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8
次編輯
變更
周赧王
,→历史疑案
=='''历史疑案'''==
''' [[ 债台高筑]]'''
据《 [[ 史记·周本纪 ]] 》记载, [[ 赧王 ]] 八年, [[ 东周 ]] 与 [[ 西周 ]] 战,韩救 [[ 西周 ]] 。或为 [[ 东周 ]] 说 [[ 韩王 ]] 曰: [[ 西周 ]] 故 [[ 天子 ]] 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 [[ 东周 ]] 。这里所说的“ [[ 东周 ]] ”和“ [[ 西周 ]] ”都是当时的 [[ 诸侯国 ]] ,而不是作为 [[ 王朝 ]] 的存在。 [[ 西周国 ]] 是公元前440年 [[ 周考王 ]] 从自己的领地中划地出来分封给他的弟弟而形成的一个小 [[ 诸侯国 ]] 。所以史料才说“ [[ 西周 ]] 故 [[ 天子国 ]] ”,注意这里用了一个“故”字。而“ [[ 东周国 ]] ”则是后来“ [[ 西周国 ]] ”分裂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 [[ 诸侯国 ]] 。但为什么 [[ 周天子 ]] 自己 [[ 债台高筑 ]] 却仍然不惜要用自己仅有的土地去分封,就很奇怪了。
'''在位时间'''
据《 [[ 史记·周本纪 ]] 》记载,五十九年, [[ 秦昭襄王 ]] 怒,使将军摎攻 [[ 西周 ]] 。 [[ 西周君 ]] 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据《 [[ 史记·秦本纪 ]] 》记载, [[ 秦昭襄王 ]]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 [[ 阳城 ]] 、 [[ 负黍 ]] 。 [[ 西周君 ]] 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 [[ 伊阙 ]] 攻秦,令秦毋得通 [[ 阳城 ]] 。于是秦使将军摎攻 [[ 西周 ]] 。 [[ 西周君 ]] (是指诸侯国 [[ 西周国 ]] 的国君,而不是 [[ 周天子 ]][[ 周赧王 ]] )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 [[ 秦王 ]] 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 [[ 九鼎 ]] 入秦。也就是说 [[ 周赧王 ]] 五十九年和 [[ 秦昭襄王 ]] 五十一年是同一年,而周民不可能在 [[ 赧王 ]] 死后一年才东亡,秦也不可能在 [[ 赧王 ]] 活着时取 [[ 九鼎 ]] 。
''' [[ 赧王 ]] 结局'''
《[[ 资治通鉴 ]]》 中对 [[ 赧王 ]] 的记载可信吗?
关于 [[ 赧王 ]] 之死,应该是寿终正寝。关于 [[ 司马光 ]] 对 [[ 周赧王 ]] 降秦和迁于项城的记载,更是无中生有。如果 [[ 周赧王 ]] 降秦的话, [[ 秦昭襄王 ]] 为什么要在 [[ 周君王赧 ]] 死、周民东亡后才取象征 [[ 天子 ]] 的 [[ 九鼎 ]] 宝器?显然说不通。
《 [[ 资治通鉴 ]] 》的作者 [[ 司马光 ]] 是 [[ 北宋 ]] 人,而《 [[ 史记 ]] 》的作者 [[ 司马迁 ]] 是 [[ 西汉 ]] 人, [[ 司马光 ]] 关于 [[ 周王朝 ]] 的真实史料,显然不会比 [[ 司马迁 ]] 更多。 [[ 司马光 ]] 关于 [[ 周王朝 ]] 的记载也就不足为信。
=='''史籍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