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8
次編輯
變更
林为林
,無編輯摘要
'''林为林''',男,中共党员,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浙江昆剧团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第七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传承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浙江省宣传部“五个一批人才”。
==人物简介==
他九岁学艺,1978年入浙江昆剧团。师承张正堃、邱唤、沈斌、曲永春、魏克玉等京昆名家。受益于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和京剧表演艺术家历慧良的指导。林为林是浙江昆剧团第四代“秀”字辈演员,他扮相英武,台风沉稳,功底扎实,以长靠、短打武生戏见长,腿功尤为叫绝,享有“江南一条腿”之美誉。其代表作有《界牌关》、《挑滑车》、《夜奔》、《探庄》、《试马》、《钟馗嫁妹》,及新编历史剧《暗箭记》、《吕布与貂蝉》等。曾多次赴香港、台湾、日本、泰国等地讲学、演出,享有声誉。
==成就荣誉==
1985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二度梅”得主。
2002年度参加全国昆曲评比展演,一举荣获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文化部颁发的“昆曲艺术促进奖”,名列榜首。
2005年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
由他领衔主演的新编昆剧历史剧《公孙子都》自2007年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后,又于2008年初,摘得“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工程”精品剧目奖榜首的桂冠。是2002年浙江省城市报喜鸟杯“新绅士”荣誉称号文艺界唯一获得者。
1994年开始任浙江戏曲会演评委,浙江省高级职称艺术类评委。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院团长管理委员会主席,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台湾国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城市中文大学驻校艺术家,浙江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昆曲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昆研会副会长,中国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词典》、《当代戏曲艺术家名录》皆收有小传和介绍。
==昆剧传入==
21岁“蟾宫折桂”,荣获第三届中国戏曲“梅花奖”,成为全国“梅花奖”得主中最年轻的演员;38岁担任浙江昆剧团团长,是中国戏曲界最年轻的团长之一;2007年再度获得“梅花奖”。
26岁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登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以昆曲为生,以昆曲为荣,昆曲是他的事业,昆曲也是他的人生。
林为林是当代昆剧传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
林为林出身绍兴一家书香门第,祖辈一直信奉“唯有读书高”的信条,入行演戏,让他成了家族中的“叛逆者”。
林为林的这个名字听来有点特别,问起来源,他笑答实属偶然。当年他呱呱坠地后,家里让保姆去报户口。当时他爷爷给他取名“林为泉”,结果到了办手续的地方,保姆想不起爷爷的嘱托,只记得属“为”字辈,户籍警说:“就叫林为林吧!方便又响亮!”于是,阴差阳错,林为林起了个好名字。
童年的林为林喜欢看样板戏,当年戏票2分钱一张,他把零用钱全花在这上面。姐夫是浙江绍剧团的名角,热爱戏曲的他,从小就屁颠颠地跟着姐夫,戏演到哪就看到哪,耳濡目染,受样板戏的熏陶。姐夫看他喜欢看戏,人又长得清秀,四肢还灵活,就让他学些舞台基本功。从9岁起,林为林就开始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训练,踢腿、云手,一练就是五六年。
14岁那年,样板戏时代结束,传统戏曲恢复,各大艺术院校开始招生。当时有3个艺术院团来绍兴招生,分别是中国戏曲学校(即现在的中国戏曲学院)、温州越剧团、浙江昆曲团。正在读初一的林为林自作主张,偷偷地都报考了。
可想而知,当3张录取通知书同时寄到时,家中顿时炸开了锅!爷爷立即召开家族会议,狠狠训斥了他一番,“男孩子应该好好读书,以后去参加高考!”倔强的林为林不愿放弃自己的舞台梦想,居然绝食3天以示抗议。终于,家人拗不过他,替他选择了浙江昆剧团。原因有两个,一来昆曲是百戏之祖,二来杭州离绍兴比较近。就这样,林为林跨入了浙昆的大门,开始了他的昆曲人生。
