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米糖相克

增加 6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米糖相克 ''' 指的是在台湾日治时期台湾稻米与 [[ 甘蔗 ]] 的种植互相竞争农作地的现象,针对此一现象,当时的制糖会社便实施了“米价比准法”企图压抑稻米的种植,但因为日本本土需要台湾提供 [[ 粮食 ]] ,所以台湾总督府方面反而鼓励农民转作稻米。而最后此一现象导致台湾的 [[ 农业 ]] 从过去专注在糖米种植上转向多角化经营的模式,制糖会社也改变了其经营方式。
==背景==
过去台湾最主要的两项农作物是甘蔗与稻米,而其分布大致呈现“南糖北米”的现象,也就是南部的旱作地以种植甘蔗为主,而北部则主要种植 [[水稻| 稻米 ]] ,其分界一说是 [[ 浊水溪 ]] ,又一说是 [[ 大安溪 ]]
进入日治时期后,由于台湾原本的在来米因不具黏稠性而不受日本人欢迎,相较于被大力推广的糖业,最初总督府方面并不鼓励种植稻米。而也由于总督府积极发展糖业,所以在明治四十年代(1907年左右)开始,甘蔗的种植区域便开始往昔日作为稻作区的北台湾发展。后来到了1920年代,由于日本本土人口增加,以及大正十一年(1922年)研发出了十分迎合日本人口味的“台中65号”米(即后来的 [[ 蓬莱米 ]] ),遂在1930年代引发了 [[ 农民 ]] 大量种植的风潮,使得稻作区也开始向南台湾发展,于是便导致了稻米与甘蔗互相争地的“米糖相克”。
而除此之外,造成米糖相克的因素还有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期间日本农村由于严重的不景气,而导致佃农与地主争权、发起农民运动,最后令日本米价暴涨,“东京米谷取引所”停止交易,还进而发生了“米暴动”,这让日本政府萌生开发台湾稻米市场的想法。而嘉南大圳的兴建(1920年-1930年)令台湾南部的看天田与甘蔗园变得可种稻米,也是造成米糖相克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程与结果==
从1925年到1930年代,米糖相克的 [[ 冲突 ]] 日益严重,此时又因为 [[ 经济 ]] 大恐慌导致不少制糖会社倒闭,令台湾糖业的发展受到重大的影响。有基于此,制糖会社便打算实施“米价比准法”,也就是随着米价来调整甘蔗的采收价格,让甘蔗的采收价高过米价以吸引农民继续种甘蔗,但成效不彰。而另一方面台湾总督府则鼓励农民种稻,以对日本本土提供大量粮食。
两相竞争的结果,最后使台湾的农业从过去主要专注于稻米、甘蔗的情况,逐渐变成多角化经营,而制糖会社也因米糖相克而不再执著于甘蔗 [[ 种植 ]] [[ 砂糖 ]] 生产上,开始多角化的 [[ 投资 ]] 经营。
==视频==
279,1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