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朝滿洲八旗都統列表

增加 200,699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以下列出清朝八旗滿洲都統任職者,包括民國時期任職者。 ==鑲黃旗滿洲都統(固山額真)==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
以下列出清朝八旗滿洲[[都統]]任職者,包括民國時期任職者。

==鑲黃旗滿洲都統(固山額真)==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font: 85%"
|-
! 都統 !! 氏族 !! 任職日期 !! 任職日期<br>(西元) !! 卸任日期 !! 卸任日期<br>(西元) !! 署任 !! 備註
|-
| [[達爾漢]] || || [[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 || 1626年10月27日 || || || || <ref group="清史稿" name="neh">《清史稿·本紀》2卷:「(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丁丑)以納穆泰為正黃旗固山額真,額駙達爾漢為鑲黃旗固山額真,額駙和碩圖為正紅旗固山額真,博爾晉為鑲紅旗固山額真,額駙顧三泰為鑲藍旗固山額真,托博輝為正藍旗固山額真,徹爾格為鑲白旗固山額真,喀克篤禮為正白旗固山額真。」</ref>
|-
| [[拜音圖]] || [[宗室 (清朝)|宗室]] || [[順治]]元年正月 || 1644年 || 順治八年 || 1651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欽定八旗通志》320卷</ref>
|-
| [[陳泰 (清朝)|陳泰]] || [[鈕祜祿氏]] || 順治九年三月己丑 || 1652年4月25日 || 順治十三年正月甲戌 || 1656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name="ccc"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九年三月)己丑,以陳泰為鑲黃旗滿洲固山額真。」</ref>
|-
| [[卓布泰]] || [[瓜爾佳氏]] || 順治十三年二月甲戌 || 1656年3月20日 || 順治十七年八月辛亥 || 1660年10月2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316卷:「累擢內大臣、鑲黃旗滿洲固山額真,進世職二等阿思哈尼哈番。」</ref><br><ref group="清史稿" name="ott">《清史稿·本紀》5卷:「(順治十七年)八月辛亥,以穆里瑪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穆里瑪]] || 瓜爾佳氏 || 順治十七年八月辛亥 || 1660年10月2日 || [[康熙]]八年五月己未 || 1669年6月25日 || || <ref group="清史稿" name="ott"/><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name="hij"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八年五月)己未,以巴泰為內秘書院大學士,范達禮為鑲黃旗漢軍都統,改喇哈達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喇哈達]] || 鈕祜祿氏 || 康熙八年五月己未 || 1669年6月25日 || 康熙二十四年十月己亥 || 1685年11月8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54卷:「康熙八年,授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53號</ref><br><ref name="hij"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j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四年冬十月)己亥,以瓦岱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瓦岱]] || 鈕祜祿氏 || 康熙二十四年十月己亥 || 1685年11月8日 || 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庚戌 || 1692年12月12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58卷:「(康熙)二十四年,召授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ijk"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jkl"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庚戌,改阿靈阿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阿靈阿 (鈕祜祿氏)|阿靈阿]] || 鈕祜祿氏 || 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庚戌 || 1692年12月12日 || 康熙三十三年十二月甲辰 || 1695年1月31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87卷:「康熙二十五年,襲一等公,授散秩大臣,擢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jk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l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三年十二月)庚戌,改覺羅席特庫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53號</ref>
|-
| [[席特庫]] || [[覺羅]] || 康熙三十三年十二月甲辰 || 1695年1月31日 || 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庚子 || 1698年9月2日 || || <ref name="klm"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lm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庚子,以蘇爾發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追封睿親王[[蘇爾發]] || 宗室 || 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庚子 || 1698年9月2日 || 康熙三十九年五月戊申 || 1700年7月2日 || || <ref group="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189卷</ref><br><ref name="lm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mn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九年五月)戊申,改魯伯赫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魯伯赫]] || || 康熙三十九年五月戊申 || 1700年7月2日 || 康熙四十年十月戊午 || 1701年11月4日 || || <ref name="mn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o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四十年十月)戊午,改宗室特克新鑲黃旗滿洲都統,迓圖為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特克新]] || 宗室 || 康熙四十年十月戊午 || 1701年11月4日 || 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丁未 || 1706年11月27日 || || <ref name="no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p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丁未,改迓圖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迓圖]] || || 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丁未 || 1706年11月27日 ||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壬辰 || 1711年12月16日 || || <ref name="opq"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qr"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壬辰,以吳一蜚為刑部尚書,滿篤為左都御史。改阿喇納鑲黃旗滿洲都統,朱麻喇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阿喇納]] || ||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壬辰 || 1711年12月16日 || 康熙六十一年九月 || 1722年10月 || || <ref name="pqr"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欽定八旗通志》321卷</ref>
|-
| 履懿親王[[允祹]] || 宗室 ||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戊子 || 1722年12月14日 || [[雍正]]元年五月丙申 || 1723年6月20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20卷:「六十一年,授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825:「康熙六十一年十月授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825:「(雍正元年)五月革去都統。」</ref><br><ref name="qr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戊子)以皇十二子貝子胤祹為鑲黃旗滿洲都統,鎮國公吳爾占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rs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元年五月)丙申,以裕親王保泰管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937號</ref>
|-
| 已革裕親王[[保泰]] || 宗室 || 雍正元年五月丙申 || 1723年6月20日 || 雍正元年九月癸巳 || 1723年10月15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190:「(雍正元年)二月管理藩院事務並管鑲黃旗滿洲事務。」</ref><br><ref name="rs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s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元年九月)癸巳,以裕親王保泰管鑲黃旗三旗事,蘇克肫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蘇克諄]] || || 雍正元年九月癸巳 || 1723年10月15日 || 雍正二年五月壬戌 || 1724年7月10日 || || <ref name="rs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st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二年五月)壬戌,以那敏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那敏]] || [[納喇氏]] || 雍正二年五月壬戌 || 1724年7月10日 || 雍正二年十一月丙午 || 1724年12月21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94卷:「父那敏,官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stu"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u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二年十一月丙午)以額爾錦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額爾錦]] || || 雍正二年十一月丙午 || 1724年12月21日 || 雍正三年六月癸未 || 1725年7月26日 || || <ref name="tu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v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三年六月)癸未,以覺羅佛倫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查郎阿]] || 納喇氏 || 雍正三年 || 1725年 || || || 是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97卷:「二年,超擢侍郎,署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45號</ref>
|-
| [[佛倫]] || 覺羅 || 雍正三年六月癸未 || 1725年7月26日 || 雍正四年二月乙亥 || 1726年3月15日 || || <ref name="uvw"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w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四年二月)乙亥,改覺羅佛倫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鄂善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鄂善]] || || 雍正四年二月乙亥 || 1726年3月15日 || 雍正六年四月甲申 || 1728年5月12日 || || <ref group="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41卷</ref><br><ref name="vw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wxy"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六年)夏四月甲申,以鄂善為鑲白旗漢軍都統,侯陳泰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侯陳泰]] || || 雍正六年四月甲申 || 1728年5月12日 || 雍正八年八月 || 1730年 || || <ref name="wxy"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三泰]] || || 雍正八年八月 || 1730年 || 雍正九年六月己未 || 1731年7月31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br><ref name="xy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九年六月)己未,以公博爾屯為鑲黃旗滿洲都統,留軍營。」</ref>
|-
| [[博爾屯]] || || 雍正九年六月己未 || 1731年7月31日 || 雍正十年九月庚戌 || 1732年11月13日 || || <ref name="xy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yza"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年九月)庚戌,改青保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青保]] || || 雍正十年九月庚戌 || 1732年11月13日 || 雍正十一年二月丙辰 || 1733年3月19日 || || <ref name="yza"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ab"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一年二月)丙辰,以保明署鑲黃旗滿洲都統,改查爾泰為正白旗滿洲都統,以伊勒慎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鄂勒泰]] || || 雍正九年四月 || 1731年 || 雍正十三年六月 || 1733年 || 是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保明]] || || 雍正十一年二月丙辰 || 1733年3月19日 || 雍正十二年七月戊戌 || 1734年8月23日 || 是 || <ref name="zab"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aa"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二年七月)戊戌,改邁祿為鑲黃旗滿洲都統,仍留署天津都統。」</ref>
|-
| [[邁祿]] || || 雍正十二年七月戊戌 || 1734年8月23日 || 雍正十三年正月 || 1735年 || || <ref name="aaa"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查爾泰]] || || 雍正十三年九月甲辰 || 1735年10月23日 || [[乾隆]]元年九月癸卯 || 1736年10月16日 || || <ref name="bbb"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雍正十三年九月甲辰)以查爾泰為鑲黃旗滿洲都統 。」</ref><br><ref name="abc"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元年九月)癸卯,調訥親為鑲黃旗滿洲都統,塞布肯為鑲白旗滿洲都統,傅鼐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訥親]] || 鈕祜祿氏 || 乾隆元年九月癸卯 || 1736年10月16日 || 乾隆三年八月己丑 || 1738年9月22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301卷:「乾隆元年,遷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48460號</ref><br><ref name="ab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bc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三年八月)己丑,海望丁憂,以訥親署戶部尚書。調都賚為鑲黃旗滿洲都統,以貝子弘普管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都賚]] || || 乾隆三年八月己丑 || 1738年9月22日 || 乾隆五年二月辛巳 || 1740年3月7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301卷:「乾隆元年,遷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48460號</ref><br><ref name="bcd"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d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五年二月辛巳)以和親王弘晝為鑲黃旗滿洲都統,慎郡王允禧為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和恭親王[[弘晝]] || 宗室 || 乾隆五年二月辛巳 || 1740年3月7日 ||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丙寅 || 1770年9月11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201:「乾隆五年二月授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07146號</ref><br><ref name="cd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三十五年秋七月)丙寅,命諴親王允祕為鑲黃旗滿洲都統,調努三為正白旗滿洲都統,色布騰巴爾珠爾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豐昇額為鑲藍旗蒙古都統。」</ref>
|-
| [[博爾屯]] || || 乾隆七年七月 || 1742年 || 乾隆九年十一月 ||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明安 (都統)|明安]] || || 乾隆十二年 || 1747年 || ||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24157號</ref>
|-
| 諴恪親王[[允祕]] || 宗室 ||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丙寅 || 1770年9月11日 ||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丙午 || 1773年12月4日 || || <ref group="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865卷</ref><br><ref name="de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ef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丙午,調舒赫德為鑲黃旗滿洲都統,以福隆安為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舒赫德]] || [[舒穆魯氏]] ||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丙午 || 1773年12月4日 ||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癸亥 || 1777年6月3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843號</ref><br><ref name="efg"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g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二年四月)癸亥,調福隆安為鑲黃旗滿洲都統,豐昇額為正白旗滿洲都統,容保為正藍旗漢軍都統。」</ref>
|-
| [[永貴]] || [[拜都氏]] || 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 || 1774年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67750-001號</ref>
|-
| 誠密郡王[[弘暢]] || 宗室 || 乾隆四十年 || 1775年 || ||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201:「本年(乾隆四十年)十一月署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1084卷</ref>
|-
| [[福隆安]] || [[富察氏]] ||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癸亥 || 1777年6月3日 ||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戊戌 || 1777年11月5日 || || <ref name="fg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gh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戊戌)以特成額為領侍衛內大臣。以福隆安為正白旗滿洲都統,調阿桂為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阿桂]] || [[章佳氏]] ||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戊戌 || 1777年11月5日 || [[嘉慶]]二年三月癸亥 || 1797年4月19日 || || <ref name="ghi"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02293號</ref><br><ref name="dd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二年三月癸亥)阿桂罷,調和珅為鑲黃旗滿洲都統,福長安為正白旗滿洲都統,定親王綿恩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德福 (清朝)|德福]] || [[伊爾根覺羅氏]] || 乾隆四十六年 || 1781年 || 乾隆四十六年 || 1781年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15616號</ref>
|-
| 怡恭親王[[永琅]] || 宗室 || 乾隆五十一年三月 || 1786年 || 乾隆五十二年三月 || 1787年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879:「(乾隆)五十一年三月管理鑲黃旗滿洲都統事務。」</ref><br><ref name="yqw"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879:「(乾隆)五十二年三月調鑲藍旗滿洲都統事務。」</ref>
|-
| [[和珅]] || 鈕祜祿氏 || 嘉慶二年三月癸亥 || 1797年4月19日 || 嘉慶四年正月庚申 || 1799年2月7日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03078號</ref><br><ref name="ddd" group="新清史"/>
|-
| 成哲親王[[永瑆]] || 宗室 || 嘉慶四年正月庚申 || 1799年2月7日 || 嘉慶二十四年五月乙酉 || 1819年7月16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53:「本月(嘉慶四年正月)授閱兵大臣,調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54:「(嘉慶二十四年)五月解去各項差使。」</ref><br><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01422號</ref><br><ref name="ee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二十四年五月乙酉)調英和為鑲黃旗滿洲都統,和世泰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普恭兼正黃旗漢軍都統。」</ref>
|-
| [[英和]] || [[索綽絡氏]] || 嘉慶二十四年五月乙酉 || 1819年7月16日 || [[道光]]七年七月癸亥 || 1827年9月10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764號</ref><br><ref name="ee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f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七年七月)癸亥,降英和二品頂戴,授熱河都統,那清安仍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調奕紹為鑲黃旗滿洲都統,賽沖阿為正紅旗滿洲都統,貝勒綿志為鑲藍旗蒙古都統。」</ref>
|-
| 定端親王[[奕紹]] || 宗室 || 嘉慶二十四年九月 || 1819年 || ||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10:「(嘉慶二十四年九月)上虞備用處鑲黃旗滿洲都統。」</ref>
|-
| 定端親王奕紹 || 宗室 || 道光七年七月癸亥 || 1827年9月10日 || 道光十六年十月 || 1836年11月28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11:「(道光)七年七月調補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11:「(道光)十六年丙申十月二十日巳時薨。」</ref><br><ref group="奏摺">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 071420 號</ref><br><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18848 號</ref><br><ref name="fff" group="新清史"/>
|-
| [[穆彰阿]] || 郭佳氏 || 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庚子 || 1836年12月28日 || [[咸豐]]元年正月己丑 || 1851年2月2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065-1號</ref><br><ref name="gg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庚子)以大學士長齡兼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睿親王仁壽兼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穆彰阿兼鑲黃旗滿洲都統,科爾沁札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兼鑲白旗滿洲都統,綿偲兼正藍旗蒙古都統。」</ref><br><ref name="hh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3卷:「(咸豐元年正月)己丑,調惠親王為鑲黃旗滿洲都統,薩迎阿為正白旗滿洲都統,以裕誠兼正白旗漢軍都統,調桂良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阿靈阿為鑲紅旗漢軍都統。」</ref>
|-
| 定敏親王[[載銓]] || 宗室 || 道光十八年 || 1838年 || 道光二十五年 || 1895年 || 是 || <ref group="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313卷</ref><br><ref group="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415卷</ref>
|-
| [[宗室恩桂|恩桂]] || 宗室 || 道光二十六年 || 1846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115-4號</ref>
|-
| 順承勤郡王[[春山 (順承郡王)|春山]] || 宗室 || 道光三十年 || 1850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20卷</ref>
|-
| 惠端親王[[綿愉]] || 宗室 || 咸豐元年正月己丑 || 1851年2月2日 || [[同治]]三年七月庚子 || 1864年8月3日 || || <ref group="奏摺">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 406006916號</ref><br><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40614號</ref><br><ref name="hh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i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5卷:「(同治三年七月庚子)以惇親王為鑲黃旗滿洲都統,恭親王為正黃旗滿洲都統,醇郡王為正紅旗滿洲都統,舒通額為正黃旗漢軍都統。」</ref>
|-
| [[瑞常]] || [[石爾德特氏]] || 咸豐十年 || 186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195-1號</ref>
|-
| [[文祥]] || 瓜爾佳氏 || 咸豐十一年 || 186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1723號</ref>
|-
| [[德全]] || 烏札庫氏 || 咸豐十一年 || 186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1083號</ref>
|-
| [[全慶]] || [[葉赫那拉氏]] || 咸豐十一年 || 186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715-2號</ref>
|-
| [[勝保]] || [[蘇完瓜爾佳氏]] || 咸豐十一年 || 1861年 || 同治元年 || 1862年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316卷:「尋授鑲黃旗滿洲都統兼正藍旗護軍統領。」</ref><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007-1號</ref>
|-
| 惇勤親王[[奕誴]] || 宗室 || 同治三年四月 || 1864年 || ||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11:「(同治三年)四月調署理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46642號</ref>
|-
| 惇勤親王奕誴 || 宗室 || 同治三年七月庚子 || 1864年8月3日 || [[光緒]]十五年正月丁卯 || 1889年2月20日 || || <ref name="ii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jjj"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0卷:「(光緒十五年正月丁卯)以慶郡王奕劻為鑲黃旗滿洲都統,克勤郡王晉祺為正藍旗滿洲都統,嵩申為鑲白旗漢軍都統。」</ref>
|-
| [[崇綸]] || [[許氏]] || 同治十三年 || 1874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142-1號</ref>
|-
| 貝勒銜敏恪貝子[[載容]] || 宗室 || 光緒元年 || 1875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15卷</ref>
|-
| 禮恪親王[[世鐸]] || 宗室 || 光緒元年 || 1875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24卷</ref>
|-
| 郡王銜貝勒[[奕絪]] || 宗室 || 光緒七年 || 1881年 || 光緒七年 || 1881年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38239號</ref>
|-
| 慶密親王[[奕劻]] || 宗室 || 光緒十五年正月丁卯 || 1889年2月20日 ||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壬申 || 1903年4月14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91:「(光緒)十五年正月授宗人府宗正,調補鑲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jjj"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k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2卷:「(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壬申,調睿親王魁斌為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肅親王善耆為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那彥圖為鑲黃旗滿洲都統,敬信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載振為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奎俊為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那彥圖]] || [[博爾濟吉特氏]] ||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庚午 || 1903年4月14日 || 民國年間 || ||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513卷</ref><br><ref group="奏摺">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 188548號</ref><br><ref name="kkk"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日報">「陸軍總長張景惠准鑲黃旗滿洲都統那彥圖咨請以雙惠陞補……」——《北平世界日報》,1927年4月26日</ref>
