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993
次編輯
變更
辛未洋扰
,無編輯摘要
美军在辛未洋扰期间曾夺取了朝鲜将领鱼在渊的“帅”字旗,并作为战利品长期安置在安那波利斯的 [[ 美国海军 ]] 军官学校。2007年,经过 [[ 韩国 ]] 政府的辛苦交涉,这面“帅”字旗才被租赁回韩国。
==背景==
美国经过 [[ 工业革命 ]] , [[ 资本主义 ]] 空前发展,刺激其对外扩张并获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远东地区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实施的重点。美国 [[ 历史学家 ]] 泰勒·丹涅特在他的著作《美国人在东亚》中谈到:“在1840年以后,美国 [[ 亚洲 ]] 政策的运用始终着眼于将来——着眼于美国人能够供应这些看来是不可限量的东方市场的那一天。在这期间,这些 [[ 市场 ]] 的门户必须保持开放。”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先于1844年打开中国国门、又于1854年打开 [[ 日本 ]] 国门。朝鲜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又一个对象。
美国很早就对朝鲜产生“兴趣”。1834年5月13日,周游远东各国后归国的美国特使爱德蒙·罗伯茨在致 [[ 国务卿 ]] 的报告中提到:“开放日本的好处之一是它可以提供与朝鲜贸易的可能性。”1845年2月, [[ 美国众议院 ]] 议员、海军委员会负责人普拉特拟出“开放朝鲜案”,提交众议院会议。这个议案后因 [[ 美墨战争 ]] 的爆发而被搁置。1852年,一艘美国商船停泊在朝鲜东莱府的龙塘浦,朝鲜半岛首次出现了美国人的身影。然而朝鲜本来就实行闭关锁国路线,到1864年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摄政之后,锁国政策进一步强化。美国与朝鲜通商似乎遥遥无期。
美国在 [[ 南北战争 ]] 以后,又对朝鲜提出了“门户开放”的要求。1866年8月,发生了舍门将军号事件,美国商船“舍门将军号”在平壤大同江横行霸道,终于被平安道监司朴珪寿指挥朝鲜军民将其击沉,船员全部死亡,造成国际争端。1867年和1868年,美国军舰沃楚西特(Wachusett)号和谢南多厄(Shenandoah)号先后奉命前往朝鲜大同江口附近调查此事件,同时搜集情报、测量水深及地质情况。1868年,美国人詹金斯(J. C. Febiger)甚至还潜入朝鲜,与 [[ 普鲁士 ]] 商人奥佩尔特、法国神父费隆(权神父)一起盗掘南延君(大院君之父)的坟墓,企图以骸骨要挟朝鲜政府赔款通商,但未能得逞。
当时,朝鲜经过了“丙寅洋扰”之后,锁国攘夷的气势高涨,不可能接受美国的通商要求。于是,1867年3月,美国政府邀请法国联合出兵远征朝鲜,但是 [[ 法国 ]] 人已经在“丙寅洋扰”中见识到了朝鲜人的顽强斗志,再加上此时与普鲁士关系紧张,便借口自己已达到膺惩朝鲜的目的而拒绝了美国的邀请。于是美国决定模仿当年胁迫日本打开国门的“黑船事件”,独自远征朝鲜,以武力逼迫朝鲜立约通商。
远征朝鲜的计划是由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乔治·西华德(George F. Seward,又译作“西华”)积极推进的。他在1868年先是从正准备赴朝盗墓的詹金斯那里听说朝鲜 [[ 政府 ]] 有意向和欧美修好,于是向他的叔叔、美国国务卿 [[ 威廉·亨利·西华德 ]] (William H. Seward)提出向朝鲜派遣使节的建议;不久后谢南多厄号从朝鲜回来,他才明白詹金斯骗了他,朝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便又向国务卿西华德提议对朝鲜进行武力示威。此时正值美国政府换届,乔治·西华德的提案被搁置下来。1869年,格兰特就任新一届 [[ 美国总统 ]] , [[ 汉密尔顿·菲什 ]] (Hamilton Fish)就任国务卿,镂斐迪(Frederick F. Low)出任驻华公使。新政府接受了乔治·西华德关于朝鲜问题的主张,在1870年4月20日授予镂斐迪出使朝鲜的全权资格,并让美国海军亚洲舰队司令约翰·罗杰斯(John Rodgers)少将负责护卫,任务是与朝鲜缔结一份遇难船员救助协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一步缔结通商条约,因此镂斐迪被要求同时参考1854年的《美日和亲条约》(神奈川条约)和1858年的《美日修好通商条约》,作为与朝鲜订立条约的蓝本。1870年11月,镂斐迪在 [[ 北京 ]] 与罗杰斯、乔治·西华德商量后,决定将远征朝鲜的出发时间定在1871年5月的上半月。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