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大士爺廟

移除 98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大士爺廟00.jpg|400px|缩略图|右|大士爺廟[https://www.tbocc.gov.tw/ 照片來自]]]
'''大士爺廟'''建於清嘉慶二年(西元1797年),於民國二十六年改建,民國七十六定名為大士爺廟。因大 [[ 地震 ]] 損毀了地方上眾多廟宇,大士廟的 [[ 樑柱 ]] [[ 石材 ]] 等建材是採用供奉慶誠宮、開漳聖王與開台尊王的廟宇,所以正殿主祀觀音大士,左祀開漳聖王,右邊則祀奉開台尊王。平常廟宇中主祀的是觀音大士,每年農曆七月中元普渡時,廟方皆會訂製一尊紙糊的大士爺放置於正殿供民眾參拜,大士爺泛指的 [[ 移民 ]] 到台灣身亡後無後人供奉的孤魂,並無特定的形象表徵。<ref>[https://okgo.tw/butyview.html?id=1289 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嘉義景點-玩全台灣旅遊網]</ref> 創建/起源年代:大士爺廟建於清嘉慶初年(約公元1797年),日治時期明治39年(公元1906年)毀於丙午大地震,致廟體全數震毀,目前所建的格局為大正12年(公元1923年)時由街民共同鳩資重建,至昭和12年(公元1937年)才竣工完成,命名「慈濟寺」。民國75年(公元1986年)正式更名為「大士爺廟」。
資產類別: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嘉義縣民雄鄉中樂村中樂路81號
公告日期:公元1985年11月27日
開放時間:AM6:30-PM9:30
創建/起源年代:大士爺廟建於清嘉慶初年(約公元1797年),日治時期明治39年(公元1906年)毀於丙午大地震,致廟體全數震毀,目前所建的格局為大正12年(公元1923年)時由街民共同鳩資重建,至昭和12年(公元1937年)才竣工完成,命名「慈濟寺」。民國75年(公元1986年)正式更名為「大士爺廟」。
==三級古蹟大士爺廟==
創建於清嘉慶二年,初為先民於乾隆元年基於人道關懷,回原鄉迎請紙繪大士,超渡移民來台亡故的無祀孤魂,光緒十二年因嘉義丙午年大地震廟毀,直至日據大正十二年才以『慈濟寺』的名稱復建,本廟大士爺平時不雕金身,所以正殿供奉”觀音大士”,大士爺並不是一般慈眉善目的神像,而是面目猙獰的兇神惡煞,頭頂上有一尊小型觀世音菩薩,造型特殊,大士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因惡魔形狀,鎮壓鬼魂,以醜形鬼王出示,傳言居民相信,大士爺原為妖魔首領,常役使鬼卒,收服陰靈,其頭戴觀世音菩薩。而大士爺神威佑民,尤以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至廿三日的大士爺文化祭的荐亡普渡活動,尤為可觀。<ref>[https://minsyong.cyhg.gov.tw/ 三級古蹟大士爺廟,嘉義縣民雄鄉公所]</ref>
 
