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刘穆之

增加 13,50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刘穆之</big> '''
|-
|
[[File:RBBcJFp61LCAHJ6pAAAhDaKPj8s271.jpg|缩略图|居中|[http://47.104.235.181/group1/M00/0B/D6/rBBcJFp61LCAHJ6pAAAhDaKPj8s271.jpg 原图链接] [http://www.drenwu.com/UD961184753933877248.html 来自大人物]]]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small>东晋末年大臣</small>'''
|-
| align= light|
'''字 号''' :字道和,小字道民
 
'''别 名''' :道和,道民
'''爵 位''' :西华县子
 
'''官 职''' :尚书左仆射、前将军、丹杨尹
 
'''追 赠''' :司徒、南昌县侯、南康郡公
 
'''谥 号''' :文宣
 
'''出 生 地''' :京口(今江苏镇江)
 
'''出生时间''' :360年
 
'''去世时间''' :417年11月27日
 
'''主要成就''' :内端谋猷,外勤庶政
|}
<p style="text-indent:2em;">'''刘穆之'''(360-417年),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人。东晋末年大臣,汉高帝[[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后代。<br>
 
* 喜欢读书,博闻强识,起家琅琊(江敳)主簿。投靠北府军将领[[刘裕]],授建威主簿。参谋平定[[桓玄]]之乱,受封西华县子。
* 深受刘裕倚重,矫正朝廷法律,改变政治风气,累迁太尉府司马、堂邑太守,支持刘裕执掌政权。刘裕领兵在外时,奉命留守建康,总掌朝廷事务,累迁丹阳尹、前将军、左仆射。
* 义熙十三年,去世,获赠侍中、卫将军、司徒、南昌县侯。宋武帝刘裕即位后,追赠南康郡公,谥号文宣。
 
== 人物生平 ==
=== 早年经历 ===
* 刘穆之家族世居京口。他年轻时喜欢读书,故此博览群书,通晓多种知识,为琅邪内史江敳赏识,担任其建威将军府主簿。<ref>《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莒之东莞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ref><br>
 
=== 重建秩序 ===
*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起兵讨伐桓玄,占领京口后向[[何无忌]]询问主簿人选,何无忌就推荐刘穆之担任。刘裕不久就击败桓玄,攻占了建康,当时决定大事的都是刘穆之,纵然很多事都要仓促决定,但都处理得相当妥当。刘裕亦视刘穆之为心腹,凡事都询其意见;刘穆之亦尽心协助,不遗余力。当时东晋法律宽松,纲纪不立,门阀豪强可恃势凌人,平民则无法自处。刘穆之都以当时形势调校矫正法令,更让平民对法律有所适从。在刘裕以身作则下,很快就改变了当时的政治风气。
* 刘穆之一度转任尚书祠部郎,及后再任刘裕的府主簿,再转纪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又因平定桓玄的功勋,封西华县五等子。<ref>《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迁尚书祠部郎,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五等子。</ref><br>
 
