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地毯式轰炸

增加 14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地毯式轰炸.jpg|350px|缩略图|右|[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8/4f60e6f367614b2ba057c268b9b25e6a_th.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28274913_585527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地毯式轰炸 ''' 指像在地板上铺地毯一样地使用大量的无 [[ 制导炸弹 ]] 覆盖轰炸某一地域,杀伤和摧毁该地域的人员、装备。当地毯式轰炸的目标为 [[ 人口 ]] [[ 工业 ]] 聚集区时,意在达成打击对方的士气和战争潜力这一战略目的。
==概述==
[[ 意大利 ]][[ 军事家 ]] 杜黑在其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书籍《制空权》中写道,用空军轰炸敌人的 [[ 军事 ]] 、工业、 [[ 政治 ]] 和人口中心,就能迫使使敌方屈服。这一理论在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首次被测试,纳粹德国派出的秃鹰军团对格尔尼卡作出地毯式轰炸,这一轰炸被毕加索用 [[ 艺术手法 ]] 描绘在同名作品中。西班牙内战中的埃尔马苏科战役则可能是首次针对纯军事目标的地毯式轰炸。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期间,交战国多次使用 [[ 轰炸机 ]] 对敌方控制下的城市作出地毯式轰炸。同时,也在战术层面上使用地毯式轰炸,作为空中支援的手段。如1944年在 [[ 法国 ]] 北部的眼镜蛇行动中,盟军轰炸机对德国部队作出地毯式轰炸。
一般来说,地毯式轰炸是通过众多轰炸机的投弹来完成。但如果目标地域较小,使用单架载弹量较大的轰炸机,如B-52战略轰炸机,也能达到地毯式轰炸的效果。此外,大规模炮兵火力,尤其是多联装 [[ 火箭炮 ]] 的攻击效果也与地毯式轰炸相似,如八二三炮战时解放军对 [[ 金门 ]] 的无差别炮击,以及国军对 [[ 厦门 ]] 使用大口径火炮的报复炮击。
针对城市的地毯式轰炸会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战争方式甚至被视作战争犯罪。更重要的是由于制导武器的发展,使地毯式轰炸在今天更多地被精确打击所代替;此外,由于战略 [[ 核武器 ]] 的出现,只要一枚 [[ 核弹 ]] 就可以将中小型城市或军事设施彻底夷平,远比传统地毯式轰炸来得有效率、更具威胁性且较不容易任务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毯式轰炸==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 [[ 重庆 ]] 断续作出长达5年半的轰炸。造成了10,000人以上的伤亡和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在 [[ 太平洋战争 ]] 中,美军主要由B-29战略轰炸机使用燃烧弹对 [[ 日本 ]][[ 城市 ]] 地毯式轰炸,在9个月中将大多数城市摧毁,造成了超过58万日本平民死亡。
[[ 纳粹德国空军 ]] 曾在进攻 [[ 波兰 ]] [[ 荷兰 ]] 的行动中作出地毯式轰炸,在不列颠空战后期也曾轰炸伦敦等城市。而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更注重以地毯式轰炸打击德国的士气。执行轰炸任务的机群一般排成V字形,在3到5秒内投下所有 [[ 炸弹 ]] 。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经常能摧毁整个城市或大片目标区域。装备有自卫火力很强的B-17轰炸机之美国第8航空队加入轰炸德国的行列后,可以不论昼夜式轰炸。例如在 [[ 德累斯顿轰炸 ]] 中,英国和美国的轰炸机分别在晚间和白天轰炸,几乎整个市中心被夷为平地,同时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
==二战之后的地毯式轰炸==
美军曾在1950年韩国的釜山环形防御圈战役中对倭馆地区作出全面式地毯式轰击战, [[ 越南战争 ]] 中又对北越城市作地毯式轰炸;后来在 [[ 波斯湾战争 ]] 期间,美军的B-52机队也发动了对 [[ 伊拉克 ]] 的地毯式空袭。
除了传统空投炸弹外,空投集束炸弹也能对小规模区域实施地毯式轰炸,但也被认为是容易造成滥杀的不人道武器而被大部分国家限制使用。
==参考文献==
 
[[Category:軍政事件]]
27,2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