==基本資料==
[[File:大士爺廟01.jpg|400px|缩略图|右|正殿主祀觀音大士,兩旁則配祀十八羅漢[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70 照片來自]]]
資產類別:古蹟-寺廟
地址: 嘉義縣民雄鄉中樂村中樂路81號
電話: 05-2061717
[[File:大士爺廟06.jpg|400px|缩略图|右|大士爺廟沿革[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 照片來自]]]
大士爺廟創建於乾隆九年(1744),坐南朝北,是一座三川帶左右過水廊、山門的廟宇建築,分為前、後殿,前殿主祀觀音大士,陪祀伽藍韋馱菩薩,左右兩壁塑有十八羅漢像。後殿主祀三寶佛,右邊奉祀文昌帝君,左邊奉祀天官武財神。在大殿的右邊有開漳聖王殿,兩邊塑有輔信將軍和輔義將軍,大殿的左側有開臺尊王殿,左側的前方另有五虎將軍殿,為「三廟一體」之特殊建築格局。目前的建築為大正十二年(1923)由街民鳩資興建,至昭和十二年(1937)歷經十五年才竣工完成。昭和二十年(1945)年二月十四日下午一點,東亞大戰爭,第二次砲擊,民雄受轟炸機炸彈侵襲,大士顯靈神威顯赫,化險為夷,把彈片化開飛插入樑,免傷及信眾,此彈片一塊現存於樑上。
  目前寺裡的年度法會有農曆元月十五日安太歲,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七月一日用川緞塗大士爺像奉祀壇中,誦經三天超度孤魂,是為「頂街」,農曆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日三天祭典為「下街」,農曆七月二十九日為「小普」(俗稱囝仔普)。除了七月的超度法會有請法師來寺誦經以外,都由自已廟裡的誦經團負責誦經。目前的組織為財團法人,有廟婆,還有神明會,神明會的組織有誦經團、義女會、虎爺會、顧問團、福安祠、令旗隊、督隊。除了法會以外,還有遊庄,日期在二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前幾天,挑一個星期六或星期日,舉行遊庄活動,遊庄的範圍包括東榮、中樂、西安三村。
  民國五十四年(1965)成立「財團法人嘉義民雄慈濟寺」。民國七十四年(1985)獲內政部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七十六年(1987)獲嘉義地方法院裁定正名,為「財團法人臺灣省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但因主要建材年代久遠,建築結構部份腐損,而於民國八十五年(1996)報請修護,歷經九年,終於在九十四年(2005)完成。
目前寺裡的年度法會有農曆元月十五日[[安太歲]],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七月一日用川緞塗大士爺像奉祀壇中,誦經三天超度孤魂,是為「頂街」,農曆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日三天祭典為「下街」,農曆七月二十九日為「小普」(俗稱囝仔普)。除了七月的超度法會有請法師來寺誦經以外,都由自已廟裡的[[誦經團]]負責誦經。目前的組織為財團法人,有廟婆,還有神明會,神明會的組織有誦經團、義女會、虎爺會、顧問團、福安祠、令旗隊、督隊。除了法會以外,還有遊庄,日期在二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前幾天,挑一個星期六或星期日,舉行遊庄活動,遊庄的範圍包括東榮、中樂、西安三村。
 
民國五十四年(1965)成立「財團法人嘉義民雄慈濟寺」。民國七十四年(1985)獲內政部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七十六年(1987)獲嘉義地方法院裁定正名,為「財團法人臺灣省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但因主要建材年代久遠,建築結構部份腐損,而於民國八十五年(1996)報請修護,歷經九年,終於在九十四年(2005)完成。<ref>[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70 大士爺廟,台灣教文化志圖-台灣宗教文化資產]</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大士爺廟05.jpg|缩略图|觀音大士[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 照片來自]
File:大士爺廟08jpg.jpg|缩略图|文昌帝君[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 照片來自]
</gallery>
 
