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宋四大书院

增加 24,35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白鹿洞 [[File:北宋四大 书院 编辑.jpg|缩略图|[http://www.adwzw.com/show/84789.html 白鹿洞 北宋四大 书院 ]]]''' 北宋四大书院 之一。位于 '''为衡阳石鼓书院、 江西 庐山 五老峰 白鹿洞书院、湖 长沙岳 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西有左翼山, 书院、河 有卓尔山 商丘应天书院。<ref>[http://www.chinawenhua.com.cn/zrenwen/2019/6684.html 宋代四大书院分别是哪些?-文化杂谈网]</ref>==衡阳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三山环台 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 一水(贯道溪)中流 海拔69米 无市井之喧,有泉 面积4000平方米。  之胜。全 鼓书 山地面积为3000亩 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 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 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 白鹿 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 四山 等。蒸水出 其右 俯视似 湘水挹其左,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浩浩荡荡直下 庭。而石鼓正当其中 因此而名。唐末兵乱 横截江流 高雅之士来此读书 秦然若素 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 衡州八景”有“石鼓江 园学 锦绣华 、“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关酒百家”三景集聚于此 宋初扩建  石鼓 书院 ,与 立有高约两米石鼓。晋时庚仲初《观 石鼓 、睢阳、岳麓并称四大 》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 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 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 湘水所经 请孝宗批准 鼓鸣则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 筹款建屋 风景奇异 征集图书,聘请 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  师、广集生徒 城衡阳[[人文荟萃]] 亲任洞主,亲自讲 石鼓文脉绵延千年。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 并制定了“博 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 易、王敬所、蔡汝南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 五条 人在此执 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 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 熹以“格物 炳如 致知 伍定相 诚意 曾朝节 正心 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 修身 彭玉麟 齐家 彭述 治国 杨度 平天下” 齐白石 等一 套儒家经典为基础 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教育思想,而且 名人。诸葛亮、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 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 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 的样式 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 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 其状[[蔚为壮观]]。 作为宋代四大书院 一。至此 “一时 湖湘 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石 化的重要发祥地,石 鼓书院 一样 曾鼎盛千年 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元代末年 名噪朝野 白鹿洞 在中国 书院 被毁于战火 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 统元年(1436) 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 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 鼓响衡阳岳震南天”!但不幸 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 是,1944年7月,石鼓 书院 仍有多次维修 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 办学不断。19世纪末,中国 衡阳市 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 府重修石鼓书院。 石鼓之名一说 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24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 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 改书院为学堂 因而得名 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 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 故以状得名。” 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 宣统二年(1910) 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 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雷骇震九天” 新中国成立后 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 政府采取 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山北面有 系列措施对白鹿 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 ,名 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 “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 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 。 三国时期,建安20年(215年)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军赋。因此,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武侯祠”【祠内有张南轩书《武侯祠记》(楷书体书),此碑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失】。 唐贞观时期(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宇文炫辟石鼓东岸西溪间为游览胜地,题“东崖”、“西溪”四字,刻于东西岸壁上;天宝年(742~755)间,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后洞”栖息,修炼九华丹,杜甫《忆苦行》诗中有“更忆衡阳董炼师”之句;懒残和尚常来洞栖息,又名朱陵仙洞;“诗圣”杜甫大历4年(769)3月中旬和大历5年(770)夏两度到达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离开,曾在此留诗数首。当杜甫第二次离开衡州城,便病故于耒水旁的方田驿(今耒阳市高炉乡龙王庙),时年59岁。 