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峄山刻石

增加 25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 峄山刻石.jpg|320px|缩略图|右|<big> 峄山刻石</big>[https://pic4.zhimg.com/80/v2-8981738d39de8371a68f7c473c84bf62_720w.jpg 原图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86973436 来自 知乎 的图片]]]
'''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 。两面刻文,共15行,满行15字,相传为李斯所书。《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也就是仅存不多的小篆刻石,传说是李斯的[[书法]]手迹,但于史无据 <ref>[https://www.sohu.com/a/252350256_100196776 《峄山刻石》的临摹要领,赶紧收藏起来! ],搜狐,2018-09-06 </ref>
==历史==
==相关简介==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昔,嗣世称王。讨追念乱世,分土建邦,开争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长安本,其后全国据此翻《峄山刻石》、《邹县志·古迹卷》记载甚详:“宋元祐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但与琅邪、泰山相较,仍不免有「优孟衣冠」之诮,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但秦代的遗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轻易舍去不用,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 <ref>[http://www.yac8.com/news/8456.html 李斯篆书欣赏《峄山刻石》全本 ],书法欣赏,2015-10-1 </ref>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112,5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