==發展源流==
民雄舊稱「打貓」,原是平埔族「打貓社」所棲息之地。日治時期因其地名發音(Tamio)與日語「民雄」發音相同,遂改成「民雄」至今。在明鄭及清領時期即有移民渡海到打貓地區拓殖,多為中國大陸福建漳州及廣東饒平一帶人士,在乾隆年間改稱「打貓庄」(或打貓街),當時打貓已是重要糧倉之一。
傳聞乾隆年間,北港的泉州人與民雄的漳州人因為1文錢細故,惹起漳泉火併,造成雙方死傷甚眾,事後透過協議以普渡的方式舉行祭典,藉慰亡魂,此即打貓街普渡之由來。起初以神明會形式運作,且無具體神像祭拜,僅在祭典時糊製紙身大士爺神像祭祀,並於 [[ 祭典 ]] 後燒化升天,後將籌辦祭典的餘錢購置田產始得建立簡易的小廟。關於大士爺崇拜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一說大士爺為鬼王,後被觀音菩薩收降,或也有傳說大士爺即是觀音大士的化身,因此可降妖鬼。當地人亦稱大士爺伯、大士爺公,一般而言大士爺常見於普渡時,平時擺在街角,並無專門奉祀的廟宇。
可能因為大士爺一般不供奉於廟中,民雄大士爺廟建築興修紀錄已不可考,僅略知可能創建乾隆嘉慶年間。明治39年(公元1906年),嘉義發生大地震。民雄受災嚴重,慶誠宮、開漳聖王廟、國姓爺與大士爺小廟皆遭震毀,大正12年(公元1923年)集合這幾間廟宇的殘構重建,合祀慶誠宮媽祖與開漳聖王、國姓爺等神明。昭和12年(公元1937年)廟宇完工時,因適逢皇民化政策中的宗教改革,壓抑臺灣傳統民間信仰,大士爺廟亦受到影響,遂將剛完工的新廟命名為慈濟寺,假借佛教廟宇之名以躲避日政府整肅。戰後歷經數次 [[ 修繕 ]] ,並於民國76年(公元1987年)改廟名為大士爺廟。
大士爺本身無神像,惟至農曆7月以紙糊大士爺奉於正殿。民國95年(公元2006年)信徒為求精神寄託與祭拜方便,經由廟方請示獲得神明同意後,著手雕刻大士爺神尊,並將其神尊安於大殿正位奉祀。<ref>[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70 大士爺廟,台灣教文化志圖-台灣宗教文化資產]</ref>
 
大士爺廟為座南朝北的格局,面寬小進深大,中央正身部份分為3間起,由三川殿、前過水廊、正殿、後過水廊及後殿構成了三落兩院之格局,展現出街屋式廟宇的規制。重建後的大士爺廟除承繼原本的大士爺廟,還合併同樣於丙午大地震被震毀的慶誠宮媽祖,另外寄寓的騎虎王廟也將其祀移駕至大士爺廟後殿,形成主殿為奉祀觀音大士、兩旁陪祀十八羅漢,後殿奉祀媽祖的慶誠宮,而左右配殿則分祀開漳聖王及開臺聖王,此特殊格局呈現出數廟共列一體,多元信仰融合的特色。
民雄大士爺廟重建時使用明治38年(公元1905年)遭地震傾倒的慶誠宮和開彰聖王等廟所遺留下的石材及樑柱,保有如清嘉慶丁卯年(公元1807年)敕掛的「慶誠宮」古匾,清道光19年(公元1839年)的石爐,上刻有「開彰聖王」字樣,以及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的「開彰聖王建廟碑記」石碑1座。目前廟內年代最古老的構件為三川殿的 [[ 石獅 ]] 和後殿的柱珠,都是慶誠宮所屬舊物,為清嘉慶14年(公元1809年)所雕。 此外三川殿的木雕細緻且題材較為特殊,以判官審案及黑白無常等地獄圖像作為雕刻題材,內容呈現罪人遭挖心、刺喉、割舌、斷頭及炮柱等酷刑,造型生動兼有警世意味。另外三川門右側還豎立著二次大戰砲擊時,炸彈彈片插入樑的痕跡。<ref>[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70 大士爺廟,台灣教文化志圖-台灣宗教文化資產]</ref> 
此外三川殿的[[木雕]]細緻且題材較為特殊,以判官審案及黑白無常等地獄圖像作為[[雕刻]]題材,內容呈現罪人遭挖心、刺喉、割舌、斷頭及炮柱等酷刑,造型生動兼有警世意味。另外三川門右側還豎立著二次大戰砲擊時,炸彈彈片插入樑的痕跡。<ref>[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70 大士爺廟,台灣教文化志圖-台灣宗教文化資產]</ref>
*三川殿的木雕細緻且題材較為特殊,以判官審案及黑白無常等地獄圖像作為雕刻題材,造型生動兼有警世意味。
*目前廟內年代最古老的構件為三川殿的石獅和後殿的柱珠,這些都是慶誠宮所屬舊物,為清嘉慶14年(公元1809年)所雕。
File:大士爺廟09.jpg|缩略图|五虎大將軍[https://blog.xuite.net/ 照片來自}
</gallery>
 
