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国历代君王

增加 12,334 位元組, 5 年前
秦文公
[[司马贞]]《[[史记索隐]]》:"[[襄公]]救周,始命列国。金祠白帝,龙祚水德。
== '''[[秦文公]] '''== [[File:Qinwengong1.jpg|缩略图|右|[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814/673B0ECAF62C218B231FA21F898FAD151151CD2D_size34_w485_h252.jpeg 原图链接]]]'''[[秦文公]]'''(?―公元前716年),[[嬴姓]],[[赵氏]], 字未知( 不详,[[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 前765年- 公元 前716年 在位。 [[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谥号[[文公]],葬于[[西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秦文公]]死后,其孙[[秦宁公]]([[秦宪公]])继位。 ==='''人物生平'''=== '''父死继位''' [[秦文公]],[[嬴姓]],[[赵氏]],名不详,是[[秦襄公]]之子。[[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于是[[秦文公]]继任[[秦国]]国君之位<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襄公 十二年…卒。生文公。</ref>。 '''营建[[城邑]]''' [[秦文公]]元年(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居住 位50 [[西垂宫]]。 [[秦文公]]三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带领七百名士兵到东边打猎 [[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到达[[汧水]]、[[渭水]]的会合地,[[秦文公]]说:"从前,[[周王室]]把这里的土地赐给我的祖先[[秦嬴]](即[[秦非子]])作为[[封邑]],后来我们最终成为诸侯。"[[秦文公]]于是命人占卜这里是否适宜居住,占卜的结果说吉利,[[秦文公]]便下令在这里营建[[城邑]]<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ref>。 '''设立史官'''  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文公设 新都 记载大事的史官,百姓大多受到教化<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ref> 。  '''集民扩地''' [[秦文公]] 十六年 (公元 前750 年) ,[[ 文公]]派兵 讨伐攻打[[西戎]],[[西戎]] 败逃 走。于是,[[秦文公]]收集[[周朝]]的遗民归自己所有 ,地盘扩展到[[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天子]]<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ref>。 [[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秦文公]]设立诛灭三族的刑法<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ref>。 '''一方诸侯'''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之后,即位第二年的[[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标志着[[春秋战国]]历史的开始。 在[[东周]]历史开始后,[[勤王]]有功的[[秦人]]被[[周平王]]授予了[[伯爵]]的爵位。在古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伯爵]]可以称得上中等诸侯的标配。自此之后,爵位加持的[[秦国]]一下子就成为了[[关中]]地区的重量级诸侯。 不过,[[周平王]]也是老江湖了。之所以要把[[秦人]]提拔为[[诸侯国]],并且把[[岐山]]西边的土地都给[[秦国]],主要是因为这片土地靠着[[周王室]]的力量已经难以收回了。所以,干脆就把这虎口的肥肉赏赐给[[秦人]],从而不让功臣感到寒心。 公元前766年,在晋升[[伯爵]]、位列诸侯后的第四年,[[秦开]]就立刻率领军队冲向祖先[[秦仲]]牧马之地。但是,[[秦开]]带领的[[秦人]],在这一次战争中全军覆没,[[秦开]]也魂归西天,与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为[[犬戎]]所杀。[[秦开]]战死,他死后也得到了[[秦襄公]]]的谥号,此后在[[秦邑]]即位的是[[秦开]]年少的[[嫡子]],是为[[秦文公]]。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即位第三年,便迫不及待统领七百秦族男丁,来到了[[汧河]]和[[渭水]]交界处,这里不仅是他祖先牧马的地方,也是自己父亲战死的沙场。于是,[[秦文公]]率领[[秦人]]下山,纵然前方随时有死亡的威胁,也要勇往直前,此时的[[秦人]],并不知道[[犬戎]]已经瓦解,[[秦人]]最大的敌人已经不复存在。 历史上雄才伟略的国君,可谓武力和政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秦文公]]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国君。 利用[[西虢]]百姓希望依附强有力诸侯的心理,[[秦文公]]笼络了大量的[[西周]]遗民。为了名正言顺,[[秦文公]]立下了“军民共存亡,一起讨[[犬戎]]!”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感染下,被[[犬戎]]欺凌了几百年的[[西虢]]百姓仿佛见到了希望。一直都盼望有一个强力诸侯出现来保护自己,[[秦人]]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中。公元前750年,[[秦文公]]下山十多年后,[[秦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张到了[[岐山]],不只是[[岐山]]以西,他们还越过[[岐山]],到达了[[岐山]]以东。 按照[[周平王]]的分封,[[秦国]]可以占有[[岐山]]以西的土地,那么[[岐山]]以东,[[秦国]]在法理上就不能去占领了。因此,[[秦文公]]向天下宣告,我们已经占领了[[西周]]所封的土地,至于[[岐山]]以东,我们还给[[周王朝]]。 因为[[东周]]王朝不可能派兵来接手[[岐山]]以东的土地,那么,[[秦国]]所占的全部[[关中]]土地,尽管名义上是[[东周]]王朝的,实质上却是[[秦国]]的国土。 最后,虽然穷武功表面上宣传[[岐山]]以西的土地都是[[周王室]],但这恰恰体现了[[秦文公]]的政治智慧。