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81
次編輯
變更
Β细胞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名称 = '''Β细胞''' | 图像 = File:Β细胞.jpg|缩略图||center|[https://icweiliimg1.pstatp.com/weili/bl/460077103009497412.…”
{{Infobox person
| 名称 = '''Β细胞'''
| 图像 =
[[File:Β细胞.jpg|缩略图||center|[https://icweiliimg1.pstatp.com/weili/bl/460077103009497412.jpg 原图链接] [https://stock.tuchong.com/image?imageId=460077103009497412&source=360tusou 来自图虫网]]]
}}
'''<big>Β细胞</big>''',B淋巴细胞的祖细胞存在于胎肝(胚胎小鼠14天或通顺儿8-9周)的造血细胞岛(islanksofhaemopoieticcells)中,此后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场所逐渐被骨髓所代替。B淋巴细胞(blymphocytes)简称B细胞,胰岛B细胞是胰岛细胞的一种,属内分泌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起调节血糖含量的作用,是淋巴干细胞在鸟类法氏囊和哺乳类动物的骨髓中分化成熟而来,成熟的B细胞主要定居于淋巴结皮质浅层的淋巴小结和脾脏的红髓和白髓的淋巴小结内。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主要执行机体的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
==基本说明==
胰岛B细胞 - 分化 哺乳类动物B细胞的分化过程主要可分为前B细胞、不成熟B细胞、 胰岛B细胞成熟B细胞、活化B细胞和浆细胞五个阶段。其中前B细胞和不成熟B细胞的分化是抗原非信赖的,其分化过程在骨髓中进行。抗原依赖阶段是指成熟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活化,并继续分化为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这个阶段的分化主要是在外周免疫器官中进行的。
1.前B细胞(pre-Bcell) 前B细胞是从骨髓中淋厂干细胞分化而来,只存在于骨髓和胎肝等造血组织。前B细胞胞浆中可检测到IgM的重链μ链,但无轻链,也无膜表面Ig的表达,因此缺乏对抗原的反应能力。末端脱氧核甘酸转移酶(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TdT)以及共同型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抗原(commonacutelymphoblasticleukaemiaantigenCALLA)即CD10可表达在前B细胞,进入非成熟B细胞后这两种标志即消失,因此TdT和CD10对于区分前B细胞与B细胞其它发育阶段非常有用。CD19、CD20和MHCⅡ类抗原在此阶段开始表达。前B细胞对抗原沅应答能力。
2.不成熟B细胞(immatureBcell) 开始表达mIgM,但如与抗原结合,则产生负应答,使B细胞转变为受抑制状态,不能继续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这是形成自身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不成熟B细胞CD19、CD20和MHCⅡ类抗原表达量增加,并可开始表达CD21抗原。<ref>[http://www.a-hospital.com/w/%CE%922%E5%8F%97%E4%BD%93%E6%BF%80%E5%8A%A8%E5%89%82 Β2受体激动剂]</ref>
3.成熟B细胞(matrueBcell) 骨髓中发育成熟B细胞经血液迁移至外周淋巴器官,此时膜表面同时表达mIgM和mIgD,mIgD的表达防止了B细胞与抗原结合后所引起的免疫耐受。成熟B细胞表达补体受体1(CR1)、致有丝分裂原受体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4.活化B细胞(activatedBcell) 成熟B细胞被相应抗原或多克隆刺激剂刺激后成为活化B细胞,断而发生增殖和分化,在此过程中,膜结合Ig水平逐渐降低,而分泌型Ig逐渐增加,并可发生免疫球蛋白基因重链类别的转换。活化B细胞中的一部分可分化为小淋巴细胞,停止增殖和分化,并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当再次与同一抗原接触时,很快发生活化和分化,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抗体水平高,维持时间长,这种B细胞称为记忆B细胞(memoryBcell)。<ref>[http://www.a-hospital.com/w/%E5%88%86%E7%B1%BB:%CE%92%E5%8F%97%E4%BD%93%E9%98%BB%E6%96%AD%E8%8D%AF 分类:Β受体阻断药]</ref>
