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小波

增加 4 位元組, 4 年前
大学
1978年二十六岁 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大学期间在《读书》杂志发表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1978年5月,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青年工人王小波,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1977年冬,在 [[ 邓小平 ]] 的直接干预下,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恢复,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皆可报名。由于父亲尚未平反,心存疑虑的王小波这一年没有参加,倒是弟弟王晨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顺利考上了。转过年来,王小波知道,自己的工人生涯应该结束了。王小波报考的第一所高校,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据李银河回忆,复试中,王小波并没有掩饰对“郭鲁茅巴”(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不感兴趣,提及自己喜欢的戏剧家,他说的是“萧伯纳”。在当时乍暖还寒的气氛中,并不意外地落榜了。幸好中戏作为艺术院校属于提前招生,一个月之后,王小波还有一次机会,这一次,他报考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当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是,1978年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王小波成为了40万人中的一个,回到七八岁的时候到处乱跑、打枣、捅马蜂窝的人大。
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先生,5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人大逻辑学方面的教授,由于经历过“三反”、“文革”的一系列冲击,“家训是不准孩子学文科,一律去学理工”。此外,王小波对当时带有“文革”遗风的文科教育兴趣不大,在自述中回忆备考时“一背东西就困”,觉得去啃几道数学题就会好过些。就这样,他选择了人大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是当时人大这所著名的文科院校仅有的两个理科专业之一(另一个为经济信息系)。由于人大刚刚复校,没来得及发招生通知,入学的时候全班三十三人,除了两人来自湖南,一人来自广东外,全部来自北京。据其中的钟明先生回忆,班上三分之一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三分之一是“老三届”返城知青。此外,班上像王小波这样属于“家庭出身”有点问题的子弟较多,这一专业当时考虑到相关政策可能对他们略有倾斜。
99,9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