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台湾民报

增加 1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迁台===
在《台湾民报》发刊前,就有不少人主张将发行地迁回台湾,但由于[[台湾总督府]]的关系,该计划一直不能实行。直到第三任文官总督[[伊泽多喜男]]上任后,迁台之事才有了转机。1927年(昭和2年)8月1日,《台湾民报》以增加日文版的条件下迁入[[台湾]],仍以周刊形式出现。1930年(昭和5年)3月增资改组,并易名为《台湾新民报》。1932年(昭和7年)4月15日,正式获准发行日刊。广受台湾民众喜爱。而为了使台湾民众能避开日本警察的骚扰,[[ 台湾文化协会]] 也在各地成立读报社,方便民众阅读。
==内容==
《台湾民报》横跨1920至30年代,可说是台湾各种社会运动的机关报,同时也是研究1920至30年代台湾不可或缺的史料。《台湾民报》对自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以来的[[政治]]、[[社会运动]]均热烈支持,积极鼓吹农民、劳工、妇女争取权益,亦支持[[学生运动]]、文化启蒙运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也呼应要求台湾自治及抨击台湾总督府。而对新文艺鼓吹及提倡白话文也有不少贡献,更是台湾新文学的重要园地。此外还引进对新知识、新思想的介绍,也经常报导中国政情及世界新知,诸如中国[[军阀混战]]、蒋汪对立等。发行量更突破一万份,足以与日人创立的《台湾日日新报》相提并论。在编辑群方面,更是高手如云,如新文学旗手张我军、医生兼[[小说家]]赖和、文学家杨云萍、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等人。而对总督府施政的批评与讽刺也使《台湾民报》在新闻检查方面遭到百般刁难,最久一次还被扣押了44天。
1927年 [[ 台湾文化协会 ]] 在台中醉月楼召开第一次全岛代表大会,通过议程第14点“《台湾民报》拒买同盟之组织”之后,《南瀛新报》亦出现许多批判《台湾新民报》的言论,如〈台湾新民报马脚露现批评大讲演会将开催定旧历五月十三日夜于大众讲座及〈暴露欺骗民众的台湾新民报告亲爱同胞檄〉(《南瀛新报》1932年6月17日24版)。《南瀛新报》1932年6月25日14版、1932年7月9日13、14版、1932年7月16日13版、1932年7月23日13版、1932年9月10日13版、1933年6月17日23版,均曾出现批判《台湾新民报》的记载。
110,2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