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5
次編輯
變更
花溪巴金纪念馆
,→【纪念馆简介】
1944年五初,巴金与肖珊来到花溪,在“东舍”举行了婚礼,度过了新婚蜜月。巴金与夫人肖珊在这如诗如画的地方,小憩三日后离去;尔后,巴金在离开贵阳之前又特意来到花溪,在这里小住几日,并开始着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巴金先生是一位文学巨匠,在花溪短暂的日子里,留下了《憩园》这部文学作品。是“人杰”?!是“地灵”?!我认为,是人杰在地灵上,得到的感应。是人杰和地灵结合,产生的巨大推力,把巴金的创作灵感再度推向一个巅峰。“憩园”是巴金先生为花溪,留下的一篇永存的文学作品!
如果说,一个人在平日里繁忙的"度过"中,为了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快乐,而在内心缔造一座花园的话,那么,贵阳市花溪公园东舍,那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则是你可以听得见她的歌唱和呼吸.看得见她的色彩和万千姿态.闻得见她的芳香和气息的生命故乡,在她的怀抱中,你能感觉得到她是真切的,你甚至听得见她的心跳(还有自己的心跳).
"五一"黄金周,我慕名来到花溪公园东舍.这里素有"高原明珠"著称的美景,而东舍在其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山水风光范畴,升华为包含游.食.住.教等几大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领略到绿色.旅游.文化的三个品位,不用说,这是非常惬意的,使人们达到寓教于游的目的.
走进东舍,在一片青翠的竹木林中,园内一幢两层楼的白色"小洋房"立刻映入眼帘,穿过赭色的回廊栏杆,室内在一些奇珍玉石的点缀下,墙上悬挂着许多古朴.典雅的字画以及巴金和他夫人萧珊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在装饰得体以及富有艺术气息的每个房间里,它十足代表一个久远的时代趣味和文化底蕴.
这.就是著名的"巴金纪念馆".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花溪公园在建设之初,这幢白色小楼房便应运而生,那时,它只是一层简陋而萧条的小小招待所,空有其名,却很少有人问津.也许正是由于它的荒冷和孤寂,曾迎来了一对有情人:巴金和萧珊在此终成眷属.
那是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1944年5月,当相恋八年的巴金和萧珊选择到花溪公园这个僻静的"招待所"作为旅行结婚的蜜月之地时,八年的流亡生涯,让这对恋人不是在逃难的途中,就是在躲避警报的灌木丛中度过,多少痛苦唏嘘,多少辛酸苦甜,给这对年轻的心塞满了苦涩和忧伤.
当时,花溪风景区招待所客人稀少,非常幽静.时年5月4日,巴金和萧珊悄然来到这里,虽说这是招待所,但却只供住宿,不管餐食,新婚那天,这对恋人只好到镇上的小饭馆就餐.那时一份清炖鸡加两碟小莱便是他们结婚喜庆的"宴席".饭后,他俩踏着月色,携手并肩,缓缓漫步在花溪河畔,他们不曾举行任何仪式,没有置一件新衣,也未办一桌酒席.那晚,他俩住在招待所的一间客房里,伴着荧荧的清油灯,这对恋人彻夜难眠......
巴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巨匠,他把"给人间一点温暧,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作为自己写作的神圣使命,在这里,他开始了小说<<憩园>>的创作.为纪念巴金,这座颇有纪念意义的"招待所"所处之地,先后更名为"花溪小憩",后来,花溪小憩因为巴金和萧珊的青睐,使岁月增辉:花溪小憩也因为<<憩园>>这部小说的人情味而无比温馨,闻名遐迩.
1958年,贵州省政府在花溪兴建宾馆时,并在原尚武俱乐部西邻新建两层楼房,同时用水泥花墙把尚武俱乐部一起围成一个大院,称为西舍.为与西舍对称,花溪小憩也将原有的招待所改建为现在的两层楼房,故称为东舍.1992年,花溪组建了旅游公司,于是东舍又改为"憩园别墅",直至2004年,东舍才恢复了"巴金纪念馆".
穿过"巴金纪念馆",东舍园内的风情草屋更是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可谓"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昔日,陈毅元帅的这首诗正是对她的惟妙写照.
阳光明媚的"五一",这里更是绿.白.红层次分明,相得益彰.在奔流泻玉的放鹤洲畔,对岸便是平波如镜.百步跳蹬倒影如键的花溪河畔,微风轻拂,泛起阵阵涟漪,试想可以荡舟碧水,"隐隐飞桥隔烟波,石矶西湖问鱼船",你还会寻找"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感觉么?
其实,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把旅游产业与绿色产业结合起来,这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今天,花溪东舍的文化产业与绿色.旅游.教育及消费的有机结合,正是在达到旅游目的的同时,使游客在观光游览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尊重知识,以此获得收获和教益!
为改善园中植被,花溪东舍还引进种植了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优良植物,以此打造花卉盆景,使整个园内都能够春华秋实,让游客在观花品果.陶冶情操的同时,更加珍惜自然,关爱环境.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