5.浆细胞(plasmacellPC) 又称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secretingcell)。成熟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抗原提呈细胞和Th细胞的辅助下成为活化B细胞,进而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各类免疫球蛋白,同时获得了PC-1(plasmacellantigen-1)等浆细胞特异性标志,而mIg,MHCⅡ类抗原、CD19、CD20、CD21等标记消失。
==胰岛B细胞==
病症 糖耐量试验 一般对胰岛B细胞瘤诊断帮助不大, 胰岛B细胞分布主要用于鉴别反应性低血糖症。胰岛B细胞瘤病人糖耐量曲线可正常低平或呈糖尿病型曲线。
兴奋试验 仅用于诊断困难的病例,有的胰岛B细胞瘤患者在兴奋试验后可引起长期的与难治性的低血糖,后果十分危险。因此,选择病例要谨慎,要在严密观察下进行兴奋试验,常用的药物有甲苯磺丁脲(D)、胰升糖素等。甲苯磺丁脲兴奋试验的做法是:甲苯磺丁脲钠1克溶于20ml蒸馏水中两分钟内静脉注入,每5分钟测血糖及血浆胰岛素1次,共3次,若其中有1次血浆胰岛素水平超过195U/ml,血糖低于22mmol/L(40mg/dl),则提示胰岛B细胞瘤,此试验阳性率约60%。也有报告用口服D或肌注胰升糖素做兴奋试验。
胰岛B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因80%的肿瘤直径小于2cm,因此用超声或CT扫描不易定位,即使是阴性结果亦不能除外。认为选择动脉造影对胰岛B细胞瘤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经肝静脉插管进入脾静脉采血测血浆胰岛素水平,如达300U/ml或以上时,亦可诊断为胰岛B细胞瘤。
==鉴别诊断==
主要与以下两种疾病鉴别:①反应性低血糖症。是最常见的低血糖症,女性多于男性,30-40岁多见。多发生在餐后2-4小时,高糖饮食易诱发且症状明显,数十分钟后常可自行缓解。若做5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于第24小时血糖可下降至2.5mmol/L(45mg/dl)左右,并出现低血糖症状,而后血糖自行恢复正常。如进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可大大减少反应性低血糖发作。②肝源性低血糖症。重症肝炎、晚期肝硬变与肝癌引起肝组织广泛破坏产生低血糖。多发生于空腹时,在禁食或延长进食时间后亦可诱发,以神经精神症状多见,低血糖症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不一定平行。
治疗 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对因高龄、体弱不适于手术或已有转移的恶性胰岛B细胞瘤患者,除加强支持疗法外,可试用药物治疗,如链脲霉素可选择性破坏胰岛细胞使血浆胰岛素分泌减少,并使50%的肿瘤缩小,一年存活率增加。副作用有胃肠道症状和肾功能障碍等。氯苯甲噻二嗪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刺激儿茶酚胺分泌,使大多数胰岛B细胞瘤患者的血糖恢复正常,副作用有钠潴留、胃肠道症状与轻度多毛。 胰岛B细胞 - 膜表面 B细胞表面有多种膜表面分子,籍以识别抗原、 电镜下的胰岛B细胞与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也是分离和鉴别B细胞的重要依据。B细胞表面分子主要有白细胞分化抗原、MHC以及多种膜表面受体。
(一)CD抗原
在B细胞表面重要的CD抗原,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结构和功能。应用某些B细胞CD抗原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可鉴定和检测B细胞的数量、比例、不同的分化阶段和功能状态。
(二)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抗原(MHC)
B细胞不仅表达MHCI类抗原,而且表达较高比便和密度的MHCⅡ类抗原。除了浆细胞外,从前B细胞至活化B细胞均表达MHCⅡ类抗原。B细胞表面的MHCⅡ类抗原在B细胞与T细胞相互协作时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参与B细胞作为辅佐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三)膜表面受体
'''B细胞膜表面具有多种类型的受体。'''