1978年9月20日,一根扁担,一卷铺盖,一只箱子,林为林挑着行李兴奋地来到了位于黄龙洞的浙昆老团部,迎接他的是昆剧传字辈著名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时隔30多年,他还清楚记得第一节课上周传瑛的教诲:“要想学好戏,首先要学好怎么做人。”林为林是幸运的。当时正值“文革”结束,传统昆曲艺术百废待兴,这些老一代艺术家刚从牛棚中出来,满怀热情和期盼,像灌溉小幼苗一样全身心地教育年轻的孩子们,希望昆曲艺术能传承下去。
昆曲学习的第一年,大家都一起学基本功,林为林凭着6年的底子和刻苦学习,受到老师青睐,成了班长。第二年分行当,好动且身体协调性好的林为林就被老师选去演武生。学的第一出戏,就是《林冲夜奔》。梨园界有句话,叫“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为什么怕?因为难。一个人,三十分钟,五场走鞭,十几出曲牌,要把林冲的怨、恨、无奈、悲凉都表现出来。这出戏一学就是一整年。启蒙老师,是在浙昆教学的著名女武生张正坤。
回想往事,林为林对老师们充满了感激之情。“夏天,练功房不够,我们就在烈日下,带着斗笠草帽,穿着劳动布的工作服,老师在边上拿着扇子守着。手眼身法,一招一式,老师在前面做,我们在后面跟着学。有时候一个山膀,就要半个小时。这样的教学,给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传瑛有“三子唯传瑛”之说,他的扇子、褶子、翎子功特别了得,无人可比。林为林演出《连环计·小宴》中的翎子戏,就是周传瑛教的。
那时的学风很正,老师教得认真,学生都你追我赶,偷练私功。“你六点钟练,我五点就起来了。”林为林是对自己最“狠”的:他在梁上挂个葫芦,膝盖上再压上沉沉的沙袋,把腿悬空吊起,脚背紧贴额头,熬得脸上汗如雨下;白天练了不够,晚上等别人睡下后,他悄悄起床再练。洗脸、刷牙把腿搁在水池边,晚上抱腿枕膝睡觉。一天晚上,他迷迷糊糊去上厕所,一个小伙伴发现他是一路踢着脚走过去的,啪啪生风。
1982年“小百花”汇演,小荷露出尖尖角,林为林获得小百花奖。自此,周传瑛就对他说:“全国各地的老师,只要我认识的,我帮你写信联系。”接下来那几年,林为林走南闯北,先后拜访了北京高盛鳞、天津厉慧良、江西王超群等等,还跟张二鹏学《武松打虎》,向鲍毓春学《一箭仇》,可以说跑江湖闯码头,拜名师得真传,艺术水平为之突飞猛进。
“学艺很艰苦,学戏很清苦,但我觉得很充实。”虽然住地下室,啃窝窝头,全靠一张纸一支笔硬记,听课一小时,要用十小时来温习。那几年,林为林就如一块海绵般渴求知识,他共计学会了五六十出戏,其中很多戏,现在或许只有他会演。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21岁的林为林收到一纸通知,上面写着他得了“梅花奖”。初出茅庐的他,完全不明白“梅花奖”的份量。当他站到领奖台上,发现与裴艳琳、李光、汪世瑜、梁谷音、阎桂祥、彭丽媛等艺术名家同台领奖,自己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这才明白,自己攀上了艺术人生的第一个高峰。
'''柳绿花明春再来'''
1993年,浙昆第一次赴台演出。在那里,林为林找回了舞台的感觉。
他的出场轰动了台湾,《联合报》、《民生报》大尺幅刊登他的剧照,他也由“浙江一条腿”,升级为“江南一条腿”。他在台湾受到的追捧,就好像刘德华一般,每次演出完毕,他的“粉丝”便在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尖叫着“林为林,我爱你”,媒体称“林为林是台湾的刘德华”。
之后,他频繁来往于杭州和台湾之间,苦苦守望着心中的那方净土。
1998年至2000年,他应林怀民之邀去台湾艺术大学讲学。当时林怀民还在台湾艺术大学担任舞蹈系主任,同时兼任云门舞团艺术总监。云门舞团当时正创排《水月》,舞蹈演员们这边学完太极,就来上林为林的形体课。
2001年5月18日,昆曲终于迎来了转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来自世界各地的19个项目中,中国昆曲以全票荣登榜首。同年,林为林挑起大梁,但任浙昆团长。
文化部对昆曲提出了口号“保护、继承、革新、发展”。林为林认为:“昆曲是口口相传的艺术,没有保护,哪来继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给大家发三张表,摸摸家底。“世”、“盛”字辈老师的表格上写:“您会什么戏?想录什么戏?想教什么戏?”给林为林同的“秀”字辈的是:“会什么戏?想录什么戏?想演什么戏?想教什么戏?”“万”字辈年轻学生拿到的是:“会什么戏?想学什么戏?”这一调查发现,整个浙昆演员会200多场折子戏,几十部大戏。林为林列出了三年计划,整理、录制100出折子戏,并发行出版。近几年,整理工作一直持续着,至今已整理了170出折子戏。响应文化厅制定的“新松计划”,给“万”字辈创造机会,前不久,他亲自执导的,由“万”字辈主演的青春版《蝴蝶梦》,获得满场喝彩。
