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79
次編輯
變更
中亚紫菀木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中亚紫菀木</big> ''' |- | File:中亚紫菀木.jpg|缩略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中亚紫菀木</big> '''
|-
| [[File:中亚紫菀木.jp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693512&sid=6907420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中亚紫菀木
学 名: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 Novopok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种:中亚紫菀木
分布区域:中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及蒙古
|}
'''中亚紫菀木'''(学名: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是菊科紫菀木属的植物。分布于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1,300米至3,9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草原及荒漠地区,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ref>[http://www.iplant.cn/info/%D6%D0%D1%C7%D7%CF%DD%D2%C4%BE ], , 2020-01-18</ref>
==中亚紫菀木形态特征==
中亚紫菀木为不高的[[半灌木]],下部多分枝,根颈埋入土中,分枝由根颈发出。其轴根深入土中,达1m左右,由分枝发出多数不定根,形成相当扩展的根系,增大在干早环境中取水分和养分的范围,根幅通常大于地上部冠幅数倍。地上部老枝强烈木质化,呈灰黄色,较粗壮,新枝细长,灰绿色,中亚紫菀木各生育期均较长,营养期4–7月,花期6–8月,果期8–9月。中亚紫菀木为超旱生的荒漠植物,出现于荒漠和荒漠草原带,喜生于疏松的砂砾质冲积和洪积土壤上。常沿干河床和流水线形成群落,也生于石质丘陵和山前洪积坡地上。
它是亚洲中部的特有种,在干早地区分布相当广泛,从塔里木盆地到阿拉菩均有出现,但很少成为建群种,主要以群落的伴生种存在于膜果麻黄(Ephedraprzewalskii)、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合头藜(Sy–mpegmregelii)等荒漠群落中。群落覆盖度较低,一般只有10–20%。例如,分布于乌兰布和沙漠中亚紫菀木,是球果白刺群落和膜果麻群落中的伴生种,在这些群落中出现的除中亚紫菀木外.还 有珍珠柴(Salsolapasserina)、枇杷柴(Reaumuria so–ongorica)、长叶红沙(R.trigyna).绵刺(Potaniniamongo–lici)、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on)等。鲜草总产量(6–8月份)为300一435kg/公顷,群落中有中亚紫菀木4一11株/100m2,鲜重只占总产量的0.8–2.8%。中亚紫菀木为建群种构成的群落见于塔里木盆地以西的昆仑山麓,伴生种仅膜果麻黄1种,群落总盖度仅6–8%;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土石质丘陵的,伴生有合头藜、黄花补血草(Limoniumaureum)、尖叶盐爪爪(Kalidiumcuspi–datum)等,盖度可达2O%左右。
植株
多分枝半灌木,高20-40厘米。
茎
根状茎粗壮,径超过1厘米,茎多数,簇生,下部多分枝,上部有花序枝,直立或斜升,基部木质,坚硬,具细条纹,有被绒毛的腋芽, 外皮淡红褐色,被灰白色短绒毛,或后多少脱毛,当年生枝被灰白色蜷曲的短绒,后多少脱毛,变绿色。
叶
叶较密集,斜上或直立,长圆状线形或近线形,长 (8) 12-15毫米,宽1.5-2毫米,先端尖,基部渐狭,边缘反卷,具1明显的中脉,上面被灰绿色,下面被灰白色蜷曲密绒毛。
花
头状花序较大,长8-10毫米,宽约10毫米,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散的伞房花序,花序梗较粗壮,长或较短,少有具短花序梗而排成密集的伞房花序;总苞宽倒卵形,长6-7毫米,宽9毫米,总苞片3-4层,覆瓦状,外层较短,卵圆形或披针形,内层长圆形,顶端全部渐尖或稍
钝 ,通常紫红色,背面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毛,具1条紫红色或褐色的中脉,具白色宽膜质边缘。外围有7-10个舌状花,舌片开展,淡紫色, 长约10毫米;中央的两性花11-12个,花冠管状,黄色,长约5毫米,檐部钟状,有5个披针形的裂片;花药基部钝,顶端具披针形的附片 ;花柱分枝顶端有短三角状卵形的附器。
果
瘦果长圆形,长3.5毫米,稍扁,基部缩小,具小环,被白色长伏毛;冠毛白色,糙毛状,与花冠等长。
[[花果期]]
7-9月。
==中亚紫菀木生长环境==
生于[[草原]]或[[荒漠]]地区。
==中亚紫菀木分布范围==
产于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蒙古南部也有。
