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180
次編輯
變更
上海松江区图书馆
,创建页面,内容为“上海松江区图书馆位于人民北路1626号,建筑面积2314平方米,馆藏图书343706册,报刊740种,年入库新书20673册。 馆现设四部…”
上海松江区图书馆位于人民北路1626号,建筑面积2314平方米,馆藏图书343706册,报刊740种,年入库新书20673册。
馆现设四部一室,即:文献信息服务一部和二部、少儿采编部、宣传辅导专题部技术部、办公室。
==历史沿革==
松江图书馆建馆近九十年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
民国时期。1914年1月,当时的县教育局以“融斋书院”、“陈希小集”的私家藏书为基础,建立“松江县教育图书博物馆”。同年,改名为“松江县图书馆”。1918年,新馆落成,分设藏书室,普通和儿童阅览室。据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创始者沈祖荣先生于1918年3月作《中国各省图书馆调查表》记载: “江苏松江通俗图书馆 汉文50000本,日文约100本,西文约200本,每年7861人,不借出。馆长雷君彦。分新旧两部。旧籍,依经史子集、丛书编次;新籍,依各科学编次,不取资,本年度1500元(年经费相当于当时省级通俗图书馆)。”
1937年,该馆毁于日寇炮火,仅保存“图书馆三宝”(解放后送南京博物馆收藏)。此后,松江馆房舍破陋,图书奇少,徒有其名。建国后恢复建制时期。1956年8月1日正式开放。当时,假私房250平方米,设外借处、成人及儿童阅览室,藏书5000册,工作人员3名,每天接待读者约90人次。1957年,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到馆视察,不无感叹的说:“全国每个县都有这样一个图书馆,那就好啦。”至1965年,工作人员已有7人,藏书7.2万册,年流通12.8万人次。
“文革”时期。馆舍被占用,资料大部分散失,工作人员进“五七”干校。1975年,文化馆大楼建成,图书馆使用600平方米。1977年,该馆重新独立建制,文化馆大楼由图书馆单独使用。
改革开放20年发展时期。1984年,翻建行政楼234平方米,1986年,新建藏书楼550平方米。九十年代起,财政加大图书馆维护修缮投入,计投入经费153.8万元,各流通部门分别予以装修、改建,新设电子阅览室、多功能会展厅,以及录像室、娱乐厅、改造画廊、设立餐厅,小买部,开设长顺书店等。1996年起,采用ILAS图书馆管理系统,推行“上海市区县图书馆IC卡通用借阅证”。全馆公共和管理用计算机27台、终端7台。10人座依维柯一辆。
业务工作不断整合改进。自86年起,阅览、少儿、I、T、G等五大类图书外借书刊实行全开架。资料报刊采用“长、中、短”三级管理方式。地方文献从无到有,初步形成史志类、本籍人士著作和艺术作品、红楼梦专题等特色文献。社会导读工作有“松江区拔尖人才”服务网;军民及社区服务网;读书活动协作网;松江籍著作家联系网。自1987年起,在乡镇图书馆推行“厂站联办”乡镇图书馆(室),1991年,联办经费51907元,占乡镇图书总经费43.6%。1990年5月,上海市文化局印发《松江县在乡镇推广厂站联办图书室取得成效》简报,向全市推广。
2000年底,松江区图书馆建筑面积2314平方米。定编人员28名,其中2名副研究馆员,8名馆员。本科学历6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生9名。馆藏图书343706册,报刊740种,年入库新书20673册。年度经费184.4万元,其中图书专项经费55万元。发借书证7645张,年流通人次21.6万,借阅册次87.3万。期间,1987至1990年,二届4年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之后,连续获“上海市农口级文明单位”。93年,获上海市文明图书馆,上海市区县一级图书馆,94、98年二次获“全国一级图书馆”。2001年12月11日,原中山中路196弄23号馆舍,移交上海置业集团中山二路二期改造工程指挥部。
馆现设四部一室,即:文献信息服务一部和二部、少儿采编部、宣传辅导专题部技术部、办公室。
==历史沿革==
松江图书馆建馆近九十年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
民国时期。1914年1月,当时的县教育局以“融斋书院”、“陈希小集”的私家藏书为基础,建立“松江县教育图书博物馆”。同年,改名为“松江县图书馆”。1918年,新馆落成,分设藏书室,普通和儿童阅览室。据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创始者沈祖荣先生于1918年3月作《中国各省图书馆调查表》记载: “江苏松江通俗图书馆 汉文50000本,日文约100本,西文约200本,每年7861人,不借出。馆长雷君彦。分新旧两部。旧籍,依经史子集、丛书编次;新籍,依各科学编次,不取资,本年度1500元(年经费相当于当时省级通俗图书馆)。”
1937年,该馆毁于日寇炮火,仅保存“图书馆三宝”(解放后送南京博物馆收藏)。此后,松江馆房舍破陋,图书奇少,徒有其名。建国后恢复建制时期。1956年8月1日正式开放。当时,假私房250平方米,设外借处、成人及儿童阅览室,藏书5000册,工作人员3名,每天接待读者约90人次。1957年,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到馆视察,不无感叹的说:“全国每个县都有这样一个图书馆,那就好啦。”至1965年,工作人员已有7人,藏书7.2万册,年流通12.8万人次。
“文革”时期。馆舍被占用,资料大部分散失,工作人员进“五七”干校。1975年,文化馆大楼建成,图书馆使用600平方米。1977年,该馆重新独立建制,文化馆大楼由图书馆单独使用。
改革开放20年发展时期。1984年,翻建行政楼234平方米,1986年,新建藏书楼550平方米。九十年代起,财政加大图书馆维护修缮投入,计投入经费153.8万元,各流通部门分别予以装修、改建,新设电子阅览室、多功能会展厅,以及录像室、娱乐厅、改造画廊、设立餐厅,小买部,开设长顺书店等。1996年起,采用ILAS图书馆管理系统,推行“上海市区县图书馆IC卡通用借阅证”。全馆公共和管理用计算机27台、终端7台。10人座依维柯一辆。
业务工作不断整合改进。自86年起,阅览、少儿、I、T、G等五大类图书外借书刊实行全开架。资料报刊采用“长、中、短”三级管理方式。地方文献从无到有,初步形成史志类、本籍人士著作和艺术作品、红楼梦专题等特色文献。社会导读工作有“松江区拔尖人才”服务网;军民及社区服务网;读书活动协作网;松江籍著作家联系网。自1987年起,在乡镇图书馆推行“厂站联办”乡镇图书馆(室),1991年,联办经费51907元,占乡镇图书总经费43.6%。1990年5月,上海市文化局印发《松江县在乡镇推广厂站联办图书室取得成效》简报,向全市推广。
2000年底,松江区图书馆建筑面积2314平方米。定编人员28名,其中2名副研究馆员,8名馆员。本科学历6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生9名。馆藏图书343706册,报刊740种,年入库新书20673册。年度经费184.4万元,其中图书专项经费55万元。发借书证7645张,年流通人次21.6万,借阅册次87.3万。期间,1987至1990年,二届4年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之后,连续获“上海市农口级文明单位”。93年,获上海市文明图书馆,上海市区县一级图书馆,94、98年二次获“全国一级图书馆”。2001年12月11日,原中山中路196弄23号馆舍,移交上海置业集团中山二路二期改造工程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