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元素周期表

大小無變化, 3 年前
内容
<p style="text-indent:2em;">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1789年,[[安托万·拉瓦锡]]发布了包括33种化学元素的列表。拉瓦锡将元素归类为气体、[[金属]]、非金属和土质;1829年,[[约翰·德贝莱纳]]观察到许多元素能根据化学特性三个成组,例如[[锂]]、[[钠]]和[[钾]]便能归为软而活性的金属,且发现每组的三个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时,第二个元素往往大约是第一和第三个元素的平均(三耦律,law of triads);1850年,[[德国]]人[[培顿科弗]]宣布,性质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他创造性地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着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1858年,[[凯库勒]]观察到碳通常和其他元素以1比4的比例结合,如拥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的甲烷,这一概念后被称为化合价;1865年,[[英国]]化学家[[约翰纽兰兹]](John Newlands)将56中元素按照性质区分为11族,发现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时,每隔8个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会重复出现(接近元素周期律);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以原子量横向或竖向排列元素,并在元素特性重复时另开行列;1913年,[[亨利莫塞莱]]利用实验决定了原子和核子电量,发现元素周期表应该按照原子序排列;[[门捷列夫]]创造元素周期表后,化学家不断在自然界中发现新的元素,填补当初的空格,一般认为最后一个发现的自然元素是[[钫]],发现于1939年;通过制造超[[铀]]元素,周期表经过极大的扩充,从1939年合成的镎开始。由于许多的超铀元素都高度不稳定并很快经历核衰变,因此这些元素在产生后的探测十分困难。最新命名的元素为Nh、Mc、Ts和Og,于2016年11月28日正式获得认可。<ref>[https://www.cdstm.cn/subjects/hxysz/jcwd/201907/t20190705_918983.html 元素周期表发展历程,中国数学科技馆网 2019-07-05] </ref>
== 内容 ==
[[File:元素周期表2.jpg | thumb | 2000px 300px | 左 | 元素周期表 <br>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7291004104&di=0b6580710225e6ce2eb500de34e9ac36&imgtype=0&src=http%3A%2F%2Fa4.att.hudong.com%2F17%2F16%2F01300000767943134950165530285_s.jpg 原圖鏈接]  ]]
<p style="text-indent:2em;">注:2017年1月15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化学、物理学、语言学界专家召开了113号、115 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定名会,经过参会专家热烈讨论和投票表决,形成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定名方案。新元素汉字收录在Unicode CJK扩展区C、D和E和基本区扩充中,使用最新Windows 10或安装字库补丁即可显示部分,这部分文字包括(括号内为其Unicode码):𬬻(U+2CB3B)、𬭊(U+2CB4A)、𬭳(U+2CB73)、𬭛(U+2CB5B)、𬭶(U+2CB76)、鿏(U+9FCF)、𫟼(U+2B7FC)、𬬭(U+2CB2D)、鿔(U+9FD4) 、鉨(U+9FED)、𫓧(U+2B4E7)、𫟷(U+2B7F7) 、鿬(U+9FEC) 、鿫(U+9FEB)。
 
==顺口溜==
=== 版本一 ===
1,3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