==中亚紫菀木主要价值==
[[File:中亚紫菀木2.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4%B8%AD%E4%BA%9A%E7%B4%AB%E8%8F%80%E6%9C%A8&src=tab_www&correct=%E4%B8%AD%E4%BA%9A%E7%B4%AB%E8%8F%80%E6%9C%A8&ancestor=list&cmsid=0c438d381dae1ee37b8d11cb102c6877&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adstar=0&clw=241#id=906006c12cfce8272684c5129761d203&currsn=0&ps=15&pc=15 原图链接]]]
中亚紫菀木是骆驼的良好饲料,四季采食,特别是在冬齐,喜食其新枝,到夏季仅乐食。羊乐食其嫩枝。马和牛不食。中亚紫菀木的化学成分如表85–1所示。可以看出,中亚紫菀木粗蛋白质含量较低或中等,无氮浸出物丰富,而粗纤维含量不算太高。矿物质中钙磷含量
丰 富,且比例合适。胡萝卜素的含量很高。从所含必需氨基酸成分看(表85一2),含量高于优良禾草––羊草,同玉米、小麦或大麦中所含 的必需氨基酸总量不相上下,说明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值还是较高的。总起来言,它应属于中等饲用植物。
==中亚紫菀木变种==
中亚紫菀木(原变种)
var. centrali-asiaticus
高大变种
var. procerior Novopokr., l. c. 340. 1950.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茎、叶被不脱落的灰白色密绒毛;头状花序具较多数个花,舌状花8-10个,两性花15-19(26)个。
产于甘肃西部、青海北部和新疆东南部。生于荒漠或草地,海拔2200-3400米。
短叶变种
var. potaninii (Novopokr.) Ling et Y. L. Chen, comb. nov. ——Asterothamnus potaninii Novopokr. in Not. Syst. Herb. Inst. Bot. Acad. Sc. URSS 13: 342. 1950. ——Aster potaninii Novopokr. l. c. pro syn.
叶密集而短狭,长8,少有达16毫米,宽2毫米;茎下部多分枝,稀上部有数个花序枝;头状花序单生或2-5个排列成疏伞房花序,具较长 的花序梗;总苞片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舌状花7-10个;两性花约17个,与前两变种不难区别。
产于[[甘肃]]东部([[靖远]]、[[固原]]、[[榆中]]、[[会宁]])、[[宁夏]]([[银川]]、[[同心]]),海拔1300米。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中亚紫菀木</big> '''
|-
| [[File:中亚紫菀木.jp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693512&sid=6907420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中亚紫菀木
学 名: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 Novopok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种:中亚紫菀木
分布区域:中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及蒙古
|}
'''中亚紫菀木'''(学名: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是菊科紫菀木属的植物。分布于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1,300米至3,9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草原及荒漠地区,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ref>[http://www.iplant.cn/info/%D6%D0%D1%C7%D7%CF%DD%D2%C4%BE ], , 2020-01-18</ref>
==中亚紫菀木形态特征==
中亚紫菀木为不高的[[半灌木]],下部多分枝,根颈埋入土中,分枝由根颈发出。其轴根深入土中,达1m左右,由分枝发出多数不定根,形成相当扩展的根系,增大在干早环境中取水分和养分的范围,根幅通常大于地上部冠幅数倍。地上部老枝强烈木质化,呈灰黄色,较粗壮,新枝细长,灰绿色,中亚紫菀木各生育期均较长,营养期4–7月,花期6–8月,果期8–9月。中亚紫菀木为超旱生的荒漠植物,出现于荒漠和荒漠草原带,喜生于疏松的砂砾质冲积和洪积土壤上。常沿干河床和流水线形成群落,也生于石质丘陵和山前洪积坡地上。