=== 助取朝权 ===
* 义熙三年(407年)十二月,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王谧]]去世,按位望应以刘裕接任。至次年(408年)正月,刘毅因为不想刘裕接任,以录尚书事坐镇中枢,于是建议由中领军[[谢混]]接替,或刘裕于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任扬州刺史,而中枢事务就交由孟昶负责。当时[[刘毅]]派了尚书右丞皮沈将两个建议告知刘裕,而皮沈就先去见刘穆之,并将朝中议论的情形也一并告知。刘穆之听后就假装如厕,暗中告诉刘裕不可顺从皮沈带来的两个建议。刘裕与[[皮沈]]见面后就召来刘穆之询问原由,刘穆之则说晋朝经历过司马道子乱政及桓玄篡位后天命已移,刘裕以今天的功勋和地位已经是退不下来的了,而刘毅等人其实并不是心服在刘裕之之下,终会有一番争斗。又表示杨州是根本之地,不可以由他人掌握,若果放弃就必会受制于人,权柄一失亦不可再拿回来,要刘裕以议题重要为由,亲身入朝讨论,以稳取扬州刺史的位置。最终刘裕听从,亦顺利接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一职,掌握了中枢权力。
*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北伐南燕,刘穆之随军;次年灭南燕后因应卢循叛乱威胁建康,刘穆之又随刘裕率军回守建康。刘穆之在这两件事上都经常在背后计谋划策,决定要事。刘毅因而厌恶刘穆之,常故作平常地和刘裕表示刘穆之权力太重,但刘裕却更加信任刘穆之,并让刘穆之转任其司马。
* 义熙八年(412年),加刘穆之丹杨尹。 <ref>《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义熙三年,扬州刺史王谧薨。高祖次应入辅,刘毅等不欲高祖入,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或欲令高祖于丹徒领州,以内事付尚书仆射孟昶。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咨高祖。沈先见穆之,具说朝议。穆之伪起如厕,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从。”高祖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曰:“卿云沈言不可从,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晋朝失政,非复一日,加以桓玄篡夺,天命已移。公兴复皇祚,勋高万古。既有大功,便有大位。位大勋高,非可持久。公今日形势,岂得居谦自弱,遂为守籓之将邪?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本欲匡主成勋,以取富贵耳。事有前后,故一时推功,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力敌势均,终相吞咀。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岂是始终大计必宜若此而已哉!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一失权柄,无由可得。而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异端互起,将来之危难,可不熟念。今朝议如此,宜相酬答,必云在我,厝辞又难。唯应云‘神州治本,宰辅崇要,兴丧所阶,宜加详择。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明矣!”高祖从其言,由是入辅。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穆之外所闻见,莫不大小必白,虽复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一二以闻。高祖每得民间委密消息以示聪明,皆由穆之也。又爱好宾游,坐客恒满,布耳目以为视听,故朝野同异,穆之莫不必知。虽复亲昵短长,皆陈奏无隐。人或讥之,穆之曰:“以公之明,将来会自闻达。我蒙公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凡所荐达,不进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穆之与朱龄石并便尺牍,常于高祖坐与龄石答书。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龄石得八十函,而穆之应对无废也。转中军太尉司马。八年,加丹阳尹。</ref><br>
 
=== 屡掌后事 ===
同年,刘裕率军攻伐荆州刺史刘毅,[[诸葛长民]]监太尉府留事,留守建康,总摄后事,又留刘穆之辅助他,故加刘穆之建威将军。当时诸葛长民自认为自己多行不法之事,经常怕被惩治,刘毅于同年被击败自杀后,诸葛长民更加不安,意图作乱,当时就问刘穆之:“人们说太尉(刘裕)和我不和,为什么呀?”刘穆之就安抚道:“刘裕西征,将年老母亲和幼小弟弟都交托给将军,怎会不和呀!”诸葛长民听后一直犹豫不决,刘裕亦迅速返回建康,诛杀诸葛长民。
义熙十年(414年),刘穆之进位前将军。次年(415年),刘裕率兵讨伐[[司马休之]],留中军将军[[刘道怜]]监留府事,刘穆之加任尚书右仆射,领选,留府事无大小都由他决定。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留世子[[刘义符]]监太尉留府,刘穆之再次留镇建康,转尚书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刘穆之在建康总掌朝政,又要支援在外出征中的军队,做事来也十分顺畅。
 
