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9
次編輯
變更
科學化
,無編輯摘要
*決策科學化就是要求決策者在作出決策時,必須以科學的資料為依據,按照一定的科學程式和方法,排除個人的猜測、偏見或武斷。
**決策科學化的途徑--實現決策科學化的要求是建立完善的決策系統,提高決策參與人員的素質,按照科學決策的原則進行決策。
===中醫科學化的困難===
*1930年代,為了促進近代西方科學在中國的普及,一些人士更發起了「中國科學化運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醫的理論與治療方法因無法用西方科學解釋,受到改革派的攻擊,要求廢止中醫。
*1931年,朱松對此定義道:「用科學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國舊有的醫與藥,使中醫中藥成為一系統的科學。」
**中醫科學化的代表人物陸淵雷:國醫所以欲科學化,並非逐潮流,趨時髦也。國醫有實效,而科學是實理,天下無不合實理之實效⋯⋯今用科學以研求其實效,解釋其已知者,進而發明其未知者。
**然後不信國醫者可以信,不知國醫者可以知;然後國醫之特長,可以公布於世界醫學界,而世界醫學界可以得此而有長足之進步。
*他們希望將中醫放在現代科學的脈絡中,用科學來改造中醫,讓其不僅具有顯著療效,還有科學的道理,以免被人視為「巫術」、「玄學」而遭受攻擊甚至取締。
*建國初期,衛生行政部門把「中醫科學化」作為正式的口號提出。並興辦中醫進修學校,讓中醫進修學習西醫。這一做法受到中醫界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是在消滅中醫。
*1954年政府調整中醫政策,提出西醫向中醫學習,將中西醫融合,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形成一種全新的醫學。
**在政府的倡導下,中醫教學中被大量安排西醫課程,中醫科學化的進程加快。
**現代生理學和醫學知識開始全面滲入中醫基礎理論和診療之中,具有現代科學性的「辨證論治」和「整體觀」理論的構建,比較系統地解決了民國時期中醫現代化中留下缺乏科學基礎理論的缺陷。
*建國後,政府政策名為鼓勵中醫發展,實為推動中醫科學化。當時巴甫洛夫學說及辯證唯物主義盛行。
*1928年及1929年兩次教材編輯會議標誌著近代中醫教育已經成熟。完全依靠民間的努力,聯合了全國的中醫學校,在統一中醫教育方面邁了一大步。」
*藉助民族話語和「國醫」建構,晚清以來,一代代的醫界精英沿著科學化、專業化和國學化的道路,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功實現了中醫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使其成為現代社會和學科體系中唯一仍然活著的「傳統」學科。
*中醫的未來發展之路可能未必令人樂觀,但不管怎樣,立足歷史、回到中醫,對於中醫未來的發展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只要我們不僅將醫學視為一種科學和專業,而是看做專業知識與社會文化因素的綜合體;只要我們深入系統地去梳理一代代中醫學人在構建中醫理論和中醫歷史過程所做的加法和減法,並將此當作反思和發展現代中醫的思想資源,未來的中醫研究一定會展現出不一樣的活力。<ref name="每日頭條">{{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health/4mzv8gg.html | title= 當下中醫已不存在「現代化」問題 | language=zh | date=2017-06-08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觀察者網 | accessdate=2020-08-30}}</ref>
==参考來源==
{{Reflist}}
[[File:青木宣親.jpg | thumb | 300px | 青木宣親 <br> [http://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954901 原圖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