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068
次編輯
變更
→成绩
==成绩==
淮农学子最大的特色是艰苦奋斗,想当年从蚕桑园中辟出一块校区的窘况。又到1951年租借庙宇、民房临时寄居栖身是何等的艰难。再到1958年迁徙至淮安湖心寺,又是庵堂,这淮农也真巧合,与佛庙结缘自始至终。一九六四年后,正是 [[ 毛泽东 ]] 号召全国人民学解放军,学 [[ 雷锋 ]] 精神的火红时代。学校各班级创学 [[ 解放军 ]] “四好”(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生活管理好)活动蔚然成风。各班级置办理发工具,同学互相理发;互帮洗衣、补衣、套棉被等。夜晚突击集合野外拉练,演绎军事化管理。1965年我所在的班级团支部(笔者为团支部书记)荣获[[共青团]]江苏省“四好”团支部称号。《江苏共青团报》用半个版面介绍了淮农牧医6308班团支部学“毛选”,学雷锋,创“四好”的先进事迹。校长陈晓云,业务校长李欣,各班班主任带领我们到学校农场东边地区拓荒。硬是凭一双手,一个肩膀开辟了几十亩荒地为生长稻麦的良田,扩大了校区的生产基地。校长陈晓云,副校长李欣,我们班班主任陆长生都亲自挖地、抬土。农场里饲养的奶牛、生猪都是我们学生排班去喂养。学校搞基建,船从里运河运来了砖头都是我们学生一块块搬到岸上。[[江苏省农林厅]]科教处的领导常来淮农召开校教职工座谈会。有时也把我叫去参会,座谈农校“社来社去”教育方针的感想和艰苦创业办农校的体会。校长陈晓云同志还出席了一九六五年七月全国高中等农业教育工作大会。[[毛泽东|毛主席]],刘主席和[[周恩来|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和他们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为这所百年老校增添了荣耀、增加了一块金字招牌。我在校读书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淮农那些领导、教师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有颗慈母般的心地。例如陈晓云、朱建、李欣、范忠、庄茂林、赵国华、陆长生、周湘泉、姚占清,等等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永远的印记。我们走上社会后,人生光鲜,得益于他们五年中的谆谆教诲。我终身感谢母校的老师。
淮农的教师还为全国的[[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编写了政治、[[经济]]、体育、农、牧、水产、计算机等类专业多套教科书。分别由国家[[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农业出版社、科技出版社及有关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