|}

==正黃旗滿洲都統(固山額真)==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font: 85%"
|-
! 都統 !! 氏族 !! 任職日期 !! 任職日期<br>(西元) !! 卸任日期 !! 卸任日期<br>(西元) !! 署任 !! 備註
|-
| [[納穆泰]] || [[舒穆祿氏]] || 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 || 1626年10月27日 || [[天聰]]四年 || 1630年 || || <ref group="清史稿" name="neh"/><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5664號</ref>
|-
| [[譚泰]] || 舒穆祿氏 || 天聰九年 || 1635年 || 順治三年正月 || 1646年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67號</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br><ref name="lll"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三年二月)甲申,以圖賴為正黃旗滿洲都統,譚拜為兵部尚書。罷江南省舊設部院,以軍務方殷,差在京戶、兵、工三部滿、漢侍郎各一人,駐江寧分理。」</ref>
|-
| [[圖賴]] || 瓜爾佳氏 || 順治三年二月甲申 || 1646年3月23日 || 順治四年六月甲戌 || 1647年7月6日 || || <ref name="ll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ba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四年六月)甲戌,以隨遜為議政大臣,何洛會為正黃旗滿洲固山額真,李成棟充提督廣東總兵官。」</ref>
|-
| [[何洛會]] || || 順治四年六月甲戌 || 1647年7月6日 || 順治五年三月己酉 || 1648年4月6日 || || <ref name="ba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j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五年三月)己酉,以覺羅巴哈納為戶部尚書,多爾濟達爾漢為都察院承政,何洛會為鑲白旗滿洲固山額真,譚泰為正黃旗滿洲固山額真,阿濟格尼堪為正白旗滿洲固山額真,明安達禮為正白旗蒙古固山額真。」</ref>
|-
| 譚泰 || 舒穆祿氏 || 順治五年三月己酉 || 1648年4月6日 || 順治八年八月 || 1651年 || || <ref name="kji"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伊爾德]] || 舒穆祿氏 || 順治八年十一月戊戌 || 1652年1月5日 || 順治十八年 || 1661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八年十一月)戊戌,以伊爾德為正黃旗滿洲固山額真,佟圖賴為正藍旗漢軍固山額真。」</ref><br><ref name="ji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八年十一月)戊戌,以伊爾德為正黃旗滿洲固山額真,佟圖賴為正藍旗漢軍固山額真。」</ref>
|-
| [[孫達哩]] || 魯布哩氏 || 順治十二年 || 1655年 || || || || <ref group="雜史">《滿名臣傳》 2冊12卷</ref>
|-
| [[圖海]] || [[馬佳氏]] || 順治十八年十月 || 1661年 || 康熙六年二月 || 1667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廣泰]] || || 康熙八年三月 || 1669年 ||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庚辰 || 1682年3月10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br><ref name="mm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庚辰)改侯巴渾德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巴渾德]] || 舒穆祿氏 ||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庚辰 || 1682年3月10日 || 康熙二十七年六月丁未 || 1688年7月3日 || || <ref name="mmm"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n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七年六月丁未)以噶爾漢為正紅旗蒙古都統,侯巴渾德為荊州將軍,喀岱為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喀岱]] || || 康熙二十七年六月丁未 || 1688年7月3日 || 康熙三十年十月癸巳 || 1691年12月1日 || || <ref name="nn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o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三十年十月)癸巳,以巴渾德為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巴渾德 || 舒穆祿氏 || 康熙三十年十月癸巳 || 1691年12月1日 || 康熙四十年九月壬子 || 1701年10月29日 || || <ref name="pp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四十年九月)壬子,以宗室諾羅布為正黃旗蒙古都統,嵩祝為正黃旗漢軍都統,改宗室鄂飛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鄂飛]] || 宗室 || 康熙四十年九月壬子 || 1701年10月29日 || 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辛酉 || 1702年11月2日 || || <ref name="pp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q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辛酉,改齊世正黃旗滿洲都統,嵩祝正紅旗滿洲都統,莽喀正黃旗漢軍都統,以車納福為鑲紅旗蒙古都統。」</ref>
|-
| [[齊世]] || || 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辛酉 || 1702年11月2日 ||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甲申 || 1705年11月9日 || || <ref name="qqq"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rr"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四十四年九月甲申)改吳達禪正藍旗滿洲都統,孫渣齊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孫渣濟]] || [[孫氏]] ||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甲申 || 1705年11月9日 || 康熙五十五年五月乙酉 || 1716年7月15日 || || <ref name="rrr"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清史稿" name="biu">《清史稿·表》180卷</ref>
|-
| [[巴賽]] || 宗室 ||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戊戌 || 1716年11月25日 ||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丙寅 || 1723年1月21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五年十月戊戌)改宗室巴賽正黃旗滿洲都統,以睦森為鑲黃旗蒙古都統,額爾錦為鑲白旗漢軍都統。」</ref><br><ref name="ss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丙寅)實授馬爾薩為正黃旗滿洲都統,以拉錫為正白旗蒙古都統,公音德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馬爾薩]] || 瓜爾佳氏 ||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丙寅 || 1723年1月21日 || 雍正三年正月丙辰 || 1725年3月1日 || || <ref name="ss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t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三年正月丙辰)以常雲為正黃旗滿洲都統,阿魯為鑲藍旗滿洲都統,吳納哈為湖廣荊州將軍。」</ref>
|-
| [[常雲]] || || 雍正三年正月丙辰 || 1725年3月1日 || 雍正五年正月丙申 || 1727年1月30日 || || <ref name="tt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u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五年正月)丙申,以伍格為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改睦森為正白旗滿洲都統,以常色禮為鑲黃旗蒙古都統,查克旦為正黃旗滿洲都統,仍兼理鑲藍旗蒙古都統事。」</ref>
|-
| [[查克旦]] || 博爾濟吉特氏 || 雍正五年正月丙申 || 1727年1月30日 || 雍正十二年四月癸亥 || 1734年5月20日 || || <ref name="uuu"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v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二年四月癸亥)以法喀為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伊禮布]] || 覺羅 || 雍正六年十月丙申 || 1728年11月20日 || 雍正九年 || 1731年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六年十月)丙申,以覺羅伊禮布署正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74卷</ref>
|-
| 莊恪親王[[允祿]] || 宗室 || 雍正十年八月己卯 || 1732年10月13日 || ||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年八月己卯)命莊親王允祿管正黃旗滿洲都統事。」</ref>
|-
| [[法喀]] || || 雍正十二年四月癸亥 || 1734年5月20日 || 雍正十二年六月丙寅 || 1734年7月22日 || || <ref name="vv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ww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二年六月)丙寅,以宗室章格為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章格]] || 宗室 || 雍正十二年六月丙寅 || 1734年7月22日 || 雍正十三年九月丁酉 || 1735年10月16日 || || <ref name="www"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144卷</ref><br><ref name="ih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雍正十三年九月丁酉)高起、憲德以不職解任,命鄂爾泰總理兵部,以甘汝來為兵部尚書,命果親王總理刑部,莊親王總理工部,以弘昇管理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恭恪貝勒品級[[弘昇]] || 宗室 || 雍正十三年九月丁酉 || 1735年10月16日 ||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 || 1735年 || 是 || <ref name="ihg" group="新清史"/>
|-
| 恭恪貝勒品級弘昇 || 宗室 ||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 || 1735年 || 乾隆二年十月 || 1738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欽定八旗通志》322卷</ref>
|-
| 平敏郡王[[福彭]] || 宗室 || 乾隆二年十月 || 1737年 ||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癸亥 || 1749年1月1日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22545號</ref><br><ref name="xx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3卷:「(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癸亥,命莊親王允祿為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查克旦 || 博爾濟吉特氏 || 乾隆五年正月 || 1740年1月30日 || || || 是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瞻岱]] || 納喇氏 || 乾隆六年正月 || 1741年 || 乾隆六年正月 || 1741年 || 是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莊恪親王允祿 || 宗室 ||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癸亥 || 1749年1月1日 || 乾隆三十年十一月甲戌 || 1765年12月14日 || || <ref name="xx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yyy"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4卷:「(乾隆三十年)十一月甲戌,以莊親王允祿年老事繁,調託恩多為正黃旗滿洲都統,永瑋為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託恩多]] || || 乾隆三十年十一月甲戌 || 1765年12月14日 || 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庚申 || 1769年1月13日 || || <ref name="yyy"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z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庚申,託恩多奪職,調永貴為吏部尚書,以觀保為禮部尚書,素爾訥為左都御史。調託庸為正黃旗滿洲都統,以札拉豐阿為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託庸]] || 富察氏 || 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庚申 || 1769年1月13日 || 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辛巳 || 1773年11月9日 || || <ref group="雜史">《國朝臣工言行記》2冊16卷</ref><br><ref name="zz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y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辛巳,以英廉為正黃旗滿洲都統,永瑋為內大臣。」</ref>
|-
| [[馮英廉]] || 馮氏 || 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辛巳 || 1773年11月9日 || 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 || 1783年8月23日 || || <ref name="zy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yx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調雅朗阿為正黃旗滿洲都統,綿恩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伍彌泰為鑲白旗蒙古都統。」</ref>
|-
| 克勤莊郡王[[雅朗阿]] || 宗室 || 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 || 1783年8月23日 ||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壬戌 || 1794年3月5日 || || <ref name="yxw"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xw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7卷:「(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壬戌)調永琅為正黃旗滿洲都統,弘旿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徐績為正紅旗漢軍都統。」</ref>
|-
| 怡恭親王[[永琅]] || 宗室 ||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壬戌 || 1794年3月5日 || 嘉慶五年十一月乙酉 || 1800年12月22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879:「(乾隆)五十九年二月調正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xw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wv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五年十一月乙酉)以成親王永瑆為宗人府左宗正,定親王綿恩為右宗正,兼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調布彥達賚為正黃旗滿洲都統,以保寧兼鑲紅旗滿洲都統,祿康兼正黃旗漢軍都統。」</ref>
|-
| [[永貴]] || 拜都氏 || 乾隆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84844-001號</ref>
|-
| [[紀山]] || || 乾隆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19637號</ref>
|-
| [[布彥達賚]] || 鈕祜祿氏 || 嘉慶五年十一月乙酉 || 1800年12月22日 || 嘉慶六年正月壬午 || 1801年2月17日 || || <ref name="wvu"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u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六年正月壬午)以定親王綿恩為御前大臣,調慶桂為正黃旗滿洲都統,豐紳濟倫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西成為鑲紅旗漢軍都統。」</ref>
|-
| [[慶桂]] || 章佳氏 || 嘉慶六年正月壬午 || 1801年2月17日 || 嘉慶十八年九月甲申 || 1813年10月14日 || || <ref name="vu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t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八年九月甲申)調莊親王綿課為正黃旗滿洲都統,鐵保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和世泰為鑲白旗漢軍都統。」</ref>
|-
| 莊襄親王[[綿課]] || 宗室 || 嘉慶十八年九月甲申 || 1813年10月14日 || 道光六年二月戊辰 || 1826年3月24日 || || <ref name="ut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sr"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六年二月)戊辰,調禧恩為正黃旗滿洲都統,松筠為鑲白旗滿洲都統,嵩孚為正黃旗漢軍都統。」</ref>
|-
| 儀慎親王[[永璇]] || 宗室 || 嘉慶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75060-001號</ref>
|-
| [[禧恩]] || 宗室 || 道光六年二月戊辰 || 1826年3月24日 || 道光十八年閏四月丁酉 || 1838年6月18日 || || <ref name="tsr"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sr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八年閏四月丁酉)順承郡王春山以迴奏隱飾,奪都統,並罰俸五年;調奕經為正黃旗滿洲都統,以奕山為正紅旗漢軍都統,鄂山兼正藍旗漢軍都統,以特依順保為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ref>
|-
| 鄭慎親王[[烏爾恭阿]] || 宗室 || 道光十年 || 1830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165卷</ref>
|-
| [[松筠]] || [[瑪拉特氏]] || 道光十年 || 183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2049號</ref>
|-
| [[文孚]] || 博爾濟吉特氏 || 道光十一年 || 183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48-4號</ref>
|-
| 已革二等輔國將軍[[奕經]] || 宗室 || 道光十八年閏四月丁酉 || 1838年6月18日 || 咸豐二年九月辛亥 || 1852年10月16日 || || <ref name="srq"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q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3卷:「(咸豐二年九月辛亥)調奕湘為正黃旗滿洲都統,以奕格為正紅旗漢軍都統。」</ref>
|-
| [[穆彰阿]] || 郭佳氏 || 道光二十年 || 184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065-1號</ref>
|-
| [[賽尚阿]] || [[阿魯特氏]] || 道光二十二年 || 1842年 || ||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47-4號</ref>
|-
| 睿僖親王[[宗室仁壽|仁壽]] || 宗室 || 道光二十六年 || 1846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426卷</ref>
|-
| [[阿勒清阿]] || 博爾濟吉特氏 || 道光三十年 || 185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817號</ref>
|-
| [[樂斌]] || 覺羅 || 咸豐二年 || 185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109-4號</ref>
|-
| [[裕誠]] || 佟佳氏 || 咸豐二年 || 185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938-4號</ref>
|-
| 貝子銜奉恩鎮國恪慎公[[奕湘]] || 宗室 || 咸豐二年九月辛亥 || 1852年10月16日 || 咸豐四年九月癸未 || 1854年11月7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064:「(咸豐二年)九月調正黃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rq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p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3卷:「(咸豐四年九月癸未)調恭親王奕訢為正黃旗滿洲都統,奕湘為鑲藍旗滿洲都統,柏葰為鑲黃旗漢軍都統,命德興兼鑲白旗蒙古都統。以恭親王奕訢為閱兵大臣。」</ref>
|-
| 已革怡親王[[載垣]] || 宗室 || 咸豐三年四月己亥 || 1853年6月1日 || ||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3卷:「(咸豐三年四月己亥)奕湘以病免,命載垣兼署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恭忠親王[[奕訢]] || 宗室 || 同治三年七月庚子 || 1864年8月3日 || 咸豐五年七月壬午 || 1855年9月2日 || || <ref name="qp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o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3卷:「(咸豐五年七月壬午)調裕誠為正黃旗滿洲都統,聯順為正白旗漢軍都統,以景壽為鑲紅旗蒙古都統。」</ref>
|-
| 裕誠 || 佟佳氏 || 咸豐五年七月壬午 || 1855年9月2日 || 咸豐八年五月戊子 || 1858年6月24日 || || <ref name="po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n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4卷:「(咸豐八年五月戊子)調惇郡王奕誴為正黃旗滿洲都統,以勝保為鑲黃旗蒙古都統。」</ref>
|-
| 惇勤親王[[奕誴]] || 宗室 || 咸豐八年五月戊子 || 1858年6月24日 || 同治三年七月庚子 || 1864年8月3日 || || <ref name="onm"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ii" group="新清史"/>
|-
| 奉恩輔國公[[載岱]] || 宗室 || 咸豐十一年三月 || 1861年 || ||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454:「(咸豐十一年)三月署理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恭忠親王奕訢 || 宗室 || 同治三年七月庚子 || 1864年8月3日 || 同治四年三月乙巳 || 1865年4月5日 || || <ref name="ii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ml"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6卷:「(同治四年三月乙巳)以肅親王華豐為內大臣,醇郡王為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醇賢親王[[奕譞]] || 宗室 || 同治四年三月乙巳 || 1865年4月5日 ||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癸未 || 1875年1月21日 || || <ref name="nm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ml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8卷:「(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癸未)調景壽為正黃旗滿洲都統,英桂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全慶]] || 葉赫那拉氏 || 同治七年 || 1868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715-1號</ref>
|-
| 貝勒銜敏恪貝子[[載容]] || 宗室 || 同治九年 || 1870年 || 同治十三年 || 1874年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46211-001號</ref>
|-
| [[景壽]] || 富察氏 ||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癸未 || 1875年1月21日 || 光緒十五年六月乙未 || 1889年7月18日 || || <ref name="mlk"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0卷:「(光緒十五年六月)乙未,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正黃旗滿洲都統固倫額駙公景壽卒,察例議恤。」</ref>
|-
| [[英桂]] || -{[[赫舍里氏]]}- || 光緒二年 || 1876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419-1號</ref>
|-
| 郡王銜恭勤貝勒[[載治]] || 宗室 || 光緒二年十二月 || 1876年 || ||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4:「(光緒二年)十二月署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怡端親王[[載敦]] || 宗室 || 光緒八年九月 || 1882年 || ||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865:「(光緒八年)九月署正黃旗滿洲都統。」</ref>
|-
| [[瑞聯]] || 宗室 || 光緒八年 || 188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80號</ref>
|-
| [[恩承]] || 葉赫那拉氏 || 光緒九年 || 1883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16-3號</ref>
|-
| 郡王銜貝勒[[奕絪]] || 宗室 || 光緒十四年 || 1888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261卷</ref>
|-
| 禮恪親王[[世鐸]] || 宗室 || 光緒十五年六月丁酉 || 1889年7月20日 || 民國年間 || || || <ref name="tt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0卷:「(光緒十五年六月丁酉)調禮親王世鐸為正黃旗滿洲都統,福錕為鑲紅旗滿洲都統,熙敬為正紅旗漢軍都統。」</ref>
|-
| [[崑岡]] || 宗室 || 光緒十六年 || 1890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282卷</ref>
|-
| 慶密親王[[奕劻]] || 宗室 || 光緒二十四年 || 1898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415卷</ref>
|}

==正白旗滿洲都統(固山額真)==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font: 85%"
|-
! 都統 !! 氏族 !! 任職日期 !! 任職日期<br>(西元) !! 卸任日期 !! 卸任日期<br>(西元) !! 署任 !! 備註
|-
| [[喀克篤禮]] || || 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 || 1626年10月27日 || || || || <ref group="清史稿" name="neh"/>
|-
| [[阿山]] || || 順治元年正月 || 1644年 || 順治三年正月 || 1646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阿濟格尼堪]] || [[他塔喇氏]] || 順治五年三月 || 1648年 || 順治七年四月 || 1650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35卷:「(順治)五年,授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額克親]] || 宗室 || 順治七年八月戊子 || 1650年9月2日 || 順治八年二月庚子 || 1651年3月13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七年八月)戊子,以額克親為正白旗滿洲固山額真。」</ref><br><ref name="ppr"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八年二月)庚子,調陳泰為吏部尚書,以韓岱為刑部尚書,覺羅巴哈納為正白旗滿洲固山額真,葉赫朱瑪喇為正白旗蒙古固山額真,卓羅為鑲白旗滿洲固山額真。」</ref>
|-
| [[巴哈納]] || 覺羅 || 順治八年二月庚子 || 1651年3月13日 || 康熙五年十一月 || 1666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name="ppr"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54卷</ref><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69號</ref>
|-
| [[宜理布]] || 他塔喇氏 || 康熙七年九月丙午 || 1668年10月15日 || 康熙十七年五月 || 1678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光泰]] || || 康熙八年三月丁巳 || 1669年4月24日 || 康熙十九年四月辛酉 || 1680年4月30日 || 是 || <ref name="hg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八年三月丁巳,以光泰為正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gf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十九年四月)辛酉,以賴塔為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賚塔]] || [[那穆都魯氏]] || 康熙十九年四月辛酉 || 1680年4月30日 ||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丁亥 || 1684年12月31日 || || <ref name="gf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e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丁亥,以馬哈達為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瑪哈達]] || [[佟佳氏]] ||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丁亥 || 1684年12月31日 || 康熙二十六年八月戊申 || 1687年9月8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58卷:「(康熙)二十三年, 召授正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fed"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edc"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六年八月戊申)改阿密達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阿密達]] || 他塔喇氏 || 康熙二十六年八月戊申 || 1687年9月8日 || 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乙丑 || 1692年5月1日 || || <ref name="ed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cb"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乙丑)改阿席坦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阿席坦]] || || 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乙丑 || 1692年5月1日 || 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丁卯 || 1698年2月1日 || || <ref name="dcb"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ba"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丁卯,改宗室董額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董額]] || 宗室 || 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丁卯 || 1698年2月1日 || 康熙四十一年三月癸未 || 1702年3月29日 || || <ref name="cba"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ba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四十一年三月)癸未,改崇古禮正白旗滿洲都統,以瓦爾大為正藍旗滿洲都統,吳達禪為鑲黃旗蒙古都統,滿丕為正藍旗蒙古都統。」</ref>
