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吴非

增加 441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unreferenced|time=2019-09-05T02:51:01+00:00}}
[[File:D62a6059252dd42a7454da880b3b5bb5c9eab8b0.jpg|无框|右]]
''' 吴非 ''' ,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专栏作家、电视评论员、国际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社会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ref>[https://www.docin.com/p-1537472480.html 吴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专栏作家、电视评论员]豆丁网</ref>
==简介==
美国东西方中心(EWC)校友、访问学者,并且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国际关系与战略中心(CSIS)访问学者。美国外交系统两百七十年年名校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系访问学者。 曾为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苹果报》、深圳《晶报》、广州《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撰写专栏。现为香港《信报》、《大公报》、《长城》月刊、广州《 [[ 时代周报 ]] 》、《 [[ 南方周末 ]] 》、台湾中央通讯社专栏作家。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环球人物》和亚洲电视台评论员。 <ref>[http://www.cneechina.cn/huanan/19983.html 吴非(暨南大学)]211大学网</ref>  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俄罗斯外交部直属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世界和平基金会、 [[ 台湾大学 ]] 政治系、 [[ 台湾政治大学 ]] [[ 台湾元智大学 ]] [[ 台湾清云大学 ]] 客座研究员。同时为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传播学会、国际跨文化传播学会(IAICS)、国际传播学会(IAMCR)、国际关系学会(ISA)、国际传播学会(ICA)会员。
美国传统基金会青年主席级成员。国际关系学会(ISA)国际人权学会常务理事。美国新闻传播学学刊(Journa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编委。 2011年在国际关系学会(ISA)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近六千人的年会上主持国际传播分会的会议,并任分会小组会议主席。
== 获奖 编辑==2012年国际关系学会(ISA)圣地亚哥会议主持学会分会,并获得学会优秀论文奖。  2012年台湾元智大学主办国际跨文化传播学会(IAICS)负责中国大陆论文的召集人。并获学会贡献奖。
==学术合作==
曾参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主持国家211工程传媒体制创新,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俄非传统战略安全,2009年和2010年还参与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主持《2009传媒蓝皮书》、《2010年传媒蓝皮书》课题组。2011年加入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985课题组,方向马列新闻观研究。 研究方向:俄罗斯媒体发展、国际传播、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安全。   现已在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元智大学、淡江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玄奘大学、南华大学、至理技术学院、亚东技术学院等多次做相关研究的学术报告。
==著作编辑==
1、 《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安全-国际传播角度》,台湾秀威出版社,2010年6月<br>2、 《媒体与全球在地化》,台湾秀威出版社,2010年<br>3、 《台湾传媒乱象》,台湾秀威出版社,2009年<br>4、 《全球化下的俄中传媒在地化变局》,台湾秀威出版社,2008<br>5、 《全球传播与国际焦点》,台湾秀威出版社,2009年<br>6、 《国际传媒英语》,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br>7、 《俄罗斯新闻体制革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br>8、 《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4月<br>9、 《透视苏俄传媒变局》,台湾秀威出版社,2005年3月<br>10、 《苏俄新闻史论》,台湾秀威出版社,2005年6月<br>11、 《媒介经济学》,译著,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br>12、 《反恐年代中的国际新闻与危机传播》,台湾秀威出版社,2006年2月,20万字。<br>13、 《政治传播与新闻体制》,台湾秀威出版社,2006年2月,20万字。<br>14、 《倾听商界领袖的声音》,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25万字。<br>
15、 主编《中国新闻理论传播》,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400万字。
学术文章:
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tin’s Media Reforms and His Ideological Tendenc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XVI: 1 2007,USA.<br>17、 Media democratization should not be the responsible agent for the Disaggregation of USSR,China Media Research, 3(1), 2007,USA.<br>18、 俄罗斯媒体国有公共服务体制中的国家性与政党性(《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第5期)<br>19、 俄罗斯公民社会建设与媒介管理,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1月 <br>20、 英国广播公司的尴尬角色,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4月。<br>21、 政府与媒体不应对立,6/1999,莫斯科大学 《对谈》 专刊<br>22、 俄罗斯媒体与政府角色,《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6月号《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二○○六年四月号<br>23、 苏俄意识形态变迁的统一性和变异性,《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4月<br>24、 俄罗斯广电公共服务制的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5月<br>25、 反恐时代美俄国家安全与媒体角色,《当代传播》,2007年第2期<br>26、 俄国媒体运营体制转型的轨迹,《现代中国研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2004年第2期<br>27、 论市场经济中俄罗斯电视传媒的多元化发展,《暨南学报》2005年第五期<br>28、 独联体国家传媒在“颜色革命”中的分裂,《新闻记者》,2006年5月<br>29、 美国政府与记者对消息来源保密权利之争-以“深喉”及“特工门”事件为例,《新闻记者》2005年8月号<br>30、 中国跨国企业并购案与国际传播技巧,《新闻记者》2005年6月号<br>31、 俄罗斯媒体资本运作与政府角色,《新闻记者》2004年11月号<br>32、 俄罗斯传媒背后的金融工业集团,《新闻记者》2003年11月号<br>33、 反恐时代媒体在美俄国家安全上的角色,台湾文化研究月报,2007年1月<br>34、 延安农村的媒体使用情况及媒体社会功能实证研究,《新闻知识》,2006年第2期<br>35、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转轨方向,《新闻知识》,2005年第9期<br>36、 美国媒体社会化报导的失衡,《新闻知识》,2005年第4期<br>37、 上海东方卫视在数字化变革中的品牌战略与竞争力(《新闻知识》,2005年第5期)(核心期刊)<br>38、 美国广电市场竞争与产业管理(《新闻知识》,2005年第7期)<br>39、 俄罗斯传媒在市场经济中的多元化发展(《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 [3]
==参考资料==
{{reflist}}
{{uncategorized|time=2019-09-05T02:51:01+00:00}}
12,5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