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06
次編輯
變更
柯尔特M1900
,创建页面,内容为“柯尔特M1900(Colt M1900)是由约翰·勃朗宁(John Browning)研制的一种半自动手枪,由柯尔特负责生产。该枪亦是最早期采用了套…”
柯尔特M1900(Colt M1900)是由约翰·勃朗宁(John Browning)研制的一种半自动手枪,由柯尔特负责生产。该枪亦是最早期采用了套筒式设计的手枪之一,发射.38 ACP(注意不要与类似的.380 ACP弹混淆)弹,以7发弹匣供弹及以短程后座作用原理运作,也是第一种采用该原理的手枪。该枪是以勃朗宁于1890年代后期设计的一种原型枪衍生而来,并曾有限地被美国武装部队测试,与欧洲厂商生产的半自动手枪作竞争。M1900的衍生型包括:M1902运动型、M1902军用型、M1903袖袗型(只包括.38 ACP口径型,其.32 ACP型属另一种设计)及.45口径的M1905(为第一种发射.45 ACP手枪子弹的枪械)。后来于1909年改良的版本以一个简单的轴瓦取代了原来的枪管连杆,为未来著名的M1911手枪的设计埋下了基础。
==设计特点==
与早期的半自动手枪不同,勃朗宁的设计运用了一条覆盖整根枪管的全尺寸套筒,与那些把枪管和枪栓滑入手枪底把里面的凹槽的设计相左。勃朗宁的设计是把套筒连接手枪底把的轨道,枪栓亦成为套筒的一部分。射击时枪管会在加工到套筒内部的锁槽中覆进,但途中会连接到固定到手枪底把的铰链,一个在前部,另一个在后部。当套筒在通常位置时(随时待发状态)其铰链会把枪管拉起,锁定至固定到套筒里面相应的凹槽。在后座期间,枪管和套筒向后移动一小段距离一起闭锁,直至铰链把枪管向下拉动,令其与套筒脱离,停止向后移动。枪管随后停止活动,而套筒则继续向后滑动,把弹壳抽出并抛出,然后再回到前方,从弹匣内推一发子弹上膛,途中枪管和套筒再度接合,并一同向前推进,铰链的作用令枪管固定至相应的凹槽。
这种机制跟后来的M1911所运用的现代短行程后座作用原理相当接近,不过它运用了两个分别在底把前和后的铰链,导致整根枪管在脱离锁槽时于套筒内保持着平行状态。M1911和大部分后来推出的手枪则简化了其设计,只保留着一个后部铰链和位于后部的锁槽。当套筒向后滑动时枪管的后部被铰链抓住,令枪管向下倾斜,而固定的枪管轴瓦会在枪管复位时固定之,同时又不影响套筒和枪管的活动。这种方式被称为“倾斜式枪管”,并已被证明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机制,同时有助于简化设计和节省生产成本,也令分解和组装变得容易。
柯尔特M1900发射.38 ACP弹,但其实际上是一种.357口径的子弹,其战斗部重107格令,并能够产生1,259英尺/每秒(384米/秒)的枪口初速。这种弹药比起当代的同类弹种(如: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7.63×25mm毛瑟手枪弹及.32 ACP等)有着较大的威力。根据军械局的资料显示,柯尔特在当时还为该枪测试了一种.41口径子弹。 但基于美菲战争期间美军装备的.38 Long Colt口径转轮手枪表现不佳,被认为是停止作用较低,令他們重新采用.45 Colt口径的旧式转轮手枪,战争部最终指定其制式手枪口径不得小于.45口径。因此柯尔特的.41口径子弹从来没有投产过,不过却为90多年后出现的.40 S&W弹埋下基础。
M1900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瞄具保险,尽管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设计,却在施工过程中效果不佳,所以没有流行起来。当保险推下来后会阻挡着击针,令武器无法开火,把保险推上去可令其充当后瞄准具。这可有效的提醒用户枪械是否已锁上保险,尤其是在准备瞄准的时候。
早期的M1900手枪配备位于套筒后部的研磨防滑纹,但后来发现这可能会令用户在操作套筒时不为意地误触动保险,因此后期型号把防滑纹转移到套筒前方。在生产3,000把M1900手枪以后,柯尔特取消了该枪的瞄具保险,并以传统的后瞄准具取代之,然而原来在套筒上的缺口仍然存在不过被堵塞了,防滑纹亦继续刻在套筒前方。当中也存在一些配备瞄具保险的早期型M1900被工厂翻新成使用固定瞄具。尽管柯尔特曾考虑在套筒左边添加一个击针保险,这个版本却没有生产出来。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欠缺保险装置会影响销量,令用户携带手枪时需要空着膛室,在开火前才上膛,或在上膛后把手枪退回到半待击状态后携带。这明显会延误战机,而且在未打空弹匣前无法在不退弹下安全携带。这些投诉多在美军中测试期间提出。但令人费解的是,柯尔特依然没有重新为M1900和后来的M1902及M1903添加保险装置。唯一的例外是后来出现的M1903无击锤袖袗手枪,它采用一种全新的设计,并配备一个握把保险和一个位于底把左边的拇指保险。这可能是柯尔特发现在新型号手枪中添加保险装置成本较低,而且M1903无击锤袖袗手枪的销量比M1900、M1902和M1903等大型半自动手枪要高得多。附带一提,M1900的竞争对手及当代的半自动手枪(如:毛瑟C96和鲁格等)在设计时已有保险装置。