德宗贞元3年(787),宰相齐映贬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顺宗永贞元年(805)大文豪韩愈由广东至湖北,途径衡州,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后人建“绿净阁”以此为纪念韩愈。地以人传,石鼓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朝圣”之地。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吕温,任期间又对合江亭进行扩建装修;衡阳秀才(唐朝,秀才为最高荣誉,相当于现在“院士”)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为“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在此悉心读书,为石鼓书院之雏型。刺史吕温曾访之,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日记其事。  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为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国朝石鼓志》卷一事迹篇:“案文献通考赐额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与朱子记国初者合”);宋至道3年(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这时,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至此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等……。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 张栻在亭中立碑,亲书韩愈《合江亭》诗和《石鼓书院记》,后人将此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名曰“三绝碑”。仁宗庆历4年(1044)石鼓书院成为衡州路的官办学府,有正式教授1人,主要“以经术教导”学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驻衡州时,作诗《合江亭》:“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曲,合水两三洲。……”;谆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一作畴)就原址建屋数间,榜以鼓额,“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未竟而去。提刑宋若水继成,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藏其中。请朱嘉作记,诫诸生勿为科举功名所乱,而要辨明义利,有志“为己之学”。 时戴溪为山长,与诸生讲《论语》,有《石鼓论语问答》3卷。七年林田井学教授兼山长凡三年,“补葺经创”,鼎新书院,并刊大字本《尚书全解》40卷。南宋开庆元年(1259),书院毁于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提刑黄斡又置田35亩,“以赡生徒”。宋末著名音乐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他泛舟于湘江上,创作出“潇湘水云(雾)”这首著名的琴曲。 元朝,继续办学。然其田于至元十九年(1292)为灵岩寺僧强占,经邓大白、王复、康庄、程敬直等历任山长长达62年争讼,才得归还。元末又毁于兵火。 明清时石鼓书院不断扩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知府史中重修书院以待旅游学者,设礼殿祭祀孔子,乾张祠祭祀韩愈、张拭。天顺、弘治年间均有修葺。正德四年(1509)叶钊为山长,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剖晰疑义、阐发幽微“时学者翕然云从”。 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至书院讲论“体认”之学,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的传人邹守益亦来大倡“良知”之说。二十八年,知府蔡汝楠以书院为朱熹、张栻、湛若水、邹守益“过氏之地”,乃重整书院,订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声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刊《说经札记》、《衡汀间辨》、《太极问答》等,“忘倦”达4年(1549-1552)。 又请赵大洲、皮鹿门等“海内名公”讲学其中,诸士环听,“宛然一邹鲁洙泗之夙也。”。著名地理学家徐弘祖在其《徐霞客游记》中对石鼓的景色有详细描述;万历四十的(1612)巡抚记事,观察邓云霄大修书院,以“铸士陶昆”、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规模、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风雩、沦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崇祯十五年(1642)提学高世泰修葺。青年时的王船山更是多次写诗词颂扬石鼓书院。明朝末年,书院再次毁于兵火。 清世祖顺治14年(1657)经略大臣洪承畴,将石鼓书院作为军事指挥所。同年偏沅巡抚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请重建石鼓书院,衡阳县知县余天溥具体负责修复工程。此时,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观楼、会讲堂、忠节祠、七贤祠等建筑。石鼓书院为清政府允许恢复的第一家书院,这一时期,书院科举化,石鼓书院成为传授举业、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康熙七年(1668),知府张奇勋扩建号舍20余间,“拔衡士之隽者肄业其中,每月两试之,士风称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鸣捐俸“增其所未备”、“督率师徒援古证今,析疑问难”其中。时七贤祠、仰高、大观二楼,敬业堂、留待轩、浩然台、合江亭及东西斋房等、“日日髹、丹碧上耸、焕然巨观”。 山长多一时之选,如陈正雅、余廷松、林学易、易廷彦、罗瑛、皆湖南名进士,然所援多为科举之业。咸丰3年(1853)9月~咸丰4年正月(1854),曾国藩、彭玉麟在衡州创建湘军水师,驻石鼓,石鼓书院附近的水面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期,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后由于石鼓山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被迁移至金鳌山;此时,石鼓书院便成为供人游览、祈祀的风景文化名胜。 1944年7月,石鼓书院原有的楼、阁、亭、祠等建筑物,在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中被于日军焚毁。故址内还有唐、明、清碑刻多处。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衡阳视察时,要求恢复衡阳的名胜古迹,诸如石鼓书院、回雁峰等。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限于历史条件,仅培植了树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废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园,无法恢复当时的建筑和陈列。 1998年,国家邮政部发行“古代书院”即宋代四大书院邮票时,事先曾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终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代之。 石鼓书院经过近十次的重修,在修葺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其原貌,现在的石鼓书院主要是由禹碑亭、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朱陵洞组成。 始入石鼓书院,穿过大门,走过长廊,映入眼帘的是禹碑亭。