|-
| [[崇古禮]] || || 康熙四十一年三月癸未 || 1702年3月29日 || 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 || 1716年12月24日 || || <ref name="ba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z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丁卯,改和禮為正白旗滿洲都統,瑯圖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和禮]] || || 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 || 1716年12月24日 || 康熙五十八年六月甲辰 || 1719年7月19日 || || <ref name="az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ab"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八年)六月甲辰,以多羅貝勒滿篤祜為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已革貝勒[[滿都護]] || 宗室 || 康熙五十八年六月甲辰 || 1719年7月19日 || 雍正元年十月癸酉 || 1723年11月24日 || || <ref name="aab"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bbc"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元年十月癸酉)以貝勒滿都護管正白旗三旗事務,改拉錫正白旗滿洲都統,以巴爾米特為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拉錫]] || [[圖伯特氏]] || 雍正元年十月癸酉 || 1723年11月24日 || 雍正四年八月乙亥 || 1726年9月11日 || || <ref name="bb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c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四年八月)乙亥,以伍格為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常在]] || || 雍正二年三月己卯 || 1724年3月29日 || 雍正二年閏四月庚辰 || 1724年5月29日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二年三月)己卯,以常在署正白旗滿洲都統,張致署鑲藍旗漢軍都統。」</ref><br><ref name="dd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二年閏四月)庚辰,以覺羅佛倫署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佛倫]] || 覺羅 || 雍正二年閏四月庚辰 || 1724年5月29日 || 雍正三年九月癸丑 || 1725年10月24日 || 是 || <ref name="dd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e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三年九月)癸丑,以阿齊圖署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阿齊圖]] || || 雍正三年九月癸丑 || 1725年10月24日 || 雍正四年六月庚辰 || 1726年7月18日 || 是 || <ref name="ee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f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四年六月)庚辰,以圖納、佛保俱協辦正白旗滿洲都統事。」</ref>
|-
| [[圖納]] || || 雍正四年六月庚辰 || 1726年7月18日 || || || 是 || <ref name="ffg" group="新清史"/>
|-
| [[佛保]] || || 雍正四年六月庚辰 || 1726年7月18日 || || || 是 || <ref name="ffg" group="新清史"/>
|-
| [[伍格]] || || 雍正四年八月乙亥 || 1726年9月11日 || 雍正五年正月丙申 || 1727年1月30日 || || <ref name="ccd"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uu" group="新清史"/>
|-
| [[睦森]] || || 雍正五年正月丙申 || 1727年1月30日 || 雍正十一年二月丙辰 || 1733年3月19日 || || <ref name="uuu" group="新清史"/><br> <ref name="zab" group="新清史"/>
|-
| 拉錫 || 圖伯特氏 || 雍正九年 || 1731年 || || || 是 || <ref name="ccd"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31號</ref>
|-
| [[查爾泰]] || || 雍正十一年二月丙辰 || 1733年3月19日 || 雍正十二年正月辛丑 || 1734年2月27日 || || <ref name="zab"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gg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二年正月)辛丑,以查爾泰署鑲黃旗漢軍都統,佛標為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佛標]] || || 雍正十二年正月辛丑 || 1734年2月27日 || 乾隆元年 || 1736年 || || <ref name="ggh" group="新清史"/>
|-
| 平敏郡王[[福彭]] || 宗室 || 乾隆元年 || 1736年 || 乾隆二年 || 1737年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933號</ref>
|-
| 和恭親王[[弘晝]] || 宗室 || 乾隆四年八月甲午 || 1739年9月22日 || 乾隆五年二月辛巳 || 1740年3月7日 || 是 || <ref name="uu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四年八月甲午)調公阿英圖為正黃旗蒙古都統,弘昇為鑲紅旗滿洲都統,命和親王弘晝管正白旗滿洲都統事。」</ref><br><ref name="cde" group="新清史"/>
|-
| 慎靖郡王[[允禧]] || 宗室 || 乾隆五年二月辛巳 || 1740年3月7日 || 乾隆十七年十一月己未 || 1752年12月7日 || || <ref name="cd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hh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3卷:「(乾隆十七年)十一月己未,調諴親王允祕為正白旗滿洲都統,以保德為鑲白旗蒙古都統。」</ref>
|-
| [[德敏]] || || || || 乾隆九年 || 1744年 || 是 || <ref group="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213卷</ref>

|-
| 諴恪親王[[允祕]] || 宗室 || 乾隆十七年十一月己未 || 1752年12月7日 ||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丙寅 || 1770年9月11日 || || <ref name="hh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ef" group="新清史"/>
|-
| [[范時綬]] || || 乾隆二十三年 || 1758年 || 乾隆二十四年 || 1759年 || 是 || <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731號</ref>
|-
| [[努三]] || 瓜爾佳氏 ||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丙寅 || 1770年9月11日 ||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戊子 || 1773年11月16日 || || <ref name="de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ij"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戊子)調裕親王廣祿為鑲藍旗漢軍都統,努三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大學士舒赫德管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舒赫德]] || 舒穆魯氏 ||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戊子 || 1773年11月16日 ||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丙午 || 1773年12月4日 || 是 || <ref name="iij"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efg" group="新清史"/>
|-
| [[福隆安]] || 富察氏 ||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丙午 || 1773年12月4日 ||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癸亥 || 1777年6月3日 || || <ref name="efg"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gh" group="新清史"/>
|-
| [[豐昇額]] || 鈕祜祿氏 ||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癸亥 || 1777年6月3日 ||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戊戌 || 1777年11月5日 || || <ref name="fg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ghi" group="新清史"/>
|-
| 福隆安 || 富察氏 ||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戊戌 || 1777年11月5日 || 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丙戌 || 1784年3月21日 || || <ref name="gh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jj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丙戌)調和珅為正白旗滿洲都統,修齡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博清額為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復興 (清朝尚書)|復興]] || 瓜爾佳氏 || 乾隆四十八年 || 1783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877-6號</ref>
|-
| [[和珅]] || 鈕祜祿氏 || 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丙戌 || 1784年3月21日 || 嘉慶二年三月癸亥 || 1797年4月19日 || || <ref name="jjk"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dd" group="新清史"/>
|-
| [[永貴]] || 拜都氏 || 乾隆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44839-001號</ref>
|-
| [[章格]] || 宗室 || 乾隆年間 || || || || || <ref group="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11卷</ref>
|-
| [[福長安]] || 富察氏 || 嘉慶二年三月癸亥 || 1797年4月19日 || || || || <ref name="ddd" group="新清史"/>
|-
| 定恭親王[[綿恩]] || 宗室 || 嘉慶四年正月 || 1799年 || 嘉慶二十四年十二月丙午 || 1820年2月2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09:「嘉慶四年正月授正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kkl"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二十四年十二月丙午)調肅親王永錫為正白旗滿洲都統,奕顥為鑲紅旗滿洲都統,定親王綿恩為鑲白旗漢軍都統。」</ref>
|-
| 肅恭親王[[永錫]] || 宗室 || 嘉慶二十四年十二月丙午 || 1820年2月2日 || 道光元年八月己卯 || 1821年8月28日 || || <ref name="kk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ll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元年八月)己卯,命莊親王綿課為宗人府宗令,以文孚兼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托津兼正白旗滿洲都統,松筠兼鑲黃旗蒙古都統,百順為正黃旗漢軍都統。」</ref>
|-
| [[布彥達賚]] || 鈕祜祿氏 || 嘉慶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313卷:「嘉慶間,授戶部尚書、正白旗滿洲都統、步軍左翼總兵署統領。」</ref>
|-
| [[恭阿拉]] || 鈕祜祿氏 || 嘉慶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23530 號</ref>
|-
| [[成寬]] || 宗室 || 嘉慶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61593號</ref>
|-
| [[托津]] || 富察氏 || 道光元年八月己卯 || 1821年8月28日 || 道光十一年 || 1831年 || || <ref name="llm"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48-4號</ref>
|-
| [[文孚]] || 博爾濟吉特氏 || 道光十一年 || 1831年 || 道光十六年五月戊戌 || 1836年6月29日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48-4號</ref><br><ref name="mm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六年五月戊戌)調惇親王綿愷為正白旗滿洲都統,以敬徵為鑲紅旗蒙古都統,桂輪為鑲白旗蒙古都統,樂善為鑲藍旗蒙古都統。」</ref>
|-
| 惇恪親王[[綿愷]] || 宗室 || 道光十六年五月戊戌 || 1836年6月29日 || 道光十八年五月戊辰 || 1838年7月19日 || || <ref name="mm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n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八年五月戊辰)調奕紀為正白旗滿洲都統,敬徵為鑲黃旗漢軍都統,以裕誠兼鑲紅旗蒙古都統。」</ref>
|-
| 已革二等鎮國將軍[[奕紀]] || 宗室 || 道光十八年五月戊辰 || 1838年7月19日 || 道光二十年正月己酉 || 1840年2月20日 || || <ref name="nn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o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二十年正月)己酉,奪奕紀都統職逮問,調惠親王綿愉為正白旗滿洲都統,以怡親王載垣為鑲藍旗蒙古都統。」</ref>
|-
| 惠端親王[[綿愉]] || 宗室 || 道光二十年正月己酉 || 1840年2月20日 || 咸豐元年正月己丑 || 1851年2月2日 || || <ref name="oo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hhh" group="新清史"/>
|-
| [[穆彰阿]] || 郭佳氏 || 道光二十四年 || 1844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065-1號</ref>
|-
| [[薩迎阿]] || 鈕祜祿氏 || 咸豐元年正月己丑 || 1851年2月2日 || 同治元年六月癸酉 || 1862年7月18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316卷:「咸豐元年,召授正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hh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p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5卷:「(同治元年六月癸酉)調僧格林沁為正白旗滿洲都統,以富明阿為正紅旗漢軍都統。」</ref>
|-
| 順承勤郡王[[春山 (順承郡王)|春山]] || 宗室 || 咸豐元年 || 1851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25卷</ref>
|-
| [[裕誠]] || 佟佳氏 || 咸豐二年 || 185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938-4號</ref>
|-
| [[花沙納]] || [[烏米氏]] || 咸豐六年 || 1856年 || 咸豐七年 || 1857年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051-1號</ref>
|-
| [[桂良]] || 瓜爾佳氏 || 咸豐七年 || 1857年 || 咸豐八年 || 1858年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769-7號</ref>
|-
| [[瑞常]] || 石爾德特氏 || 咸豐八年 || 1858年 || 咸豐八年 || 1858年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195-1號</ref>
|-
| 成恭郡王[[載銳]] || 宗室 || 咸豐八年 || 1858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文宗顯皇帝實錄》263卷</ref>
|-
| [[劉鉦]] || || 咸豐十年 || 186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142-1號</ref>
|-
| [[僧格林沁]] || 博爾濟吉特氏 || 同治元年六月癸酉 || 1862年7月18日 || 同治四年四月戊子 || 1865年5月18日 || || <ref name="ppq"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32卷</ref>
|-
| [[寶鋆]] || 索綽絡氏 || 同治元年 || 186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198-2號</ref>
|-
| [[明慶]] || 德敦氏 || 同治四年 || 1865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183-5號</ref>
|-
| [[穆隆阿]] || 佟佳氏 || 同治四年 || 1865年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39469號</ref>
|-
| [[英元]] || 宗室 || 同治十三年 || 1874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379-3號</ref>
|-
| 恭忠親王[[奕訢]] || 宗室 || 同治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40139號</ref>
|-
| [[伯彥訥謨祜]] || 博爾濟吉特氏 || 光緒十年三月庚寅 || 1884年4月10日 || 光緒十七年十一月甲子 || 1891年12月4日 ||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179卷</ref><br><ref name="rr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9卷:「(光緒十年三月庚寅)以伯彥訥謨祜為正白旗滿洲都統,奕詳為鑲白旗滿洲都統,奕謨為鑲紅旗漢軍都統,恩承為鑲藍旗滿洲都統,善慶為正紅旗漢軍都統。」</ref><br><ref name="qqr"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0卷:「(光緒十七年十一月甲子)命克勤郡王晉祺為正白旗滿洲都統,貝子奕謨為正藍旗滿洲都統,貝子載濂為鑲紅旗漢軍都統。」</ref>
|-
| [[奎潤]] || 宗室 || 光緒十三年 || 1887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869-2號</ref>
|-
| [[容貴]] || 蘇完呢瓜爾佳氏 || 光緒十六年 || 189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776-6號</ref>
|-
| 克勤誠郡王[[晉祺]] || 宗室 || 光緒十七年十一月甲子 || 1891年12月4日 || 光緒二十六年二月丙子 || 1900年3月4日 || || <ref name="qqr"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1卷:「(光緒二十六年二月丙子)克勤郡王晉祺卒,子崧杰襲王爵。」</ref>
|-
| [[符珍]] || 蘇完呢瓜爾佳氏 || 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己卯 || 1900年3月7日 || 光緒二十七年 || 1901年 || || <ref name="ss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1卷:「(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己卯)調符珍為正白旗滿洲都統,啟秀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懷塔布為鑲黃旗蒙古都統。」</ref><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413-5號</ref>
|-
| [[溥興]] || 宗室 || 光緒二十九年 || 1903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230-1號</ref>
|-
| 貝子[[溥倫]] || 宗室 || [[宣統]]元年十二月 || 1909年 || ||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6:「宣統元年十二月調正白旗滿洲都統。」</ref>
|-
| [[貢桑諾爾布]] || [[烏梁海氏]] || [[民國紀年|民國]]元年四月 || 1912年 || 民國十一年 || 1922年 || || <ref name="ton" group="論文">〈清代八旗制度消亡時間新議〉——佟佳江,《民族研究》1994年05期</ref>
|-
| [[塔旺布魯克札勒]] || || 民國十二年二月 || 1923年 || || || || <ref name="ton" group="論文"/>
|}

==正紅旗滿洲都統(固山額真)==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font: 85%"
|-
! 都統 !! 氏族 !! 任職日期 !! 任職日期<br>(西元) !! 卸任日期 !! 卸任日期<br>(西元) !! 署任 !! 備註
|-
| [[和碩圖]] || || 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 || 1626年10月27日 || || || || <ref group="清史稿" name="neh"/>
|-
| [[喀刺]] || 覺羅 || 順治元年正月 || 1644年 || 順治二年正月 || 1645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杜雷]] || || 順治二年正月 || 1645年 || 順治九年正月 || 1652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噶達渾]] || || 順治九年九月辛巳 || 1652年10月14日 || 順治十四年四月乙酉 || 1657年5月25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九年九月)辛巳,調噶達渾為正紅旗滿洲固山額真,以濟席哈為正紅旗蒙古固山額真,沙里布為鑲白旗蒙古固山額真。」</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name="ss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十四年四月)乙酉,以濟席哈為正紅旗滿洲固山額真。」</ref>
|-
| [[濟席哈]] || 富察氏 || 順治十四年四月乙酉 || 1657年5月25日 || 康熙元年七月 || 1662年 || || <ref name="ssu"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巴爾布]] || 覺羅 || 康熙元年九月辛卯 || 1662年11月1日 || 康熙十八年五月 || 1679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元年九月)辛卯,以覺羅巴爾布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噶褚哈]] || || || || 康熙六年三月乙酉 || 1667年4月3日 || 是 || <ref name="biu" group="清史稿"/>
|-
| [[希福 (赫舍里氏)|希福]] || -{赫舍里氏}- || 康熙十八年六月己卯 || 1679年7月23日 || 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己巳 || 1682年12月24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十八年六月)己卯,以希福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vv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己巳,改噶爾漢正紅旗滿洲都統,以鄂托渾為正藍旗蒙古都統。」</ref>
|-
| [[噶爾漢]] || 納喇氏 || 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己巳 || 1682年12月24日 ||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己巳 || 1683年4月23日 || || <ref name="vvw"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ww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己巳)改彭春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彭春]] || [[棟鄂氏]] ||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己巳 || 1683年4月23日 || 康熙三十年十月 || 1691年 || || <ref name="wwx"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伊勒慎]] || 佟佳氏 || 康熙三十年十一月 || 1691年 || 康熙三十一年三月 || 1692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希福 || -{赫舍里氏}- || 康熙三十一年四月庚辰 || 1692年5月16日 || 康熙三十三年五月辛亥 || 1694年6月6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一年)夏四月庚辰朔,改希福正紅旗滿洲都統,以護巴為正紅旗蒙古都統。」</ref><br><ref name="xxy"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三年五月)辛亥,以紀爾他布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紀爾他布]] || 禮佳氏 || 康熙三十三年五月辛亥 || 1694年6月6日 || 康熙三十四年正月丁亥 || 1695年3月9日 || || <ref name="xxy"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br><ref name="yy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四年春正月丁亥,改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護巴]] || || 康熙三十四年正月丁亥 || 1695年3月9日 || 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己酉 || 1696年1月13日 || || <ref name="yy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za"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己酉,改齊世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齊世武]] || 佟佳氏 || 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己酉 || 1696年1月13日 || 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辛酉 || 1702年11月2日 || || <ref name="zza"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qq" group="新清史"/>
|-
| [[嵩祝]] || -{赫舍里氏}- || 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辛酉 || 1702年11月2日 || 康熙五十年十月庚午 || 1711年11月24日 || || <ref name="qqq"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bb"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年十月)庚午,改碩鼐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碩鼐]] || || 康熙五十年十月庚午 || 1711年11月24日 ||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辛未 || 1712年11月19日 || || <ref name="abb"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bcc"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辛未,以普奇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普奇]] || 宗室 ||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辛未 || 1712年11月19日 || 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戊辰 || 1715年12月31日 || || <ref name="bc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d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戊辰,改圖思海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圖思海]] || || 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戊辰 || 1715年12月31日 || 雍正元年十月庚申 || 1723年11月11日 || || <ref name="cdd"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e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元年十月)庚申,以公德普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德普]] || 宗室 || 雍正元年十月庚申 || 1723年11月11日 || 雍正三年二月乙酉 || 1725年3月30日 || || <ref name="de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ef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三年二月)乙酉,以蘇丹為正紅旗滿洲都統,席伯為陝西寧夏將軍。」</ref>
|-
| [[蘇丹 (清朝)|蘇丹]] || 富察氏 || 雍正三年二月乙酉 || 1725年3月30日 || 雍正七年七月 || 1729年 || || <ref name="dee"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德成]] || 兆佳氏 || 雍正七年八月辛酉 || 1729年10月11日 || 雍正九年正月 || 1731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七年八月)辛酉,以德成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ef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九年正月)甲申,命莊親王允祿管正紅旗滿洲都統事。」</ref>
|-
| [[富昌]] || || 雍正九年正月 || 1731年 || 雍正九年正月 || 1731年 || 是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莊恪親王[[允祿]] || 宗室 || 雍正九年正月甲申 || 1731年2月26日 || 雍正十年七月乙酉 || 1732年8月20日 || || <ref name="ef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g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年)秋七月乙酉朔,以傅泰為正紅旗滿洲都統,馬喇免。」</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馬喇]] || 富察氏 || 雍正十年二月 || 1732年 || 雍正十年七月 || 1732年 || 是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43號</ref>
|-
| [[傅泰]] || || 雍正十年七月乙酉 || 1732年8月20日 || 雍正十一年八月 || 1733年 || || <ref name="fgg"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順承恪郡王[[熙良]] || 宗室 || 雍正十年七月 || 1732年 || 雍正十一年七月 || 1733年 || 是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馬理善]] || || 雍正十一年八月 || 1733年 || 雍正十三年二月己未 || 1735年3月12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br><ref name="gh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三年二月己未)改阿揚阿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佟時茂為正白旗漢軍都統。」</ref>
|-