=== 军中去逝 ===
* 义熙十三年(417年)九月,刘裕灭亡后秦,占领关中,并打算以关中作基地继续进行北伐。但刘穆之于十一月辛未日(11月27日)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刘裕闻讯后,感到震惊和悲痛,亦感到自己于京邑根本之地已空虚无靠,于是决意起行返回建康,留年仅十一岁的刘义真与王镇恶等诸将留守关中。而因朝廷大事向来倚重刘穆之,其死后朝廷亦大为恐惧,刘裕以徐羡之代管留任之事,但平时由刘穆之决定的大事都需要向刘裕请示。朝廷追赠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来,刘裕上书皇帝称颂刘穆之,再赠侍中、司徒,追封南昌县侯。
*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篡晋称帝,又追念刘穆之等人,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赐谥号文宣。刘裕曾说:“穆之若果没有死,就会助我治理天下。现在可说是‘贤人去世了,国家危殆了’。”又说:“穆之死后,人们都轻视我。”可见刘裕对其的思念。 <ref>《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诏曰:“故侍中、司徒南昌侯刘穆之,深谋远猷,肇基王迹,勋造大业,诚实匪躬。今理运惟新,蕃屏并肇,感事怀人,实深忄妻悼。可进南康郡公,邑三千户。故左将军、青州刺史王镇恶,荆、郢之捷,克翦放命,北伐之勋,参迹方叔。念勤惟绩,无忘厥心。可进龙阳县侯,增邑千五百户。”谥穆之曰文宣公。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二十五年四月,车驾行幸江宁,经穆之墓,诏曰:“故侍中、司徒、南康文宣公穆之,秉德佐命,翼亮景业,谋猷经远,元勋克茂,功铭鼎彝,义彰典策,故已嗣徽前哲,宣风后代者矣。近因游践,瞻其茔域,九原之想,情深悼叹。可致祭墓所,以申永怀。”</ref><br>
 
== 人物评价 ==
[[刘裕]]:“故尚书左仆射、前将军臣穆之,爰自布衣,协佐义始,内端谋猷,外勤庶政,密勿军国,心力俱尽。及登庸朝右,尹司京畿,翼新王化,敷赞百揆。顷戎军远役,居中作捍,抚寄之勋,实洽朝野。方宣赞盛猷,缉隆圣世,志绩示究,远迩悼心。皇恩褒述,班同三事,荣哀兼备,宠灵已厚。”“故侍中、司徒、南康文宣公穆之,秉德佐命,翼亮景业,谋猷经远,元勋克茂,功铭鼎彝,义彰典策,故已嗣徽前哲,宣风后代者矣。近因游践,瞻其茔域,九原之想,情深悼叹。可致祭墓所,以申永怀。”<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s/041.htm 《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国学导航.2014-04-12]</ref>
[[朱敬则]]:“如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颎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207221/a03aggWF7vzcbk6ZoHfOsvQInzgefPf24Hm9FCGj4NsX7iNCfyxCPfDC5GYAX9NcGYQ24dj5kpdbTtna_wzv64ogTNSN 全唐文.阅读网.2014-05-29]</ref>
[[薛稷]]:“张良之翼汉王,郭嘉之协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齐高之得褚彦:定策决胜,谋夫孔多。”
[[洪迈]]:“荀彧佐魏武帝,刘穆之佐宋高祖,高德政佐齐文宣,高颎佐隋文帝,刘文静佐唐高祖,终之篡汉、晋、魏、周及取隋,其功不细矣。”<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207221/2dd6hW58HIiq7x-zs3YYvBgNIGD29JDBjWY3hhch8JOilGU0-vDj_YbSRh7SKm6zg219OMXDgPdvis9jPHMsVFlYMYq-j6_-Oi8pPHrdFHRnLmnp 《容斋三笔·卷第六·谢朏志节》.文学网.2014-09-07]</ref>
[[陆游]]:“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
[[胡三省]]:“刘穆之辅刘裕,岂惟才智不及荀彧,而识又不及焉。”<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zztjhz/117.htm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国学导航.2014-05-29]</ref>
[[孙奇逢]]:“如[[荀彧]]、刘穆之之徒,始从操裕,岂遂欲弑逆哉?惟其渐渍顺长而势卒至此耳。虽然自弑,逆以下苟一事不道,而苟从之,皆为失大臣事。” <ref>《四书近指·季子然问章》</ref>
 
== 史书记载 ==
* 《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物]][[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