==建築簡介==
本廟年代最古老的構件,應是三川殿的石獅和後殿柱珠,都是原本慶誠宮的舊物,為嘉慶14年所雕。石獅尤其是石雕中的上品,造型屬於清朝中期風格,值得仔細欣賞。此外三川殿的木雕細緻且題材特殊,有書生、農夫、樵夫及漁翁的人物,和以地獄景象為主題的雕窗。
本廟的重建樑柱及石材主要來自1905年時同遭地震傾倒的慶誠宮等廟,還放置了一些清領時期的廟宇文物,所以間接保存了民雄地區的[[廟宇文化]]。<ref>[https://www.tbocc.gov.tw/SightLib/Sight_Detail.aspx?id=99cbc075-4ad4-e411-a5d3-e4115b13f301&lang=tw 探索嘉義-大士爺廟,歷史建築-古蹟-嘉義縣文化觀光局]</ref>
==建築特色==
本廟的重建樑柱及石材主要來自1905年時同遭地震傾倒的慶誠宮等廟,還放置了一些清領時期的廟宇文物,所以間接保存了民雄地區的廟宇文化。<ref>[https://www.tbocc.gov.tw/SightLib/Sight_Detail.aspx?id=99cbc075-4ad4-e411-a5d3-e4115b13f301&lang=tw 探索嘉義-大士爺廟,歷史建築-古蹟-嘉義縣文化觀光局]</ref>
 
==普渡祭典==
「大士爺普渡祭典」是民雄鄉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與「基隆中元祭典」、「屏東恆春搶孤」及「宜蘭頭城搶孤」並列為臺灣7月的4大祭典盛事。每年的農曆7月21日至23日的普渡祭典是大士爺廟年度盛事,此為期3天的祭典源於早期「打貓街」農曆7月份的「頂街大士爺普」、「下街大士爺普」及「下街童子普」3區的亡魂普渡活動而演變至今。3區祭典時間分別在農曆7月1至3日、7月21至23日和7月最末1日舉行分科儀祭祀,場面相當盛大,但因二戰後期及戰後民生物資缺乏,於是將祭祀方式簡化成21、22及23日3天來進行。
 
