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阎若璩

移除 3,56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字百诗,号潜丘,生于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阎若璩| 外文名 = ruojuyan| 图像 = | 图像说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 阎若璩|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636|11|11}} | 出生地点 = 中国 山西太原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704|07|09|1636|11|11}} | 国籍 = 中国| 别名 = 字百诗 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 号潜丘| 职业 = 著名学者 ,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 知名作品 = 《尚书古文疏证》 <br>《四书释地》 <br> 《四书释地续》<br> 目录《四书释地又续》}}1学术思想2主要著述3主要贡献4相关寓言5历史评价6 '''<big>阎若璩</big>'''(1636年----1704年),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 世纪念阎若璩,1636年十月十四日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代汉学(11月11日或考据学) 出生于 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 个书香世家 ,清初著名学者 祖父 == 主要经历 == 世科若璩,1636年十月十四日( 太原西寨村人11月11日) ,是 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 。父亲明末贡生 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   以词章闻名。母亲丁氏亦能诗文。家学渊源,使 阎若璩 自幼就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他幼年体弱多病 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父亲阎修龄 口吃 字再彭 秉性迟钝 号饮牛叟 甚至"读书至千百遍 明末贡生,以词章名 字字著意犹未熟"。但仍自强不息,勤勉不怠 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行世 "潜心钻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 母亲丁氏亦能诗文。家 每当同 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 日暮抱 环境 归家 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 幼年体弱多病 仍"独吟不置 口吃,秉性迟钝 必背诵如翻水乃已" ,甚至" 发愤将 至千百遍 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 字字著意犹未 即焚去"。 但仍 水滴石穿,积思 强不息,勤勉不怠 他终于在15岁的一个冬夜" 钻研 忽开朗 扶精剔髓 如门牖顿辟 思成一家之言屏障壁落"。 每当同学日暮抱 从此颖悟绝人,读 归家之后,他仍"独吟 过目 置,必背诵如翻水乃已" 忘。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15岁的阎若璩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 甚至"发愤将书拆散 此后更是钻研经史 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 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览群书 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积思自悟,他终于在15岁 曾经集陶宏景、皇甫谧 名言" 个冬夜"心忽开朗 物不知 如门牖顿辟 以为深耻;遭人而问 屏障壁落少有宁日" 。从此颖悟绝人 题于柱上 读书过目不忘 以此来鞭策自己发奋学习 顺治八 (公元1651年),15岁 孜孜不倦 阎若璩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此后更是钻 潜心 经史 深造自得。 使 立志博览群书 成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 曾经集陶宏景、皇甫谧 为他日后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 名言"一物不知 基础。1662年 以为深耻;遭人而问 阎若璩改归太原故籍。1678年 少有宁日"题于柱上 诏征博学鸿儒科 以此来鞭 阎若璩应荐赴试,落 自己发奋 后仍寓居京师,日以论 为事 多年孜孜不倦的潜心研读,使他成为才富 "内阁大 赡的青年 子,为 徐乾学叹服 日后卓然成 的学问,特意将其邀至 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时海内名流过淮 皆与之交接 待为上宾 当地的学者如李明睿、方 "每诗 、阎尔梅等 亦折辈和他来往 必属裁定"。是年 徐乾学奉敕修纂《清 起讨考古今 统志》 切磋学问,使他获益匪浅 阎若璩应邀参加 。 康熙元年(1662年) 在修纂《大清一统志》的同时 ,阎若璩 改归太原故籍。以后 还与万斯同、顾祖禹、胡渭等学者相与讨论 他数次返籍乡试 排比正史 但都名落孙山 参考诸书,协助徐乾学完成《资治通鉴后编》184卷 值得庆幸的是他也并未虚行。康熙二年和十一年(1672 1694 ) 他两次到太原松庄拜会了傅山 徐乾学去世 两人切磋 一统志局的诸 者云散 考辨金石遗文之学 年近60岁的阎若璩也回到了淮安府山阳县。其后 情谊笃厚。康熙十一年,他第四次返归故 他常常"访友数百 恰逢顾炎武游太原 往来苏杭 他们一道考晋祠古迹 轻舟载书册酒茗 辨晋 倘佯湖山烟 源流及太原 沿革、唐晋之分封 间" 顾炎武还以"所撰《日知录》相质"" 后来,皇四子亲王胤禛( 为改定数条,顾虚心从之" 以后的雍正皇帝)因久闻其名,以手书相邀 。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科 已69岁的阎若璩感到不胜荣幸 阎若璩应荐赴试 时值身体有恙 落策后 寓居 日夜兼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赶赴 京师 。三月 日以论学为事。其时   阎若璩 国内名流学者鳞集北京 被胤禛请至府邸,尊为上宾 阎若璩以" 博物洽闻 呼先生而不名" 精于考据经史 "执手赐坐 独为诸君 日索观 推重 著书 过从质疑 每进一篇 殆无虚日未尝不称善"。 内阁大学士徐乾学叹服他的学问 不久 特意将其邀至家中 阎若璩病情加重 胤禛延请御医 上宾,"每诗文成,必属裁定"。是年,徐乾学奉敕修纂《清一统志》 他医治。六月八日(7月9日) ,阎若璩 应邀参加 因医治无效卒于京师。胤禛遣官经纪其丧事 ,并 随书局前往洞庭东山、嘉善、昆山 亲撰挽诗及祭文,称他"读书 地。这 身, 时期阎若璩与精于地理学的顾祖禹、黄仪等晨夕相处 字无假;积轴盈箱 对地理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日程月课;孔思周情 皆大言深"。== 学术思想 ==一、 于"古今沿革 推崇汉代经师马融、郑康成 考索寻究 认为他们"兼群经而纂释之 其网罗 余力 逸,博存众家 往往出其 义深远矣", 使参加撰书的学者们大为赞赏 明确表示"主汉不主宋" 在修纂《大 继承了明末 一统志》的同时,阎若璩还与万斯同、 初以 祖禹 炎武 胡渭等 黄宗羲为代表的清初 学者 相与讨论 反理学的思想倾向 排比正史 指责"道学寡陋" 参考诸书 认为"训诂之学至宋而亡 协助徐乾学完成《资治通鉴后编》184卷 朱子尤其著者"。这是其第一个特点 。