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国历代君王

增加 13,955 位元組, 5 年前
秦宣公
《[[史记·卷五·秦本纪]]》<ref>[http://www.guoxue.com/book/shiji/0005.htm 秦本纪],国学网</ref>
== '''[[秦宣公]] '''== [[File:秦宣公.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47663179&di=678cb476978ea50213abbad92998ddda&imgtype=0&src= http%3A%2F%2Fd.hiphotos.baidu.com%2Fzhidao%2Fpic%2Fitem%2Ff3d3572c11dfa9ec697b5cc265d0f703908fc18a.jpg 原图链接][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43347896093763124.html 来自百度知道 的图片]]] '''[[ 赢恬秦宣公]]''' (前675年(?- 公元 前664年 ),[[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德公 ]] [[ 长子]] [[秦成公]]及[[秦穆公 ]] [[ 长兄]], [[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在位 十二年而卒 ,葬于[[平阳 ]] 墓区]](([[陕西省 ]][[ 宝鸡 ]] [[ 东阳平镇]] ) 。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德公生三十三岁而立,立二年卒…长子宣公立。</ref>。 ==='''人物生平'''=== '''韬光养晦''' [[秦宣公]]元年(公元前675年),碰上了[[周王朝]]的宫廷政变。[[卫国]]、[[南燕国]]攻打[[周王室]],把[[周惠王]]赶出了[[朝廷]],拥立[[王子颓]]为王。[[秦宣公]]三年(公元前673年),[[郑伯]]、[[虢叔]]又杀死了[[王子颓]],送[[惠王]]返回朝中。 [[王子颓]]篡位后,[[秦宣公]]的近臣也曾力劝[[宣公]]以[[勤王]]的名义出兵,但[[宣公]]认为,一是[[周惠王]]以大王之尊强抢臣子的土地是为不义。二是[[王子颓]]自己也是[[周庄王]]的[[庶子]],是[[周王室]]血脉,这件事本是[[周王室]]自己的家事,外人不宜插手。三是[[秦国]]当时实力不济,纵然强力支撑,扶[[惠王]]重新登基,取得[[天子]]信任,予以封赏,以自己国家的实力,不久也必然会被人赶下台去。与其自取其辱不如坐观时事,以静制动也许可以占得先机。于是不予应允。 从当时的形势上来看,[[秦宣公]]的选择是对的,就是因为他的选择,[[秦国]]才获得了几年和平发展的机会。当他们都在那里折腾的时候,[[宣公]]却继承了[[德公]]的和平发展蹈光养晦的国家发展战略,在那里按兵不动。于是[[秦国]]又有了四年的和平。 ==='''与晋开战'''===<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宣公)四年,作密畤。</ref><ref>《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ref>与[[晋国]]在[[黄河]]以北交战,战胜了晋军。<ref>《史记·卷五·秦本纪》:与晋战河阳,胜之。</ref>  但天不遂人愿,好景不长,[[秦国]]的发展和另一个高速发展的[[诸侯国]]发生了撞车。这个[[诸侯国]]就是[[晋国]]。[[晋献公]]自恃实力强大数次入侵[[秦国]],[[秦国]]国人忍无可忍。大臣多次劝谏[[秦宣公]]发令抵抗[[晋国]]。[[秦宣公]]见时机已到,于[[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秦宣公]]祭祀了[[青帝]]后,终于向[[晋国]]开战。 这或许是第一次[[秦国]]和[[晋国]]发生的战争。以前[[秦国]]都是和[[西戎]]打仗的。常年和[[西戎]]打仗的[[秦国]]练就了一支彪悍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实力当时似乎还及不上[[晋国]]。但它无疑是一支充满野性的虎狼之师。虽然实力悬殊,[[秦国]]还是把[[晋国]]打败了。自此后秦与晋的战争变成了家常便饭。 这代表着[[秦国]]终于敢于和位于其东方的文明的[[诸侯国]]开战了。它不再自认为是蛮夷之族。它不再甘于仅仅占领荒凉的[[西戎]]蛮族的土地了。它要向那些所谓的文明的国度进军了。至少它不再像原来那样,自认为低人一等了。 ==='''[[宣公]]逝世'''=== [[秦宣公]]十二年(公元前664年),[[宣公]]去世。他生了九个儿子,没有一个继位,立了[[宣公]]的弟弟[[成公]],成公在位四年就驾崩了。这个人基本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从简。 [[秦成公]]在位四年去世。他有七个儿子,没有一个继位,立了[[成公]]的弟弟[[任好]],即[[秦穆公]]。 ==='''三代成霸'''=== '''艰难发展''' [[秦德公]]死后,[[周王室]]因“[[子颓之乱]]”事件也开始衰败,[[中原]]地区进入了动乱期,[[齐国]]、[[晋国]]开始称霸诸侯。