| [[盛安]] || 那拉氏 || 雍正十一年十一月 || 1733年 || 雍正十二年九月 || 1734年 || 是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憲德]] || 西魯特氏 || 雍正十二年九月 || 1734年 ||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 || 1734年 || 是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94卷:「(雍正)十二年,調刑部,仍兼工部,署正紅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阿揚阿]] || 覺羅 || 雍正十三年二月己未 || 1735年3月12日 || 雍正十三年五月戊辰 || 1735年7月19日 || || <ref name="gh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hi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三年五月)戊辰,改王常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王常]] || || 雍正十三年五月戊辰 || 1735年7月19日 || 乾隆元年四月甲戌 || 1736年5月20日 || || <ref name="hi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jj"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元年四月)甲戌,以公奇通阿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簡勤親王[[奇通阿]] || 宗室 || 乾隆元年四月甲戌 || 1736年5月20日 || 乾隆十五年二月 || 1760年 || || <ref name="ijj"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永常]] || [[董鄂氏]] || 乾隆十五年二月 || 1760年 || 乾隆十五年二月 || 1760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簡勤親王奇通阿 || 宗室 || 乾隆十五年二月 || 1760年 || 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辛酉 || 1763年8月14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br><ref name="jk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4卷:「(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辛酉,調阿桂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傅良為鑲藍旗漢軍都統。」</ref>
|-
| [[阿桂]] || 章佳氏 || 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辛酉 || 1763年8月14日 || 乾隆三十三年七月甲寅 || 1768年9月9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318卷:「(乾隆二十七年)調正紅旗滿洲都統,加太子太保。」</ref><br><ref name="jkk"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ll"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三十三年七月)甲寅,調官保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色克慎]] || || 乾隆三十年 || 1765年 || 乾隆三十三年 || 1768年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65141號</ref><br><ref group="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808卷</ref>
|-
| [[官保]] || [[烏雅氏]] || 乾隆三十三年七月甲寅 || 1768年9月9日 ||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戊子 || 1776年3月5日 || || <ref name="kl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lm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一年正月戊子)以阿桂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阿桂 || 章佳氏 ||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戊子 || 1776年3月5日 || 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丙辰 || 1777年7月26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318卷:「(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授武英殿大學士,管理吏部,兼正紅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lmm"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mn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丙辰,調阿桂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莊親王永瑺為正紅旗滿洲都統,額爾德蒙額為鑲紅旗蒙古都統。」</ref>
|-
| 莊慎親王[[永瑺]] || 宗室 || 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丙辰 || 1777年7月26日 ||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甲辰 || 1788年3月18日 || || <ref name="mn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o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7卷:「(乾隆五十三年二月)甲辰,調福長安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舒亮為鑲紅旗蒙古都統。」</ref>
|-
| [[福長安]] || 富察氏 ||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甲辰 || 1788年3月18日 ||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癸酉 || 1794年5月15日 || || <ref name="no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p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7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癸酉)調弘暢為正藍旗蒙古都統,福長安為鑲白旗滿洲都統,德明為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德明]] || [[溫都氏]] ||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癸酉 || 1794年5月15日 || 乾隆六十年九月己巳 || 1795年11月2日 || || <ref name="op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q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7卷:「(乾隆六十年九月)以儀郡王永璇為正紅旗滿洲都統,成親王永瑆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儀慎親王[[永璇]] || 宗室 || 乾隆六十年九月己巳 || 1795年11月2日 || 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壬戌 || 1819年8月22日 || || <ref name="pqq"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rr"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二十四年)秋七月壬戌,儀親王永璇年老,罷各職任,仍留內廷行走。調松筠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鄭親王烏爾恭阿為正白旗漢軍都統。」</ref>
|-
| [[明福]] || || 乾隆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00444號</ref>
|-
| [[拉布敦]] || 棟鄂氏 || 乾隆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雜史">《碑傳集》7冊120卷</ref>
|-
| [[永貴]] || 拜都氏 || 乾隆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06145-001號</ref>
|-
| [[松筠]] || 瑪拉特氏 || 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壬戌 || 1819年8月22日 || 嘉慶二十四年九月壬戌 || 1819年10月21日 || || <ref name="qrr"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s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二十四年九月壬戌)以松筠為盛京將軍,調和世泰為兵部尚書,以賽沖阿為理藩院尚書,兼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賽沖阿]] || -{赫舍里氏}- || 嘉慶二十四年九月壬戌 || 1819年10月21日 || 道光二年五月癸巳 || 1822年7月8日 || || <ref name="rs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st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二年五月癸巳)調奕紹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那清安為鑲黃旗漢軍都統。」</ref>
|-
| 已革奉恩輔國公[[奕灝]] || 宗室 || 嘉慶二十四年十二月 || 1819年 || ||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514頁:「本年(嘉慶二十四年)十二月管理正紅旗滿洲都統事務。」</ref>
|-
| [[索特那木多布齋]] || 博爾濟吉特氏 || 道光二年 || 1822年 || || || || <ref group="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37卷</ref>
|-
| 定端親王[[奕紹]] || 宗室 || 道光二年五月癸巳 || 1822年7月8日 || 道光七年七月癸亥 || 1827年9月10日 || || <ref name="st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ff" group="新清史"/>
|-
| 賽沖阿 || -{赫舍里氏}- || 道光七年七月癸亥 || 1827年9月10日 || 道光十八年正月乙亥 || 1838年1月27日 || || <ref name="ff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u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八年正月乙亥)以奕紀為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調睿親王仁壽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恩特亨額為正紅旗蒙古都統。」</ref>
|-
| [[禧恩]] || 宗室 || 道光十年 || 183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862-11號</ref>
|-
| [[僧格林沁]] || 博爾濟吉特氏 || 道光十七年 || 1837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299卷</ref>
|-
| 睿僖親王[[宗室仁壽|仁壽]] || 宗室 || 道光十八年正月乙亥 || 1838年1月27日 || 同治元年二月庚申 || 1862年3月7日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35672-001號</ref><br><ref name="tuu"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v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5卷:「(同治元年二月庚申)調恭親王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景壽為鑲紅旗蒙古都統,仁壽為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定敏親王[[載銓]] || 宗室 || 道光二十五年 || 1845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419卷</ref>
|-
| [[全慶]] || 葉赫那拉氏 || 道光三十年 || 1850年 || 咸豐五年 || 1855年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715-1號</ref>
|-
| [[祿普]] || 宗室 || 咸豐元年 || 185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498-1號</ref>
|-
| [[賽尚阿]] || 阿魯特氏 || 咸豐十一年 || 186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47-4號</ref>
|-
| 恭忠親王[[奕訢]] || 宗室 || 同治元年二月庚申 || 1862年3月7日 || 同治三年七月庚子 || 1864年8月3日 || || <ref name="uv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ii" group="新清史"/>
|-
| 醇賢親王[[奕譞]] || 宗室 || 同治三年七月庚子 || 1864年8月3日 || 同治四年三月丙午 || 1865年4月6日 || || <ref name="ii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w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6卷:「(同治四年三月)丙午,以義道為正紅旗滿洲都統,載容為正黃旗蒙古都統。」</ref>
|-
| 豫慎親王[[義道]] || 宗室 || 同治四年三月丙午 || 1865年4月6日 || 同治七年閏四月丙辰 || 1868年5月30日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39860號</ref><br><ref name="vww"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丙冊》頁6007:「同治七年戊辰閏四月初七亥時薨。」</ref>
|-
| [[明慶]] || [[德敦氏]] || 同治四年 || 1865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183-5號</ref>
|-
| [[景壽]] || 富察氏 || 同治七年閏四月丁巳 || 1868年5月31日 ||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癸未 || 1875年1月21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6卷:「(同治七年閏四月)調景壽為正紅旗滿洲都統,麟興為鑲紅旗蒙古都統。」</ref><br><ref name="mlk" group="新清史"/>
|-
| [[英桂]] || -{赫舍里氏}- ||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癸未 || 1875年1月21日 || 光緒四年 || 1878年 || || <ref name="mlk" group="新清史"/>
|-
| [[安興阿]] || [[倭勒氏]] || 光緒元年 || 1875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706號</ref>
|-
| [[景廉]] || [[顏扎氏]] || 光緒二年 || 1876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147-1號</ref>
|-
| 不入八分輔國公[[載齡]] || 宗室 || 光緒四年 || 1878年 || 光緒六年九月丙戌 || 1880年10月24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86-1號</ref><br><ref name="wx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8卷:「(光緒六年九月丙戌)調文煜為正紅旗滿洲都統,額勒和布為鑲白旗漢軍都統。」</ref>
|-
| [[靈桂]] || 宗室 || 光緒四年 || 1878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90-3號</ref>
|-
| [[文煜]] || [[費莫氏]] || 光緒六年九月丙戌 || 1880年10月24日 || 光緒十年 || 1884年 || || <ref name="wxx" group="新清史"/>
|-
| [[額勒和布]] || [[覺爾察氏]] || 光緒十年 || 1884年 || 光緒二十二年三月癸卯 || 1896年4月20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71-2號</ref><br><ref name="xyy"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1卷:「(光緒二十二年三月癸卯)調隆懃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長庚為鑲藍旗漢軍都統。」</ref>
|-
| 郡王銜貝勒[[奕絪]] || 宗室 || 光緒十年 || 1884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189卷</ref>
|-
| [[啟秀]] || [[庫雅拉氏]] || 光緒二十一年 || 1895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136-1號</ref>
|-
| 肅良親王[[隆懃]] || 宗室 || 光緒二十二年三月癸卯 || 1896年4月20日 || 光緒二十四年三月甲申 || 1898年3月22日 || || <ref name="xyy"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687:「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三月初一日寅時薨。」</ref>
|-
| [[那彥圖]] || 博爾濟吉特氏 || 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庚寅 || 1898年3月28日 ||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壬申 || 1903年4月14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1卷:「(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庚寅,調那彥圖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崇禮為鑲白旗蒙古都統。」</ref><br><ref name="kkk" group="新清史"/>
|-
| [[敬信]] || 宗室 ||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壬申 || 1903年4月14日 || 光緒三十年九月甲申 || 1904年10月17日 || || <ref name="kkk"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yz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2卷:「(光緒三十年九月)甲申,調榮慶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肅親王善耆為鑲黃旗蒙古都統。」</ref>
|-
| [[榮慶]] || [[鄂卓爾氏]] || 光緒三十年九月甲申 || 1904年10月17日 ||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丙辰 || 1906年11月8日 || || <ref name="yz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aa"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2卷:「(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丙辰)調載灃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溥興為正白旗漢軍都統,調訥勒赫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清銳為鑲黃旗蒙古都統,呂海寰為正黃旗蒙古都統,葛寶華為鑲紅旗蒙古都統,特圖慎為鑲藍旗蒙古都統,景灃為鑲藍旗漢軍都統。」</ref>
|-
| 醇親王[[載灃]] || 宗室 ||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丙辰 || 1906年11月8日 || 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庚子 || 1907年6月20日 || || <ref name="zaa"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yy"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2卷:「(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庚子)調溥偉為正紅旗滿洲都統,以增崇為鑲黃旗蒙古都統。」</ref>
|-
| 恭賢親王[[溥偉]] || 宗室 || 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庚子 || 1907年6月20日 || || || || <ref name="zyy" group="新清史"/>
|-
| 慶貞親王[[載振]] || 宗室 || 宣統元年八月甲午 || 1909年10月1日 || ||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3卷:「(宣統元年八月)甲午,以載振署正紅旗滿洲都統。」</ref>
|-
| [[博迪蘇 (民國參議員)|博迪蘇]] || 博爾濟吉特氏 || 宣統三年 || 1911年 || || || 是 || <ref group="雜史">《宣統政紀》50卷</ref>
|-
| 博迪蘇 || 博爾濟吉特氏 || 民國二年一月 || 1913年1月6日 || || || || <ref name="ton" group="論文"/>
|-
| [[志鈞]] || 富察氏 || 民國二年三月 || 1913年 || || || || <ref name="ton" group="論文"/>
|-
| [[衡永]] || || 民國十六年 || 1927年12月31日 || || || || <ref name="ton" group="論文"/>
|}

==鑲白旗滿洲都統(固山額真)==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font: 85%"
|-
! 都統 !! 氏族 !! 任職日期 !! 任職日期<br>(西元) !! 卸任日期 !! 卸任日期<br>(西元) !! 署任 !! 備註
|-
| [[徹爾格]] || || 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 || 1626年10月27日 || || || || <ref group="清史稿" name="neh"/>
|-
| [[圖勒格]] || || 順治元年正月 || 1644年 || 順治二年二月 || 1645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何洛會]] || || 順治二年二月 || 1645年 || 順治三年正月 || 1646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韓岱]] || 宗室 || 順治三年正月壬戌 || 1646年3月1日 || 順治五年三月己酉 || 1648年4月6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三年正月)壬戌,以韓岱為鑲白旗滿洲固山額真。」</ref><br><ref name="kji" group="新清史"/>
|-
| 何洛會 || || 順治五年三月己酉 || 1648年4月6日 || 順治八年二月庚子 || 1651年3月13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name="ppr" group="新清史"/>
|-
| [[卓羅]] || || 順治八年二月庚子 || 1651年3月13日 || 順治十五年十二月壬申 || 1659年1月2日 || || <ref name="ppr"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name="qq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十五年)十二月壬申,以索渾為鑲白旗滿洲固山額真。」</ref>
|-
| [[索琿]] || || 順治十五年十二月壬申 || 1659年1月2日 || 康熙元年四月 || 1662年 || || <ref name="qqs"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巴哈納]] || 覺羅 || 康熙元年五月壬辰 || 1662年7月5日 || 康熙六年二月戊辰 || 1667年3月17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元年五月)壬辰,以覺羅巴哈納為鑲白旗滿洲都統,王國光為正紅旗漢軍都統。」</ref><br><ref name="yx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六年二月)庚子,以阿思哈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69號</ref>
|-
| [[阿思哈]] || || 康熙六年二月戊辰 || 1667年3月17日 || 康熙八年六月壬戌 || 1669年6月28日 || || <ref name="yx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xw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八年六月壬戌)以科爾科代為兵部尚書,郭爾親為鑲白旗滿洲都統,覺羅塔達為鑲黃旗蒙古都統,噶爾漢為正紅旗蒙古都統,賴塔為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郭爾親]] || || 康熙八年六月壬戌 || 1669年6月28日 || 康熙八年六月壬申 || 1669年7月8日 || || <ref name="xww" group="新清史"/>
|-
| [[郭勒泰]] || || 康熙八年六月壬申 || 1669年7月8日 || 康熙九年五月戊辰 || 1670年6月29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name="wv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九年五月)戊辰,改科岳爾圖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科岳爾圖]] || || 康熙八年六月壬申 || 1669年7月8日 || 康熙十年二月庚戌 || 1671年3月26日 || || <ref name="wv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u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十年二月)庚戌,以尼雅翰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尼雅翰]] || || 康熙十年二月庚戌 || 1671年3月26日 || 康熙十八年十月 || 1679年 || || <ref name="vuu"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馬緝]] || || 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壬戌 || 1680年1月2日 ||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丙寅 || 1684年10月11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壬戌朔,以馬緝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ut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丙寅,以張士甄為刑部尚書。改博霽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博霽]] || ||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丙寅 || 1684年10月11日 || 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庚申 || 1685年11月29日 || || <ref name="ut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s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庚申)改莽奕祿鑲白旗滿洲都統,以塔爾代為鑲白旗蒙古都統。」</ref>
|-
| [[莽奕祿]] || || 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庚申 || 1685年11月29日 || 康熙三十年十一月戊午 || 1691年12月26日 || || <ref name="ts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srr"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三十年十一月)戊午,以伊勒慎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伊勒慎]] || 佟佳氏 || 康熙三十年十一月戊午 || 1691年12月26日 || 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辛卯 || 1697年1月1日 || || <ref name="srr"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q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辛卯,以倭倫巡撫山西,宗室費揚固為右衛將軍,雷繼尊為鑲白旗漢軍都統,改郭布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郭布]] || || 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辛卯 || 1697年1月1日 || 康熙三十六年九月庚子 || 1697年11月6日 || || <ref name="rqq"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p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六年九月)庚子,以開音布為鑲白旗滿洲都統,兼步軍統領。」</ref>
|-
| [[開音布]] || || 康熙三十六年九月庚子 || 1697年11月6日 || 康熙三十八年九月丙辰 || 1699年11月12日 || || <ref name="qp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o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八年九月丙辰)改楊岱鑲白旗滿洲都統,以魯伯赫為正藍旗蒙古都統,拖倫為鑲黃旗蒙古都統,崇古禮為鑲白旗蒙古都統。」</ref>
|-
| [[崇古禮]] || || 康熙三十八年九月丙辰 || 1699年11月12日 ||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壬辰 || 1711年12月16日 || || <ref name="po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qr" group="新清史"/>
|-
| [[朱麻喇]] || ||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壬辰 || 1711年12月16日 || 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丙子 || 1713年11月19日 || || <ref name="pqr"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n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二年)冬十月丙子,改張鵬翮吏部尚書,以趙申喬為戶部尚書,劉謙為左都御史,改覺羅阿臘納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阿臘納]] || 覺羅 || 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丙子 || 1713年11月19日 || 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丁未 || 1717年11月29日 || || <ref name="on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m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丁未,以錫保襲封多羅順承郡王。以吞珠為禮部尚書,蔡升元為左都御史,塞勒為鑲白旗滿洲都統,法喇為鑲白旗蒙古都統,胡錫圖為鑲紅旗蒙古都統。」</ref>
|-
| [[法喇]] || || 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丁未 || 1717年11月29日 ||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戊子 || 1722年12月14日 || || <ref name="on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rs" group="新清史"/>
|-
| 鎮國公[[吳爾占]] || 宗室 ||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戊子 || 1722年12月14日 || 雍正元年三月甲午 || 1723年4月19日 || || <ref name="qr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m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元年三月)甲午,以弘昇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恭恪貝勒品級[[弘昇]] || 宗室 || 雍正元年三月甲午 || 1723年4月19日 || 雍正四年二月乙亥 || 1726年3月15日 || || <ref name="nmm"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wx" group="新清史"/>
|-
| [[那敏]] || 納喇氏 || 雍正二年四月庚午 || 1724年5月19日 || 雍正四年正月甲寅 || 1726年2月22日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二年四月)庚午,以常在那敏署鑲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mll"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四年正月甲寅)以希爾根署鑲白旗滿洲都統,董象緯署正藍旗漢軍都統。」</ref>
|-
| [[希爾根]] || || 雍正四年正月甲寅 || 1726年2月22日 || || || 是 || <ref name="mll" group="新清史"/>
|-
| [[佛倫]] || 覺羅 || 雍正四年二月乙亥 || 1726年3月15日 || 雍正四年七月甲午 || 1726年8月1日 || || <ref name="vw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lk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四年七月)甲午,以希爾根為鑲白旗滿洲都統,范時繹為正藍旗漢軍都統,仍留總督任。」</ref>
|-
