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董秋芳

增加 7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董秋芳| 笔名 = 冬芬 | 图像 = [[File:20160929211939793.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cache.cjmx.com/star/201609/20160929211939793.jpg 原图链接] [https://star.cjmx.com/201609/1182431.shtml 来自明星网]]]| 图像说明 = |center| 出生日期 = 1898年 | 出生地点 = 中国浙江| 逝世日期 = 1977年| 国籍 = 中国| 职业 = 著作家、教育家、翻译家| 知名作品 =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br> 大时代 <br> 万家传说 <br> 家有娇妻}}  ==人物简介== <big>'''董秋芳'''</big>(1898——1977),笔名冬芬、冬奋、秋航、秋、奋、航等,绍兴县王坛镇青坛人。1913年考入绍兴 [[ 浙江第五师范 ]] ,与 [[ 陶元庆 ]] [[ 许钦文 ]] 等同学。1919年参加 [[ “五四”运动 ]] ,担任绍兴“国耻图雪会”副会长。1920年考入 [[ 北京大学 ]] 预科,与 [[ 许钦文 ]] 等组织“春光社”,邀请 [[ 鲁迅 ]] [[ 郁达夫 ]] [[ 周作人 ]] 等作指导。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坚决站在 [[ 鲁迅 ]] 一边,在《京报》副刊、《语丝》上连续发表杂文,积极投入反对 [[ 段祺瑞 ]] 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正义斗争。 董秋芳1927年由其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 《争自由的波浪》 ]] 一书作为 [[ 《未名丛书》 ]] 之一印行, [[ 鲁迅 ]] 亲自为该书写了《小引》。董秋芳的故乡如今的风貌董秋芳的故乡如今的风貌同年,在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以“冬芬”为笔名,给 [[ 鲁迅 ]] 写了 [[ 《文艺与革命》 ]] 的长信,鲁迅公开复信给以肯定与指导。 1929年3月回北京继续学业,大学毕业后去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教授国文,国学大师 [[ 季羡林 ]] 是其当时的学生,其间结识 [[ 胡也频 ]] [[ 丁玲 ]] 。 1937年 [[ “七七”事变 ]] 前夕,应 [[ 郁达夫 ]] 之邀去福建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散文、政论,扶植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的青年作家,为东南沿海进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在绍兴稽山中学、绍兴简易师范、杭州高级中学、宁波市立中学、浙江师范学院任教或担任领导工作。 
1953年调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组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委员会高级编辑。
 
1971年退休回绍兴定居。
 
1973年被任命为绍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1977年2月11日病逝。
== 社会评价 编辑== 在绍兴近现代史上,董秋芳虽不像 [[ 秋瑾 ]] [[ 陶成章 ]] 那样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轰轰烈烈;不像 [[ 鲁迅 ]] [[ 蔡元培 ]] 那样有光彩照人的思想和有口皆碑的文章;也不像 [[ 孙越崎 ]] 那样位高权重董秋芳时期“民主报”董秋芳时期“民主报”实业救国,贡献卓著。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是一位同样值得绍兴人骄傲的爱国、进步、勤奋、乐教的著作家、教育家、翻译家和鲁迅研究专家。他战斗的笔,在我国新文学运动的每一个战役中,始终未曾停止过。他和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 鲁迅 ]] 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和 [[ 李大钊 ]] [[ 郁达夫 ]] [[ 胡也频 ]] [[ 丁玲 ]] [[ 周建人 ]] [[ 陶元庆 ]] [[ 叶圣陶 ]] [[ 楼适夷 ]] [[ 许钦文 ]] [[ 吴伯箫 ]] 等老一辈革命作家曾经患难与共。