公元前675年,[[秦德公]]的[[长子]]继位,史称其为[[秦宣公]]。在[[周王室]]的内乱事件上,[[秦宣公]]选择了旁观,低调地发展着[[秦国]],继续执行韬光养晦的富国政策。 无事家中坐,他人也会寻事找上门。[[秦国]]的东邻[[晋国]],对秦有了觊觎之心,率先动手入侵[[秦国]]。公元前672年,[[秦宣公]]正式对晋宣战,这既是秦晋之间的第一次正式开战,也是[[秦国]]第一次对东方[[诸侯国]]家正式作战。两国在小打小闹中斗了七八年,战事对两个国家和[[春秋]]的总体形势,也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影响。 公元前644年,在位十二年的[[秦宣公]]去世了。有人曾评说他的历史功绩是:将[[秦国]]从一个专注于内部发展的封闭式诸侯,转向了与[[中原]]文明国家争强的自信社会。这个观点,我不认同,主要理由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是,秦晋之战,是因为[[晋国]]的侵扰而进行的防御性保卫战,是被动的被人欺负。 二是,历史记载中没有[[秦国]]此时主动进攻的记载,秦的参战是被动的。 三是,[[秦国]]也是在同[[晋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战争中,逐渐了解和熟悉了与[[中原]][[诸侯国]]之间打交道的一些规则,政治视野才得以扩大,或许会在打的过程中产生想法,不过最重要的可能还是要想办法先渡过眼前的战争危机。 四是,也正是在与晋的交往中,让[[秦国]]认识到了与[[中原]]国家的实力差距。 公元前664年,[[秦宣公]]的弟弟继位,史称为[[秦成公]]。在位仅四年他,没有大错,但有大功,而这个大功则是政治上的成熟和自知之明。当[[齐国]]攻[[戎人]][[孤竹国]]时,[[秦国]]没有出兵援助[[孤竹国]],没有选择和[[齐国]]对抗,而是继续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内的稳定发展与长久治理上,成公尽到了一位守成之君的责任。 ==='''[[穆公]]继位'''=== 公元前660年,[[秦成公]]的弟弟继位,史称[[秦穆公。]]当看完[[宣公]]、[[成公]]、[[穆公]]这三兄弟对待爵位的传承时,我不仅想到,在[[中国]]历史上,兄弟之间为争夺权力自相残杀的例子比比皆是,[[大秦帝国]]的末期,秦二世对兄弟的屠戮,导致帝国二世而亡;[[郑庄公]]兄弟相残,被[[《春秋》]]讥讽为兄不兄弟不弟;[[曹植]]虽然七步成诗,终被[[曹丕]]幽禁而死;[[李世民]]更将兄弟相残的场面演得鲜血淋淋……而这三兄弟能够在权力问题上做得这么好,确实在后世的历史中极为少见!也正是兄弟一心,才给[[秦穆公]]留下了一个国力较[[西戎]]来说相对强盛的国家。 自[[秦穆公]]继位后,他的胸襟,他的抱负,他的才能,他的功绩,他的求贤若渴,让他成为了一位[[秦国]]历史上的有为君主,成为了[[秦国]]历史发展中又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不仅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更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今天,我们再来看那些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时,依然会被他的魅力所征服,令人心生敬仰。 一是,义服[[由余]],实现了称霸西北的愿望。由[[余本]]是[[西戎]]绵诸部族派来出使[[秦国]]的使者,他以“仁义治国”的理念,在让[[穆公]]耳目一新,也让[[穆公]]心绪不宁,急切的想笼络为己所用。君明臣贤,内史廖就给献了一个“诱戎王声色享乐,让由余因劝谏失宠”的离间计,收服了由余,为以后的讨伐[[西戎]]进行了人才储备。关于与由余这个人有关的故事,我将会再写一篇文章,题目是《[[秦获由余西称霸,戎失由余亦丧邦]]》,重点对他个人的功绩以及当时的[[秦国]]的形势进行探讨,敬请期待,也请朋友们到时多指正。 在发生了烛之武退秦师(我个人之前曾在历史大学堂公众号中发过一篇关于此事件的文章,题目是《[[烛之武为什么能几句话就劝退秦师,这背后有何玄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参照一下),弦高犒师等故事之后,[[秦国]]在[[崤山]]被[[晋国]]偷袭了,全军覆灭,主帅被擒。政治场合的运作,军事场合的复仇,让这两家又打了几年,直到公元前624年夏天,[[秦穆公]]和[[孟明视]]再率秦军,东渡[[黄河]],采取破釜沉舟的战术,在[[王官]]大胜晋军。[[王官]]之战并没有彻底打伤[[晋国]],[[晋国]]暂时采取守势,而[[秦国]]东进[[中原]]的势头却也被[[晋国]]阻挡住了,[[秦国]]在战略生存空间的拓展上也暂时的陷入了困境。 公元前624年秋,秦军携[[王官]]之战的余威,在[[由余]]的带领、参与和谋划下,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势降服了[[戎人]]中最强的绵诸戎。[[绵诸王]]的被俘,让其它[[西戎]]小国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和勇气,之后多闻战而降。[[平戎]]一年,[[穆公]]开地千里,[[益国]]十二,将[[秦国]]的国界向南扩至秦岭,向西直达[[狄道]]([[甘肃]][[临洮]]),向北到[[朐衍戎]]([[宁夏]][[盐池]]),往东进驻[[黄河]],扬名扩地西北,[[中原]]诸侯震惊。