M1900最初配备一种独特的骨刺型击锤,直到生产序号约2400的手枪开始改用一种树墩型的圆角击锤,目的是避免在射击时击锤打中射手的拇指,以及防止在拔枪时击锤被衣服钩住。
==设计特点==
与早期的半自动手枪不同,勃朗宁的设计运用了一条覆盖整根枪管的全尺寸套筒,与那些把枪管和枪栓滑入手枪底把里面的凹槽的设计相左。勃朗宁的设计是把套筒连接手枪底把的轨道,枪栓亦成为套筒的一部分。射击时枪管会在加工到套筒内部的锁槽中覆进,但途中会连接到固定到手枪底把的铰链,一个在前部,另一个在后部。当套筒在通常位置时(随时待发状态)其铰链会把枪管拉起,锁定至固定到套筒里面相应的凹槽。在后座期间,枪管和套筒向后移动一小段距离一起闭锁,直至铰链把枪管向下拉动,令其与套筒脱离,停止向后移动。枪管随后停止活动,而套筒则继续向后滑动,把弹壳抽出并抛出,然后再回到前方,从弹匣内推一发子弹上膛,途中枪管和套筒再度接合,并一同向前推进,铰链的作用令枪管固定至相应的凹槽。
这种机制跟后来的M1911所运用的现代短行程后座作用原理相当接近,不过它运用了两个分别在底把前和后的铰链,导致整根枪管在脱离锁槽时于套筒内保持着平行状态。M1911和大部分后来推出的手枪则简化了其设计,只保留着一个后部铰链和位于后部的锁槽。当套筒向后滑动时枪管的后部被铰链抓住,令枪管向下倾斜,而固定的枪管轴瓦会在枪管复位时固定之,同时又不影响套筒和枪管的活动。这种方式被称为“倾斜式枪管”,并已被证明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机制,同时有助于简化设计和节省生产成本,也令分解和组装变得容易。
柯尔特M1900发射.38 ACP弹,但其实际上是一种.357口径的子弹,其战斗部重107格令,并能够产生1,259英尺/每秒(384米/秒)的枪口初速。这种弹药比起当代的同类弹种(如: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7.63×25mm毛瑟手枪弹及.32 ACP等)有着较大的威力。根据军械局的资料显示,柯尔特在当时还为该枪测试了一种.41口径子弹。 但基于美菲战争期间美军装备的.38 Long Colt口径转轮手枪表现不佳,被认为是停止作用较低,令他們重新采用.45 Colt口径的旧式转轮手枪,战争部最终指定其制式手枪口径不得小于.45口径。因此柯尔特的.41口径子弹从来没有投产过,不过却为90多年后出现的.40 S&W弹埋下基础。
M1900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瞄具保险,尽管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设计,却在施工过程中效果不佳,所以没有流行起来。当保险推下来后会阻挡着击针,令武器无法开火,把保险推上去可令其充当后瞄准具。这可有效的提醒用户枪械是否已锁上保险,尤其是在准备瞄准的时候。
早期的M1900手枪配备位于套筒后部的研磨防滑纹,但后来发现这可能会令用户在操作套筒时不为意地误触动保险,因此后期型号把防滑纹转移到套筒前方。在生产3,000把M1900手枪以后,柯尔特取消了该枪的瞄具保险,并以传统的后瞄准具取代之,然而原来在套筒上的缺口仍然存在不过被堵塞了,防滑纹亦继续刻在套筒前方。当中也存在一些配备瞄具保险的早期型M1900被工厂翻新成使用固定瞄具。尽管柯尔特曾考虑在套筒左边添加一个击针保险,这个版本却没有生产出来。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欠缺保险装置会影响销量,令用户携带手枪时需要空着膛室,在开火前才上膛,或在上膛后把手枪退回到半待击状态后携带。这明显会延误战机,而且在未打空弹匣前无法在不退弹下安全携带。这些投诉多在美军中测试期间提出。但令人费解的是,柯尔特依然没有重新为M1900和后来的M1902及M1903添加保险装置。唯一的例外是后来出现的M1903无击锤袖袗手枪,它采用一种全新的设计,并配备一个握把保险和一个位于底把左边的拇指保险。这可能是柯尔特发现在新型号手枪中添加保险装置成本较低,而且M1903无击锤袖袗手枪的销量比M1900、M1902和M1903等大型半自动手枪要高得多。附带一提,M1900的竞争对手及当代的半自动手枪(如:毛瑟C96和鲁格等)在设计时已有保险装置。
M1900最初配备一种独特的骨刺型击锤,直到生产序号约2400的手枪开始改用一种树墩型的圆角击锤,目的是避免在射击时击锤打中射手的拇指,以及防止在拔枪时击锤被衣服钩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