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441
次編輯
變更
小康
,無編輯摘要
==词汇简介==
小康即“中产”,或中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指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 [[ 尊重 ]] 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达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人;由于 [[ 家庭 ]] 是 [[ 社会 ]] 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小康(或中产)也称“中产家庭”。
小康(或中产),大多从事 [[ 脑力劳动 ]] ,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 [[ 教育 ]] ,具有 [[ 专业知识 ]] 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 [[ 经济 ]] 地位、 [[ 政治 ]] 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是 [[ 社会 ]] 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品质民主的前提条件。中二代,是世界各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中一代,大多为自身的发展而错过了创新 [[ 年龄 ]] ;富二代,大多只图享受而缺乏进取心)。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 [[ 职业 ]] 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释义==
“小康”一词,古代共有三种解释。
一、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名片==
小康,出自 [[ 明成祖 ]][[ 朱棣 ]] 说过的话:“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 明太宗实录 ]] 》卷二十三)
==基本信息==
明成祖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后世评价远迈汉唐,尊称为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遣 [[ 郑和下西洋 ]] ,开辟 [[ 海上丝绸之路 ]] ,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迁都 [[ 北京 ]] ,抵御蒙古入侵;浚通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联系和发展;编纂历史巨著“ [[ 永乐大典 ]] ”,促进了文化的传承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永乐年间国家与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版图进一步拓展,政权更加的稳固,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居乐业。
==分析==
明成祖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 [[ 发展 ]] ,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 [[ 军粮 ]] 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赏析==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年基业。朱棣多次御驾亲征漠北,将蒙古纳入中国版图;遣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迁都北京;开发南北 [[ 大运河 ]] ;编纂历史巨著“永乐大典”等,每一件都是超越汉武唐宗的大事。永乐年间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一穷二白,不愧是民富国强的年代。
令人称奇的是,距今六百年前,朱棣是第一个提出“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的 [[ 统治者 ]] ,永乐皇帝没有食言,他在位二十多年,励精图治,真的使庶民达到了“小康”。