为此,[[周襄王]]派人送来了金鼓予以祝贺,[[穆公]]的西方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室]]的认可。 二是,通过联姻,建立起来的“[[秦晋之好]]”,为双方换来了暂时的和平。公元659年,派兵征服了和[[晋国]]之间的这部分[[戎人]],与[[晋国]]成为了邻居。任何一门政治联姻,背后都有双方各自的打算。对于[[晋国]]来讲,年老的[[晋献公]]为了稳定周边的[[秦]]、[[齐]]、[[楚]]等国,虽然看到了[[秦国]]的崛起,但因为[[秦国]]的韬晦,故将威胁的防御重点放在了那个显得咄咄逼人的[[楚国]]身上;与[[秦国]]的和好,也会让[[晋国]]的西边有一个安全的屏障,防止[[戎人]]侵扰;另外,让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当自己的女婿,对[[晋献公]]来说,也变相的提升了自己的威望。接到[[穆公]]的求娶信后,同意将大女儿[[穆姬]]嫁给他。也正是这个[[穆姬]],后来极力劝说[[穆公]],将被俘的[[晋惠公]]放回了[[晋国]]。后来,[[晋文公]]又娶了[[穆公]]的女儿[[文嬴]]。[[崤山]]兵败后,这个[[文嬴]]又求儿子[[晋襄公]],将被俘的[[孟明视]]等三名[[秦国]]大将放回了[[秦国]]。 对于[[秦国]]来讲,经过多年与晋抗争的实践证明,对抗没有出路,只有和平才能换来发展;[[晋国]]作为东方有影响力的大国,与晋搞好关系,就可能与东方其它[[诸侯国]]拉上关系;这也可能是一个为了拉拢示好的手段,通过向[[晋献公]]讨娶女儿这种政治联姻的方法,借“秦晋之好”,顺利地进入了[[中原]][[诸侯国]]的政治圈子内。[[秦穆公]]的这次政治联姻,还给[[穆公]]带来了意外惊喜,让他意外的获得了“五羖大夫”百里奚(我个人之前曾在历史百家争鸣公众号中发过一篇关于百里奚的文章,题目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来的贤相百里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百家争鸣里,翻到2016年12月22日,参照一下)。百里奚与蹇叔的入秦,不仅为[[秦国]]带来了[[中原]]大国先进的文化、政治和耕作技术及理念,更带来了广阔的政治视野,为[[秦国]]的发展带来了第一次思想技术层面的飞跃。 [[孔子]]在一次与[[齐景公]]的交谈中,曾经谈到[[秦国]]。[[齐景公]]问,[[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西方狄戎之国,变强的原因是什么?[[孔子]]说:[[秦国]]国小,但志大。 三是,“秦晋之好”也为[[秦国]]插手[[晋国]]内政提供了便利。[[秦穆公]]刚继位时,[[秦国]]根本不能和齐晋等[[中原]]老牌[[诸侯国]]相提并论,风云变幻的局势给了他充分施展的机会。在与东邻[[晋国]]的交往中,从[[晋国]]“[[骊姬之乱]]”、“[[里克弑君]]”到晋[[公子夷吾]]请求派军队护送回国登基成为[[晋惠公]]等一系列事件中,[[穆公]]找到了以后能够干涉[[晋国]]内部事务的理由。公元前645年秦晋之战中,[[晋惠公]]被俘了,用儿子[[公子圉]](yǔ)换回了自由。接着,[[公子圉]]又成了[[穆公]]的女婿。不久,[[公子圉]]成了[[晋怀公]],执政能力比他的父亲还要差。[[秦穆公]]又将嫁给[[公子圉]]的女儿嫁给了[[公子圉]]的叔父[[重耳]],并派兵护送重耳回晋,[[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此后,因为扶持[[晋文公]],[[秦国]]的影响又开始在[[东方]]诸国中被传唱。 公元前621年,在位三十九年的[[秦穆公]]去世了。不过,陪葬的人数达到了177人,中间还有三位贤臣。秦人哀痛,流传下来了一首关于当时秦人悼念他们的诗《[[黄鸟]]》,其中有这样一句:“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穆公]]这位有为的君王,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秦国]]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时的[[秦国]],这个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崛起的国家,终于可以和[[中原]]的老牌[[诸侯国]][[齐晋]]等国坐到一个桌子上了,进入了当时的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行列。不过,[[秦国]]虽然在国际上的影响已经产生,可是在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上,依然不能和[[中原]]的诸侯大国对抗,它的崛起依然不能对其他[[诸侯国]]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因为,它还被[[晋国]]阻挡在千里之外,除过它的事迹曾随风飘到过[[中原]]各[[诸侯国]]外,它还没有从实质意义上进入[[中原]]。
== [[秦成公]] ==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