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49
次編輯
變更
泰興岩廟
,→景點介紹
泰興岩廟寺內供奉觀音菩薩,是三級古蹟。
1823年由福建黃根隆自福建移駕觀音佛祖、哪叱三太子神像渡海來台,初為竹屋,至10幾年前改建為目前的建築。每年農曆的初五,全村會舉行觀音遶境祈福活動;農曆2月19日觀音生日與全省信徒同時舉行廟慶活動,廟方席開50桌,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進香朋友,是全村人潮最多的時刻。<ref>[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 景點介紹,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縌]</ref> 太興村在清朝末年前地名一直為「苓仔寮」,又稱梨園寮,據說是當時有數位外地人到此砍伐樹木製造犁具,他們為了製造犁具,便在此蓋草寮居住,進而得名。阿里山 森林鐵路在此設有無人駐守的梨園寮車站,不過列車過站不停,徒留兩股鐵道供人懷念過往的鐵道風華。 太興村主要的信仰為「泰興巖觀音 佛祖廟」,本廟之「觀音 佛祖」並非從「半天岩紫雲寺 」所分香,乃是該村先民所攜帶來臺,廟地寬廣,歷史也頗為悠久,實為梅山 地區重要觀音 佛祖的信仰重地。泰興巖,坐落於梅山 鄉太興村正中央,其香火鼎盛源於西元1823年。當時,先民黃根隆夫婦背著送子觀音 佛像,遠從福建渡海來台開墾定居,借住當時以茅草構築簡陋的泰興巖屋舍。因黃妻常常採集山中藥草,依照佛祖指示治療居民疾病,頗有療效,村民們認為這是佛祖顯現的神蹟,自此信眾漸多,往來不絕。 到了民國三十八年,因為原廟地不夠遼闊,經信徒研議後,移遷到現奉地點建廟,地面三十餘坪,當時交通不便,只靠阿里山 森林線,將水泥紅磚運到梨園寮,再由人 丁分配擔到目的地,其砂在溪裡採取,柱樑皆用本地木材築成,兩年後落成,從梨園寮到現在廟宇的地點,是一段不短的路程,信眾全程靠著雙手雙腳慢慢搬運,對 觀音 佛祖的堅定信仰由此可見。但經過二十餘年後,泰興巖建築木材樑柱大都腐爛,每到雨季廟內容易漏雨積水成小潭,於民國七十三年初,眾信徒開會決議再次重 建,隔年落成,成為我們今日所建的泰興巖。 在民國六十一年間,泰興巖主神神像曾遭宵小之徒竊走,此後有一段時期全村總是覺得不太平靜,一直到民國七十三年,才在台北市警察局刑事組協尋下找回神像並且迎回泰興巖歸位,自此次事件之後,泰興巖的香火更為鼎盛,不時有靈威神蹟事件。<ref>[https://blog.xuite.net/kuo707727632/twblog/214853422- 嘉義梅山-泰興巖觀音佛祖廟,淨空禪林-隨意窩Xuite日誌]</ref>
===旅遊資訊===
※農曆七月十四日:普渡法會。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ref>[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 景點介紹,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縌]</ref>
==行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