| 希爾根 || || 雍正四年七月甲午 || 1726年8月1日 || 雍正五年五月戊午 || 1727年6月21日 || || <ref name="lkk"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jj"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五年)五月戊午,改拉錫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多賽署鑲黃旗蒙古都統。」</ref>
|-
| [[拉錫]] || || 雍正五年五月戊午 || 1727年6月21日 || 雍正五年十月 || 1727年 || || <ref name="kjj"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戴豪]] || || 雍正六年五月甲戌 || 1728年7月1日 || 雍正六年九月乙卯 || 1728年10月10日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六年五月)甲戌,以戴豪署鑲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ji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六年九月)乙卯,命截留浙江、江南漕糧各十萬石,運閩省平糶。以夸岱署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夸岱]] || || 雍正六年九月乙卯 || 1728年10月10日 || 雍正七年七月甲寅 || 1729年8月5日 || 是 || <ref name="ji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h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七年七月)甲寅,以果親王允禮管工部事,以莊親王允祿管鑲白旗滿洲都統事。」</ref>
|-
| 莊恪親王[[允祿]] || 宗室 || 雍正七年七月甲寅 || 1729年8月5日 || 雍正九年九月辛巳 || 1731年10月21日 || 是 || <ref name="ih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hg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九年九月)辛巳,以薩穆哈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薩穆哈]] || [[烏雅氏]] || 雍正九年九月辛巳 || 1731年10月21日 || 雍正十年六月丙辰 || 1732年7月22日 || || <ref name="hgg"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gf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年)六月丙辰朔,改莽鵠立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莽鵠立]] || 伊爾根覺羅氏 || 雍正十年六月丙辰 || 1732年7月22日 || 雍正十三年九月乙卯 || 1735年11月3日 || || <ref name="gf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e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雍正十三年九月乙卯)以公訥親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訥親]] || 鈕祜祿氏 || 雍正十三年九月乙卯 || 1735年11月3日 || 乾隆元年九月癸卯 || 1736年10月16日 || || <ref name="gf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bc" group="新清史"/>
|-
| [[塞布肯]] || || 乾隆元年九月癸卯 || 1736年10月16日 || 乾隆二年三月甲辰 || 1737年4月15日 || || <ref name="ab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e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二年三月甲辰)以瑚林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都賚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瑚林]] || || 乾隆二年三月甲辰 || 1737年4月15日 || 乾隆六年七月 || 1741年 || || <ref name="fee"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新柱]] || || 乾隆六年七月 || 1741年 || 乾隆八年正月甲申 || 1743年2月23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br><ref name="ed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八年正月)甲申,以旺札勒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旺札勒]] || || 乾隆八年正月甲申 || 1743年2月23日 ||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戊申 || 1762年6月7日 || || <ref name="fe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ed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4卷:「(乾隆二十七年五月戊申)以札拉豐阿為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調兆惠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納世通為鑲白旗漢軍都統,多爾濟為正藍旗蒙古都統。」</ref>
|-
| [[雅爾哈善]] || 覺羅氏 || 乾隆十九年 || 1754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5718號</ref>
|-
| [[兆惠]] || [[吳雅氏]] ||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戊申 || 1762年6月7日 || 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戊辰 || 1764年12月13日 || || <ref name="edd"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cc"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4卷:「(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戊辰,以阿里袞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五吉為正紅旗蒙古都統,兆德為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ref>
|-
| [[阿里袞]] || 鈕祜祿氏 || 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戊辰 || 1764年12月13日 || 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丙戌 || 1769年12月5日 || || <ref name="dc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bb"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丙戌,以豐昇額為領侍衛內大臣。調素爾訥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綽囉斯郡王羅布札為鑲白旗蒙古都統。」</ref>
|-
| [[素爾訥]] || || 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丙戌 || 1769年12月5日 || 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乙未 || 1776年11月7日 || || <ref name="cbb"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baa"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乙未,調福康安為鑲白旗滿洲都統,弘旿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綿恩為鑲白旗蒙古都統,伍彌泰為鑲白旗漢軍都統,理郡王弘㬙管正紅旗漢軍都統。」</ref>
|-
| [[福康安]] || 富察氏 || 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乙未 || 1776年11月7日 || 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丙辰 || 1769年12月5日 || || <ref name="baa"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mnn" group="新清史"/>
|-
| [[阿桂]] || 章佳氏 || 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丙辰 || 1769年12月5日 ||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戊戌 || 1777年11月5日 || || <ref name="mn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z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戊戌)以弘㬙為鑲白旗滿洲都統,瑚世泰為正紅旗漢軍都統。」</ref>
|-
| 理恪郡王[[弘㬙]] || 宗室 ||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戊戌 || 1777年11月5日 || 乾隆四十三年閏六月庚辰 || 1778年8月14日 || || <ref name="az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ac"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三年閏六月)庚辰,調理郡王弘㬙為正藍旗滿洲都統,諴親王弘暢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諴密郡王[[弘暢]] || 宗室 || 乾隆四十三年閏六月庚辰 || 1778年8月14日 ||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癸酉 || 1794年5月15日 || || <ref name="aa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pp" group="新清史"/>
|-
| [[福長安]] || 富察氏 ||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癸酉 || 1794年5月15日 || 嘉慶二年三月癸亥 || 1797年4月19日 || || <ref name="op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dd" group="新清史"/>
|-
| 定恭親王[[綿恩]] || 宗室 || 嘉慶二年三月癸亥 || 1797年4月19日 || 嘉慶四年正月 || 1799年 || || <ref name="ddd" group="新清史"/>
|-
| 貝勒[[綿懿]] || 宗室 || 嘉慶四年正月 || 1799年 || 嘉慶九年六月辛未 || 1804年7月20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17:「嘉慶四年正月授領侍衛內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117:「嘉慶九年六月離鑲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bb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九年六月)辛未,榮郡王綿億以管束所屬不嚴,奪鑲白旗滿洲都統,調祿康代之,以那彥成兼鑲黃旗漢軍都統。」</ref>
|-
| [[祿康]] || 宗室 || 嘉慶九年六月辛未 || 1804年7月20日 || 嘉慶十六年四月癸酉 || 1811年6月16日 || || <ref name="bbd"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c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六年四月)癸酉,罷祿康鑲白旗滿洲都統,調托津代之;以福慶為正黃旗漢軍都統,崇祿兼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托津]] || 富察氏 || 嘉慶十六年四月癸酉 || 1811年6月16日 || 嘉慶二十五年九月辛酉 || 1820年10月14日 || || <ref name="cc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d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嘉慶二十五年九月)辛酉,以莊親王綿課為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調定親王綿恩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和世泰為鑲白旗漢軍都統。」</ref>
|-
| 定恭親王[[綿恩]] || 宗室 || 嘉慶二十五年九月辛酉 || 1820年10月14日 || 道光二年六月癸卯 || 1822年7月18日 || || <ref name="ddf"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二年)六月癸卯朔,定親王綿恩薨,賞治喪銀。」</ref>
|-
| [[禧恩]] || 宗室 || 道光二年六月癸丑 || 1822年7月28日 || 道光六年二月戊辰 || 1826年3月24日 || || <ref name="hk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二年六月)癸丑,大學士伯麟休致,予半俸;以戴均元管理刑部,調禧恩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載銓為正紅旗漢軍都統;調文孚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奕顥為鑲藍旗蒙古都統。」</ref><br><ref name="tsr" group="新清史"/>
|-
| [[松筠]] || 瑪拉特氏 || 道光六年二月戊辰 || 1826年3月24日 || 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庚子 || 1836年12月28日 || || <ref name="tsr"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ggg" group="新清史"/>
|-
| [[耆英]] || 宗室 || 道光十二年 || 183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704-1號</ref>
|-
| [[僧格林沁]] || 博爾濟吉特氏 || 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庚子 || 1836年12月28日 || 道光二十六年二月 || 1846年 || || <ref name="ggg" group="新清史"/>
|-
| 定敏親王[[載銓]] || 宗室 || 道光十七年 || 1837年 || 道光十七年 || 1837年 || 是 || <ref group="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299卷</ref>
|-
| 追封怡親王[[奕格]] || 宗室 || 道光二十六年二月 || 1846年 || 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癸未 || 1848年12月8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864:「(道光)二十六年二月授鑲白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ee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2卷:「(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癸未)調肅親王敬敏為鑲藍旗蒙古都統,僧格林沁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耆英兼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耆英]] || 宗室 || 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癸未 || 1848年12月8日 || 咸豐元年正月己丑 || 1851年2月2日 || || <ref name="eeg"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hhh" group="新清史"/>
|-
| [[桂良]] || 瓜爾佳氏 || 咸豐元年正月己丑 || 1851年2月2日 || 咸豐元年八月戊辰 || 1851年9月9日 || || <ref name="hh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f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3卷:「(咸豐元年八月戊辰)調吉倫泰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奕山為鑲白旗漢軍都統,仍留伊犁將軍任。」</ref>
|-
| [[吉倫泰]] || || 咸豐元年八月戊辰 || 1851年9月9日 || 咸豐三年三月壬子 || 1853年4月15日 || || <ref name="ff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gg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3卷:「(咸豐三年三月壬子)調阿靈阿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阿靈阿 (瓜爾佳氏)|阿靈阿]] || 瓜爾佳氏 || 咸豐三年三月壬子 || 1853年4月15日 || 同治四年六月戊午 || 1865年8月16日 || || <ref name="gg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hhj"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6卷:「(同治四年六月戊午)以文祥為鑲白旗滿洲都統,明緒為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已革怡親王[[載垣]] || 宗室 || 咸豐九年五月 || 1859年 || ||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881:「(咸豐九年)五月署理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奉恩輔國公[[載岱]] || 宗室 || 咸豐十年八月 || 1860年 || ||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881:「(咸豐十年)八月佩帶宗人府、鑲白旗滿洲都統、健銳營印鑰。」</ref>
|-
| [[倭什琿布]] || 薩克達氏 || 咸豐十年 || 186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043-2號</ref>
|-
| [[全慶]] || 葉赫那拉氏 || 同治三年 || 1864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715-1號</ref>
|-
| [[文祥]] || 瓜爾佳氏 || 同治四年六月戊午 || 1865年8月16日 || 光緒元年三月辛丑 || 1875年4月9日 || || <ref name="hhj"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i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8卷:「(光緒元年三月)辛丑,調伯彥訥謨祜為鑲白旗滿洲都統,隆懃為鑲藍旗漢軍都統。」</ref>
|-
| [[崇綸]] || 許氏 || 同治十二年 || 1873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142號</ref>
|-
| [[伯彥訥謨祜]] || 博爾濟吉特氏 || 光緒元年三月辛丑 || 1875年4月9日 || 光緒十年三月庚寅 || 1884年4月10日 ||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5卷</ref><br><ref name="iik"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rs" group="新清史"/>
|-
| [[廣壽]] || 布爾哈齊氏 || 光緒三年 || 1877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901-2號</ref>
|-
| 豫誠親王[[本格]] || 宗室 || 光緒四年 || 1878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77卷</ref>
|-
| 親王銜多羅惠敬郡王[[奕詳]] || 宗室 || 光緒十年三月庚寅 || 1884年4月10日 || 光緒十二年正月乙巳 || 1886年2月14日 || || <ref name="rr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jjl"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9卷:「(光緒十二年正月乙巳)調錫珍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奎潤為鑲黃旗漢軍都統。」</ref>
|-
| [[錫珍]] || [[額爾德特氏]] || 光緒十二年正月乙巳 || 1886年2月14日 || 光緒十三年二月乙酉 || 1887年3月21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1549號</ref><br><ref name="jj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k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9卷:「(光緒十三年二月)乙酉,以怡親王載敦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怡端親王[[載敦]] || 宗室 || 光緒十三年二月乙酉 || 1887年3月21日 || 光緒十五年九月丙辰 || 1889年10月7日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239卷</ref><br><ref name="kkm"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ll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0卷:「(光緒十五年九月丙辰)調奎潤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貝勒載瀅為鑲黃旗漢軍都統。」</ref>
|-
| [[奎潤]] || 宗室 || 光緒十五年九月丙辰 || 1889年10月7日 || 光緒十六年二月庚辰 || 1890年2月28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869-13號</ref><br><ref name="ll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mm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0卷:「(光緒十六年二月)庚辰,以德福為鑲白旗滿洲都統。」</ref>
|-
| [[福錕]] || 宗室 || 光緒十六年二月庚辰 || 1890年2月28日 || 光緒十六年五月丁亥 || 1890年7月5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578-7號</ref><br><ref name="mm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n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0卷:「(光緒十六年五月)丁亥,調符珍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容貴為鑲黃旗蒙古都統。」</ref>
|-
| [[符珍]] || 蘇完呢瓜爾佳氏 || 光緒十六年五月丁亥 || 1890年7月5日 || 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己卯 || 1900年3月7日 || || <ref name="nn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sst" group="新清史"/>
|-
| [[啟秀]] || [[庫雅拉氏]] || 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己卯 || 1900年3月7日 ||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甲子 || 1901年2月15日 || || <ref name="ss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o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1卷:「(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甲子)調魁斌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溥良為正黃旗蒙古都統。」</ref>
|-
| 睿敬親王[[魁斌]] || 宗室 ||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甲子 || 1901年2月15日 || 民國四年 || 1915年4月11日 || || <ref name="ooq"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奏摺">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 ,169952 號</ref><br><ref name="ton" group="論文"/><br><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丙冊》5873頁:「民國四年二月薨。」</ref><br><ref group="民國重要">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4/04/11條:「鑲白旗滿洲都統睿親王魁斌卒。」</ref>
|-
| [[瑞豐]] || || 民國四年四月 || 1915年 || || || || <ref name="ton" group="論文"/>
|-
| [[烏拉喜春]] || 佟佳氏 || 民國十五年十月 || 1926年 || || || || <ref name="ton" group="論文"/>
|}

==鑲紅旗滿洲都統(固山額真)==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font: 85%"
|-
! 都統 !! 氏族 !! 任職日期 !! 任職日期<br>(西元) !! 卸任日期 !! 卸任日期<br>(西元) !! 署任 !! 備註
|-
| [[博爾晉]] || 完顏氏 || 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 || 1626年10月27日 || 天聰元年 || 1627年 || || <ref group="清史稿" name="neh"/><br><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64號</ref>
|-
| [[葉臣]] || || 順治元年正月 || 1644年 || 順治五年閏四月 || 1648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喀爾楚渾]] || 宗室 || 順治五年八月辛亥 || 1648年10月5日 || 順治九年二月丁未 || 1652年3月14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五年八月)辛亥,以喀爾楚渾為鑲紅旗滿洲固山額真。」</ref><br><ref name="zzc"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九年二月丁未)以祜世布為鑲紅旗滿洲固山額真。」</ref>
|-
| [[祜錫布]] || || 順治九年二月丁未 || 1652年3月14日 || 順治九年七月丁亥 || 1652年8月21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name="zz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a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九年七月)丁亥,以巴爾處渾為鑲紅旗滿洲固山額真。」</ref>
|-
| [[巴爾處渾]] || || 順治九年七月丁亥 || 1652年8月21日 || 順治十二年三月 || 1655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name="aaw" group="新清史"/>
|-
| [[巴思哈]] || 宗室 || 順治十二年三月 || 1655年 || 順治十八年三月 || 1661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特晉]] || 完顏氏 || 順治十八年三月 || 1661年 || 康熙十一年二月 || 1672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伊爾門]] || 覺羅 || 康熙十一年四月乙酉 || 1672年5月6日 || 康熙十五年正月庚戌 || 1676年3月11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十一年四月)乙酉,以覺羅伊爾門為鑲紅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rr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十五年正月)庚戌,以肯車黑為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肯車黑]] || || 康熙十五年正月庚戌 || 1676年3月11日 || 康熙十八年正月丁巳 || 1679年3月3日 || || <ref name="rr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t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十八年正月)丁巳,以蘇努為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蘇努]] || 宗室 || 康熙十八年正月丁巳 || 1679年3月3日 || 雍正元年正月 || 1723年 || || <ref name="ttv"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秦布]] || || 雍正元年正月 || 1723年 || 雍正三年十一月 || 1725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果毅親王[[允禮]] || 宗室 || 雍正二年五月庚戌 || 1724年6月28日 || || || 是 || <ref name="cu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二年五月)庚戌,命果郡王允禮兼管鑲紅旗滿洲都統,以伯四格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果毅親王允禮 || 宗室 || 雍正六年正月 || 1728年 || 雍正十年十月 || 1732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查爾泰]] || || 雍正八年 || 1730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96卷</ref>
|-
| [[馬禮善]] || || 雍正十年十月 || 1732年 || 雍正十年十一月 || 1732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愛音圖]] || ||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丙寅 || 1734年1月23日 || 乾隆二年八月 || 1737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丙寅,實授愛音圖為鑲紅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永興]] || || 乾隆二年八月 || 1737年 || 乾隆四年八月甲午 || 1739年9月22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br><ref name="uuv" group="新清史"/>
|-
| 恭恪貝勒品級[[弘昇]] || 宗室 || 乾隆四年八月甲午 || 1739年9月22日 || 乾隆四年九月乙丑 || 1739年10月23日 || || <ref name="uu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u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四年九月)乙丑,弘昇以無恥奪職。調哈達哈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西特庫為鑲白旗漢軍都統。」</ref>
|-
| [[哈達哈]] || 瓜爾佳氏 || 乾隆四年九月乙丑 || 1739年10月23日 || 乾隆五年十一月庚午 || 1740年12月21日 || || <ref name="uuw"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v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乾隆五年十一月)辛未,以永常為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永常]] || [[董鄂氏]] || 乾隆五年十一月庚午 || 1740年12月21日 || 乾隆五年十二月丙午 || 1741年1月26日 || || <ref name="vv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wwy"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乾隆五年十二月)丙午,以哈達哈署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哈達哈 || || 乾隆五年十二月丙午 || 1741年1月26日 || 乾隆二十一年二月 || 1756年 || || <ref name="wwy"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那木扎爾]] || 圖伯特氏 || 乾隆二十一年二月 || 1756年 || 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丁未 || 1758年12月24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734號</ref><br><ref name="wwy"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xx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4卷:「(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丁未)以舒赫德為工部尚書,兼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舒赫德]] || 舒穆魯氏 || 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丁未 || 1758年12月24日 ||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戊辰 || 1768年7月25日 || || <ref name="xx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yya"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戊辰,以託庸為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託庸]] || 富察氏 ||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戊辰 || 1768年7月25日 || 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庚申 || 1769年1月13日 || || <ref name="yya"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zz" group="新清史"/>
