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恩斯特·马赫

移除 11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年2月18日-1916年2月19日),[[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数和马赫带效应因其得名。1838年出生于捷克,14岁之前自学在家,17岁到[[维也纳大学]]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哲学,并在1860年得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早期的作品着眼光学和声学中的多普勒效应。1864年他在格拉茨成为了一名数学[[教授]],1866年又被提名为物理学教授。在此期间里马赫又开始热衷起感觉的生理学。1867年马赫成为了[[布拉格大学]]的一名实验物理学教授,他在那里待了28年,一直到回到[[维也纳]]。马赫造就了在19、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734000101hlow.html 恩斯特·马赫 ]. 新浪博客 [2014-05-15]</ref>。
 == 目录 == 1生平经历 2科研成就 3人物评价 4社会影响 == ''' 生平经历''' ==
1838年2月18日,恩斯特·马赫出生在希尔利茨的外公家,同日在附近图拉斯接受洗礼。马赫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思考。2岁的马赫,在草地上奔跑,追逐下山的太阳,纵情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4、5岁时,父亲带他到维也纳。在父亲的因势利导下,他7岁就迷恋上科学。并在父亲的引导下做些实验。8岁时,听父亲给别的学生上代数课,他的理解能力竟跟14岁的孩子差不多。
1867年,马赫任[[布拉格大学]]物理教授。以后分别担任布拉格大学和德语大学校长。除了行政职务,还在力学、声学、光学、热学、流动力学以及电学等许多方面有重要建树。他提出了超声学原理和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赫数。马赫数成为流体力学中的一个常用概念,即物体(如飞机)在流体中的运动速度与声音在流体中的速度之比。以M表示,当M=1时,形成冲击波,M>1时是超音速运动,M<1时是亚音速运动。
== ''' 科研成就''' ==
[[File:xinli.jpg|缩略图|居右|500px|
[http://p3.so.qhimgs1.com/bdr/_240_/t0149297df8702290a3.jpg 原图链接]
马赫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的逻辑实证论者。他否认气体动理论和原子、分子的真实牲。对此,[[玻耳兹曼]]有过尖锐的批评。[[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也批判了马赫的唯心主义观点。
=== ''' 主要著作''' ===
《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
马赫哲学有缺点,有矛盾,有站不住脚的地方。但是,正如石里克所说:“没有任何批评会有损于马赫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声誉:心平气和的公正态度,没有偏见和独立自主,他就以这些原则作为出发点来研究他的问题,他不可动摇地热爱真理和明晰性,这些品德在任何时候都能使哲学家做出解放人类思想的事业。”
== ''' 社会影响''' ==
提起恩斯特·马赫的名字,不论学科学的还是学哲学的,对这位奥地利的智者恐怕都不会感到陌生。作为物理学家,他关于冲击波的实验研究使他闻名于世,“马赫数”等术语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尤其是,他对经典力学的敏锐洞察和中肯批判,是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也使他成为相对论的先驱。在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他的研究是围绕感觉的分析进行的。其具体贡献有:关于运动引起的音调和颜色的变化,即多普勒效应;肉耳迷路的功能和运动感觉;视网膜各点的相互依赖及其对亮度知觉的影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心理学研究;探究心理学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和发生认识论的先见之明。
{{clear}}
 
==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物理学家]]
[[Category:哲学家]]
[[Category:数学家]]
[[Category:捷克人]]
[[Category:教授]]
巡檢員、waterh
17,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