一出历史剧《公孙子都》,让林为林攀上人生的第二个高峰。以往的昆曲舞台以文戏为主,而《公孙子都》属于文武并重。在戏中,他扮相英武,功底扎实,腿功尤为叫绝,一个“僵尸跌”楞是把全场观众都看呆了!这出戏,让林为林获得“二度梅”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表演奖”。《公孙子都》也给浙昆带来荣耀,2006年获第三届中国昆剧节“优秀剧目奖”,2007年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大奖”,2008年,再次摘得“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桂冠,2009年,在巴黎再获法国塞纳大奖。
《临川梦影》是林为林在昆曲革新与探索方面的大胆尝试。演了一辈子武戏的他,第一次执导却选择了文戏。剧中演绎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梦》)中的经典片段,程伟兵饰演的汤显祖贯穿全剧,时而补叙,时而与剧中人物对话、交流,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奇幻空间。原著四本182出戏,浓缩整理成两小时,很多初涉昆曲的戏迷,不由得大呼过瘾。
“移步不变形”,是林为林昆曲革新的宗旨。变的是要适应现代人的节奏、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昆曲艺术本身的魅力不会变,昆曲的表演体系不能变。
谈到浙昆未来的发展,身为一团之长,林为林想得很远。他提出昆曲艺术校园化、都市化、旅游化和国际化。作为世界非遗的昆曲,受到国家的保护,但决不能成为博物馆里的艺术,而是要创新求变,适应时代需要,林为林的这个昆曲“四化”,可谓高瞻远瞩。近些年来,浙昆大胆探索,走进校园,在青年学生中普及昆曲艺术,培养了大批年轻知识观众,经常座无虚席。在城市驻点演出,推出精编浓缩版和折子戏,增加时尚元素,更是吸引了不少白领精英的眼球,前不久在杭州演出经典版《牡丹亭》,一票难求。林为林还设想在西湖边找一处类似厅堂版《牡丹亭》的实景演出场所,让来杭中外游客游西湖,品龙井,看昆曲,体验休闲之都天堂杭州的品质生活。
“只要是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而且,越是中国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林为林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带浙昆相继在英、法、美、日、韩、泰等国及港、澳、台演出,受到热烈追捧。作为“文化使者”,林为林每到一地演出间歇,都开设“昆剧鉴赏”讲座,向外国观众介绍东方艺术奇葩昆剧的表演体系和独特风格,通过开门、关门、上楼梯、骑马等动作向观众讲解中国戏曲的虚拟性和程式化等特点,并通过对历史人物及角色行当惟妙惟肖的现场演绎,表现昆曲委婉、细腻、抒情性强的特点。
林为林的奇思妙想还在继续。接下来,他将与香港的资深编剧合作,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东西方的艺术大师穿越时空同台对话,同时演绎大家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诠释东西方文化对爱情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在国内演,能增加大家对莎士比亚、西方戏剧文化的了解;在国外演,能让西方观众了解汤显祖,了解杜丽娘和柳梦梅,实现昆曲艺术的国际化。”
'''山穷水恶疑无路'''
为了练就一身的功夫,林为林吃了很多苦头,三次断骨,伤筋无数。但肉体上的伤痛,比起内心的迷茫,都不算什么。
获奖之后的林为林,荣耀与重担肩负一身,练功自然更加刻苦。28岁,他成了浙昆的副团长。29岁,他成了浙江京剧团和昆剧团合并后的副院长。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受电视、流行音乐等新兴艺术样式的冲击,传统戏曲突然失去了市场,这对刚拿到梅花奖的林为林来说,就好像刚攀上一个高峰,还未来得及欣赏风景,便一跤跌倒谷底。
把昆曲艺术视作自己的生命,把梦想、爱好、追求、生活、生存全部与昆曲融为一体的林为林,突然发现失去了自己发展的土壤。整个剧团一年演不到20场戏,分摊到每个演员头上,每个人都没什么演戏的机会。每天,他在剧团里唰唰唰唰地踩华车,扎着大靠,踩着厚底,练得汗流浃背。但一想到残酷的现实,他万念俱灰地把枪一扔:“嗨,练他干嘛!”可是到了第二天,他照样把枪捡回来,默默地开始练。
不景气的大环境,让浙江昆曲团流失了大量人才,60个同学纷纷转行,六小龄童、何晴走进了影视圈,其他同学改行的改行,出国的出国,嫁人的嫁人,甚至有的包鱼塘、开出租车去了。
深陷迷茫中的林为林也一度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这时,远在维也纳的朋友为他申请了一份当地的劳动工作证,还替他垫付了两万元的保证金。为了能在国外谋生,他学习篆刻,给楼外楼配菜,甚至还考了一个三级厨师证。他曾经3次跑到北京去办签证,在秀水街大使馆排好长的队,但每当临近窗口时,他便犹豫了。就这样,他三上北京,3次都放弃了签证的机会。
