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32
次編輯
變更
落矶山斑点热
,無編輯摘要
[[File:落基山斑疹热.jpg|350px|缩略图|右|[http://www.xinghengedu.com/u/cms/www/201508/30154810aeqx.jpg 原图链接][http://www.xinghengedu.com/yxbz/2019618.html 来自 星恒教育 的图片]]]
落矶山斑点热首先于1896年在美国 [[ 爱达荷州 ]] 的蛇河谷发现,并因其皮疹的特征而被称为“黑麻疹”。这种可怖及致命的病症影响着这个地区数以百计的人。在1900年代早期,病症的漫延北至 [[ 华盛顿 ]] 及蒙大拿州,及南至加利福尼亚州、 [[ 亚利桑那州 ]] 及新墨西哥州。
霍华德·泰勒·立克次就是第一个发现引发落矶山斑点热 [[ 生物 ]] 的人。他记述了这个病症的流行病征,包括壁虱(蜱)在传播时的角色。他们的研究发现落矶山斑点热是由立氏立克次体所引致。这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一个涉及硬蜱及 [[ 哺乳动物 ]] 的复杂循环,而人类是在意外的情况下成为它们的宿主,并非它们自然传播内的一分子。然而造化弄人,他在完成有关落矶山斑点热的研究后不久,于1910年在墨西哥因 [[ 斑疹伤寒 ]] (另一种立克次体疾病)而去世。
落矶山斑点热这个名字带点误导,因为这个病于1930年代开始时,已不限于落矶山地区,并传播至美国的其他地区。现时这个病已经漫延至美洲的其他地区,包括加拿大南部、 [[ 中美洲 ]] 、 [[ 墨西哥 ]] ,及部分 [[ 南美洲 ]] 。在1981年及1996年之间,除了 [[ 夏威夷州 ]] 、 [[ 佛蒙特州 ]] 、缅因州及 [[ 阿拉斯加州 ]] 外,以达至整个美国。
落矶山斑点热今天仍然是严重及危害生命的疾病。纵然现今的治疗技术的提升,仍然有3-5%的患病者死亡。但是,有效的抗体疗法却大幅减少死亡的人数:在1940年代末,未发现 [[ 四环素 ]] 及 [[ 氯霉素 ]] 前,死于此病的人数可达至患病者的30%。
==病菌传播==
落矶山斑点热与所有立克次体疾病一样,同被分类为动物病。动物病是指一种在动物的疾病传染至人类。大部分 [[ 动物病 ]] 都必须有一个带菌者(例如 [[ 蚊 ]] 、 [[ 虱 ]] 或 [[ 螨 ]] )将疾病由动物宿主传至人类宿主身上。而落矶山斑点热中,蜱就是自然的宿主,同时也是立氏立克次体带菌者。蜱在主要是在咬脊椎动物时将细菌传播。另外,接触蜱的组织、体液或粪便,亦有可能受到感染。
只有硬蜱科的蜱会自然地感染立氏立克次体。硬蜱科的生命 [[ 周期 ]] 有着四个阶段,分别是 [[ 卵 ]] 、幼虫、若虫及 [[ 成虫 ]] ,每一个阶段必须喂哺一次以发展到另一个阶段。
雌性的蜱会透过一个过程将 [[ 立氏立克次体 ]] 传至所产的卵。当在幼虫或若虫时咬到立氏立克次体宿主的血液亦会受到感染。当蜱发展至另一阶段时,立氏立克次体亦会透过喂哺传染。另外,雄性的蜱在交配时亦会透过体液或精子传染雌性。这些不同种类的传染方式,显示不断维持受感染的蜱。一旦感染后,蜱整生会是带菌者。
蜱在喂哺时的唾液会把立氏立克次体传予 [[ 脊椎动物 ]] ,但需要几个小时。因而面临蜱传播立氏立克次体的风险是很低。一般来说,约为1%-3%的蜱会带有病菌,包括是有人类感染的地区。
===美洲大革蜱及落矶山革蜱的生命周期===
其他种类的蜱亦有发现感染立氏立克次体或是在实验中成为带菌者。但是,这些品种却在 [[ 病菌 ]] 的生态上占有很渺小的地位。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