|-
| [[札拉豐阿]] || 烏梁罕氏 || 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庚申 || 1769年1月13日 || 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丙寅 || 1783年5月6日 || || <ref name="zz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zb"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丙寅,調雅朗阿為鑲紅旗滿洲都統,王進泰為正白旗漢軍都統。」</ref>
|-
| 克勤莊郡王[[雅朗阿]] || 宗室 || 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丙寅 || 1783年5月6日 || 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 || 1783年8月23日 || || <ref name="zzb "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yxw" group="新清史"/>
|-
| 定恭親王[[綿恩]] || 宗室 || 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 || 1783年8月23日 || 嘉慶二年三月乙丑 || 1797年4月21日 || || <ref name="yxw"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a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二年三月)乙丑,調慶桂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德楞泰為鑲黃旗漢軍都統。」</ref>
|-
| [[永貴]] || 拜都氏 || 乾隆年間 || || ||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50033-001號</ref>
|-
| [[慶桂]] || 章佳氏 || 嘉慶二年三月乙丑 || 1797年4月21日 || 嘉慶二年十二月己亥 || 1798年1月20日 || || <ref name="aad"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bb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二年)十二月己亥,蘇凌阿罷,調慶桂為正藍旗滿洲都統,睿親王淳穎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保寧兼正黃旗漢軍都統。」</ref>
|-
| 睿恭親王[[淳穎]] || 宗室 || 嘉慶二年十二月己亥 || 1798年1月20日 || 嘉慶四年 || 1799年 || || <ref name="bbe" group="新清史"/>
|-
| [[布彥達賚]] || 鈕祜祿氏 || 嘉慶四年 || 1799年 || 嘉慶五年十一月乙酉 || 1800年12月22日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00009號</ref><br><ref name="wvu" group="新清史"/>
|-
| [[保寧 (大學士)|保寧]] || 圖伯特氏 || 嘉慶五年十一月乙酉 || 1800年12月22日 || 嘉慶十一年十月丁酉 || 1806年12月3日 || || <ref name="wvu"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c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十一年十月丁酉)調長麟為鑲紅旗滿洲都統,榮郡王綿億為鑲黃旗漢軍都統,以睿親王端恩為正紅旗蒙古都統。」</ref>
|-
| [[覺羅長麟|長麟]] || 覺羅 || 嘉慶十一年十月丁酉 || 1806年12月3日 || 嘉慶十五年二月壬辰 || 1810年3月12日 || || <ref name="cc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d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五年二月壬辰)調瑚圖禮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托津為正黃旗漢軍都統。」</ref>
|-
| [[瑚圖禮]] || [[完顏氏]] || 嘉慶十五年二月壬辰 || 1810年3月12日 || 嘉慶十八年六月庚申 || 1813年7月22日 || || <ref name="ddg"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ee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八年六月庚申)以松筠為伊犁將軍,鄂勒哲依圖為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勒保管理理藩院,調福慶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祿康為正黃旗漢軍都統。」</ref>
|-
| [[福慶]] || || 嘉慶十八年六月庚申 || 1813年7月22日 || 嘉慶十八年十月壬戌 || 1813年11月21日 || || <ref name="ee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f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八年十月)壬戌,以明亮署兵部尚書,晉隆為內大臣,調成寧為鑲紅旗滿洲都統,崇祿為鑲藍旗漢軍都統,以鄂勒哲依圖為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成寧]] || || 嘉慶十八年六月庚申 || 1813年7月22日 || 嘉慶十九年閏二月甲子 || 1814年3月23日 || || <ref name="ee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f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九年)閏二月甲子,成寧以妄移賢良祠位次,降藍翎侍衛;以和寧為禮部尚書,兼鑲紅旗滿洲都統,文寧為熱河都統。」</ref>
|-
| [[和寧 (清朝)|和寧]] || || 嘉慶十九年閏二月甲子 || 1814年3月23日 || 嘉慶十九年四月己卯 || 1814年6月6日 || || <ref name="ff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ggj"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九年四月己卯)調貝子奕紹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興肇為正藍旗漢軍都統。」</ref>
|-
| 定端親王[[奕紹]] || 宗室 || 嘉慶十九年四月己卯 || 1814年6月6日 || 嘉慶二十四年九月壬午 || 1819年11月10日 || || <ref name="ggj"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hh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二十四年九月)壬午,罷貝勒奕紹鑲紅旗滿洲都統,調肅親王永錫代之,奕顥為鑲白旗漢軍都統,以穆克登布為正藍旗蒙古都統。」</ref>
|-
| [[和世泰]] || 鈕祜祿氏 || 嘉慶二十三年 || 1818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091-1號</ref>
|-
| 肅恭親王[[永錫]] || 宗室 || 嘉慶二十四年九月壬午 || 1819年11月10日 || 嘉慶二十四年十二月丙午 || 1820年2月2日 || || <ref name="hhk"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kl" group="新清史"/>
|-
| 已革奉恩輔國公[[奕灝]] || 宗室 || 嘉慶二十四年十二月丙午 || 1820年2月2日 || 嘉慶二十五年四月戊申 || 1820年6月3日 || || <ref name="kk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il"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二十五年四月戊申)調景安為正藍旗滿洲都統,鄭親王烏爾恭阿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富蘭為正白旗漢軍都統。」</ref>
|-
| 鄭慎親王[[烏爾恭阿]] || 宗室 || 嘉慶二十五年四月戊申 || 1820年6月3日 || 道光八年八月乙未 || 1828年10月6日 || || <ref name="ii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jj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八年八月乙未)調富俊為鑲紅旗滿洲都統,耆英為鑲黃旗漢軍都統。」</ref>
|-
| [[賽沖阿]] || -{赫舍里氏}- || 道光六年 || 1826年 || || || 是 || <ref group="雜史">《清史列傳》30卷</ref>
|-
| [[明山]] || 薩克達氏 || 道光六年 || 1826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079-1號</ref>
|-
| [[富俊]] || [[卓特氏]] || 道光八年八月乙未 || 1828年10月6日 || 道光十四年四月己酉 || 1834年5月22日 || || <ref name="jjm"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k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十四年四月)己酉,調奕顥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克勤郡王承碩為正黃旗蒙古都統。」</ref>
|-
| [[耆英]] || 宗室 || 道光九年 || 1829年 || 道光十年 || 1830年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704-1號</ref>
|-
| [[文孚]] || 博爾濟吉特氏 || 道光十年 || 183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48-4號</ref>
|-
| 已革奉恩輔國公奕灝 || 宗室 || 道光十四年四月己酉 || 1834年5月22日 ||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乙丑 || 1839年1月12日 || || <ref name="kk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ll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乙丑,兵部尚書奕顥以徇私請託奪職,調裕誠為兵部尚書,兼鑲紅旗滿洲都統,以隆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鑲紅旗蒙古都統。」</ref>
|-
| [[裕誠]] || 佟佳氏 ||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乙丑 || 1839年1月12日 ||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丙寅 || 1839年1月13日 || || <ref name="kk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ll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丙寅,調敬徵為鑲紅旗滿洲都統,賽尚阿為鑲黃旗漢軍都統,裕誠為正白旗漢軍都統。」</ref>
|-
| [[敬徵]] || 宗室 ||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丙寅 || 1839年1月13日 ||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癸丑 || 1845年3月29日 || || <ref name="ll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mm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2卷:「(道光二十五年二月癸丑)命耆英協辦大學士,仍留兩廣總督任;調賽尚阿為戶部尚書,裕誠為工部尚書,以文慶為兵部尚書,成剛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調僧格林沁為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以車登巴咱爾為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調怡親王載垣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保昌為正藍旗漢軍都統。」</ref>
|-
| 已革怡親王[[載垣]] || 宗室 ||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癸丑 || 1845年3月29日 || 咸豐十一年十月丙辰 || 1861年11月3日 || || <ref name="mm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n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2卷:「(咸豐十一年十月丙辰)調全慶為鑲紅旗滿洲都統,瑞常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祿普]] || 宗室 || 道光三十年 || 1850年 || 咸豐元年 || 1851年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498-1號</ref>
|-
| [[花沙納]] || 烏米氏 || 咸豐元年 || 185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051-1號</ref>
|-
| [[阿靈阿 (瓜爾佳氏)|阿靈阿]] || 瓜爾佳氏 || 咸豐元年 || 185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126-2號</ref>
|-
| [[阿勒清阿]] || 博爾濟吉特氏 || 咸豐元年 || 185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817號</ref>
|-
| [[裕瑞]] || 佟佳氏 || 咸豐十一年 || 186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885-8號</ref>
|-
| [[全慶]] || 葉赫那拉氏 || 咸豐十一年十月丙辰 || 1861年11月3日 || 同治元年二月庚申 || 1862年3月7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715-13號</ref><br><ref name="nnq"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vv" group="新清史"/>
|-
| 睿僖親王[[宗室仁壽|仁壽]] || 宗室 || 同治元年二月庚申 || 1862年3月7日 || 同治三年十月辛巳 || 1864年11月12日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40712號</ref><br><ref name="uv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or"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5卷:「(同治三年十月辛巳)調綿森為鑲紅旗滿洲都統,西淩阿為鑲藍旗漢軍都統。」</ref>
|-
| [[綿森]] || 宗室 || 同治二年 || 1863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978-1號</ref>
|-
| [[瑞常]] || 石爾德特氏 || 同治三年 || 1864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195-1號</ref>
|-
| 綿森 || 宗室 || 同治三年十月辛巳 || 1864年11月12日 || 同治五年三月丁亥 || 1866年5月12日 || || <ref name="oor"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p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6卷:「(同治五年三月丁亥)命瑞常兼署刑部尚書,奕山署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一等鎮國將軍[[奕山]] || 宗室 || 同治五年三月丁亥 || 1866年5月12日 || 同治五年九月丁丑 || 1866年10月29日 || 是 || <ref name="pp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q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6卷:「(同治五年九月)丁丑,以全慶為刑部尚書,春佑署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三等鎮國將軍[[春佑]] || 宗室 || 同治五年九月丁丑 || 1866年10月29日 || 同治七年六月庚戌 || 1868年7月23日 || 是 || <ref name="qq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r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6卷:「(同治七年六月庚戌)調華豐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文煜為正藍旗漢軍都統。」</ref>
|-
| 肅恪親王[[華豐]] || 宗室 || 同治七年六月庚戌 || 1868年7月23日 || 同治八年九月乙酉 || 1869年10月21日 || || <ref name="rru"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ss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6卷:「(同治八年九月乙酉)調世鐸為鑲紅旗滿洲都統,慶春為鑲藍旗蒙古都統,以庫克吉泰為熱河都統,克蒙額為西安將軍。」</ref>
|-
| 禮恪親王[[世鐸]] || 宗室 || 同治八年九月乙酉 || 1869年10月21日 || 光緒十五年六月丁酉 || 1889年7月20日 || || <ref name="ss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tu" group="新清史"/>
|-
| [[文謙]] || 富察氏 || 同治年間 || || ||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40057-001號</ref>
|-
| [[靈桂]] || 宗室 || 光緒二年 || 1876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90-3號</ref>
|-
| 全慶 || 葉赫那拉氏 || 光緒三年 || 1877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715-1號</ref>
|-
| 貝勒銜貝子[[奕謨]] || 宗室 || 光緒十年 || 1884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187卷</ref>
|-
| [[善慶]] || [[張佳氏]] || 光緒十二年 || 1886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540-4號</ref>
|-
| 怡端親王[[載敦]] || 宗室 || 光緒十三年 || 1887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240卷</ref>
|-
| [[福錕]] || 宗室 || 光緒十五年六月丁酉 || 1889年7月20日 || 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丙午 || 1895年6月28日 || || <ref name="ttu"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t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0卷:「(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丙午)調貝勒載瀅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依克唐阿為鑲黃旗漢軍都統。」</ref>
|-
| [[敬信]] || 宗室 || 光緒二十年十二月乙巳 || 1894年12月29日 || ||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0卷:「(光緒二十年十二月)乙巳,福錕因病乞假,以敬信署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已革郡王銜貝勒[[載瀅]] || 宗室 || 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丙午 || 1895年6月28日 || 光緒二十四年 || 1898年 || || <ref name="ttw" group="新清史"/>
|-
| [[熙敬]] || 蘇完呢瓜爾佳氏 || 光緒二十四年 || 1898年 || 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癸卯 || 1900年9月27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53-3號</ref><br><ref name="uu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1卷:「(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癸卯)調懷塔布為鑲紅旗滿洲都統,崇禮為鑲藍旗滿洲都統,善耆為鑲黃旗蒙古都統,芬車為鑲白旗蒙古都統,博迪蘇為正藍旗蒙古都統,載卓為鑲紅旗漢軍都統。」</ref>
|-
| [[懷塔布]] || 葉赫那拉氏 || 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癸卯 || 1900年9月27日 ||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辛丑 || 1901年1月23日 || || <ref name="uu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vy"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1卷:「(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辛丑)調善耆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溥倫為鑲黃旗蒙古都統。」</ref>
|-
| 肅忠親王[[善耆]] || 宗室 ||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辛丑 || 1901年1月23日 ||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甲辰 || 1902年5月21日 || || <ref name="vvy"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ww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1卷:「(光緒二十八年四月甲辰)肅親王善耆解旗務,調榮祿為鑲紅旗滿洲都統,溥倫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貝子奕謨為鑲黃旗蒙古都統。」</ref>
|-
| [[榮祿]] || 瓜爾佳氏 ||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甲辰 || 1902年5月21日 ||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癸酉 || 1903年4月15日 || || <ref name="ww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xxa"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2卷:「(光緒二十九年三月癸酉)調世續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以繼祿為正紅旗蒙古都統,載瀛為內大臣。」</ref>
|-
| [[世續]] || [[索勒豁金氏]] ||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癸酉 || 1903年4月15日 ||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丙辰 || 1906年11月8日 || || <ref name="xxa"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aa" group="新清史"/>
|-
| 順承質郡王[[訥勒赫]] || 宗室 ||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丙辰 || 1906年11月8日 || || || || <ref name="zaa" group="新清史"/>
|-
| [[富勒渾泰]] || [[賽米爾氏]] || 光緒年間 || || || ||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223卷</ref>
|-
| [[段芝貴]] || || 民國元年七月 || 1912年7月24日 || 民國元年十月 || 1912年10月27日 || || <ref group="民國重要">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1/07/24條:「袁大總統任命段芝貴為鑲紅旗滿洲都統,陸建章為鑲紅旗蒙古副都統。」</ref>
|-
| [[烏拉喜春]] || 佟佳氏 || 民國元年十月 || 1912年10月27日 || 民國元年十二月 || 1912年12月22日 || || <ref group="民國重要">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1/10/27條:「袁大總統任烏拉喜春兼署鑲紅旗滿洲都統;楊纘緒署喀什噶爾提督,未到任前,由楊德勝暫行兼護。」</ref>
|-
| 貝子[[溥倫]] || 宗室 || 民國元年十二月 || 1912年12月22日 || 民國十三年一月 || 1924年1月10日 || || <ref group="民國重要">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1/12/22條:「袁大總統任命熊希齡為熱河都統,未到任前仍由崑源署理;段芝貴為察哈爾都統,未到任前仍由何宗蓮署理;溥倫為鑲紅旗滿洲都統。」</ref>
|-
| [[烏拉喜春]] || 佟佳氏 || 民國十三年一月 || 1924年1月10日 || 民國十五年一月 || 1926年 || || <ref group="民國重要">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13/1/10條:「曹錕任命烏拉喜春、田德山為鑲紅旗滿洲正副都統。」</ref>
|-
| [[田德山]] || || 民國十五年一月 || 1926年 || || || || <ref name="ton" group="論文"/>
|-
| [[王嵩儒]] || || 民國十六年四月 || 1927年 || || || || <ref name="ton" group="論文"/>
|}

==正藍旗滿洲都統(固山額真)==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font: 85%"
|-
! 都統 !! 氏族 !! 任職日期 !! 任職日期<br>(西元) !! 卸任日期 !! 卸任日期<br>(西元) !! 署任 !! 備註
|-
| [[托博輝]] || || 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 || 1626年10月27日 || || || || <ref group="清史稿" name="neh"/>
|-
| [[巴哈納]] || 覺羅 || 順治元年四月己巳 || 1644年5月17日 || 順治五年 || 1648年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69號</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元年四月)己巳,以巴哈納為正藍旗滿洲固山額真,富喇克塔為正藍旗蒙古固山額真。」</ref>
|-
| [[郎球]] || 覺羅 || 順治六年七月丙子 || 1649年8月26日 || 順治十一年十一月 || 1654年 || || <ref group="清史稿" name="neh"/><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阿爾津]] || 伊爾根覺羅氏 || 順治十一年十一月丁亥 || 1654年12月9日 || 順治十五年五月乙丑 || 1658年6月29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十一年)十一月丁亥,以陳泰為吏部尚書,阿爾津為正藍旗滿洲固山額真。」</ref><br><ref name="aca"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十五年五月)乙丑,以穆臣為正藍旗滿洲固山額真。」</ref>
|-
| [[穆臣]] || || 順治十五年五月乙丑 || 1658年6月29日 || 康熙五年二月 || 1666年 || || <ref name="aca"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濟世]] || || 康熙五年二月庚辰 || 1666年4月3日 || 康熙七年六月丁亥 || 1668年7月28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group="清史稿" name="neh"/><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五年二月)庚辰,以濟世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勒貝]] || [[郭絡羅氏]] || 康熙八年九月丁未 || 1669年10月11日 ||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 || 1682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八年九月)丁未,改勒貝正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喇克達]] || 宗室 || 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己未 || 1682年12月14日 || 康熙三十一年九月 || 1692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己未,以宗室喇克達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董額]] || 宗室 || 康熙三十一年十月甲申 || 1692年11月16日 || 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 || 1698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一年十月甲申)以佛倫總督四川陝西,董額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舒恕]] || 覺羅 ||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辛未 || 1698年4月6日 || 康熙四十年十二月 || 1702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七年二月)辛未,以覺羅樹庶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瓦爾大]] || || 康熙四十一年三月癸未 || 1702年3月29日 ||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甲申 || 1705年11月9日 || || <ref name="ba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rr" group="新清史"/>
|-
| [[吳達禪]] || ||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甲申 || 1705年11月9日 ||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 || 1709年 || || <ref name="rrr"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碩鼐]] || ||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 || 1709年 || 康熙四十九年十月 || 1710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班滴]] || || 康熙五十年二月辛酉 || 1711年3月20日 || 康熙五十二年四月 || 1713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五十年)二月辛酉,改班滴正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拜音布]] || || 康熙五十四年七月 || 1715年 || 康熙五十六年正月 || 1717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淳度親王[[允祐]] || 宗室 ||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 || 1718年 ||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丙寅 || 1723年1月21日 || 是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br><ref name="sss" group="新清史"/>
|-
| [[尹德]] || 鈕祜祿氏 ||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丙寅 || 1723年1月21日 || 雍正五年五月 || 1727年 || || <ref name="sss"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阿林保]] || || 雍正元年 || 1723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7卷</ref>
|-
| [[濟星]] || || 雍正三年四月辛卯 || 1725年6月4日 || 雍正四年正月甲辰 || 1726年2月12日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三年四月辛卯)以濟星署正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四年正月甲辰)甲辰,以病假正藍旗滿洲都統音德仍管原任事務。」</ref>
|-
| [[濟星]] || || 雍正五年正月庚戌 || 1727年2月13日 || 雍正五年四月壬寅 || 1727年6月5日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五年正月)庚戌,以圖納署正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bb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五年四月)壬寅,以石文𤊻署正藍旗漢軍都統,改希爾根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希爾根]] || || 雍正五年四月壬寅 || 1727年6月5日 || 雍正六年十二月己卯 || 1729年1月2日 || || <ref name="bb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c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六年)十二月己卯,改希爾根為鑲黃旗蒙古都統,以查爾泰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查爾泰]] || || 雍正六年十二月己卯 || 1729年1月2日 || 雍正十一年二月丙辰 || 1733年3月19日 || || <ref name="bb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ab" group="新清史"/>
|-