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二、阎若璩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徐乾学去世 淹贯经史 一统志局的 "于汉唐 学者云散 儒注疏 年近60岁的阎若璩也回到了淮安府山阳县 类能贯穿钩穴,口诵如澜翻" 其后, 常常"访友数百里内 的著述颇丰 往来苏杭,轻舟载书册酒茗 但大都是对古文的诠释、整理、考证 倘佯湖山烟水之间" 离现实很远 此时,他已   阎若璩 "名动九重",但使他深以为憾 继承了清初思想家强调的博古通今 是"绩 穷年 未获一遇" 离开了他们主张的经世致用的目的 名成而功未立 是其第二个特点 康熙 十八年(1699年)和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南巡江浙时 、阎若璩以怀疑的精神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籍、经注、经说问难 他先后两次进献颂诗,渴 认为其中"不无错误处"。他希 得到召见,但未能如愿。后 探索经籍的本 面目 皇四子亲王胤禛(即 辨伪存真。 此目 雍正皇帝)因久闻其名 出发 以手 他读 相邀 注重解义,凡有"一意未折,反复穷思 已69岁的阎若璩感到 胜荣幸 食,渴不饮 顾年老衰病之躯 日夜兼程 热不扇 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赶赴京师 必得其解后止" 三月 每论一事 被胤禛请至府邸 每立一说 尊为上宾 都要详加考辨 "呼先生而不名" 力求精核 有时甚至" 赐坐,日索观所著 书, 每进一篇,未尝不称善至检数十书相证"。 不久 "大抵事必求其根柢 阎若璩病情加重 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 胤禛延请御医为他医治 多所贯通" 六月八日(7月9日) 主张对古书大胆怀疑 阎若璩因医治无效卒于京师 考证要力求确实是其第三个特点 胤禛遣官经纪其丧事,并亲撰挽诗及祭文,称他"读 == 重要贡献 ==他著有《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诸 等身,一字无假;积轴盈箱,日程月课;孔思周情,皆大言深" 。 折叠编辑本段 还著有《潜丘札记》、《重校困 术思想18世 初,清朝的统治已趋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渐渐缓和,思想界 闻》 学术界也处在从清初务实经世而反对空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作风 《朱子尚书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 转为重视汉 反映了他在经 及考据 和史 上的成就 阎若璩可以说是清代汉学研   阎若璩 == 人物评价 == 究的先导。他 所著书中,穷力于古,考辨精实,校正了前人对古地名附会 学术思想有如下特点: 许多错误,同时涉及到四书中的人名 继承了明末清初以顾炎武 物类 黄宗羲 训诂、典制等,被后人称 代表 历史地理学中 佳作。在 清初 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 术史上 指责"道学寡陋" 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 认为"训诂之学至宋而亡,朱子尤其著者" 下启惠栋、戴震 他推崇 作为清代 学(或考据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 经师马融、郑康成,认为他们"兼群经而纂释之,其网罗遗逸,博存众家,意义深远矣",明确表示"主汉不主宋"。 二、继承了清初思想家强调的博古通今的学风,离开了他们主张的经世致用的目的。阎若璩博极群书,精于考证,淹贯经史,"于汉唐诸儒注疏,类能贯穿钩穴,口诵如澜翻"。他的著述颇丰,但大都是对古文的诠释、整理、考证,离现实很远。 三、主张对古书大胆怀疑,考证要力求确实。阎若璩以怀疑的精神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籍、经注、经说问难,认为其中"不无错误处"。他希望探索经籍的本来面目,辨伪存真。以此目的出发,他读书注重解义,凡有"一意未折,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详加考辨,力求精核,有时甚至"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著述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的问世。《古文尚书》系   阎若璩 用古文字书写,西汉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比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多25篇。南朝、隋、唐、宋以来学者传诵的系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但自南宋吴(木或)、朱熹开始怀疑此书是后人伪作,元吴澄著《书纂言》、明梅(上族下鸟)著《尚书考异》考辨其伪,但尚无定论。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即疑其伪,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尚书古文疏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考证,并引用《孟子》、《史记》、《说文》等书作为旁证,得出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是后世伪作的定论,解决了千百年来学术史上的一大疑案,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和重视,阎若璩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清初学术史上的地位。他所运用的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的考据方法,则为考据辨伪学创立了通例。《四库全书总目》因此称赞他"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反复厘别,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此外,伪《古文尚书》一千多年来被人讽诵学习,视作神圣的经典,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依据。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确证了《古文尚书》是伪作,使理学家们进退失据,非常狼狈,沉重的打击了宋明理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儒家经典的权威,其思想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贡献阎若璩不仅精通经史,而且"于地理尤精审,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若指掌"。他所著《四书   阎若璩 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诸书,穷力于古,考辨精实,校正了前人对古地名附会的许多错误,同时涉及到四书中的人名、物类、训诂、典制等,被后人称为历史地理学中的佳作。除此而外,阎若璩还著有《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朱子尚书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反映了他在经学和史学上的成就。 在清初的学术史上,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 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作为清代汉学(或考据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 == 参考文 是不可磨灭的。==
9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