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叔孙建

增加 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叔孙建 ''' (365年—437年),代郡人,北魏将领。原姓乙旃,姓名原译乙旃幡能健。《宋书》称其为涉归幡能健、乙旃眷。 北魏初年重要将领,多次参与进攻南朝宋的战事。
叔孙建少时以机智勇敢闻名。道武帝在贺兰部时,叔孙建常随左右。登国初年,任外朝大人,与安同等十三人轮流掌管各项事务,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早年跟随秦王拓跋觚出使后燕,经六年而回,任为后将军。不久,任都水使者、中领军、龙骧将军、并州刺史,封安平公。后因事免职。天赐六年(409年),明元帝即位,思念叔孙建的功勋,于是任为正直将军、相州刺史。后统领公孙表等讨伐刘虎,斩首一万、俘获其众十万余人。后调任广阿镇将、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楚兵将军、徐州刺史,率众从平原渡河,攻取青州、兖州各郡,因功赐爵寿光侯,加授镇南将军。叔孙建与长孙道生渡河南进攻打刘宋,大败兖州刺史竺灵秀,斩首五千多级,太武帝因叔孙建威名震撼南方,为宋畏惧,授任其为平原镇大将,封丹阳王,又加授征南大将军、都督冀青徐济四州诸军事。后以轻骑截断宋军的前后之路,焚烧谷物草料,断其运粮道路,因此安颉等人得以攻下滑台。
叔孙建为人沉实机敏,又多智谋,行军征伐时也是出谋划策的人。他治军清整,号令严明,而且礼待贤士,很得边民称颂。太延三年(437年)去世,时年七十三岁,太武帝拓跋焘深感可惜,赐谥号襄,安葬于金陵。
1,2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