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四书》

增加 49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File:战国七雄123.jpg|缩略图|居中
|[http://n.sinaimg.cn/front/618/w851h567/20190216/RMEJ-htacqwv8298678.jpg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9598600_17fd47a0800100fh93.html?from=history 来自 新浪 的图片]]]
 
|[[File:四书.jpg|缩略图|居中|[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9B%9B%E4%B9%A6%E4%BA%94%E7%BB%8F&step_word=&hs=0&pn=2&spn=0&di=12463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697751944%2C2438668792&os=2538794487%2C4083866128&simid=3165772093%2C4040296169&adpicid=0&lpn=0&ln=1872&fr=&fmq=1599957696438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mg1.gtimg.com%2Frushidao%2Fpics%2Fhv1%2F189%2F118%2F1928%2F125398479.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67u51w5_z%26e3Bqq_z%26e3Bv54AzdH3FwAzdH3Fda8cald8AzdH3Fadb9cn_d_z%26e3Bip4&gsm=3&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https://rufodao.qq.com/a/20150921/028453_2.htm 来自 腾讯儒学 的图片]]]
==基本信息 ==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 《论语》 ===
 [[File:论语3.jpg|缩略图|左| [ 原图链接][ httphttps://wwwimage.xiawubaidu.com/tagss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CBE5%C49B%CA9B%E9E4%CEB9%E5A6&step_word=&hs=0&pn=65&spn=0&di=10582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435327157%2C3788732896&os=1500953367%2C1437747261&simid=4174480180%BE2C833084215&adpicid=0&lpn=0&ln=1889&fr=&fmq=1599985002061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AD3A%B72F%B1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CC2Fimages%E52F20180831%CF2F617da2e209334dd39e2eb820dbc59d8f.jpeg&fromurl=ippr_z2C%DF24qAzdH3FAzdH3Fooo_z%D726e3Bf5i7_z%B0 26e3Bv54AzdH3FwAzdH3Fdc8890abn_dlmbl8&gsm=42&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51147083_296891 来自 下午,发现喜欢 搜狐 的图片]]]
<p style="text-indent:2em;">《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其学生编辑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p style="text-indent:2em;">《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推到了与《大学》、《论语》等同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 == 地位'''==
<p style="text-indent:2em;">《四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p style="text-indent:2em;">《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认为,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 == 相关人物'''==
=== 曾子 ===
<p style="text-indent:2em;">曾子(前505~前436):即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8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