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57
次編輯
變更
金县山荆子
,無編輯摘要
产于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山荆子
'''二名法''':Malus baccata
=='''形态特征'''==
伞形花序,具花4-6朵,无总梗,集生在小枝顶端,直径5-7厘米;花梗细长,1.5-4厘米,无毛;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边缘具有腺齿,无毛,早落;花直径3-3.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萼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长5-7毫米,外面无毛,内面被绒毛,长于萼筒;花瓣倒卵形,长2-2.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15-20,长短不齐,约等于花瓣之半;花柱5或4,基部有长柔毛,较雄蕊长。
出种率4.4%。种子小,千粒重6.7克,每千克14-15万粒。
=='''生长习性'''==
生山坡杂木林中及山谷阴处灌木丛中,海拔50-1500米。喜光,耐寒性极强(有些类型能抗-50℃的低温),耐瘠薄,不耐盐,深根性,寿命长,多生长于花岗岩、片麻岩山地和淋溶褐土地带海拔800-2550米的山区。山荆子除盐碱地以外的山、丘、平原地区。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各地又有各地的适宜类型。如山西省太原地区及上党盆地适用沁源山荆子,晋南地区适用蒲县山荆子;陕西省榆林地区适用黄龙山荆子。
=='''地理分布'''==
产自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生山坡杂木林中及山谷阴处灌木丛中,海拔50-1500米。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
四川的山荆子零星分布在海拔1140~1850米处,茂汶、盐源等县作苹果砧木用,有“小脚”现象。宁夏在六盘山西山区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多用播种繁殖。果实在充分成熟时采收,每百斤果实可出种子1-1.5公斤,沙藏越冬,正常出苗率在80%以上。种子细小,千粒重6-7克,幼苗在第一年生长较慢,通常在二年生时可供芽接。
=='''栽培技术'''==
种子的层积处理
苗圃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灌水排水方便,地下水位在1-1.5m以下的沙质壤土或轻粘壤土的地段,结合深翻整地,施有机肥3000-5000kg/666.7m2,然后做成行距为60cm的垅。在垅上开沟15cm深,随后向沟中灌水,把幼苗栽于沟两侧,形成大垅双行,株距6-7cm,苗栽后随即培土封垅,以利缓苗,以后每隔4天左右灌水或喷水一次,30天内保持土壤不见干。移栽10天后,及时喷1次50%的多菌灵1000倍液与蚍虫啉1000倍液混合,防治病虫害。以后视病虫害发生情况再决定。此外苗期还应及时除草、松土、视苗木长势进行1次土壤追肥或叶面喷肥。[2]
=='''主要价值'''==
=='''园林'''==
幼树树冠圆锥形,老时圆形,早春开放白色花朵,秋季结成小球形红黄色果实,经久不落,很美丽,可作庭园观赏树种。
=='''药用'''==
功能主治:止泻痢。主痢疾;吐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或酿酒。
摘录:《中华本草》[3]
=='''参考文献'''==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