尽管[[东周]]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周王室]]日薄西山,但是打着[[周王室]]的旗号来实际占领这片土地,也就省去了被周边[[诸侯国]]觊觎的麻烦。 总而言之,从晋升[[伯爵]]到辟土千里,成为一方诸侯大国,[[秦国]]人民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相对于几百年的[[春秋战国]]历史,[[秦文公]]用这二十年帮助[[秦国]]成为西部的霸主,实在是值得称道。<ref>[http://www.sohu.com/a/70890395_378776 秦文公是如何让秦国成为一方诸侯的?],搜狐</ref> ==='''去世安葬'''=== [[秦文公]]四十八年(公元前718年),[[秦文公]]的[[太子]]去世,赐[[谥号]]为[[竫公]](一作[[静公]],史称[[秦竫公]]或[[秦静公]])。[[秦文公]]于是改立孙子([[秦静公]]的儿子)为继承人。 [[秦文公]] 五十年 (公元 前716 年) ,[[ 文公]]去世, 于[[西山]]( [[ 陕西省]][[宝鸡市]])。[[秦文公]]死后,他的孙子继位,是为[[秦宪公]](一作[[秦宁公]])<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五十年,文公卒,葬 西山。竫公子立,是为宁公(应为宪公)。</ref>。 ==='''为政举措'''=== [[秦文公]]在位时期,下令营建[[城邑]];设立记事[[史官]],使百姓受到教化;击败[[西戎]] ,收编[[周朝]]遗民归己所有,将[[秦国]]国土延伸到[[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设立诛灭三族的刑法。 ==='''趣闻轶事'''=== '''建鄜畤''' “[[黄蛇]]自天而降,止于山阪,头如车轮,下属于地,其尾连天”,[[秦文公]]有一天梦见[[黄蛇]]降临在[[骊邑]]之野,专门来给[[秦文公]]托梦说是“帝命汝为[[白帝]],以主西方之祀”。[[秦文公]]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专门在[[秦国]]修筑[[白帝庙]],以祭祀[[白帝]]。这件事情的真假不用细究,可是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当年有资格祭祀上古帝君的权力,已不再是[[周天子]]的垄断了。而且[[秦国]]自[[秦襄公]]受[[周天子]]赐封而后,就对[[中原]]礼乐产生浓厚兴趣,[[秦文公]]祭祀[[白帝]]的做法,是一种野心的彰显 。 '''陈宝祠''' [[秦文公]]时,[[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人捕获了一只不知道姓名、外表像猪的野兽,想献给[[秦文公]]。在路上陈仓人遇见两位童子,童子说:“这个怪兽名叫[[媦]],生活在地下,以死人脑为食。”当[[陈仓人]]想用敲击[[媦]]的头部的方式杀死它时,[[媦]]说道:“这两个童子名叫[[陈宝]],一雌一雄。得到雄性的能称王,得到雌性的能称霸。”[[陈仓人]]于是追赶两位童子,童子化身为雉飞走,其中雌性的一只飞到[[陈仓]][[北坂城]]化为石头。<ref>《史记正义·秦本纪》引《括地志》转引《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媦亦语曰:“二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陈仓人乃逐二童子,化为雉,雌上陈仓北坂,为石,秦祠之。</ref>前747年,[[秦文公]]在[[陈仓山]]游猎时得到这块石头,色彩像肝脏一样。[[秦文公]]于是命人在[[陈仓]]北坂城建[[陈宝祠]],用一头牲畜祭祀。祭祀的神有时一年也不出现,有时一年出现几次,而且经常在夜晚出现,光辉照耀,像流星一样。从东南方飞来的神聚集在立祠的城中,发出雷鸣般晖晖的响声,野鸡都跟随着鸣叫,因此称作“[[鸡鸣神]]”。<ref>《水经注·卷十七·渭水上》:昔秦文公感伯阳之言,游猎于陈仓,遇之于北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其来也自东南,晖晖声如雷,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ref><ref>《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ref> '''怒特祠''' 前739年,[[秦文公]]派人砍伐[[陈仓山|南山]](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陈仓山]])的[[大梓树]],砍树时总是风雨大作,树身能够自愈创伤砍而不断。当时有一个人生病夜晚到山里去,听到有鬼对树神说:“[[秦文公]]如果派人披头散发,用红绳缠绕树身砍伐你,你有什么办法?”树神沉默不语。第二天,这人将所听到的话转告给[[秦文公]],[[秦文公]]按照他的话去砍伐大梓树,树砍倒后窜出一头大[[青牛]]逃进了[[沣河 (渭河)|沣河]]。后来[[青牛]]从[[沣河]]逃出,[[秦文公]]派大力士与[[青牛]]搏斗,没有获胜。有的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发髻摔掉后披头散发,[[青牛]]看到后很害怕,逃入[[沣河]]中不敢露面。[[秦朝|秦]][[汉朝|汉]]、[[魏晋]]在君主、[[帝王]]出宫时,前方设有披头散发的开道武士,名叫“[[髦头]]”,据说由此而来。秦时在[[武都郡]][[故道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南)建有[[怒特祠]],用来祭祀南山[[大梓树]]的[[牛神]]。<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ref><ref>《史记正义·秦本纪》引《括地志》转引《录异传》云:秦文公时,雍南山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若使人被发,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因耶?”树神无言。明日,病人语闻,公如其言伐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丰水中。其后牛出丰水中,使骑击之,不胜。有骑堕地复上,发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头。汉、魏、晋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ref> ==='''历史评价'''===[[秦武公]]:"[[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 [[司马迁]]《[[史记]]》:①"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②"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
== [[秦竫公]] ==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