解放以后,他曾在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组工作,先后注释了 [[ 毛泽东 ]] [[ 鲁迅 ]] 的著作以及许多国内外名著,作为全国通用中学语文教材使用。 董秋芳的学生、国学大师 [[ 季羡林 ]] ,称董秋芳为“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他说:“董秋芳先生的指导对我影响最大,他的指教决定了我一生的写作活动。自那以后60多年来,我从事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研究与文章写作虽风马牛不相及,但一有灵感则拿笔写点什么,至今已垂暮之年依然舞文弄墨不辍,完全出于董先生之赐,我毕生难忘。”“我对董先生的知己之感,将伴我终生了。” == 相关事迹 编辑==  ''' 董秋芳与抗日爱国'''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福建省会的永安山城的进步文化活动持续7年之久。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间,永安曾先后出现过出版社39家,新闻通讯社4家,编辑单位20家,书刊发行机 构1董秋芳曾经就读学校董秋芳曾经就读学校5 构15 家,印刷所19家,文化学术团体和群众组织40余个。出版报纸12种,期刊129种,书籍800多种,丛书、丛刊近40套。参加永安进步文化活动的专家、学者达100多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因而永安也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文化城”。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批爱国的热血青年,随同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人先后汇集到永安,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略,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们以笔为武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顽强战斗。
 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培养了一批爱好文学的革命青年,造就了一批党的工作骨干。本文且不去叙述当年左翼作家 [[ 黎烈文 ]] 组建改进出版社、创办《改进》、《现代青年》、《现代儿童》、《现代文艺》、《战时民众》、《战时木记得画报》等刊物对广大革命青年的影响和教育,也不叙述战斗在永安的中共地下党员对青年的表率作用和革命青年的自身奋斗历史,单就鲁迅的同乡、学生和朋友的进步作家董秋芳在永安期间,如何团结、培植文学青年的情况作一些概略的介绍。 ''' 创作起步''' 董秋芳 是浙江绍兴人,1937 于1937 年4月应 [[ 郁达夫 ]] 之邀来到福建,7·7事变后在福州组织成立“福州文艺界教亡协会”,他任秘书长兼组织部长,创办《抗战文艺》。1938年随福建省会的搬迁到永安后,任省政府公报室编译兼省政府图书馆馆长。他对办好图书馆工作颇有研究,发表了《文化斗争董秋芳作品董秋芳作品 中的图书馆》、《战时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任务》等文章,分别发表在《新福建》一卷一期和六卷四期上。他任省政府图书馆馆长期间,尽管国民党顽固派特务重重监视,仍利用各种渠道把当时的“禁书”、“禁报”,如 [[ 高尔基 ]] [[ 《母亲》 ]] [[ 法捷耶夫 ]] [[ 《毁灭》 ]] [[ 绥拉菲莫维支 ]] 的《 [[ 铁流》 ]] ,以及 [[ 鲁迅 ]] 的大量作品,借给要求进步的青年阅读,且把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暗中借给要求进步的青年阅读。1942年5月,《新华日报》刊登了 [[ 毛泽东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的主要部分,董秋芳通过图书馆这条有利渠道,在永安的文艺界和爱好文学的革命青年中广为传播。《讲话》关于文艺“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善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等精辟论述,对当时永安文化界和爱国进步青年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这偏僻的永安山城,在这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透进了一股清鲜的空气。董秋芳曾经饶有风趣地说:“金圣叹以雪夜围炉读禁书为乐事,可惜福建无雪无炉只有书。”董秋芳的言行,引起了人们尤其是革命青年对他的钦佩和敬意。 
董秋芳在筹办省政府图书馆时,年纪已四十有余,他精力充沛,不遗余力,凡是能买到的新书,尤其是宣传抗日的进步书刊(以生活书店出版的书为多)无不购进出借。因而省政府图书馆在董秋芳数年的苦心经营下,卓有成效,使广大革命青年受到党的团结抗战思想的熏陶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