禹碑亭亭柱上题着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此联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史穆所题,在禹碑亭中央放置着一块禹碑,为蝌蚪文所做,禹碑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最早见于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其后史乘屡有记载。衡阳石鼓山禹碑亭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位于石鼓山南面。 明代杨慎为禹碑作释文亦置于此。 穿过禹碑亭,来到石鼓书院二门前,只见篆书对联“名修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于门上,石鼓山与道教文化有颇深渊源,后建立石鼓书院以“四书五经”作为正统教育教材,这幅对联是对石鼓书院的真实写照。 透过二门,看到眼前有两个祠堂,位居其右的为“武侯祠”,位于左的为“李忠节公祠”,武侯祠和李忠节公祠与石鼓书院都没有很多联系,但是由于这两位英雄的事迹都发生在石鼓山,遂将其移至石鼓书院。 武侯祠为纪念诸葛亮而建。武侯即诸葛亮(181—234),因其曾封武乡侯,故世称武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刘备任荆州牧,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驻临然即今衡阳,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相传住在石鼓山上。后来人们在临然驿旁建武侯祠以供祀享。宋代重修石鼓书院时,将武侯祠移至石鼓山。南宋理学家张栻曾作《武侯祠记》,并亲笔勒石立碑。祠堂门上范鹤年题有对联“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上联武侯犹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贤才,下联武侯观以前实景,感慨万千。 李忠节公祠为纪念李忠节的高风亮节而建。李忠节公名李芾,字叔章,南宋衡州人。南宋德佑元年,元军将犯,李芾临危受命,任潭州(今长沙)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率领军民抗击元军三月有余,城破,举家殉国。元代在衡州城南金鳌山李带故宅建李忠节公祠,配祀李芾部将沈忠和衡阳县令穆演祖,清代移建石鼓山。元代宋本和清代陈沆先后有记。清同治年间(1862—1864)重修石鼓书院时,彭玉麟(时任兵部右侍郎)为李忠节公祠题联,赞扬了李忠节铁骨铮铮,为民族大义的牺牲精神。 穿过两祠堂,大观楼跃入眼帘,在大观楼内,你一眼便可以望到“书院七贤”画像依次排列,这是他们这一群文人雅士的贡献才有今天的石鼓书院。大观楼内放置着各地名人为其做的诗词和书画。 参观完大观楼,便是合江亭。 合江亭始建于唐贞元三年(787)至七年(791)间,衡州刺史齐映(757—795)所建。贞元十七年(801)后,衡州刺史宇文炫又增其制,为楼阁式建筑。历朝各代,石鼓山上建筑屡经废兴,合江亭均在必建之列。唐永贞(805)中,韩愈途径衡州,尝游石鼓,登亭揽胜,留下千古绝句,历代步其韵而和者众。合江亭亦因诗中“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而称“绿净阁”。 韩愈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是韩愈遭贬途径衡阳,为石鼓山美景所迷,吟诗一首,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而成。 合江亭门柱上一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正是对合江亭命名由来的真实写照。祝澹溪也曾为石鼓书院合江亭题联“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龙腾浪去;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最后便是朱陵洞。南岳朱陵洞为道家第三洞天福地,相传为朱陵大帝所居。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派内侍率道众到朱陵洞投金龙告文祀典。这是《南岳志》有关记载。大乘亦有记载:石鼓山东北麓的朱陵后洞传与南岳朱陵洞相通而得名。石鼓山也僧道众多:《舆地纪胜》载:“董奉仙天宝中修九华丹法于衡阳,栖朱陵后洞。”由于唐王朝的推崇,道教在此进入鼎盛时期。朱陵洞也堪称为八景之一。 石鼓山、石鼓书院,当然不能少了石鼓。唐朝黄巢起义以前石鼓山上曾有一面石鼓,高六尺,叩之声闻数十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有记载。神奇的石鼓已为“庐龙推鼓入潭”,现存的石鼓为1965年陶铸首倡凿制。 石鼓书院文化深厚,非简单介绍就可以描述尽的,要真正的了解石鼓书院,还要翻阅大量史料记载、典籍,才能加深对石鼓书院的了解。 中国唯一两位皇帝赐匾额的书院 1、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为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国朝石鼓志》卷一事迹篇:“案文献通考赐额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与朱子记国初者合”)。2、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这时,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石鼓书院七贤===创院始祖李宽、哲学与文学大家韩愈、李士真、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东南三贤”之一——张栻、黄斡。 ===石鼓书院八景===石鼓书院八景:“东岩晓日,西豀夜蟾,绿净蒸风,洼樽残雪,江阁书声,钓合晚唱,栈道枯藤,合江凝碧。”一曰东岩晓白。石鼓山东西峭壁上,唐太守宇文炫分题“东岩”、“西谷”。东岩悬崖壁立,当太阳初升之时,削壁沐日光呈金黄色,远望尤甚,故描绘此景为“东岩晓白”。 二曰西豀夜蟾。西豀夜深人静之时,便有蟾出现,与“东岩晓白”形成鲜明对照。三曰绿阁蒸风。合江亭位于石鼓山北端,亦称绿净阁。合江亭下,深潭之上,有一石坪,宽约丈余,相传为仙翁濯足处,石上仙迹依稀可辩。明朝时曾在石上修筑一亭,名为濯足亭。现今雨水激石,亭址俱废。 四曰洼尊藏雪。石鼓山下有怪石,外实中空,衡郡风雅之士在石上刻“洼尊”二字(“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冬日雪后,石鼓山上上下下,积雪皆消融无迹,唯独尊内积雪经冬不化,至春始融,为石鼓山第一奇景。 五曰江阁书声。石鼓乃为书院,读书声声声入耳,从阁楼当中传出,亦为一景也。 六月钓合晚唱。石鼓地处湘水和蒸水,夜幕之时,垂钓者倚坐船头,小船随波缓缓移动,渔歌想起,打破暮色宁静。 七曰栈道枯藤。山上韩愈吟咏“绿净不可唾”的合江亭右下,有一深潭,东可通汪洋大海,北可达南岳水濂洞。山上有古藤经数百年成长,沿江底爬行,由西岸牵至东岸。相传明万历年间,曾有渔人潜至水底还见过。岁月悠悠,孤藤不知存否,也许仍静卧江底,也许已化龙飞去。八曰合江凝碧。石鼓山地处蒸水和湘水交合之后,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放眼望去,如一块碧玉。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 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宋初扩建书院,与石鼓、睢阳、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至此,“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石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24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最后一峰的岳麓山脚。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 ,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中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 ===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著天下”。 仁宗景祐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s://www.zhangzhiyong.cn/wenhua/sidashuyuan.htm 宋代四大书院-培训网]</ref>==参考资料=={{reflist}}[[Category:528 各種教育]][[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waters
26,1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