祭典活動則是由爐主和頭家共同負責,共16人,其人選是由民雄鄉東榮、中榮、西安3村村民擲筊而來。祭祀時,境內信眾皆到壇前焚香禮拜,男女如雲,熱鬧非常。清領時期地方械鬥,此廟曾發揮溝通之功能,輪流舉行祭典,促使閩粵人士協和安處,地方疾疫亦賴信仰定志,寧居生息。<ref>[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70 大士爺廟,台灣教文化志圖-台灣宗教文化資產]</ref>
==民雄大士爺祭典==
相傳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鬼月期間以鬼王的形體出現,鎮壓、普渡孤魂野鬼。根據文獻記載,清乾隆年間,每逢農曆7月,打貓(民雄舊稱)頂街每日下午即陰風慘淡、鬼聲啼哭,使民眾驚懼不已。時有高約一丈,頭生雙角,身穿紅甲,青面獠牙,口吐火焰之大士顯身,陰風與鬼聲遂皆止息。街民咸信這是觀音大士顯靈,以威嚇、鎮壓孤魂眾鬼,於是每年農曆7月1日,用紅緞塗大士像一身,奉祀壇中,誦經超度無祀孤魂,並鎮壓鬼道,稱作「頂街大士爺會」。而後又有農曆7月21日至23日的「下街大士爺會」與7月29日的「小普大士爺會」。這一系列的祭典流傳至今,成了現在每年農曆7月的21至23日,民雄最熱鬧的普渡盛事。
每年的大士爺普渡祭典,又稱為「蘭盆勝會」,每逢祭典將近,民雄鄉內四處便掛滿 [[ 燈籠 ]] ,廟方也會特別訂製一尊紙糊的「大士爺」神像,供奉在正殿,讓信徒膜拜。祭典期間,另有山神、 [[ 土地公 ]] 、觀音大士修行的 [[ 普陀山 ]] 、眾神休息的翰林院、孤魂野鬼休息的男堂女室等紙糊神像、建築。在正式祭典前,紙糊大士爺神像會以紅紙覆蓋臉部,待首日凌晨開光點眼時,才會撕開紅紙、現出大士爺面目。而在最後一天的晚上,家家戶戶設香案祭拜,廟旁廣場的供桌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供品,包括五牲、五果、米、粿、菸酒,而入夜後的民雄,更是燈火通明,萬頭鑽動,就等著活動的最高潮──火化大士爺。 由於大士爺是降臨民間消災祈福、降妖除魔,因此在三天的普渡祭典結束後,紙糊大士爺神像連同其他的山神、土地公等紙糊品,必須火化升天,象徵大士爺帶走眾家好兄弟,讓地方恢復平靜。凌晨吉時一到,由 [[ 主祭者 ]] 行過起駕火化典禮之後,大士爺紙糊神像便在火把的引領下,由成千上萬的信眾簇擁護駕,走向焚化會場。由於相傳摸到大士爺紙糊神像能消災解厄、帶來好運,因此,神像所經之地,民眾往往競相觸摸,鞭炮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熱鬧。而後在煙火綻放中,開始了大士爺火化升天儀式。熊熊的烈火一燒2、3個小時,將民雄的夜空映得通紅,也為三天的普渡法會劃下完美的句點。
民雄大士爺廟是縣定 [[ 古蹟 ]] ,也是台灣大士爺廟的原始祖廟,全台灣的大士爺廟都是由此分香而出。特別的是,過去百餘年來,民雄大士爺廟內主祀觀世音菩薩,平日並不供奉有形體的大士爺神像,僅有牌位在側,不過近年來在徵得神明同意下,終於雕刻了大士爺神像予以奉祀。本廟原創建於西元1797年,曾因大地震傾毀,而後重建時,取用了舊的慶誠宮、開漳聖王、開台尊王等同遭地震震毀的廟宇之樑柱及石材,因此本廟也共同祭祀這三座廟包括媽祖的主神們,間接保存了民雄地區的廟宇文化。而大士爺普渡無主孤魂的恩澤廣被,不但道盡了移墾先民與惡劣生存環境搏鬥的艱辛,也可見台灣人對好兄弟們濃濃的人情味。
活動地點嘉義縣民雄鄉
電 話886-5-2261464
備 註活動內容,每年皆不同,詳細時間、地點,依照主辦單位公佈為準,請注意網站更新。經緯度僅為參考座標,並非為實際活動座標。<ref>[https://www.tbocc.gov.tw/ActiveMsg/Active_Detail2.aspx?id=33be56a5-a324-e511-99fd-e4115b13f301&lang=tw 民雄大士爺祭典,活動訊息-嘉義縣文化觀光局]</ref>
 
==交通資訊==
==美食==
*民雄[[鵝肉]]亭
*民雄鵝肉太郎老店
*民雄大慶鵝肉
*羅記民雄[[肉包]]
*民雄鵝肉慶
*鬼椒麻辣王
*米澤[[日式涮涮鍋]]
*喜多郎優質鴛鴦鍋
*樣子鍋物料理
*五妹的店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gallery>
==視頻==
20160820嘉義民雄大士爺廟大士爺文化季踩街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kEMgH8Iow}}
 
== 參考資料 ==
{{Reflist}}
31,7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