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urfacemembraneimmunoglobulinmIg)这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B细胞重要的特征性标志。不成熟B细胞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又表达了mIgD,即同时表达mIgM和mIgD,有的成熟B细胞表面还mIgG、mIgA或mIgE。在B细胞分化过程中,前B细胞的胞浆中可有IgM的重链μ链,但无mIgM;当发育为不成熟B细胞时,胞浆中μ链消失,胞膜上开始表达mIgM。在单个B细胞表面所有Ig的可变区都由相同的VH和VL基因所编码,因此它们的独特型和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是相同的。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mIgD很快消失,记忆B细胞表面不存在mIgD。作为B细胞受体(bcellreceptorBCR)的mIgM外,还有Igα和Igβ两种多肽链,分别命名为CD79a和CD79b,共同与mIg形成BCR复合物。
2.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orCR) B细胞膜表面具有CR1和CD2。CR1(CD35)可与补体C3b和C4b结合,从而促进B细胞的活化。CD2(CD21)的配体是C3d,C3d与B细胞表面CR2结合亦可调节B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3.EB病毒受体 CR2(CD21)也是EB病毒受体,这与EB病毒选择性感染B细胞有关。在体外可用EB病毒感染B细胞,可使B细胞永生化(immortlaized)而建成B细胞母细胞样细胞株,在人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免疫学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在体内,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氏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的发病有关。
4.致有丝分裂原受体 美洲商陆丝分裂原(pokeweedmitogenPWM)对T细胞和B细胞均有致有丝分裂作用。在小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常用的致有丝分裂原。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I株(StaphylococcusaureusstrainCowanISAC)因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可通过与mIg结合刺激人B细胞的增殖。此外,大豆凝集素(soybeanagglutininSBA)可凝集B细胞。
5.细胞因子受体 多种细胞因子调节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是通过与B细胞表面相应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发挥调节作用的。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 名称 = '''Β细胞'''
| 图像 =
[[File:Β细胞.jpg|缩略图||center|[https://icweiliimg1.pstatp.com/weili/bl/460077103009497412.jpg 原图链接] [https://stock.tuchong.com/image?imageId=460077103009497412&source=360tusou 来自图虫网]]]
}}
'''<big>Β细胞</big>''',B淋巴细胞的祖细胞存在于胎肝(胚胎小鼠14天或通顺儿8-9周)的造血细胞岛(islanksofhaemopoieticcells)中,此后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场所逐渐被骨髓所代替。B淋巴细胞(blymphocytes)简称B细胞,胰岛B细胞是胰岛细胞的一种,属内分泌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起调节血糖含量的作用,是淋巴干细胞在鸟类法氏囊和哺乳类动物的骨髓中分化成熟而来,成熟的B细胞主要定居于淋巴结皮质浅层的淋巴小结和脾脏的红髓和白髓的淋巴小结内。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主要执行机体的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
==基本说明==
胰岛B细胞 - 分化 哺乳类动物B细胞的分化过程主要可分为前B细胞、不成熟B细胞、 胰岛B细胞成熟B细胞、活化B细胞和浆细胞五个阶段。其中前B细胞和不成熟B细胞的分化是抗原非信赖的,其分化过程在骨髓中进行。抗原依赖阶段是指成熟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活化,并继续分化为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这个阶段的分化主要是在外周免疫器官中进行的。
