤维标准长度,7级以下为等外棉。为增强棉织品的牢度和耐磨性能,常用氢氧化钠液或液态氨浸洗棉纤维,称为“丝光处理”,可使纤维强力提高20~30%,并可提高纺织品的光泽和对染料的吸附能力。为使棉织品具有免烫性能,还可作防皱整理。从毛子表皮上剥下的短纤维,其长度按中国规定陆地棉不足16毫米、海岛棉不足20毫米的为短绒。每 100千克毛子,经3道剥绒处理可剥得短绒8~12千克,其数量约为皮棉产量的 1/7。短绒含纤维素90%以上,是提取纤维素的重要原料。长13毫米以上的一类绒可用以织制棉毯、绒衣、绒布,并可搭弹棉絮,制造高级纸张;12毫米以下的二类绒和 3毫米以下的三类绒是优质纤维素原料,可制造各种人造纤维、电影及照相胶片、 [[ 火药 ]] 等。棉籽除留作种用外,80%以上用于榨油,脱壳后的棉仁含油率高达33~45%,不低于花生的含油量,是世界上仅次于大豆的第 2位重要食用油源。棉子油中亚油酸的含量占脂肪酸的55%,属优质食用油,可精炼加工成烹调油、冷餐油、 [[ 人造黄油 ]] 等。油脚可制取脂肪酸和甘油,为生产肥皂、润滑油、护肤脂、油漆、蜡烛等的重要原料。每100千克棉子一般可榨油15~20千克,产47~50千克饼粕。饼粕可做饲料和有机肥料。另外,棉仁中还含蛋白质33~38%,脱脂棉仁粉中含蛋白质45~50%,并富含 B族维生素。但由于棉仁色素腺中含有高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棉酚(C30H30O8),对人和单胃动物有毒,限制了棉子蛋白的直接利用。用育种手段培育无腺体棉花品种,生产不含棉酚的种子,可使棉仁粉成为利用价值较高的食用蛋白。无腺体棉(无毒棉)的脱脂棉仁粉的蛋白质含量为小麦的4~5倍,为大米、玉米的5~7倍,并含有禾谷类粮食所不足的多种基本氨基酸。掺入 [[ 小麦粉 ]] [[ 玉米粉 ]] 中制成食品可改善其营养价值。从棉仁粉中提取的浓缩蛋白,可用于治疗代谢疾病,或制作蛋白饮料和蛋白增强剂。棉子壳占棉子重的38%左右,含多缩戊糖22~25%,纤维素37~40%,木质素29~40%。经化学处理可生产 [[ 糠醛 ]] [[ 醋酸 ]] [[ 酒精 ]] [[ 丙酮 ]] [[ 乙酰丙酸 ]] 等10多种产品,也是制活性炭的原料。棉子壳因富含纤维素和 [[ 木质素 ]] ,碎屑中残存一定量的棉仁蛋白质,保水通气性能好,还可作真菌培养基,可用来培育食用菌和药用 [[ 菌如平菇 ]] [[ 银耳 ]] [[ 木耳 ]] [[ 灵芝 ]] [[ 猴头菌 ]] 等。棉子壳和棉杆均可用作树脂胶合板及造纸原料。棉根和棉子中提取的棉酚,可制造治疗支气管炎的药物和男性避孕药品。此外,棉花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 相关视频 ==
1,3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