它是亚洲中部的特有种,在干早地区分布相当广泛,从塔里木盆地到阿拉菩均有出现,但很少成为建群种,主要以群落的伴生种存在于膜果麻黄(Ephedraprzewalskii)、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合头藜(Sy–mpegmregelii)等荒漠群落中。群落覆盖度较低,一般只有10–20%。例如,分布于乌兰布和沙漠中亚紫菀木,是球果白刺群落和膜果麻群落中的伴生种,在这些群落中出现的除中亚紫菀木外.还 有珍珠柴(Salsolapasserina)、枇杷柴(Reaumuria so–ongorica)、长叶红沙(R.trigyna).绵刺(Potaniniamongo–lici)、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on)等。鲜草总产量(6–8月份)为300一435kg/公顷,群落中有中亚紫菀木4一11株/100m2,鲜重只占总产量的0.8–2.8%。中亚紫菀木为建群种构成的群落见于塔里木盆地以西的昆仑山麓,伴生种仅膜果麻黄1种,群落总盖度仅6–8%;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土石质丘陵的,伴生有合头藜、黄花补血草(Limoniumaureum)、尖叶盐爪爪(Kalidiumcuspi–datum)等,盖度可达2O%左右。
植株
多分枝半灌木,高20-40厘米。
茎
根状茎粗壮,径超过1厘米,茎多数,簇生,下部多分枝,上部有花序枝,直立或斜升,基部木质,坚硬,具细条纹,有被绒毛的腋芽, 外皮淡红褐色,被灰白色短绒毛,或后多少脱毛,当年生枝被灰白色蜷曲的短绒,后多少脱毛,变绿色。
叶
叶较密集,斜上或直立,长圆状线形或近线形,长 (8) 12-15毫米,宽1.5-2毫米,先端尖,基部渐狭,边缘反卷,具1明显的中脉,上面被灰绿色,下面被灰白色蜷曲密绒毛。
花
头状花序较大,长8-10毫米,宽约10毫米,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散的伞房花序,花序梗较粗壮,长或较短,少有具短花序梗而排成密集的伞房花序;总苞宽倒卵形,长6-7毫米,宽9毫米,总苞片3-4层,覆瓦状,外层较短,卵圆形或披针形,内层长圆形,顶端全部渐尖或稍
钝 ,通常紫红色,背面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毛,具1条紫红色或褐色的中脉,具白色宽膜质边缘。外围有7-10个舌状花,舌片开展,淡紫色, 长约10毫米;中央的两性花11-12个,花冠管状,黄色,长约5毫米,檐部钟状,有5个披针形的裂片;花药基部钝,顶端具披针形的附片 ;花柱分枝顶端有短三角状卵形的附器。
果
瘦果长圆形,长3.5毫米,稍扁,基部缩小,具小环,被白色长伏毛;冠毛白色,糙毛状,与花冠等长。
[[花果期]]
7-9月。
==中亚紫菀木生长环境==
生于[[草原]]或[[荒漠]]地区。
==中亚紫菀木分布范围==
产于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蒙古南部也有。
==中亚紫菀木主要价值==
[[File:中亚紫菀木2.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4%B8%AD%E4%BA%9A%E7%B4%AB%E8%8F%80%E6%9C%A8&src=tab_www&correct=%E4%B8%AD%E4%BA%9A%E7%B4%AB%E8%8F%80%E6%9C%A8&ancestor=list&cmsid=0c438d381dae1ee37b8d11cb102c6877&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adstar=0&clw=241#id=906006c12cfce8272684c5129761d203&currsn=0&ps=15&pc=15 原图链接]]]
中亚紫菀木是骆驼的良好饲料,四季采食,特别是在冬齐,喜食其新枝,到夏季仅乐食。羊乐食其嫩枝。马和牛不食。中亚紫菀木的化学成分如表85–1所示。可以看出,中亚紫菀木粗蛋白质含量较低或中等,无氮浸出物丰富,而粗纤维含量不算太高。矿物质中钙磷含量
丰 富,且比例合适。胡萝卜素的含量很高。从所含必需氨基酸成分看(表85一2),含量高于优良禾草––羊草,同玉米、小麦或大麦中所含 的必需氨基酸总量不相上下,说明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值还是较高的。总起来言,它应属于中等饲用植物。
==中亚紫菀木变种==
中亚紫菀木(原变种)
var. centrali-asiaticus
高大变种
var. procerior Novopokr., l. c. 340. 1950.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茎、叶被不脱落的灰白色密绒毛;头状花序具较多数个花,舌状花8-10个,两性花15-19(26)个。
产于甘肃西部、青海北部和新疆东南部。生于荒漠或草地,海拔2200-3400米。
短叶变种
var. potaninii (Novopokr.) Ling et Y. L. Chen, comb. nov. ——Asterothamnus potaninii Novopokr. in Not. Syst. Herb. Inst. Bot. Acad. Sc. URSS 13: 342. 1950. ——Aster potaninii Novopokr. l. c. pro syn.
叶密集而短狭,长8,少有达16毫米,宽2毫米;茎下部多分枝,稀上部有数个花序枝;头状花序单生或2-5个排列成疏伞房花序,具较长 的花序梗;总苞片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舌状花7-10个;两性花约17个,与前两变种不难区别。
产于[[甘肃]]东部([[靖远]]、[[固原]]、[[榆中]]、[[会宁]])、[[宁夏]]([[银川]]、[[同心]]),海拔1300米。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