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心理物理学

增加 9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心理物理学.jpeg|有框|右|<big>心理物理学</big>[http://gc.sfc.keio.ac.jp/class/2002_14630/slides/04/img/25.png 原图链接][http://gc.sfc.keio.ac.jp/class/2002_14630/slides/04/index_25.html 来自 keio 的图片]]]
''' 心理物理学 ''' (psychophysics) [[ 实验心理学 ]] 分支学科。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是心理量的计量问题。1860年费希纳最早提出“心理物理学”的概念及专门研究心理活动的实验方法——心理物理法,标志该学科的诞生。后经许多 [[ 心理学家 ]] 的努力,形成一整套经典心理物理法,为心理学成为现代实验科学奠定基础。主要解决感觉阈限和最小可觉差的测量两大问题,并提出费希纳定律和 [[ 韦伯定律]]<ref>[https://www.sohu.com/a/334466057_100029692 精准感知的规律-韦伯定律 ],搜狐,2019-08-17</ref>。
==简介==
对物理刺激和它引起的感觉进行数量化研究的 [[ 心理学 ]] 领域。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强的刺激才能引起感觉,即绝对 [[ 感觉 ]] 阈限的测量;物理刺激有多大变化才能被觉察到,即差别感觉阈限的测量;感觉怎样随物理刺激的大小而变化,即阈上感觉的测量,或者说心理量表的制作。1860年 G.T.费希纳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一般把以费希纳为代表的研究称为古典心理物理学,而把以S.S.斯蒂文斯为代表的研究称为新心理物理学。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
古斯塔夫·费希纳(1801—1887)本是德国 [[ 莱比锡大学 ]] 一位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但由于身患疾病,长期卧床思考,研究兴趣便转向了 [[ 宗教 ]] 和灵学。他用一种富于诗意和神秘的眼光考察世界,认为凡物有组织即有生命,有生命即有灵魂。至此,费希纳就由一位自然科学家转变成一位地道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泛灵论者。他认为心与物是同一不可分的,不过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他感到要使他所宣扬的泛灵论哲学观点有科学的根据,必须求得心与物关系的法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对它们作精确的数学测量。人们感觉虽有量的差异,又怎么能像物理学那样对它进行精确的测量呢? 此时韦伯已完成了对韦伯定律的表述。这使费希纳想到可以用测量刺激量的变化来确定感觉量的大小。同时他也发现了刺激量按 [[ 几何 ]] 级数增加而感觉量则按算术级数增加。于是他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导,把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因为这个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所以亦称韦伯—费希纳定律。 [[ 费希纳 ]] 在1860年出版了他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对心物关系作了详细的说明。他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应用三种测量方法,即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通常把这些方法称为心理物理法,而把关于刺激量的变化和感觉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心理物理学。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他的出发点是为他的 [[ 唯心主义 ]] 泛灵论作论证,他没有考虑到刺激与感觉之间的关系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的实际情况,以及其公式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等等。但费希纳的历史功绩也是不可抹煞的。他所使用的心理物理法经过加工,沿用至今。20世纪50~60年代,随着通信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在费希纳的经典心理物理法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ref>[https://www.docin.com/p-1443670446.html 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与信号检测论 ],豆丁网</ref>。而费希纳的更重要的贡献则是他第一次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而且费希纳的工作是实验心理学的直接前驱,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建立 [[ 实验心理学 ]] 起了奠基的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指出:“冯特能够设想出建立实验心理学的计划,这主要归功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费希纳为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找到了一种数学的说明。他关于测量感觉以及把感觉与刺激变量联系起来的出色而独立的见解,对认识韦伯早期工作的含义与结果,以及应用这些含义和结果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精确的 [[ 科学 ]] ,乃是不可或缺的。”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170 心理學總論]]
249,7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