这在期间,他还在《大路朝天》、电视剧《怪侠》、《士敏土协奏曲》、《绍兴师爷》等七八部影视剧中担纲主演或重要角色,经济收入自然比他在团里演戏要可观得多,但每次拍完戏,林为林的内心总不爽快,因为他离不开舞台。“有人有烟瘾,有人有赌瘾,而我是有戏瘾,演戏上瘾啊!当你用汗水换来观众的掌声,那种幸福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就这样,抱着对昆曲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他放弃了外面世界的各种诱惑,坚守了下来。
“有没有希望,有没有未来,谁都不知道。这种心底之苦,是真正的苦。”当时的林为林,身体状态正值巅峰,对于一个武生来说是最好的年纪。可是除了领导人接见时演一段10分钟的《三岔口》,以及一些汇演外,商业演出一场都没有,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9年之久。
'''文武兼备“第一腿”'''
以往大家对昆曲的印象,更多的是才子佳人,莺莺燕燕。如何让昆曲武戏更受欢迎,“江南第一腿”林为林有自己的理解。
昆曲发源于十四五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当年昆曲的演绎,多半是在达官贵人的厅堂之中,武戏受到场地的限制,以至给人留下的印象,昆曲多以文戏为主。其实很多剧种的武戏都深受昆曲影响,如京剧武戏,完全是延续昆曲武戏的风格。
所谓武生,就是昆剧中擅长武艺的角色。分成两大类,一种叫长靠武生,一种叫短打武生。长靠武生都身穿大靠,头戴着盔,脚蹬厚底,一般都是用长柄武器。这类武生,不但要求武功好,还要有大将的风度,有气魄,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如《长坂坡》赵云、《挑滑车》高宠,《战冀州》马超、《甘宁百骑劫魏营》甘宁等等,都属于这类角色。短打武生穿短衣裤,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矫健敏捷,内行的说法是要漂、率、脆,看起来干净利索,打起来漂亮,不拖泥带水,如《打虎》的武松,《三岔口》的任堂惠,《夜奔》的林冲等。
林为林是浙江昆剧团第四代“秀”字辈演员,他扮相英武,台风沉稳,功底扎实,以长靠、短打武生戏见长,腿功尤为叫绝,享有“江南第一腿”之美誉。于丹这样形容他:“那时年少,气焰飞扬。《界牌关》一个亮相,雄姿英发,白靠高靴,晃煞多少人的眼睛!摔抢背,翻吊毛,高高叠起的3张桌子上飞腾而下,英雄战死,也是一身掩不住的骄纵桀傲!所谓“少年壮志当拏云”,台上台下,就说是这番气概了。”其代表作有《界牌关》、《挑滑车》、《夜奔》、《探庄》、《吕布试马》、《钟馗嫁妹》及新编历史剧《公孙子都》、《红泥关》、《暗箭记》、《吕布与貂蝉》等。
林为林认为,昆曲的文戏武戏一脉相承,同工异曲,表演艺术的手段离不开唱念作表,跳不开手眼身法步。昆曲界有一句话“武戏要文唱,文戏要舞唱”。这个“文唱”,就意味着武生演员不能当“猛将”,要当“儒将”,要提高文化修养,学会思考、揣摩人物性格,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传统戏里有不少角色的形体动作是相似的,但用在不同人物身上神态却是不同的,同样是短打武生,《夜奔》中林冲出场时是“锁眉”的,而《探庄》中的石秀则是“挑眉”,就因为人物的身份、心境都不一样。如果现在让他再来演绎《林冲夜奔》,虽然身体素质不如往年,但绝对能比二十几岁时演得更好,因为现在能更好地理解人物,更以情入戏。谈到武生的艺术特色,林为林居然用一个“雅”字来描述,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这或许就是武生林为林“武艺高强”的独到感悟吧。
“舞台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舞台。对演员来说,戏比天大。”视艺术为生命的林为林,对老本行昆曲武生这个行当,至今情有独钟,常练不懈,十八般兵器样样都要会,林冲挎宝剑,石秀拿棍,马超耍银枪。光会还不够,还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会尽量挤出时间练习。就说今天,采访结束后,就要去楼上练功。
他坦言,因为忙于工作,平时无法照顾家人,身为同行的太太非常支持,让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昆曲事业。当然,在周末、假日,林为林会尽量陪伴家人,发挥一下三级厨师的专业水平,给家人烧上几个小菜,每到这时,女儿就会说:“爸爸到底是专业的,烧得真好吃!”他说:“我不求大富大贵,只想过平淡的生活,把昆曲艺术传承下去。”的确,他是幸福的,他将自己的人生与昆曲“绑架”,昆曲给了他鲜花,也给了他汗水,昆曲给了他荣耀,也给了他伤痛。如今,他等到了昆曲的华丽转身,他正接过周传瑛、汪世瑜手中的接力棒,沉甸甸地握在手中,信心十足地继续前行。
==代表作品==
《界牌关》、《挑滑车》、《夜奔》、《探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