1.前B细胞(pre-Bcell) 前B细胞是从骨髓中淋厂干细胞分化而来,只存在于骨髓和胎肝等造血组织。前B细胞胞浆中可检测到IgM的重链μ链,但无轻链,也无膜表面Ig的表达,因此缺乏对抗原的反应能力。末端脱氧核甘酸转移酶(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TdT)以及共同型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抗原(commonacutelymphoblasticleukaemiaantigenCALLA)即CD10可表达在前B细胞,进入非成熟B细胞后这两种标志即消失,因此TdT和CD10对于区分前B细胞与B细胞其它发育阶段非常有用。CD19、CD20和MHCⅡ类抗原在此阶段开始表达。前B细胞对抗原沅应答能力。
2.不成熟B细胞(immatureBcell) 开始表达mIgM,但如与抗原结合,则产生负应答,使B细胞转变为受抑制状态,不能继续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这是形成自身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不成熟B细胞CD19、CD20和MHCⅡ类抗原表达量增加,并可开始表达CD21抗原。<ref>[http://www.a-hospital.com/w/%CE%922%E5%8F%97%E4%BD%93%E6%BF%80%E5%8A%A8%E5%89%82 Β2受体激动剂]</ref>
3.成熟B细胞(matrueBcell) 骨髓中发育成熟B细胞经血液迁移至外周淋巴器官,此时膜表面同时表达mIgM和mIgD,mIgD的表达防止了B细胞与抗原结合后所引起的免疫耐受。成熟B细胞表达补体受体1(CR1)、致有丝分裂原受体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4.活化B细胞(activatedBcell) 成熟B细胞被相应抗原或多克隆刺激剂刺激后成为活化B细胞,断而发生增殖和分化,在此过程中,膜结合Ig水平逐渐降低,而分泌型Ig逐渐增加,并可发生免疫球蛋白基因重链类别的转换。活化B细胞中的一部分可分化为小淋巴细胞,停止增殖和分化,并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当再次与同一抗原接触时,很快发生活化和分化,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抗体水平高,维持时间长,这种B细胞称为记忆B细胞(memoryBcell)。<ref>[http://www.a-hospital.com/w/%E5%88%86%E7%B1%BB:%CE%92%E5%8F%97%E4%BD%93%E9%98%BB%E6%96%AD%E8%8D%AF 分类:Β受体阻断药]</ref>
5.浆细胞(plasmacellPC) 又称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secretingcell)。成熟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抗原提呈细胞和Th细胞的辅助下成为活化B细胞,进而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各类免疫球蛋白,同时获得了PC-1(plasmacellantigen-1)等浆细胞特异性标志,而mIg,MHCⅡ类抗原、CD19、CD20、CD21等标记消失。
==胰岛B细胞==
病症 糖耐量试验 一般对胰岛B细胞瘤诊断帮助不大, 胰岛B细胞分布主要用于鉴别反应性低血糖症。胰岛B细胞瘤病人糖耐量曲线可正常低平或呈糖尿病型曲线。
兴奋试验 仅用于诊断困难的病例,有的胰岛B细胞瘤患者在兴奋试验后可引起长期的与难治性的低血糖,后果十分危险。因此,选择病例要谨慎,要在严密观察下进行兴奋试验,常用的药物有甲苯磺丁脲(D)、胰升糖素等。甲苯磺丁脲兴奋试验的做法是:甲苯磺丁脲钠1克溶于20ml蒸馏水中两分钟内静脉注入,每5分钟测血糖及血浆胰岛素1次,共3次,若其中有1次血浆胰岛素水平超过195U/ml,血糖低于22mmol/L(40mg/dl),则提示胰岛B细胞瘤,此试验阳性率约60%。也有报告用口服D或肌注胰升糖素做兴奋试验。
胰岛B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因80%的肿瘤直径小于2cm,因此用超声或CT扫描不易定位,即使是阴性结果亦不能除外。认为选择动脉造影对胰岛B细胞瘤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经肝静脉插管进入脾静脉采血测血浆胰岛素水平,如达300U/ml或以上时,亦可诊断为胰岛B细胞瘤。
==鉴别诊断==
主要与以下两种疾病鉴别:①反应性低血糖症。是最常见的低血糖症,女性多于男性,30-40岁多见。多发生在餐后2-4小时,高糖饮食易诱发且症状明显,数十分钟后常可自行缓解。若做5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于第24小时血糖可下降至2.5mmol/L(45mg/dl)左右,并出现低血糖症状,而后血糖自行恢复正常。如进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可大大减少反应性低血糖发作。②肝源性低血糖症。重症肝炎、晚期肝硬变与肝癌引起肝组织广泛破坏产生低血糖。多发生于空腹时,在禁食或延长进食时间后亦可诱发,以神经精神症状多见,低血糖症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不一定平行。