 1943年9月,一份本省颇有影响的《民主报》从建瓯迁永安出版。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颜学回聘请董秋芳主编副刊。董秋芳高兴地接受了。董秋芳早年在北大读书时常在 [[ 鲁迅 ]] [[ 孙伏园 ]] 等办的 [[ 《语丝》 ]] 周刊上发表文章。 [[ 《语丝》 ]] 的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斥。”董秋芳继承了 [[ 《语丝》 ]] 的传统,把《民主报》副刊定名为 [[ 《新语》 ]] ''' 事业顶峰 创建《新语》''' [[ 《新语》 ]] 创刊以后,董秋芳利用这个文艺阵地,热情地鼓励和指导一批既爱文学,又勇于探索人生道路的进步青年努力掌握和运用好文学这一武器,并引导他们走向革命的道路。在 [[ 《新语》 ]] 创刊的刊头语里,董秋芳开宗明义地宣布两条:一条要求民主,一条培养青年。他写道:“青年精神的主要特征是新鲜、活泼和真实。新鲜是陈腐的反面,活泼是呆滞的对立,真实是虚伪的否定。世界上只有新鲜、活泼和真实,才能使存在生生不息,才能使存在说得上有生命的存在。而富有这种精神的,无疑是青年和精神上属青年的人。”因而 [[ 《新语》 ]] 创刊后,迅速吸引了一批纯洁而热情的进步青年和文学爱好者经常为其写稿。 [[ 《新语》 ]] 并非是纯文艺性的副刊,凡是对文艺、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言论,只要文字较生动,有进步意义,均受到董秋芳的重视和欢迎。 [[ 《新语》 ]] 的写稿人有老作家、学者,但更多的是热血青年。他们的文章大都喜欢用 [[ 鲁迅 ]] 笔法,揭露和抨击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讽刺社会的腐败和丑恶。1944年4月,董秋芳还发起组织了“新语读者会”,发展青年文艺作者达100多人。该会宗旨是团结青年作者和读者,宣传抗日,学习鲁迅,倡导战斗性的文艺创作,反对“无病呻吟”,反对“汉奸文艺”。 [[ 《新语》 ]] 不仅吸收和发动了当时不少有名望的作家、学者,如 [[ 许钦文 ]] [[ 许杰 ]] [[ 谷斯范 ]] 等为其写稿,同时十分重视青年作者的来稿。经常为其撰稿的青年作者就有 [[ 刘金 ]] (笔名柳无垠、茅塞、梦旦等)、 [[ 曾列明 ]] (戈扬)、 [[ 周璧 ]] (李风)、 [[ 张汉城 ]] (笔名张菁、金斗节子等)、 [[ 陈耀民 ]] (夏侯)、 [[ 刘仁勇 ]] (公刘)、 [[ 伯骥 ]] [[ 许文辛 ]] [[ 余敦 ]] [[ 刘 曾 ]] (晏石)、 [[ 陈炳岑 ]] (灿抒)、 [[ 金纪贤 ]] (金来)、 [[ 吕沁 ]] (吕逸风)、 [[ 张垣 ]] [[ 赖丹 ]] (赖肇增)、 [[ 沈显南 ]] (饶非)、 [[ 赖元冲 ]] (司徒慧)、 [[ 郭永榕 ]] (简范)等。不少青年作者稿件采用数量相当可观。仅 [[ 刘金 ]] 一人在 [[ 《新语》 ]] 上发表的文章就有近200篇。董秋芳自己也常用“冬奋”、“秋航”等笔名发表了许多文章。由于稿件多,编务繁忙,董秋芳自1944年1月到12月请了改进出版社的助理编辑 [[ 周璧 ]] 协助其编稿工作。 ''' 与著名作家鲁迅先生''' 1922年他在北京大学英文系读书时组织“春光社”,就曾请 [[ 鲁迅 ]] [[ 郁达夫 ]] 作指导老师。1924年6月14日在《晨报》副刊发表的《春光社的过去和将来》一文中指出:“我们春光社的社温总理看望董秋芳的好友季羡林温总理看望董秋芳的好友季羡林 员,虽然不敢希望戴诗人的荣冠,在沙漠似的中国文学里却要做尽力呐喊的一员。”“我们要有和煦的春光,必须经过坚忍的长冬的斗争;换句话,春光不是侥幸获得,不是可以随便享受。这是象征我们社员在这种冷酷枯槁的状态下,在文学方面也是在社会方面,要努力奋斗。”他在北京大学常常选听 [[ 鲁迅 ]] 的课,亲受鲁迅的教诲,关系相当密切。1926年发生“三·一八”惨案,他坚决站在 [[ 鲁迅 ]] 一边,积极投入反对 [[ 段祺瑞 ]] 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正义斗争。他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 [[ 《大屠杀以后》 ]] [[ 《吊刘、杨二女烈士记》 ]] [[ 《可怕与可杀》 ]] [[ 《响应打狗》 ]] 等文章;在 [[ 《语丝》 ]] 上发表了 [[ 《陈源教授的报复》 ]] [[ 《反说难》 ]] 等文章,愤怒痛斥反动军阀虐杀革命群众的罪行和揭露反动文人为其主子开脱罪责的反动嘴脸。 
1926年董秋芳翻译了外国文学作品《争自由的波浪》一书。鲁迅很赞赏,并亲自为该书写了《小引》。1927年1月,该书由北新书局出版,作为《未名丛书》之一印行。这本书中的小说和散文,都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对当时的中国青年无疑有着较好的启示和鼓舞作用。除此之外他还翻译了剧本《太子的旅行》等20多篇译文。
与反动派作斗争
1,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