| [[伊勒慎]] || 佟佳氏 || 雍正十一年二月丙辰 || 1733年3月19日 || 雍正十二年九月辛卯 || 1734年10月15日 || || <ref name="zab"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c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二年九月)辛卯,以鄂善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鄂善]] || || 雍正十二年九月辛卯 || 1734年10月15日 || 雍正十三年十月辛卯 || 1735年12月9日 || || <ref name="ccu"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d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雍正十三年十月辛卯)以莽鵠立為正藍旗滿洲都統,豐盛額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莽鵠立]] || 伊爾根覺羅氏 || 雍正十三年十月辛卯 || 1735年12月9日 || 乾隆元年九月癸卯 || 1736年10月16日 || || <ref name="dd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bc" group="新清史"/>
|-
| [[傅鼐]] || || 乾隆元年九月癸卯 || 1736年10月16日 || 乾隆三年二月壬子 || 1738年4月18日 || || <ref name="ab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ee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三年二月)壬子,以馬爾泰兼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馬爾泰]] || 蘇完尼瓜爾佳氏 || 乾隆三年二月壬子 || 1738年4月18日 || 乾隆三年八月 || 1738年 || || <ref name="ees"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策楞]] || || 乾隆三年八月 || 1738年 || 乾隆三年十一月 || 1738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伊勒慎 || 佟佳氏 || 乾隆三年十一月 || 1738年 || 乾隆五年二月辛巳 || 1740年3月7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br><ref name="ffr"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五年二月)辛巳,以伊勒慎為綏遠城將軍,補熙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補熙]] || 佟佳氏 || 乾隆五年二月辛巳 || 1740年3月7日 || 乾隆五年七月初九 || 1740年8月30日 || || <ref name="ffr"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清史稿" name="bsb">《清史稿·表》198卷</ref>
|-
| [[永興]] || || 乾隆五年八月戊午 || 1740年10月10日 || 乾隆七年四月壬辰 || 1742年5月7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五年八月)戊午,調永興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gg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七年四月)壬辰,調西特庫為鑲藍旗蒙古都統,福興為鑲白旗漢軍都統,盛安為正藍旗滿洲都統,馬爾泰為鑲黃旗漢軍都統。」</ref>
|-
| [[盛安]] || 那拉氏 || 乾隆七年四月壬辰 || 1742年5月7日 || 乾隆十一年十二月丙子 || 1747年1月25日 || || <ref name="ggq"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hh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十一年十二月)丙子,調盛安為正黃旗漢軍都統,以班第兼管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班第]] || 博爾濟吉特氏 || 乾隆十一年十二月丙子 || 1747年1月25日 || 乾隆十三年六月 || 1748年 || || <ref name="hhp"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海蘭]] || || 乾隆十三年六月 || 1748年 ||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己巳 || 1749年1月7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br><ref name="ii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3卷:「(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己巳,命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尹繼善兼正藍旗滿洲都統、軍機處行走。」</ref>
|-
| [[尹繼善]] || 章佳氏 ||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己巳 || 1749年1月7日 ||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丁酉 || 1749年2月4日 || || <ref name="ii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jj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3卷:「(乾隆十三年十二月丁酉)命裕親王廣祿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裕莊親王[[廣祿]] || 宗室 ||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丁酉 || 1749年2月4日 ||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戊子 || 1773年11月16日 || || <ref name="jj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ij" group="新清史"/>
|-
| [[努三]] || 瓜爾佳氏 ||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戊子 || 1773年11月16日 || 乾隆四十一年十月辛亥 || 1776年11月23日 || || <ref name="iij"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k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一年十月)辛亥,調諴郡王弘暢為正藍旗滿洲都統,豐昇額為正藍旗漢軍都統,努三為正藍旗蒙古都統。」</ref>
|-
| 誠密郡王[[弘暢]] || 宗室 || 乾隆四十一年十月辛亥 || 1776年11月23日 || 乾隆四十三年閏六月庚辰 || 1778年8月14日 || || <ref name="kkm"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aac" group="新清史"/>
|-
| 理恪郡王[[弘㬙]] || 宗室 || 乾隆四十三年閏六月庚辰 || 1778年8月14日 ||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 || 1780年9月25日 || || <ref name="aac"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三寶]] || 伊爾根覺羅氏 ||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 || 1780年 || 乾隆四十八年五月丁未 || 1783年6月16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br><ref name="mm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7卷:「(乾隆四十八年五月丁未)調三寶為鑲藍旗漢軍都統,以福康安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福康安]] || 富察氏 || 乾隆四十八年五月丁未 || 1783年6月16日 || 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巳 || 1784年7月14日 || || <ref name="mmk"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nj"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7卷:「(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巳)以伊勒圖為領侍衛內大臣。以慶桂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慶桂]] || 章佳氏 || 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巳 || 1784年7月14日 || 乾隆五十八年五月乙未 || 1793年6月11日 || || <ref name="nnj"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o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7卷:「(乾隆五十八年五月乙未)調蘇凌阿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隆興為鑲藍旗漢軍都統。」</ref>
|-
| [[綽克托]] || 費莫氏 || 乾隆五十年 || 1785年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53269號</ref>
|-
| 克勤莊郡王[[雅朗阿]] || 宗室 || 乾隆五十六年 || 1791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1375卷</ref>
|-
| [[蘇凌阿]] || 他塔拉氏 || 乾隆五十八年五月乙未 || 1793年6月11日 || 嘉慶二年十二月己亥 || 1798年1月20日 || || <ref name="oo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bbe" group="新清史"/>
|-
| 慶桂 || 章佳氏 || 嘉慶二年十二月己亥 || 1798年1月20日 || 嘉慶六年正月壬午 || 1801年2月17日 || || <ref name="bb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ut" group="新清史"/>
|-
| [[豐紳濟倫]] || 富察氏 || 嘉慶六年正月壬午 || 1801年2月17日 || 嘉慶八年八月辛未 || 1803年9月24日 || || <ref name="vu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p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八年八月)辛未,調琳寧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富昌為正紅旗漢軍都統。」</ref>
|-
| [[琳寧]] || 宗室 || 嘉慶八年八月辛未 || 1803年9月24日 || 嘉慶九年六月丙寅 || 1804年7月15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1624號</ref><br><ref name="pp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q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九年六月)丙寅,調恭阿拉為正藍旗滿洲都統,琳寧為正黃旗漢軍都統。」</ref>
|-
| [[恭阿拉]] || 鈕祜祿氏 || 嘉慶九年六月丙寅 || 1804年7月15日 || 嘉慶十七年十二月壬子 || 1813年1月15日 || || <ref name="qqg"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r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七年十二月壬子)調吉綸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鐵保為鑲白旗漢軍都統,以祖之望為刑部尚書。」</ref>
|-
| [[吉綸]] || -{赫舍里氏}- || 嘉慶十七年十二月壬子 || 1813年1月15日 || 嘉慶十八年九月己卯 || 1813年10月9日 || || <ref name="rr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ss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八年九月己卯)奪吉綸、玉麟職,以英和為步軍統領,成寧為工部尚書;調莊親王綿課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莊襄親王[[綿課]] || 宗室 || 嘉慶十八年九月己卯 || 1813年10月9日 || 嘉慶十八年九月甲申 || 1813年10月14日 || || <ref name="ss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ts" group="新清史"/>
|-
| [[鐵保]] || [[棟鄂氏]] || 嘉慶十八年九月甲申 || 1813年10月14日 || 嘉慶十九年二月丙辰 || 1814年3月15日 || || <ref name="ut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t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九年二月丙辰)調英和為吏部尚書,兼正藍旗滿洲都統,以蘇楞額為工部尚書,貝子奕紹兼正藍旗漢軍都統。」</ref>
|-
| [[英和]] || 索綽絡氏 || 嘉慶十九年二月丙辰 || 1814年3月15日 || 嘉慶二十三年十一月 || 1818年 || || <ref name="ttd" group="新清史"/>
|-
| 已革奉恩輔國公[[奕灝]] || 宗室 || 嘉慶二十三年十一月 || 1818年 || 嘉慶二十四年五月乙酉 || 1819年7月16日 ||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甲冊》514頁:「嘉慶二十三年十一月管理正藍旗滿洲都統事務。」</ref><br><ref name="eee" group="新清史"/>
|-
| [[和世泰]] || 鈕祜祿氏 || 嘉慶二十四年五月乙酉 || 1819年7月16日 || 嘉慶二十五年四月戊申 || 1820年6月3日 || || <ref name="ee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il" group="新清史"/>
|-
| [[景安]] || || 嘉慶二十五年四月戊申 || 1820年6月3日 || 嘉慶二十五年十月己丑 || 1820年11月11日 || || <ref name="ii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uc"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嘉慶二十五年十月己丑)調和瑛為正藍旗滿洲都統,晉昌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貝勒綿志為鑲藍旗漢軍都統。」</ref>
|-
| [[和瑛]] || || 嘉慶二十五年十月己丑 || 1820年11月11日 || 道光元年七月庚戌 || 1821年7月30日 || || <ref name="uu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vb"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元年七月庚戌)崇祿以疾免,調穆克登額為正白旗蒙古都統,那彥成為正藍旗滿洲都統,托津為鑲黃旗蒙古都統,以祥保為正白旗漢軍都統。」</ref>
|-
| [[那彥成]] || 章佳氏 || 道光元年七月庚戌 || 1821年7月30日 || 道光二年十月己酉 || 1822年11月21日 || || <ref name="vvb"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wwa"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二年十月己酉)調索特那木多布齋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慶保為鑲白旗蒙古都統。」</ref>
|-
| [[索特那木多布齋]] || 博爾濟吉特氏 || 道光二年十月己酉 || 1822年11月21日 || 道光五年七月丙申 || 1825年8月24日 || || <ref name="wwa"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xx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0卷:「(道光五年七月)丙申,以賽沖阿為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調奕紹為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玉麟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普恭兼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玉麟]] || [[哈達納喇氏]] || 道光五年七月丙申 || 1825年8月24日 || 道光十三年四月戊申 || 1833年5月26日 || || <ref name="wwa"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xx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三年四月戊申)調博啟圖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奕顥為正黃旗蒙古都統。」</ref>
|-
| [[松筠]] || 瑪拉特氏 || 道光六年 || 1826年 || 道光十年 || 1830年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2049號</ref>
|-
| [[覺羅寶興|寶興]] || 覺羅 || 道光十年 || 183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457-2號</ref>
|-
| [[那清安]] || 葉赫那拉氏 || 道光十一年 || 183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882-6號</ref>
|-
| [[博啟圖]] || 富察氏 || 道光十三年四月戊申 || 1833年5月26日 || 道光十四年 || 1834年 || || <ref name="xx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eeg" group="新清史"/>
|-
| 肅慎親王[[敬敏]] || 宗室 || 道光十四年 || 1834年 || 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癸未 || 1848年12月8日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57388 號</ref><br><ref name="eeg" group="新清史"/>
|-
| [[哈哴阿]] || 瓜爾佳氏 || 道光十四年 || 1834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789號</ref>
|-
| [[僧格林沁]] || 博爾濟吉特氏 || 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癸未 || 1848年12月8日 || 咸豐五年十二月丙午 || 1856年1月24日 || || <ref name="eeg"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yy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3卷:「(咸豐五年十二月)丙午,調僧格林沁為鑲藍旗滿洲都統,端華為正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巴清德]] || 額扎特氏 || 道光三十年 || 1850年 || 咸豐元年 || 1852年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706號</ref>
|-
| [[花沙納]] || 烏米氏 || 咸豐元年 || 185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051-1號</ref>
|-
| [[桂良]] || 瓜爾佳氏 || 咸豐元年 || 185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769-7號</ref>
|-
| [[阿靈阿 (瓜爾佳氏)|阿靈阿]] || 瓜爾佳氏 || 咸豐元年 || 185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126-2號</ref>
|-
| [[裕誠]] || 佟佳氏 || 咸豐三年 || 1854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938-4號</ref>
|-
| [[德興 (嘉慶進士)|德興]] || 棟佳氏 || 咸豐四年 || 1855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816號</ref>
|-
| 已革鄭親王[[端華]] || 宗室 || 咸豐五年十二月丙午 || 1856年1月24日 || 咸豐十一年十月丙辰 || 1861年11月3日 || || <ref name="yy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nq" group="新清史"/>
|-
| [[瑞常]] || 石爾德特氏 || 咸豐八年 || 1858年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58214號</ref>
|-
| 克勤敬郡王[[慶惠]] || 宗室 || 咸豐十年 || 1860年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58003號</ref>
|-
| 瑞常 || 石爾德特氏 || 咸豐十一年十月丙辰 || 1861年11月3日 || 同治十一年四月癸亥 || 1872年5月16日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40590號</ref><br><ref name="nnq"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zz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7卷:「(同治十一年四月)癸亥,調奕劻為正藍旗滿洲都統,以英桂為鑲紅旗漢軍都統。」</ref>
|-
| [[倭什琿布]] || [[薩克達氏]] || 同治二年 || 1863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043-2號</ref>
|-
| [[景壽]] || 富察氏 || 同治四年 || 1865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232-1號</ref>
|-
| 三等鎮國將軍[[春佑]] || 宗室 || 同治四年 || 1865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162-3號</ref>
|-
| [[官文]] || 王佳氏 || 同治六年 || 1867年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36735號</ref>
|-
| [[全慶]] || 葉赫那拉氏 || 同治六年 || 1867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715-1號</ref>
|-
| [[明慶]] || 德敦氏 || 同治九年 || 1870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183-5號</ref>
|-
| 慶密親王[[奕劻]] || 宗室 || 同治十一年四月癸亥 || 1872年5月16日 || 光緒十年 || 1884年 || || <ref name="zzw" group="新清史"/>
|-
| [[安興阿]] || 倭勒氏 || 光緒二年 || 1876年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706號</ref>
|-
| [[貴恆]] || [[屈佳氏]] || 光緒十年 || 1884年 || 光緒十五年正月丁卯 || 1889年2月20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728號</ref><br><ref name="jjj" group="新清史"/>
|-
| 克勤誠郡王[[晉祺]] || 宗室 || 光緒十五年正月丁卯 || 1889年2月20日 || 光緒十七年十一月甲子 || 1891年12月4日 || || <ref name="jjj"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qr" group="新清史"/>
|-
| 貝勒銜貝子[[奕謨]] || 宗室 || 光緒十七年十一月甲子 || 1891年12月4日 || 光緒二十五年 || 1899年 || || <ref name="qqr" group="新清史"/>
|-
| [[榮祿]] || 瓜爾佳氏 || 光緒二十五年 || 1899年 ||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甲辰 || 1902年5月21日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29-1號</ref><br><ref name="wwz" group="新清史"/>
|-
| 貝子[[溥倫]] || 宗室 ||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甲辰 || 1902年5月21日 || || || || <ref name="wwz" group="新清史"/>
|-
| [[桂祥]] || 那拉氏 || 民國二年一月 || 1913年1月6日 || 民國二年十二月 || 1913年12月15日 || || <ref name="ton" group="論文"/><br><ref group="論文">〈那根正先世考查〉——馮其利,《北京檔案史料》2005年第二期</ref>
|}

==鑲藍旗滿洲都統(固山額真)==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font: 85%"
|-
! 都統 !! 氏族 !! 任職日期 !! 任職日期<br>(西元) !! 卸任日期 !! 卸任日期<br>(西元) !! 署任 !! 備註
|-
| [[顧三泰]] || || 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 || 1626年10月27日 || || || || <ref group="清史稿" name="neh"/>
|-
| [[巴都禮]] || || 順治元年十一月乙未 || 1644年12月9日 || 順治二年正月 || 1645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元年十一月)乙未,以巴都禮為鑲藍旗滿洲固山額真。」</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鎮國公[[屯齊]] || 宗室 || 順治二年正月 || 1645年 || 順治五年四月丙戌 || 1648年5月13日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br><ref name="bdb"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五年四月)丙戌,以藍拜為鑲藍旗滿洲固山額真,喇瑪為鑲藍旗蒙古固山額真。」</ref>
|-
| [[藍拜]] || 佟佳氏 || 順治五年四月丙戌 || 1648年5月13日 || 順治五年九月己卯 || 1648年11月2日 || || <ref name="bdb"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ec"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4卷:「(順治五年九月)己卯,以貝子屯齊為鑲藍旗滿洲固山額真。」</ref>
|-
| 鎮國公屯齊 || 宗室 || 順治五年九月己卯 || 1648年11月2日 || 順治八年三月己丑 || 1651年5月1日 || || <ref name="ce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f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八年三月己丑)以噶達渾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朱瑪喇為吏部尚書,雅賴為戶部尚書,譚布為工部尚書,藍拜為鑲藍旗滿洲固山額真。」</ref>
|-
| 藍拜 || 佟佳氏 || 順治八年三月己丑 || 1651年5月1日 || 順治十三年四月 || 1656年 || || <ref name="dfd"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羅託]] || 宗室 || 順治十三年五月己亥 || 1656年6月13日 || 康熙四年五月戊申 || 1665年7月5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5卷:「(順治十三年五月)己亥,以羅託為鑲藍旗滿洲固山額真,明安達禮為理藩院尚書,張懸錫總督宣大。」</ref><br><ref name="eg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四年五月)戊申,改孫塔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孫塔]] || 覺爾察氏 || 康熙四年五月戊申 || 1665年7月5日 || 康熙四年十一月 || 1665年 || || <ref name="ege"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已革輔國公[[溫齊]] || 宗室 || 康熙四年十二月庚申 || 1666年1月13日 || 康熙七年七月庚申 || 1668年8月30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15卷:「子溫齊,初封貝子,授右宗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四年)十二月庚申,以溫齊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fh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七年七月)庚申,以誇岱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誇岱]] || || 康熙七年七月庚申 || 1668年8月30日 || 康熙十年六月 || 1671年 || || <ref name="fhf"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俄托渾]] || || 康熙十年八月甲申 || 1671年9月8日 || 康熙十三年三月 || 1671年9月8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十年八月)甲申,改俄托渾鑲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已革輔國公溫齊 || 宗室 || 康熙十三年四月丁未 || 1674年5月18日 || 康熙十六年三月乙未 || 1677年4月20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6卷:「(康熙十三年四月丁未)以溫齊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gi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十六年三月乙未)以根特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根特]] || || 康熙十六年三月乙未 || 1677年4月20日 || 康熙二十三年四月 || 1684年 || || <ref name="gig"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鎮國襄敏公[[瓦三]] || 宗室 || 康熙二十三年五月 || 1684年 ||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 || 1685年 ||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t"/>
|-
| [[額赫訥]] || 納喇氏 || 康熙二十四年二月庚子 || 1685年3月14日 || 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丁卯 || 1696年10月9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258卷:「(康熙)二十年,克安籠所,略定曲靖、羅平。師既克雲南,凱旋,調前鋒統領,擢鑲藍旗滿洲都統,列議政大臣。」</ref><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7卷:「(康熙二十四年二月庚子)以額赫納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hjh"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丁卯,以宗室惠蘭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惠蘭]] || 宗室 || 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丁卯 || 1696年10月9日 || 康熙四十年正月甲寅 || 1701年3月5日 || || <ref name="hj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k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四十年正月)甲寅,改心裕鑲藍旗滿洲都統,以宗室齊克塔哈為正黃旗蒙古都統。」</ref>
|-
| [[心裕]] || || 康熙四十年正月甲寅 || 1701年3月5日 || 康熙四十年十月辛未 || 1701年11月17日 || || <ref name="ik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jlj"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8卷:「(康熙四十年十月)辛未,改普奇鑲藍旗滿洲都統,以孫渣齊為正紅旗蒙古都統。」</ref>
|-
| [[普奇]] || || 康熙四十年十月辛未 || 1701年11月17日 ||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 || 1708年 || || <ref name="jlj"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車納福]] || ||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癸丑 || 1708年11月22日 || 康熙五十三年十月 || 1714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四十七年十月)癸丑,改車納福鑲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瑚世巴]] || || 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甲戌 || 1715年1月11日 || 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丁卯 || 1716年12月24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甲戌)以拜音佈為正紅旗蒙古都統,瑯圖為正黃旗蒙古都統,騰額特為鑲藍旗蒙古都統,改瑚世巴鑲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azx" group="新清史"/>
|-
| [[瑯圖]] || || 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丁卯 || 1716年12月24日 || 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乙卯 || 1720年1月26日 || || <ref name="az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m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9卷:「(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乙卯,以阿布蘭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阿布蘭]] || 宗室 || 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乙卯 || 1720年1月26日 || 雍正二年五月庚戌 || 1724年6月28日 || || <ref name="kmk"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uh" group="新清史"/>