治疗 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对因高龄、体弱不适于手术或已有转移的恶性胰岛B细胞瘤患者,除加强支持疗法外,可试用药物治疗,如链脲霉素可选择性破坏胰岛细胞使血浆胰岛素分泌减少,并使50%的肿瘤缩小,一年存活率增加。副作用有胃肠道症状和肾功能障碍等。氯苯甲噻二嗪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刺激儿茶酚胺分泌,使大多数胰岛B细胞瘤患者的血糖恢复正常,副作用有钠潴留、胃肠道症状与轻度多毛。 胰岛B细胞 - 膜表面 B细胞表面有多种膜表面分子,籍以识别抗原、 电镜下的胰岛B细胞与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也是分离和鉴别B细胞的重要依据。B细胞表面分子主要有白细胞分化抗原、MHC以及多种膜表面受体。
(一)CD抗原
在B细胞表面重要的CD抗原,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结构和功能。应用某些B细胞CD抗原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可鉴定和检测B细胞的数量、比例、不同的分化阶段和功能状态。
(二)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抗原(MHC)
B细胞不仅表达MHCI类抗原,而且表达较高比便和密度的MHCⅡ类抗原。除了浆细胞外,从前B细胞至活化B细胞均表达MHCⅡ类抗原。B细胞表面的MHCⅡ类抗原在B细胞与T细胞相互协作时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参与B细胞作为辅佐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三)膜表面受体
'''B细胞膜表面具有多种类型的受体。'''
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urfacemembraneimmunoglobulinmIg)这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B细胞重要的特征性标志。不成熟B细胞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又表达了mIgD,即同时表达mIgM和mIgD,有的成熟B细胞表面还mIgG、mIgA或mIgE。在B细胞分化过程中,前B细胞的胞浆中可有IgM的重链μ链,但无mIgM;当发育为不成熟B细胞时,胞浆中μ链消失,胞膜上开始表达mIgM。在单个B细胞表面所有Ig的可变区都由相同的VH和VL基因所编码,因此它们的独特型和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是相同的。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mIgD很快消失,记忆B细胞表面不存在mIgD。作为B细胞受体(bcellreceptorBCR)的mIgM外,还有Igα和Igβ两种多肽链,分别命名为CD79a和CD79b,共同与mIg形成BCR复合物。
2.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orCR) B细胞膜表面具有CR1和CD2。CR1(CD35)可与补体C3b和C4b结合,从而促进B细胞的活化。CD2(CD21)的配体是C3d,C3d与B细胞表面CR2结合亦可调节B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3.EB病毒受体 CR2(CD21)也是EB病毒受体,这与EB病毒选择性感染B细胞有关。在体外可用EB病毒感染B细胞,可使B细胞永生化(immortlaized)而建成B细胞母细胞样细胞株,在人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免疫学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在体内,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氏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的发病有关。
4.致有丝分裂原受体 美洲商陆丝分裂原(pokeweedmitogenPWM)对T细胞和B细胞均有致有丝分裂作用。在小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常用的致有丝分裂原。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I株(StaphylococcusaureusstrainCowanISAC)因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可通过与mIg结合刺激人B细胞的增殖。此外,大豆凝集素(soybeanagglutininSBA)可凝集B细胞。
5.细胞因子受体 多种细胞因子调节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是通过与B细胞表面相应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发挥调节作用的。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