|-
| [[四格]] || [[汪氏]] || 雍正二年五月庚戌 || 1724年6月28日 || 雍正二年七月壬戌 || 1724年9月8日 || || <ref name="cuh"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lnl"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二年七月)壬戌,以丁壽為阿爾泰駐防將軍,改伯四格鑲藍旗蒙古都統,以公普照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奉恩輔國公[[普照]] || 宗室 || 雍正二年七月壬戌 || 1724年9月8日 || 雍正二年九月甲子 || 1724年11月9日 || || <ref group="雜史">《清國史》5冊</ref><br><ref name="ln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mo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二年九月)甲子,以馬爾賽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馬爾賽 (馬佳氏)|馬爾賽]] || 馬佳氏 || 雍正二年九月甲子 || 1724年11月9日 || 雍正三年正月丙辰 || 1725年3月1日 || || <ref name="mom"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tt" group="新清史"/>
|-
| [[阿魯 (清朝)|阿魯]] || || 雍正三年正月丙辰 || 1725年3月1日 || 雍正三年四月辛未 || 1725年5月15日 || || <ref name="tt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q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三年四月)辛未,以賴都兼理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賴都]] || || 雍正三年四月辛未 || 1725年5月15日 || 雍正三年九月甲子 || 1725年11月4日 || || <ref group="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28卷</ref><br><ref name="oq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r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三年九月甲子)改賴都為鑲紅旗漢軍都統,噶爾弼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噶爾弼]] || 納喇氏 || 雍正三年九月甲子 || 1725年11月4日 || 雍正三年十一月癸亥 || 1726年1月2日 || || <ref group="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28卷</ref><br><ref name="pr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s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三年十一月癸亥)以綽奇為鑲藍旗滿洲都統,改噶爾弼為奉天將軍。」</ref>
|-
| [[綽奇]] || || 雍正三年十一月癸亥 || 1726年1月2日 || 雍正十年正月 || 1732年 || || <ref group="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28卷</ref><br><ref name="qsq"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果毅親王[[允禮]] || 宗室 || 雍正四年三月己未 || 1726年4月28日 || ||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四年三月)己未,以果郡王允禮兼管鑲藍旗滿洲都統事。」</ref>
|-
| 已革順承親王[[錫保]] || 宗室 || 雍正四年九月己亥 || 1726年10月5日 || ||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0卷:「(雍正四年九月)己亥,以順承郡王錫保管鑲藍旗滿洲都統事。」</ref>
|-
| 平敏郡王[[福彭]] || 宗室 || 雍正十年正月乙亥 || 1732年2月12日 || ||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年正月)乙亥,命平郡王福彭管鑲藍旗滿洲都統事。」</ref>
|-
| 阿魯 || || 雍正十年十二月丁巳 || 1733年1月19日 || 雍正十二年三月 || 1734年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年十二月)丁巳,以阿魯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w"/>
|-
| [[豐盛額]] || || 雍正十一年七月丁未 || 1733年9月6日 || || || 是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一年七月)丁未,以豐盛額署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查克旦]] || 博爾濟吉特氏 || 雍正十二年四月癸亥 || 1734年5月20日 || 雍正十三年十月辛卯 || 1735年12月9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1卷:「(雍正十二年四月)癸亥,改查克旦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仍留軍營。」</ref><br><ref name="ddt" group="新清史"/>
|-
| 豐盛額 || || 雍正十三年十月辛卯 || 1735年12月9日 || 乾隆二年正月 || 1737年 || || <ref name="ddt"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都賚]] || || 乾隆二年三月甲辰 || 1737年4月15日 || 乾隆三年八月己丑 || 1738年9月22日 || || <ref name="fe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bcd" group="新清史"/>
|-
| 追封莊親王[[弘普]] || 宗室 || 乾隆三年八月己丑 || 1738年9月22日 || 乾隆八年四月甲申 || 1743年4月24日 || || <ref name="bcd"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tr"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八年四月甲申)鑲藍旗滿洲都統公弘普卒,以紀山代之,以裕親王廣祿為鑲黃旗漢軍都統。」</ref>
|-
| [[紀山]] || || 乾隆八年四月甲申 || 1743年4月24日 || 乾隆八年六月壬戌 || 1743年7月31日 || || <ref name="rtr"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su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2卷:「(乾隆八年六月)壬戌,以阿克敦為鑲藍旗滿洲都統,韓光基為正白旗漢軍都統。」</ref>
|-
| [[阿克敦]] || 章佳氏 || 乾隆八年六月壬戌 || 1743年7月31日 || 乾隆十三年四月乙亥 || 1748年5月18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303卷:「(乾隆)八年,授鑲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su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v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3卷:「(乾隆十三年四月乙亥)以達勒當阿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達勒當阿]] || 鈕鈷祿氏 || 乾隆十三年四月乙亥 || 1748年5月18日 || 乾隆十三年十月庚寅 || 1748年11月29日 || || <ref name="tv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p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3卷:「(乾隆十三年十月)庚寅,命貝勒羅卜藏兼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貝勒[[羅卜藏丹津]] || || 乾隆十三年十月庚寅 || 1748年11月29日 || 乾隆二十三年八月 || 1758年 || || <ref name="npn"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雅爾哈善]] || 覺羅 || 乾隆十九年 || 1754年 || ||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5718號</ref><br><ref group="雜史">《清史列傳》22卷</ref>
|-
| 和恭親王[[弘晝]] || 宗室 || 乾隆二十一年八月 || 1756年 || || || 是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色布騰巴爾珠爾]] || 博爾濟吉特氏 || 乾隆二十三年八月 || 1758年 || 乾隆三十三年十月辛未 || 1768年11月25日 || 是 || <ref group="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569卷</ref><br><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br><ref name="uw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3卷:「(乾隆三十三年十月辛未)調色布騰巴爾珠爾為鑲藍旗蒙古都統,努三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四格]] || || 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 || 1767年 || || || 是 || <ref group="八旗通志" name="bah"/>
|-
| [[努三]] || || 乾隆三十三年十月辛未 || 1768年11月25日 ||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丙寅 || 1770年9月11日 || || <ref name="uwu"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ef" group="新清史"/>
|-
| 色布騰巴爾珠爾 || 博爾濟吉特氏 ||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丙寅 || 1770年9月11日 || 乾隆三十七年五月丁酉 || 1770年6月14日 || || <ref name="de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vx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5卷:「(乾隆三十七年五月)丁酉,以舒赫德為領侍衛內大臣,顯親王蘊著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肅勤親王[[蘊著]] || 宗室 || 乾隆三十七年五月丁酉 || 1770年6月14日 || 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乙未 || 1776年11月7日 || || <ref name="vx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baa" group="新清史"/>
|-
| 奉恩將軍[[弘旿]] || 宗室 || 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乙未 || 1776年11月7日 || 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庚寅 || 1778年4月26日 || || <ref name="baa"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庚寅,貝子弘旿以私託通永道宋英玉事,命革貝子及都統職。」</ref>
|-
| [[德福 (清朝)|德福]] || 伊爾根覺羅氏 || 乾隆四十三年 || 1778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717號</ref>
|-
| [[邁拉遜]] || 佟佳氏 || 乾隆四十三年四月辛卯 || 1778年5月7日 || 乾隆四十四年二月甲子 || 1779年3月26日 || || <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三年四月辛卯)調邁拉遜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豫親王修齡為正白旗蒙古都統。」</ref><br><ref name="wy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四年二月)甲子,以永貴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永貴]] || 拜都氏 || 乾隆四十四年二月甲子 || 1779年3月26日 || 乾隆四十五年五月辛卯 || 1780年6月15日 || || <ref group="清史稿">《清史稿·列傳》320卷:「(乾隆)四十四年,召還京師,授鑲藍旗滿洲都統。」</ref><br><ref name="wyw"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xzx"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四十五年五月)辛卯,命永貴為鑲藍旗漢軍都統,和珅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和珅]] || 鈕祜祿氏 || 乾隆四十五年五月辛卯 || 1780年6月15日 || 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丙戌 || 1784年3月21日 || || <ref name="xz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jjk" group="新清史"/>
|-
| 豫良親王[[修齡]] || 宗室 || 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丙戌 || 1784年3月21日 || 乾隆五十一年三月戊午 || 1786年4月12日 || || <ref name="jjk" group="新清史"/><br><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丙冊》5992頁:「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十四日戌時薨 。」</ref>
|-
| 怡恭親王[[永琅]] || 宗室 || 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庚申 || 1786年4月14日 ||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壬戌 || 1794年3月5日 || || <ref name="yqw" group="宗譜"/><br><re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6卷:「(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庚申,豫親王修齡薨,以怡親王永琅為鑲藍旗滿洲都統,李侍堯為鑲藍旗漢軍都統。」</ref><br><ref name="xwv" group="新清史"/>
|-
| 奉恩將軍弘旿 || 宗室 ||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壬戌 || 1794年3月5日 ||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辛未 || 1794年5月13日 || || <ref name="xw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ky"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7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辛未,調弘旿為正紅旗蒙古都統,慶桂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慶桂]] || 章佳氏 ||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辛未 || 1794年5月13日 || 乾隆六十年九月己巳 || 1795年11月2日 || || <ref name="rky"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qq" group="新清史"/>
|-
| 成哲親王[[永瑆]] || 宗室 || 乾隆六十年九月己巳 || 1795年11月2日 || 嘉慶四年 || 1799年 || || <ref name="pqq" group="新清史"/>
|-
| [[託庸]] || 富察氏 || 乾隆年間 || || || || 是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41925號</ref>
|-
| [[德明]] || 溫都氏 || 嘉慶四年 || 1799年 || 嘉慶五年七月丙申 || 1800年9月4日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00504號</ref><br><ref name="zbz"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五年七月)丙申,禮部尚書德明卒,贈太子少保,調傅森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書敬為鑲紅旗漢軍都統。」</ref>
|-
| [[傅森]] || 鈕鈷祿氏 || 嘉慶五年七月丙申 || 1800年9月4日 || 嘉慶六年二月癸酉 || 1801年4月9日 || || <ref name="zbz"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cad"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六年二月癸酉)調莊親王綿課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明安兼正紅旗蒙古都統。」</ref>
|-
| 莊襄親王[[綿課]] || 宗室 || 嘉慶六年二月癸酉 || 1801年4月9日 || 嘉慶六年四月丁未 || 1801年5月13日 || || <ref name="cad"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dbe"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六年四月丁未)以睿親王寶恩為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調成德為鑲藍旗滿洲都統,達椿為鑲黃旗漢軍都統,以阿蘭保為鑲藍旗蒙古都統。」</ref>
|-
| [[成德 (葉赫氏)|成德]] || 葉赫氏 || 嘉慶六年四月丁未 || 1801年5月13日 || 嘉慶七年三月癸巳 || 1802年4月24日 || || <ref name="dbe"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ecf"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8卷:「(嘉慶七年三月)癸巳,調德瑛為鑲藍旗滿洲都統,博興兼正白旗漢軍都統。」</ref>
|-
| [[德瑛 (尚書)|德瑛]] || 伊爾根覺羅氏 || 嘉慶七年三月癸巳 || 1802年4月24日 || 嘉慶十四年十二月辛丑 || 1810年1月20日 || || <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125365號</ref><br><ref name="ecf"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fdg"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四年十二月辛丑)以勒保為武英殿大學士,仍留四川總督,秀林為工部尚書,哈迪爾為內大臣,調明亮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富明阿為鑲白旗漢軍都統,秀林兼正白旗蒙古都統。」</ref>
|-
| [[額勒登保]] || 瓜爾佳氏 || 嘉慶十年 || 1805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89號</ref>
|-
| [[德楞泰]] || 伍彌特氏 || 嘉慶十年 || 1805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89號</ref>
|-
| [[明亮]] || 富察氏 || 嘉慶十四年十二月辛丑 || 1810年1月20日 || 嘉慶十九年閏二月甲子 || 1814年3月23日 || || <ref name="fdg"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gei"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十九年閏二月甲子)調崇祿為鑲藍旗滿洲都統,明亮為鑲藍旗漢軍都統,以孟住為鑲白旗蒙古都統。」</ref>
|-
| [[崇祿]] || 瓜爾佳氏 || 嘉慶十九年閏二月甲子 || 1814年3月23日 || 嘉慶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 1816年8月30日 || || <ref name="gei"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hfj"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二十一年七月乙卯)以松筠管理吏部、理藩院,兼鑲藍旗滿洲都統,和寧為工部尚書,兼正黃旗漢軍都統,調慶祥為熱河都統,崇祿為鑲紅旗漢軍都統。」</ref>
|-
| [[松筠]] || 瑪拉特氏 || 嘉慶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 1816年8月30日 || 嘉慶二十二年六月甲戌 || 1817年7月15日 || || <ref name="hfj"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igk"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二十二年六月甲戌)調成寧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賽沖阿為正白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調德寧阿為成都將軍,以祥保為寧夏將軍。」</ref>
|-
| [[成寧]] || || 嘉慶二十二年六月甲戌 || 1817年7月15日 || 嘉慶二十二年七月丙辰 || 1817年8月26日 || || <ref name="igk"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jhl"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19卷:「(嘉慶二十二年七月丙辰)調和寧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伊沖阿為正黃旗漢軍都統,索特那木多布齋為鑲白旗蒙古都統。」</ref>
|-
| [[和寧 (清朝)|和寧]] || || 嘉慶二十二年七月丙辰 || 1817年8月26日 || 嘉慶二十五年十月己丑 || 1820年11月11日 || || <ref name="jhl"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uc" group="新清史"/>
|-
| 奉恩輔國公[[晉昌]] || 宗室 || 嘉慶二十五年十月己丑 || 1820年11月11日 || 道光二年正月辛未 || 1822年2月16日 || || <ref name="uuc"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kim"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二年正月)辛未,顧德慶以平庸降侍郎,以王鼎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調伯麟為鑲藍旗滿洲都統,禧恩為正紅旗漢軍都統。」</ref>
|-
| [[伯麟]] || [[瑚錫哈哩氏]] || 道光二年正月辛未 || 1822年2月16日 || 道光二年六月癸丑 || 1822年7月28日 || || <ref name="kim"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ljn"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二年六月)癸丑,大學士伯麟休致,予半俸;以戴均元管理刑部,調禧恩為鑲白旗滿洲都統,以載銓為正紅旗漢軍都統;調文孚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奕顥為鑲藍旗蒙古都統。」</ref>
|-
| [[文孚]] || 博爾濟吉特氏 || 道光二年六月癸丑 || 1822年7月28日 || 道光十三年五月丁酉 || 1833年7月14日 || || <ref name="ljn"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mko"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三年五月丁酉)調松筠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昇寅]] || 馬佳氏 || 道光十二年 || 183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761-4號</ref>
|-
| [[松筠]] || || 道光十三年五月丁酉 || 1833年7月14日 || 道光十四年正月戊子 || 1834年3月2日 || || <ref name="mk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nlp"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四年正月)戊子,調耆英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慶郡王綿愍為鑲黃旗漢軍都統。」</ref>
|-
| [[耆英]] || 宗室 || 道光十四年正月戊子 || 1834年3月2日 || 道光十六年九月己酉 || 1836年11月7日 || || <ref name="nlp"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omq"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1卷:「(道光十六年九月己酉)調載銓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武忠額]] || 佟佳氏 || 道光十六年 || 1836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053-1號</ref>
|-
| 定敏親王[[載銓]] || 宗室 || 道光十六年九月己酉 || 1836年11月7日 || 咸豐四年九月癸未 || 1854年11月7日 || || <ref name="omq"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po" group="新清史"/>
|-
| [[賽尚阿]] || 阿魯特氏 || 道光二十八年 || 1848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647-4號</ref>
|-
| [[德興 (嘉慶進士)|德興]] || 棟佳氏 || 咸豐二年 || 1852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816號</ref>
|-
| 貝子銜奉恩鎮國恪慎公[[奕湘]] || 宗室 || 咸豐四年九月癸未 || 1854年11月7日 || 咸豐五年十二月丙午 || 1856年1月24日 || || <ref name="qpo"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yyx" group="新清史"/>
|-
| [[僧格林沁]] || 博爾濟吉特氏 || 咸豐五年十二月丙午 || 1856年1月24日 || 咸豐十一年十月辛酉 || 1861年11月8日 || || <ref name="yy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pns"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5卷:「(咸豐十一年十月辛酉)以麟魁兼正白旗蒙古都統,調伊勒東阿為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聯順]] || 富察氏 || 咸豐六年 || 1856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890-2號</ref>
|-
| [[瑞常]] || 石爾德特氏 || 咸豐九年 || 1859年 || 咸豐十年 || 1860年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195-1號</ref><br><ref group="中央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58214號</ref>
|-
| [[伊勒東阿]] || [[興佳氏]] || 咸豐十一年十月辛酉 || 1861年11月8日 || 同治二年正月庚午 || 1863年3月12日 || || <ref name="pn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qot"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25卷:「(同治二年正月庚午)調寶鋆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禮親王世鐸為鑲藍旗蒙古都統。」</ref>
|-
| [[寶鋆]] || 索綽絡氏 || 同治二年正月庚午 || 1863年3月12日 || 光緒十年三月庚寅 || 1884年4月10日 || || <ref name="qot"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rs" group="新清史"/>
|-
| [[倭什琿布]] || 薩克達氏 || 同治四年 || 1865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043-2號</ref>
|-
| [[穆隆阿]] || 佟佳氏 || 同治十二年 || 1873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536-2號</ref>
|-
| [[廣壽]] || 布爾哈齊氏 || 光緒三年 || 1877年 || ||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2901-2號</ref>
|-
| [[烏拉喜崇阿]] || [[沙濟富察氏]] || 光緒五年 || 1879年 || || ||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770號</ref>
|-
| [[瑞聯]] || 宗室 || 光緒七年 || 1881年 || || || 是 || <ref group="國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680號</ref>
|-
| [[恩承]] || 葉赫那拉氏 || 光緒十年三月庚寅 || 1884年4月10日 || 光緒十八年閏六月辛巳 || 1892年8月17日 || || <ref name="rr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rpu"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0卷:「(光緒十八年閏六月辛巳)調貝勒載漪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懷塔布為正黃旗漢軍都統。」</ref>
|-
| 豫誠親王[[本格]] || 宗室 || 光緒十三年閏四月 || 1887年 || || || 是 || <ref group="宗譜">《愛新覺羅宗譜·丙冊》6007頁:「(光緒)十三年閏四月署理鑲藍旗滿洲都統。」</ref>
|-
| 已革端郡王[[載漪]] || 宗室 || 光緒十八年閏六月辛巳 || 1892年8月17日 || 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癸卯 || 1900年9月27日 || || <ref name="rrs"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uux" group="新清史"/>
|-
| [[崇禮]] || [[蔣氏]] || 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癸卯 || 1900年9月27日 || 光緒三十一年五月庚子 || 1905年6月30日 || || <ref name="uux"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sqv"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2卷:「(光緒三十一年五月庚子)調善耆為鑲藍旗滿洲都統,訥勒赫為鑲黃旗蒙古都統。」</ref>
|-
| [[特圖慎]] || || 光緒三十一年 || 1905年 || || || 是 || <ref group="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543卷</ref>
|-
| 肅忠親王[[善耆]] || 宗室 || 光緒三十一年五月庚子 || 1905年6月30日 || 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己亥 || 1907年6月19日 || || <ref name="sqv" group="新清史"/><br><ref name="trw" group="新清史">《新清史·本紀》32卷:「(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己亥)調博迪蘇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以壽蔭為正藍旗蒙古都統,實授台布正黃旗蒙古都統。」</ref>
|-
| [[博迪蘇]] || 博爾濟吉特氏 || 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己亥 || 1907年6月19日 || || || || <ref name="trw" group="新清史"/>
|-
| [[秀吉 (民國)|秀吉]] || || || || 民國三年五月 || 1914年5月8日 || || <ref group="民國重要">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3/05/08條:「北京政府袁大總統令鑲藍旗滿洲都統秀吉等朋比營私,有玷官箴,一併褫職。鍾祿要求不遂,挾嫌控告,交該旗嚴行管束。」</ref>
|-
| [[巴哈布]] || || 民國三年五月 || 1914年5月12日 || || || || <ref group="民國重要">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3/05/12條:「北京政府袁大總統令任命巴哈布為鑲藍旗滿洲都統,連福為副都統。」</ref>
|}

==参考文献==
{{reflist|2|group="清史稿"}}
{{reflist|2|group="八旗通志"}}
{{reflist|2|group="國立故宮"}}
{{reflist|2|group="宗譜"}}
{{reflist|2|group="實錄"}}
{{reflist|2|group="中央研究"}}
{{reflist|2|group="奏摺"}}
{{reflist|2|group="新清史"}}
{{reflist|2|group="日報"}}
{{reflist|2|group="民國重要"}}
{{reflist|2|group="雜史"}}
{{reflist|2|group="論文"}}

[[Category:鑲紅旗滿洲都統|*]]
[[Category:鑲黃旗滿洲都統|*]]
[[Category:鑲藍旗滿洲都統|*]]
[[Category:鑲白旗滿洲都統|*]]
[[Category:正紅旗滿洲都統|*]]
[[Category:正藍旗滿洲都統|*]]
[[Category:正黃旗滿洲都統|*]]
[[Category:正白旗滿洲都統|*]]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